分享

三种典型人兽共患病仍然是迷

 医学abeycd 2023-04-23 发布于湖北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3.7%的受访者选择因为野生动物是疾病传染源而不吃野生动物。可以看出,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和严重危害,引起了人们对人兽共患病的密切关注。



  ■病例一:禽流感如何传染人仍是谜

  禽流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说,就可能通过人与人传播。

  去年5月,青海千余候鸟因禽流感死亡的事件震惊了世界,中科院动物所的雷富民教授曾亲赴青海湖,见证了超过6000只候鸟集体死亡。他们从患病和死亡的候鸟的咽喉及排泄物中分离到了病毒,并对它们进行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正是H5N1型病毒。但是这种最厉害的禽流感病毒究竟在何种机制之下发生突变,突破种属屏障,至今仍是谜。

  雷富民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于H5N1疫源的研究应该重视疫源生态的研究。他认为,亚洲的生产方式增加了禽流感传播和暴发的危险,如果禽流感和人类所感染的流感“杂交”,它们必须传染给同一个动物,科学家一致认为,猪是这种杂交最可能发生的载体,因为猪细胞表面分子允许这两种病毒进入。猪既可以从人身上感染人流感病毒,又可以从鸭子身上感染禽流感病毒,然后,这两种病毒就会完全发生“重组”,产生杂交病毒。一旦产生突变,就可能在人群中传播,但是目前H5N1怎么传给人,以及如何变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异,还没有人知道。



  ■病例二:埃博拉病毒起源于食用死去的灵长类动物

  科学研究发现,在我们人类社会里,大约有65%-75%的重大疾病都是来自动物。而眼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种新的流行病毒,而人跟动物共患疾病基本上都是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虽然野生动物和人存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但是病菌的传染主要还是通过食用关系,吃野生动物是人类可能感染动物身上病毒的最直接途径之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告诉记者,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因为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而造成的感染,这种病毒的症状非常恐怖,感染者通常会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体内的心、肝等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埃博拉病毒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里的魔鬼,它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80%。”张树义说,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最早出现在非洲的刚果,在被人们发现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全世界已经大约有1万人死于这种可怕的病毒。张树义同时还认为实际死亡的人数可能远大于这一数字。



  ■病例三:鼠传疾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从此次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比较复杂。通过交叉分析,滋补作用仍然是南方城市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但是调查中发现,我国南方最珍贵的特种野生动物中华竹鼠经常成为人们的盘中之物。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宛新荣介绍说,中华竹鼠的个头特别大,大约有1公斤左右,这种鼠类主要以地下的竹笋为食物,而且有独立的洞穴,一般很少与其他种类的老鼠发生交叉,所以相对于地面鼠类而言,身上带的病菌比较少。“人们食用中华竹鼠主要还是因为其味道鲜美。”宛新荣说,但是,有些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是在半野外的条件下进行饲养,所以难以避免野生动物的病毒传到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身上来。

  宛新荣介绍说,全世界1700余种鼠类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约1500种。在我国180余种中,已查明可传播疾病者为78种。目前已知鼠可传染人类的疾病约160种。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近日从传统中药夏桑菊中,成功抽取能防止H5N1病毒入侵细胞的有效成分,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禽流感。据悉,科大将与广州一药厂合作,进一步藉此技术研发抗禽流感药物。  

科大中药研究中心利用崭新提取技术,从夏桑菊成功抽取当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可防止H5N1禽流感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对禽流感及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有显着成效。  

科大表示会把这项专利技术,售予内陆五大药厂之一、广药集团旗下的星群药业,研发抗禽流感的中药,并在本周五(28日)就合作举行签约仪式。  

传统中药夏桑菊,成分包括夏枯草、桑叶和菊花三味药,是广东地区常用的凉茶配方。数据显示,夏桑菊具清肝明目、散热结、润肺等作用,对肺燥引起的咳嗽也有疗效。

 学家发现患者的气管上皮中存在禽流感病毒,这推翻了过去认为禽流感难以在人间传播的原因假设——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呼吸道。

 10月下旬,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一间实验室里,十多名学生和教师与顾江教授一起讨论在孕妇禽流感感染者尸检中的一些新发现,距离那篇引起轰动的论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已经一个月,媒体对论文的报道热潮还没有退却,顾江教授的团队却已经着手更加深入地研究下一个难题。

 非同寻常的论文

    一篇科研论文被杂志社要求修改8遍,顾江教授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他已经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研究论文,自己同时还是美国一本SCI杂志的主编,他知道编辑要求反复修改意味着论文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这份杂志是医学界最权威的《柳叶刀》,杂志编辑每次要求修改时,都会提醒:“这篇文章的意义太重大了,不能有一点疏漏。”审稿人包括病理学家、病毒学家、流行病专家、呼吸病专家、神经病专家、妇产科专家、儿科专家等等。经过半年多的拉锯战,终于定稿。

 编辑的预言一点也没有夸张。9月29日,《呼吸道及其他器官的H5N1病毒感染:分子病理学研究》在《柳叶刀》上发表,中国禽流感病理解剖研究成果立即在禽流感研究领域造成轰动,《柳叶刀》杂志专门为发布这项研究成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接着,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新华社等世界各地媒体记者的电话开始涌向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顾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两例禽流感感染者遗体进行了尸检研究,他们从中发现了禽流感进入人体后的秘密,其中很多结论,颠覆了过去人们对禽流感的“成见”。比如,在病理解剖中,他们发现患者的气管上皮中存在禽流感病毒,这推翻了过去认为禽流感难以在人间传播的原因假设——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呼吸道。

    禽流感并不是新出现的传染病,但它的特征不得不让人们恐惧和警惕。禽流感死亡率高达60%,比SARS死亡率高出近10倍,近几年已造成328人感染、200人死亡,目前中国人感染禽流感共有22例,其中16例死亡。最近,科学家从阿拉斯加冰冻的尸体中,发现了死于1918年流感大流行时期病人体内的病毒,对这些病毒进行基因分析后,发现它们与今天的禽流感病毒非常相似。种种迹象提示了“不祥”的预兆。

    目前,医学界对禽流感的了解非常有限,我们知道禽流感病程短,一般感染后十多天病人就会死亡,而且死亡者主要是年轻人,40岁以上的人很少感染。但我们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特征,也不清楚为何到目前为止禽流感多为散发,更无法预计这种病毒是否在将来的某一天可能在人与人之间感染,造成全球的流行。

 对感染者遗体进行病理研究,是解开这些未知秘密的最直接的途径。由于宗教、文化传统的限制和传染病的特点,世界范围内禽流感患者遗体的尸检机会非常少,中国完成的这两次病例解剖,是全球第七、第八例尸检报告。

 首次揭秘母婴传染

 安徽省的这位24岁怀孕妇女,由于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4个月的胎儿死在腹中。顾江教授的团队对尸检组织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深入研究。

 世界上共有6名孕妇不幸感染禽流感病毒,这次首例对孕妇感染者的尸检,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新发现。《呼吸道及其他器官的H5N1病毒感染:分子病理学研究》中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孕妇的胎盘中也有病毒,胎儿也被感染。一些媒体认为,这个现象可以被看作禽流感病毒人传染给人的证据,只不过这样的人间传染,与普通我们认为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接触传染相比更为特殊。

 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胎儿受到的感染是特殊的人间传播。首先这个4个月大的胎儿,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但他与母体有胎盘相隔,在基因组成和表现型方面与母亲有本质的区别,而且4个月的胎儿生下来已可以存活。另一个理由是,胎儿感染的禽流感病毒一定来自母亲,不可能有其他的感染途径,这说明病毒只能从一个人传染给了另一个“人”。“一般的流感病毒是不会穿过胎盘的,这个病毒则可以穿过胎盘,说明病毒的制病性很强。”

 不过,母亲和胎儿之间可以传染并不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传染已经非常容易。顾江教授说:“真正意义上的人传染人,可能需要有大量病毒和密切频繁的接触。普通的人与人的接触,不可能达到母亲和胎儿之间这样亲密的程度。”所以,不能因为母亲和胎儿之间的传染,就预言禽流感的大爆发即将来临。

 科研人员继续追踪母亲和胎儿感染后的特征,他们发现胎儿主要被感染的器官是肺部,这说明他的肺部有受体。但奇怪的是,显微镜下,胎儿的肺部却没有受到什么损伤,但他母亲的肺部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母亲肺部病毒量不多,但损伤非常严重。

 这个奇怪的发现是这次尸检研究获得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它说明禽流感患者肺部的损伤,可能不是病毒直接造成的,而是患者自己的免疫反应过度,伤害了自己。因为胎儿没有免疫能力,所以他的肺部反而没有受到侵害。母亲和胎儿的反应,印证了“细胞因子风暴”理论,这个假设认为一些病毒感染人后,病毒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反应增强和紊乱,最终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

 禽流感感染者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上面的结论也许可以给这个现象一些解释,正是由于青年人免疫力强,所以更容易发生免疫过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禽流感病毒杀死他们,自己的免疫系统才是直接的“凶手”。

 顾江教授说,这些发现对以后研究禽流感治疗方案意义重大,意识到过度免疫的危险,医生应该重视调节免疫反应,让它们既能抵抗病毒,又不要“误伤”自己的组织。

 新发现启示新防治

 顾江教授认为,论文之所以引起轰动,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研究说明H5N1病毒体内传播的途径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要多。

 禽流感感染肺部,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北京大学的研究把对肺部的探查加深了一步,弄清了禽流感病毒感染肺部的二型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接下来,通过基于分子层面的全面病理解剖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大脑、消化道、淋巴细胞、血液、体液、胎儿等都受到感染,这比过去的设想要严重很多。

 最受重视的发现是上呼吸道中存在禽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气管的上皮细胞包括纤毛和非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中都有病毒存在,并且感染得很严重。”顾江教授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理由来解释禽流感至今未大流行的原因。

 论文还揭示,感染死亡的患者,肠道中也存在禽流感病毒。过去禽流感患者身上出现的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被认为是发烧或者缺氧引起,现在可以证明,病毒直接会给消化道造成伤害。而且,既然肠道中存在病毒,那么患者的粪便中也会带有病毒,在处理患者的排泄物时,应该防止这个容易被忽视的传染源。

 2003年SARS暴发以后,顾江教授的团队曾经在对SARS感染者的病理解剖中,获得重要的结论,其中之一是SARS病毒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这次对禽流感患者的研究,科研人员仍旧进行了神经系统受损的假设,解剖结果证实了这个假设。在病人的大脑神经元细胞中,同样出现了禽流感病毒。顾江教授曾经听治疗禽流感病人的医生反映,患者情绪焦躁,不配合治疗,他认为,这正是病毒侵害大脑神经引起的精神症状,治疗中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这次研究没有发现病毒有明显的变异,病毒侵害这么多的器官很有可能早就存在,只不过过去的病理解剖研究没有像这次一样详尽。这一次的研究借助了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技术,科学家才观察到了不为人知的现象。

 禽流感是当今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它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揭示,中国的病理解剖研究上的突破,也许只是一系列新发现的开始。

12月至4月是流感的高暴发期,这个时候我建议全国各地应特别注意流行病的复苏,尤其要睁大对禽流感疾病防控警惕的眼睛。”日前,中科院2008年传染病学术交流会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特邀为会议作了《呼吸系统重大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钟南山着重介绍了禽流感方面的情况。他着重指出,从目前来看,还是禽的流感,还没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禽流感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今年禽流感在全球可能会扩大。禽流感应早发现、早诊断;鉴于临床基础力量不够,他建议,相关的基础研究应与临床密切结合,通过疾病带研究。 目前还是禽的流感 “从2003年至今,全世界一共有340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90人死亡,死亡率高达85%,中国从2003年开始至今,有27人得病、17人死亡,死亡率为63%。禽流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谈及禽流感目前的形势,钟南山备感担忧:“2003年,全球H5N1动物疫情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但是到了2007年就已经发展到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东南亚,就是作为动物的禽流感已经扩大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非常注意动向,因为动物的禽流感和人是相当密切的。” 钟南山介绍,从季节来看,12月、1月到5月是禽流感的高发期;从年龄来看,大多数出现在青壮年,“但是这是不是疾病本身的规律,现在还不好说,可能不一定是疾病本身的规律”。 不同国家的情况也不一样,在中国,总的来看,动物疫情的禽流感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偏多,但是新疆、黑龙江、辽宁也有。 2005年12月29日,卫生部通报,福建省三明市一名41岁的女工于12月6日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于12月21日死亡,而当地并未发现动物H5N1禽流感疫情,死者本人也未直接接触过死禽。 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当时,WHO和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说中国又隐瞒病情,没有报告事情情况”。钟南山说:“但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有相当多的病例确实没有明确接触死禽的历史,例如中国截至目前,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致病的共27例,其中有10多例没有接触死禽。” 而关于禽流感是否存在人传人的问题更被人们所关注。1997年,香港2名暴露于人禽流感病例的医护人员出现轻型症状(无禽类暴露,血清学证实感染H5N1);2004年,泰国11岁感染H5N1禽流感的女孩在医院不治死亡,其母亲和姑姑曾在医院照看他,后来也被确诊感染H5N1,母亲最后也死亡;2005年,越南出现患者传染给护士的病例;而2006年,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一家庭10口同时发病,更让人对禽流感是否存在人传人的问题持怀疑态度。 钟南山认为,禽流感目前还没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传播,“有充足证据表明主要是通过禽类传染给人,尽管可能存在人通过环境因素而感染,但这种途径非常局限”。 钟南山解释说,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体细胞具有与病毒血凝素(H)相结合的受体,二是病毒的血凝素必须切割成有活性的H1和H2才能致病。目前这两个因素均不具备,因而禽流感病毒还不能持续性地感染人体细胞。 不过,钟南山指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毒株。目前H5N1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仍属禽流感病毒,无人流感病毒基因成分,若病毒一旦发生突变,它将不再是一种禽鸟病毒,而将成为一种人类流感病毒新亚型。” 事实上,2006年,德国就发现了猫感染禽H5N1,这些现象会加速毒株的变种。现在也有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野禽传染人的途径。 早发现 早诊断 钟南山的报告中,有一张非常醒目的照片:在一个活禽市场,一边是装在笼子里的活鸡,不到半米远的地方有人正在拔牙。 “这太危险了!一旦有禽流感病毒,这些人肯定逃不掉。”钟南山说,在中国很多活禽市场,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不在少数。“我甚至不鼓励中国人买活鸡过年。” 而导致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一般群众缺乏对禽流感知识的了解。钟南山介绍,H5N1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禽类传染给人,多数人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和病死禽有直接接触。 此外,也可能存在人通过环境因素而感染。H5N1可以在环境中存活、含有病毒的颗粒悬浮空气中、污染的水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直接侵袭鼻黏膜和眼结膜、手触摸了受病毒污染的物体、未经消毒鸡粪广泛用做肥料等,都可能导致人通过环境因素而感染H5N1。 “防治禽流感要打一场群众战争,让绝大多数群众懂得禽流感知识。”钟南山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早发现、早诊断,“临床暂时没有别的办法,早发现、早确诊、早隔离仍是当前防治呼吸系统重大急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钟南山介绍,在广州、上海、武汉出现过3例感染禽流感不治身亡的病例。这3个病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虽然出现发烧和肺炎,但不住院治疗,直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后才住院及确诊,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这说明,在中国,早发现和早治疗都很差,而且我们缺乏预警和筛查机制。作为临床大夫,我们就希望早发现一个,早诊断一个、发烧、流感的症状或者流感是我们最紧张的。” 钟南山建议,发现病人有发烧(流感样症状)、肺炎症状,应检查病人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包括是否有与禽接触史(死禽、野禽、家禽市场、宰杀),是否在禽流感疫(地)区,是否在一周内到过疫点、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等。对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病人,应同时进行抗生素经验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金刚烷胺),而且要尽快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迅速排除或确诊病情。 以疾病带研究 在中科院2008年传染病学术交流会上,与会者除传染病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外,也有不少传染病临床医学人员被邀请参加。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我们搞临床的非常希望能参加这样的会议,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同时,我也希望搞基础研究的也能多听听临床的想法,以疾病带研究。”钟南山说。 钟南山介绍,从禽流感来说,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例如,H5N1病毒变异、重配的速度,是否会产生人传人的问题;人类感染发病的宿主因素、遗传易感基因;H5N1感染的发病机制;H5N1在人类传播的危险性及早期预警;H5N1感染的快速诊断;抗病毒药物的敏感与耐药性,以及禽流感的疫苗研究等。 “这些问题光靠临床是解决不了的,我们需要与基础研究密切配合。”钟南山认为,传染病学基础研究最终要为社会需求服务,基础研究应首先了解疾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到实验室进行研究。 钟南山说:“中国再来一次SARS或者暴发一场大大的禽流感,经济会倒退十几年,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学,都应该积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作为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经常强调希望临床和基础更好结合,使双方的眼界更加开阔,“我愿意为你们做后勤、为你们拉线,我愿意给你们联系更多的临床部门”。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禽流感专家沃尔特·博伊斯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评论说,当前全球禽流感监控体系仍存在不足,需要各国政府、科研人员在诸多方面改进,以防范可能发生的禽流感疫情。  

博伊斯在题为“仅有警惕是不够的”评论文章中说,对于识别、追踪那些潜在的、流行性的禽流感病毒,例如高致病性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全球监控体系十分关键。而目前针对野禽采取的监测是零星的,很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病毒宿主或病毒亚型。  

博伊斯说,国际科学界对于潜在的、可能引起较大疫情的禽流感病毒的追踪仍然不够。他认为,科学家们应该未雨绸缪,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扩大禽流感病毒监测范围。以H5N1型禽流感病毒为例,目前的监测较集中于欧洲和北美,而这些地方感染禽流感的野禽数量很有限。要想真正了解野禽在传播H5N1型禽流感病毒中扮演的角色,就应该侧重在禽流感疫情较重的部分亚洲地区监测这种病毒。  

二、对于收集到的所有类型的禽流感病毒样本都应详细研究识别。目前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H5N1型禽流感病毒,这样就可能忽视其他一些可能引发禽流感大流行的病毒类型。  

三、各国科研人员应尽快分享禽流感病毒样本及数据,这样做有助于卫生机构调查病毒并制订防范计划。  

博伊斯本人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兽医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快速流感监测和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追踪美国和亚洲野禽中的禽流感病毒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