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直到最后我也没有放弃。

 时空杂货铺 2023-04-23 发布于河北

这是一个关于坚韧和执着的故事。

公元263年,当成都投降的旨意传来时,军中将士愤而拔刀砍石:吾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而此时的姜维默默的看着西南方向,一个大胆且决绝的念头涌上心来。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214年,马超率羌、戎两族起兵攻打凉州,其父姜囧作为守将,死于战场。这一年,姜维十二岁。

这些只是那时凉州的一个缩影,从凉州之乱到后来的董卓、马超、曹操。连年的战乱使得凉州饿殍千里,白骨露野。

这就是姜维的成长环境,战争、死亡他见了太多,感触也多了许多。虽然自己很喜欢儒家经典,但在这个分崩离析的年代,仁义道德反倒成了最可笑的几个字。                                                                                            

能好好奉养母亲,保境安民,苟全于乱世,已很难得,至于创建一个没有杀戮,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太过于遥远。

由于父亲的缘故,姜维受领天水郡参军。228年,在白帝城托孤后的第五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不仅姜维,连蜀汉的命运也随即改变。

得益于蜀汉成功的作战计划,天水无力抵抗,太守马遵得知各县响应蜀军,怀疑姜维降敌。于是独自离去,姜维追之不及,返回冀县,发现不能回城,不得已投降诸葛亮。

对于姜维的才学,诸葛亮早有耳闻,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感慨万千,二十年前,那个在茅庐中侃侃而谈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对着身旁的中年人说出:三足鼎立,以图中原。

而如今,蜀汉的第一代将星文臣,纷纷离去,只剩自己还在苦苦支撑,只为那个复兴汉室的承诺。

这一年,诸葛亮47岁,姜维26岁。

那一年,刘备47岁,诸葛亮26岁。

历史像是轮回一般,当年的三顾茅庐,有了后来的白帝城托孤,如今的一出祁山也为自己找到了事业的继承者。

只是诸葛亮不知道的是,自己这个学生未来的路,会比自己走的更加艰辛,也更加孤独。

此时的姜维,则显得很平静,毕竟在他看来,这里和天水没什么分别,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无非是换了一个国名而已。

官老爷们依然高高在上,黎民百姓依然贫苦不堪。身在乱世,那些贱民能保全性命,就已经要感恩戴德了。

自己也是不得已混口饭吃,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回到冀县,毕竟母亲还在家乡。身处两国交界的人,今天投降明天反叛,也是习以为常。

渐渐地他发现,这里好像和别处不太一样:

百姓安居乐业,少有严苛的刑罚和徭役。官府大多也能秉公执法,鲜有盘剥压榨。官员之间也不像曹魏那里充满充满了尔虞我诈,每个人口中喊得都是“汉室必兴!”。

甚至丞相本人,也没有太多的奢靡享乐,整个丞相府弥漫着淡泊明志的气息。

更令他惊讶的是,整个国家机构竟是在这种简洁朴素的环境下高效的运转。

这所有的一切,都和年少时憧憬中的国家一样,于是,姜维开始慢慢融入这里,为了丞相的知遇之恩,也更为了自己年少时的理想。

后来,魏国为了争取姜维,强行将其母带到洛阳,逼迫其写信给他,姜维的答复则是:但有远志,不再当归。

六年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也仅剩下最后的29年。这19年间,是蒋琬和费祎主政,其间姜维多次要求出兵伐魏,均没能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段时间也是魏国的多事之秋,而其中最好的机会则是司马氏发动的高平陵之变。

但这也不能怪费祎,当年举全国之力发动的夷陵之战惨败,不仅让蜀汉损失了大量成建制的部队,更恐怖的是大量的名臣良将消亡殆尽。这也直接造成了蜀汉后期人才的凋零。

虽后来诸葛亮开展了休养生息,但也随着数次北伐消耗殆尽。蜀汉已经承受不住战争的消耗。

连丞相都没能做到的事,我们怎可能做到呢?(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

但姜维却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以蜀汉的国力,是不足以和魏国抗衡,国力就是人口数,当时的曹魏人口是蜀汉的四倍,长此下去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姜维和他的老师不顾阻挠,坚持北伐的原因。

这种情况直到几年后才有所好转,费祎遇刺后,姜维任命为大将军,可以放开手脚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这时的姜维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比老师还要困难的局面。

蜀汉内部长期以来就有派系之分,以刘备为首的旧派系,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原来刘璋手下的益州派系,还有姜维所属的降将派系。

虽然大家都有兴复汉室的理想,但是益州派系想的更多的是偏安一隅,以求自保,毕竟在他们看来,蜀汉才是自己的家,对于北伐的热情不是很高。

诸葛亮在时,尚能勉强维持各方关系,而姜维作为一个降将,其中面临的各方掣肘可想而知。

其实,以姜维的能力, 完全有能力游走于各方关系之间,但他在蜀汉的三十多年,没有结党,没有清除异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匡扶汉室上。

以至于后来,整个朝堂,只有刘禅一人没有指责他,但不指责也不支持,北伐?还是算了吧。蜀中如此安乐,去北方干什么呢?

于是在数次北伐后,姜维屯田避祸,即使曹魏的损失远大于蜀汉。即使将战线推到了更北方。

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面对着曹魏名将钟会率领的十万大军,姜维在剑阁屡次击退魏军,逼得钟会数次想撤兵回朝。

如果没有另一名将邓艾。这本应是一次成功的保卫战。

十月,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开门投降,蜀汉灭亡。

历史上各朝各代进行到这一步时,臣子都是两种选择:

第一:继续做官,反正政权被推翻还是要有人干活,自己又没有损失。

第二:为国尽忠,成就死节。

第一种人是谯周(益州派系),就是他劝刘禅开门投降。

第二种人是刘谌(刘备孙子),劝阻父亲无效后,于昭烈庙中痛哭,然后杀妻、子后,自杀殉国。

但姜维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也是最为坚毅且孤独之路。

他准确的看出了钟会的野心和邓艾之间的嫌隙,设计了一个天才的计划。

简单说分三步走:

第一:假意投降,策反敌军战区司令(钟会)

第二:干掉另一高级将领(邓艾)

第三:清洗魏军中的伐蜀将领,造成中层军事权力真空,由姜维的蜀汉精锐填充。

第四:策反钟会伐魏,自己找机会干掉钟会,恢复大汉。

成功则蜀汉复国,失败也能给于魏国重创。我不知道是何等的执着才能想出此等计谋。论才智他不如诸葛亮,但这份执着已然光照日月。

而这些全是以一个降将的身份开展的。作为曾经的降将,姜维无愧于蜀汉,甚至他连刘备的面都没见过,却要为蜀汉走上这条忍辱偷生、不被理解的道路。

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大臣先跑,可现在皇上都下令投降了,姜维还在做最后的努力。

前有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有姜维肝脑涂地、至死方休。这就是蜀汉的理想传承。

但冷酷的后三国时代,已经容不下这份浪漫了。

当计划进行到第三步的时候,消息走漏,钟会和姜维死于乱军之中。

一计害三贤,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姜维还是拉着钟会、邓艾二人一起走向倾覆,心中想的还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八十多年后,东晋桓温攻入成都,在蜀汉宫中发现一份密档,上面写着: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是姜维给刘禅的密信,几十年光阴已逝,当年的白马少年历历在目。

“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