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都要学中医 五

 Yang马 2023-04-23 发布于江苏

      解读姜附桂

       我们强调经方扶阳法不等同于姜附桂的火神派,或者添精补肾的命门学派。肾为先天之本,过度的温肾助阳,补肾添精会透支身体,消耗机体机能,犯虚虚之戒。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功能的表达必须依赖强壮的脾胃气化功能将谷气转化为营卫之气。经方扶阳法的根本在扶脾阳,是围绕炙甘草、生姜、大枣的思维展开经方的治疗,当然姜、附、桂也是不可或缺的药物。

图片

       附子是毛莨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的云南、陕西汉中和四川绵阳的江油地区,以江油彰明镇最为地道。冬至种下一枚附子,到了夏至收获(其他产地一般是霜降种,立秋或寒露收),如果在这位附子妈妈的周围又长出了许多附子儿女,这些儿女就是附子,而原来的附子妈妈我们称之为乌头。但种下的附子有时候不是附子妈妈,它的周围不会长出新的附子儿女,只是它自己长得更肥大了,这是附子爸爸。也就是我们说的天雄。天雄和附子功效一样,只是温补力量更大,但市面上哪有那么多天雄,大片的附子就是天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中的天雄散(天雄、白术、桂枝,龙骨)我们临床上就是用附子代替了天雄。

图片

       川乌草乌是同一种系下的两种不同植物,它们的形状像乌鸦的头,所以总称乌头,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其宣通力量强。野生者为草乌,产于全国各地,毒性较大,临床上一般多用川乌。药典上3-5克的用量远达不到临床治疗效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乌头汤(麻黄、川乌、黄芪、白芍、炙甘草)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用川乌五枚,捣乱,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这也是川乌解毒的方法。

图片
      一枚川乌大约3-6克,张仲景的用量是15-30克。临床上用乌头汤治疗风湿关节疼痛疾病30克川乌确实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川乌的毒性不可轻视,要做好炮制工作,一两川乌捣乱,加水两碗,煎取一碗,去乌头,再加密一碗煮取一碗,这就是川乌减毒的方法。也可以同时加入等量的防风、黑豆、甘草、生姜煎煮一小时起到解毒作用。
图片
      附子,大辛、大热、有大毒。归心、脾、肾三阴经。它有回阳救逆、补火救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泄、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的治疗。药典剂量3—15克、孕妇禁用。半、蒌、贝、蔹、及攻乌。
图片
       附子确实有毒,毒性存在于其多种生物碱中,以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主要成分。乌头碱微溶于水,易从粘膜吸收,尤其消化道和皮肤破损处最易吸收,主要从唾液和尿中排出,但吸收和排泄均较快,故发生中毒的时间也快,而且体内没有蓄积作用。我们通过长时间的煎煮法,可以将乌头碱转化为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  
图片
      附子中毒的临床表现,乌头碱0.2mg中毒,3--4mg即可致人死亡。一般在服药半小时左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瞳孔放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大小便失禁、血压体温下降、心率变慢。
图片
       附子中毒的解救1,马上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催吐、洗胃,或者用硫酸镁导泻。2,注射阿托品,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兴奋循环,呼吸中枢。3,应运抗心律失常药物。4,静脉补液,吸氧对症治疗。5,中药解毒,金银花、绿豆、甘草、蜂蜜、防风、黑豆、生姜等。
图片
      不同产地,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与毒性和疗效有关。临床上生附子也有少量应用,但以黑顺片,炮附片多见。胆巴浸透过的附子切片用黑豆甘草汁搅拌上笼蒸透(100:10:5),颜色黝黑称作黑顺片,而市售黑顺片一般均以糖色加食用油搅拌加工而成。生附子切片上锅砂炒,至附片焦黄鼓包为止,就是炮附片。炮附片经过高温炮制毒性极低但疗效也同时有所降低,可以加工成细粉入丸、散、膏、丹直接服用。
图片
       当前中医界对附子的认识及争议很多,有的视之如虎狼。清.张隐庵《本草崇原》认为“服之必内乱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有的以附救人,甘之如饴。火神派八两半斤,无证不用,如先师李可。但事实上附子药性猛峻,走而不守,上下内外无处不到。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为寒邪入里,直中三阴,回阳救逆之要药,虚实之证皆可应用。
图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附子能有效的兴奋心脏机能、(四逆汤、破格救心汤)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缓解肌筋膜痉挛,具有修复细胞机能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附子是唯一能够增强正常组织的机能和血管活性的药物,人参、黄芪都没有这个功能,在温补的过程中它不滋腻也不壅滞,是非常好的上品之药。
图片
      《中国药典》附子剂量应3—15克,如果是略有阳虚的三阳病,这个剂量也可以获效,如桂枝加附子汤。但真正的三阴病,脉象沉、细、弱,尤其少阴病这个用量远远不够。小剂量的应运不能兴奋全身循环机能,反而使得局部组织兴奋导致代谢产物增多而出现炎性反应。如果用到足量,全身机能得到兴奋,机体排泄代谢产物的功能同时增强,反而不上火了。但火神派超大剂量应运我们是不推崇的,经方扶阳法理论体系中临床应运附子体会是30克起步比较合适,应当循序渐进,因人因证而异,不是越大越好,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图片
       桂分肉桂和桂枝,《伤寒杂病论》中用到的是什么,争议也很多,以桂枝汤为例,桂枝去皮,我们现在强调用桂枝尖,就是很细小的桂枝嫩枝,如何去皮?《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药物百分之八十以上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但是在《神农本草经》甚至唐朝以前的本草著作中都没有出现过桂枝。《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桂枝的记载,只有桂。在这些经典著作中都没有桂枝的记载,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那就说明张仲景时代的桂枝就是桂皮,这是因为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在修编的过程中,为了统一药名,尽量减少桂类药物的冲突矛盾现象,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都改为了桂枝,统一采用“桂枝去皮”的说法。
图片
      桂枝与肉桂,味辛、甘,归心、脾、肝、肾经。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止疼痛、温经散寒通脉的作用,可治寒凝血瘀证及风寒湿痹证等里寒证。也用于心、肝、脾、肾脏器的阳虚证。二者的辛温之性较强,易入营动血,故不宜多用或久服;实热内盛、阴虚阳亢、血热妄行者应忌用,孕妇应慎用;用时不宜久煎而宜后下。肉桂辛甘大热,长于温里寒,常用治里寒证;还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原,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痠软、夜尿频多、阳痿、宫寒、滑精早泄及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辛温之性较肉桂小,长于散表寒,用于风寒表证和上肢肩臂疼痛证;桂枝还入肺经,开腠发汗,温阳于卫分,使营血畅旺于肌表。还有助阳化气、利水退肿之效,可治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及痰饮证。其实肉桂和桂枝其温通作用是一致的,只是肉桂含挥发油多,味道厚重,入脏腑,温中作用强,用量较小;桂枝含挥发油少一点,味轻,入四肢,解表作用强,用量也较大。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桂枝可以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桂枝甘草汤),使血液流向体表的作用,体表血液增多了,热量就多了,起到了解表散寒的功效。
图片
       生姜、干姜、炮姜俗称姜家三兄弟。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晒干或低温干燥。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辛,热。归脾、胃、肾经。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之功。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干姜:回阳救逆,温中健脾,温肺化饮生姜:解表散寒,清热利湿,运化脾胃,解毒炙甘草、生姜、大枣在《伤寒论》中是一个组合,始终贯穿于六经辨证体系的治疗全过程,如果我们将附子理中汤理解为理中汤的强化版,那么炙甘草、生姜、大枣就是理中汤的简化版了,它能增强中焦的气化功能,促进胃肠津液的分泌,为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阳气用有形的物质津液表现出来。临床上每一处方基本上都有炙甘草,但往往把生姜大枣看做药引,认为可有可无这是错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