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订婚,聊聊其中的权衡利弊

 阿布的书柜 2023-04-23 发布于广东

“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图片

文字  |  怀左
排版  |  四月
图片

昨天我收到一条留言,说有人在商量好订婚后选择了取消,问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把结婚当儿戏?
 

图片

 
这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但因为描述不够充分,咱们也无法针对这个案例展开聊。那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缔结婚姻关系的一种普遍态度——更担心,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更慎重
 
接下来,咱们围绕这种态度,具体聊一下。
 
 
01
 
《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和孙少安没能在一起。如果我们回到源头,会发现他们两人,有各自的打算。
 
润叶找少安之前,面临婚姻压力,琢磨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少安才是她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少安呢,确实也喜欢润叶,但考虑到润叶当时状态的持久性、家庭、以及未来两人结合可能会面临的经济困境,最后选择了放弃。
 
都想找理想的结婚伴侣,但考虑的时候,依托的还是各自的条件
 
如果少安和润叶的条件差不多,说不定两人也就在一起了。可他家穷,连吃饭都费劲,稍微一想,也许未来润叶激情褪去,认清现实后,会选择和他分开。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咱也不好说,但少安提前想到了。
 
于是当少安远走山西,见到他未来的媳妇贺秀莲时,书上讲两人对彼此都很满意。秀莲以前拒绝过很多人,看到少安,觉得就是她想象中的伴侣。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看书上描写的顺当劲,恨不得当天就结婚。
 
跳出作品来看,三个人对婚姻伴侣的选择,都有许多考虑。因为婚姻是一种长期关系,要涉及到情感、经济、生育等方面的合作,投入巨大,不能儿戏。
 
婚姻关系的缔结,重点看的还是需求。但这个需求,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下,考虑的要素也有区别。放传统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当事人,很多时候听安排就可以,长辈们定了,小辈大概率就是服从。
 
而从长辈的角度出发,看重的肯定不是孩子的爱情,而是家庭需求和长远利益。所谓的门当户对,也是在同等级上,强强联合。
 
《围城》里,方鸿渐还在上学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安排了婚姻,对象是周家的女儿。当时的方家老太爷,是个乡绅,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而周家掌门人呢,开着银行,有钱。方周两家,名与利的碰头,也算门当户对。如果不是后来周家的女儿患病离世,方鸿渐留学归来,婚姻的走向基本也就定了。
 
情愿不情愿先放一边,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有一点是类似的,即被安排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背后,是一套已经成型、并且沿用已久的婚姻观与利益观。在传统社会中生活的人们,耳濡目染,已经习惯了那种被安排,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到什么阶段听什么话。即便有不乐意,但大部分还得按观念办事。
 
注意关键词,观念。
 
思考一个问题:观念会不会变呢?
 
 
02
 
会。
 
于是时间的指针拨到当下,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自然而然的,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就变了。
 
存在决定意识,当人可以自由选择他居住的地方;当家族解体、原先的关系被打散;当人们看到更多元的价值观和选择;当社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整体的社会意识,转了方向
 
如果说以前的人觉得婚姻是一种长期的、被安排的关系的话,那么在现代许多年轻人的眼中,婚姻已经成了一种选择,不再是必选项。
 
且考虑婚姻的时候,个人主观性越来越强,大家看重的是能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完成过去类似生育这种约定俗成的任务。如果两个人的日子,有明显的巨大的风险,或者感觉不如一个人过得舒服的话,那大概率就不会开始。
 
在婚姻的看法方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如果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姻观是必选题的话,那现在“希望找个喜欢的人一起把日子过好”的婚姻观,就是一道附加题。
 
我们都知道,附加题比较难,驾驭起来不容易,一部分人,会直接选择放弃。就这道题,不同年代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选择放弃的做题人,说太难了,根本不会,那就不做了。回家把卷子给家长看,家长不理解,说为什么不做做呢?反正都是题,做错也比不做好啊。
 
年轻人的想法为什么会变呢?具体来看,有一个做法和过去的人其实是一样的,即参考周围
 
参考这个动作没变,可周围的环境变了。老一辈的人放眼望去,周围的人到点结婚生子,日子好坏就那样凑合过。可年轻人打眼一看,飙升的离婚率、新闻中频频出现的家暴事件、媒体反复渲染的没钱没车没房没钻戒没好工作的婚姻一定失败,他们什么感受?
 
说胆战心惊有点过了,换个词,徘徊不前。
 
粗线条的话,还可以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硬条件到位,但心理上不确定,想过的合适对象暂时找不到,再等等;第二种,硬条件压根不到位,彻底躺平。
 
可话说回来,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所谓的理想伴侣,也是社会潜移默化种在人们脑海中的思想种子。有时候我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时代留给爱情的空间并不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好好谈一段恋爱,就被周围环境催着得去权衡利弊。毕竟在向往爱情的年代,爱情成了人们进入婚姻的入场券。
 
可现在,进入社会之后,大家明显无法再把心思放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只能去反复看条件、想未来,在脑海中做推算,根据社会预定的婚姻大数据算法,咔咔演算一番。
 
21世纪的婚姻,看起来也像披着自由外衣的门当户对。只不过在选择的时候,人们遇到的困难其实比过去更大了。从被安排到主动选择,从几个条件到一大群条件,既要考虑条件,又要看人品,要看感觉还得看性格,看当下还要看未来,看文化程度也要看谈吐表达……
 
人工智能都给你干蒙圈,更别说人脑。
 
我的看法是,这道题更难做了。另外这不是某个人要面对的难题,而是一大批年轻人要面对的。在难题面前,人们会有什么反应。
 
相信我们都可以想到:拿下、做错、放弃。
 
 
03
 
还有一个问题:婚姻是如何与房子、车子、钻戒这些东西挂钩的?
 
你可以凭直觉说:先不说车和钻戒,结婚肯定得有房子啊,不然住哪里。稍微等一下,我知道咱们都得有地方住,我想问的是,“和这些东西挂钩”这些个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谁设计的,什么时候植入我们的脑中的?
 
那些需求,是我们自发需要的,还是别人造出来,反复渲染,然后我们相信自己有那些需求的?
 
自发与被推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就现在社会话语下的婚姻,还在被不断往上叠包袱,层层重压。另外一层,压力还来源于周围人的注视,当你有了一个伴侣之后,各种评价与审核就来了:哪里人?条件怎么样?哎呀我跟你说,你这不行啊,一看你就是太年轻……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本该是轻松的心与心的碰撞,但自由空间快被挤占完了。表现说是自由恋爱,但处处都是墙壁,很难自由起来。
 
就像你在教室想安安静静看会书,结果周围的同学都在吵闹,还有的过来拍你,装什么装,赶紧出去嗨,就你爱学习是吧,别装了。
 
能抗住周围人的注视,还有被同化的压力的人,不多。
 
因为从众,是一个相对轻松的选择,即便错了,还能找一堆借口,类似他们也一样,都怪谁谁谁,不是我的错。但如果坚持主见,你就孤零零站在了众人面前,过得好还罢了,一旦出问题,遇坎坷,加倍暴击。那时候,个体能不能再次扛住,这真的很需要水平。
 
进一步我想说的是,想在很多年轻人在婚姻的门前止步不前、反复权衡,这已经成了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象。心里有自己想法,外界又有各种审视和催促,实在不行,就只能裹起一层层茧,先保住自己再说。
 
说年轻人这不好那不好,意义不大,因为年轻人是最容易被裹挟的群体。本该是青春朝气的年华,却早早看到或者背负上了各种心理与经济负担。还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努力,其实每代人都一样,不同的表现,是因为有不同的环境和机会而已。
 
批评者又不是从原始时代过来的,又不是每天忙着上蹿下跳摘果子,相差也没几年,大家身体结构都差不多。人刚开始都是白纸,在成长过程中被一步步社会化,与其抓某个群体,不如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不同的社会环境。
 
我想说两句实在话:
谁不想过好日子啊?
谁不想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啊?
 
安全感不足,才会反复权衡呀。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