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界河流:滁河

 zqbxi 2023-04-23 发布于江西

滁河,位于江淮之间,为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古称涂水,唐代改名滁河。是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主要流经安徽合肥市(肥东县)、滁州市、马鞍山(含山县)、马鞍山(和县)及南京江北,自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入长江,干流全长约 269公里。主要支流有清流河、来安河、襄河、大马厂河等。滁河流域地跨安徽省和江苏省所辖的 9 个县(区、市),流域面积约 805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 6250平方公里 ,江苏省 1750平方公里 。解放前,滁河经常洪水泛滥,危及中下游地区,经1970年代以后逐年治理后,已经成为安徽、江苏两省沿岸重要的灌溉水源及航运通道。在南京市滁河上设有陈浅水站 。

古称涂水,唐代改称滁河。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附近,流经巢县、含山、全椒、来安等县,经江苏省江浦、六合等县,于仪征县的大河口入长江。全长269.2 公里,流域面积8057 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河长169 公里,流域面积6104 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75.8%)。滁河支流众多,一级支流就有17 条之多,安徽境内主要的一级支流有襄河、乌衣河、来安河、沛河、皂河、小马厂河、大马厂河等,其中以襄河、乌衣河最大。

水文滁河多年平均年降水为970 毫米,年总量78.15 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4.98 亿立方米,其中安徽境内为18.25 亿立方米,占滁河全流域总年径流量的73.1%。     滁河在安徽境内最丰水年径流量高达39.08 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7.94 亿立方米,丰枯水量年际变化4.8 倍。滁河水量年内月变幅在20~30 倍之间。滁河河道狭窄多弯,排洪不畅,下游圩区高程在8~10 米之间,堤防防洪能力不足5 年一遇,河道通过能力为300~500 秒立方米,而滁河汊河集的最大洪峰流量则高达1260 秒立方米(1987 年)最高水位为12.03 米,每逢汛期,上有洪水夺槽猛下、下受江潮顶托,内涝甚为严重。反之,当洪水过后,上游缺乏调蓄功能的水利工程,又时常呈现水枯河干,尤其是上游河段,均为间歇性河流。安徽省境内的全椒县,10 年就有8 年受灾,旱涝交替,机遇频繁。“大雨破圩遭灾殃,天旱无收饿断肠”。1969 年苏、皖两省联合进行综合治理滁河,主要措施是开凿驷马山干渠,疏浚和渠化滁河,建立有机的排灌系统,并结合改善滁河航运,实现渠化通航。

驷马山引江灌区,在滁河的上中游,皖东丘陵地区,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包括巢湖、滁县、来安、全椒、和县、含山、肥东、定远及江苏省的江浦、南京市郊区等县市,设计灌溉面积365 万亩。1969 年动工兴建,1973 年发挥效益。灌区建有乌江抽水枢纽,可抽江水550 秒立方米引灌;分泄滁河洪水500~600 秒立方米入长江,并建有襄河口、汊河集节制闸和滁河一、二、三级抽水站;开挖驷马山引江渠道275 公里,灌溉干渠2 条计112.68 公里,灌区内有反调节水库13 座,总库容3.83 亿立方米。上述工程竣工后,不仅沟通了滁河在安徽境内直通长江的航运,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滁河上中游的缺水问题,同时能使滁河上游洪水及时通过驷马山干渠泄入长江,减轻滁河下游的洪水威胁,真正起到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效益。

滁河,位于长江左岸,古称涂水,唐代后改称滁河,是苏、皖两省边界河流,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附近,平行长江东流。有数源:南源出自马集乡黑洼小型水库上游;中源出自管湾中型水库上游黄栗乡芦店;北源有二,一出自袁河西中型水库上游黄栗乡南许集和富旺集大邵家,一出自谢家湾中型水库上游赵亮集乡小甘庄南。中源为主源,数源于高亮集西杨富村汇合后,向东南流,在梁兴集南进入辖境,沿全椒县与巢湖市边界东南行,至全椒县古河镇后,沿全椒县与含山县边重腊危海界东南行,经濮集折向东北流,至大郑家沿全椒县与和县边界东北行,经赤镇、官渡、金银浆,至婆备您陈家浅沿全椒县与江苏省江浦县边界东北行,至小芦庄蒿子圩进入江浦县,在津浦铁路东葛车站南,穿过铁路再下行至汊河集进入来安县,过汊河集后沿来安县与江浦县边界东北行至张堡朱家山河口沿来安与江苏省六合县边界东北行,经马汊河口于来安县姜渡出辖境,再东流经六合县城、瓜埠于大河口入长江。

全长269.12千米,流域面积8056.7平方千米,在辖境内上、下二段共长114.5千米,流域面积4405.5平方千米。滁河在古河镇以上比降较大,古河镇以下约为二万分之一至四万分之一之间,水流平缓,河道弯曲狭窄,洪水渲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多为圩区,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为分泄滁河洪水,在中游开挖驷马山、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在河中游建有襄河闸、汊河闸二个控制工程,还有公路桥、铁路桥等建筑物。

古籍记载

历代古志上对滁河多有记载,摘录二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编印滁州志载:"滁河源出泸州旧梁县蜃母池,东南行百余里入全椒县界,又四十里入含山界,黄山之水自仙踪镇北流来会,又四十里经和州界复入全椒界,至石潭与襄水合,东北流十里入州境九都八都七都与江浦以河为界,在和州谓之后河,在七都又谓之前河,又北入江浦界,下游至三汊河与清流河合,至六合出瓜埠口入於江。"      民国九年(1920年)排印全椒县志记载:"滁河为淮南大川之一,发源于庐州旧梁县,纡折四百里,经六合瓜埠口入江,其所交诸水,在全椒有襄河,在滁县有清流河,沿河南岸为含山、和县、江浦、六合交错之地,众流辐集,不下百数,一遇淫潦,势莫骤泄,往往以沿河圩田为壑,居民苦之。"

河流支系滁河支流众多,在辖境内自上而下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支流,均集中于北岸,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南麓,其中清流河最大,襄河、来安河次之。

小马厂河小马厂河发源于五尖山,靠近南谯区章广乡小马厂,进入樟木山小型水库,出库南跨牛流于小朱家入全椒县,经西王集收来自昌家湾之西山区之水后进入岱山水库。出库入肥东县,向东南流于全椒县章辉乡北寺塘,又南流经肥全坝、新坝于安全胡入滁河。长约29.6千米,在全椒县境内约15千米。流域面积289平方千米,在辖区境内为109平方千米。旧滁州志载:"王家坊有水三道,东一来自昌家湾,中一来自鸦窝集黑郎庙,西一来自小马厂,合流入全椒西旺集"。即指小删婶凳马厂河几个源流。

管坝河

管坝河在全椒县境内,发源于瓦山南麓隆兴集,南流入三湾中型水库,出库后南流经管坝、董家坝、翻身坝于晋家坝下入滁河。河长25.5千米,流域面积141平方千米。

大马厂河大马厂河在全椒县境内,有东西二源。西源之西支出自瓦山林场,东支出自孤山南麓,均于复兴集附近入马厂中型水库,出库南流于大连陈与源自瓦山东麓之喻河汇,又南流于王家河与东源汇;东源出自三合与黄栗树两乡交界处之大洼,南流入新光小型水库,出库向西南流经中陈、河林家等地至王家河与西源会。两源相汇后南流经大马厂、河姚、西蒋家、大乐家等地,于大何家穿过合浦公路,再南流于芦子坝入滁河。河长40.5千米,流域面积295平方千米。

襄河襄河是滁河在全椒县境内最大支流,发源于皇甫巩篮精估山南麓,有三源,以西源为最长。西源发源于南将军岭西麓,分三支:西支出自鸦窝集西,东流入刘程小型水库,出库沿滁州至章广公路南侧东流;中支出自皇甫乡小周家,南流入东方红小型水库,出库南流;东支出自常山乡小韩家,南流入下王小型水库。中、东支于常山汇合后向东流,穿过滁章公路汇西支后于板桥与中源汇。中源发源于南将军岭东麓李集乡南张西,南流入大林小水库,后经下马穿过滁州至章广公路于板桥与西源汇。东源出自李询放姜集乡三星王北,南流经金庄穿过滁州至章广公路后,于庙张收来自施集乡井南之水,复南流与尝狼乌西、中源汇。三源汇合后南流于周家岗进入全椒县。三源均入黄栗树大型水库(另在黄栗树北有出自南谯区施集、花山两乡交界处之支流黄栗河入黄栗树水库,在库西有源自孤山之昌家湾河入库),出库后过石勒进入丘陵区,又东南流,过上石坝小型水库与石沛河汇,又南流郑坝与东王河汇,又南流过白酒岗,经全椒县城襄河镇西侧,与出自小集过赵店中型水库之赵店河汇,从镇北绕过县城后折向东南流过长洼小型水库,再南流经分路碑进入圩区,于三汊河入滁河。河长74千米,流域面积720平方千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编印之滁州志对襄河有如下记载:"皇甫山有水二道,西曰薛家河,东曰淮家河,行经天同院折而东,合流入全椒陡山坊,合发源于象鼻山鸦窝集水,东行经集南又东至李集南,合皇甫山东之水曰蒋家河,经江宁头保入全椒,卧龙寺昌家湾二水东北流合至周家岗与薛家河"。所述即今襄河上游诸源。民国九年(1920年)全椒县志记载:"襄河源出石臼山之北,由石梁潭至襄城入襄村河,过宝林桥下转东北绕县治后曲转向南循东过积玉桥经儒学前至窗家渡由赭间石潭入滁河"。所述对襄河下游段走向较详。

土桥河土桥河发源于南谯区庙山南腰铺乡,南流于龙营子进入全椒县,入杨岗小(一)型水库,出库流经十子路北,穿过滁全公路又南流入土桥中型水库,出库南流经大头汪、百子楼于陈家浅乡韦湾入滁河。河长22千米,流域面积76.6平方千米。

清流河清流河是滁河在辖境内最大支流,也是滁河最大支流,又称乌衣河。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内,上游有数源,西源为大沙河,中源为盈福河,东源为百道河,三源于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集东三汊河汇合,始称清流河。而后沿津浦铁路东侧南流,于小河湾九面塘与二道河汇,在滁州市城北陈湾收源自三官乡范郢之水,于滁城东侧五孔桥与小沙河汇,于伏家湾进入来安县,并折向东流离开津浦铁路,至来安县汊河集西侧入滁河。河长84千米,流域面积1252平方千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编印之滁州志对清流河记载较详,兹录有关段落:"清流河一曰白茆河,源出磨盘山仙居涧,经大柳保合梁郢涧入广武卫保南与瓦店河合,东过珠龙桥折北过小店保,牛头山之水自北来入,又至二都二保过龙亭口,又北过白米山,至沙河集东南与盈福河合,又南合嘉山百道河,南流过州东门外五孔桥西与小沙河汇合,南流到四都头保东合菱溪塘水,又南右岸为伏家湾入来安界,左岸过五都上下乌衣八都七都入江浦界"(左右岸与现左右岸相反)。

清流河主要支流

大沙河

大沙河又名白茆河,是清流河西源。发源于磨盘山东麓仙店子北仙居涧,南流过小油坊小型水库后于大柳穿过滁定公路,又南流经清流寺、广卫于下国与瓦店河汇,又折向东北流于珠龙桥西入沙河集大型水库,出库后东流于沙河集穿过津浦铁路于集东三汊河入清流河,流域面积306平方千米。大沙河在三个源流中流域面积最大,应为主源。瓦店河发源于滁定边界山区,北源出自黄峰岭东麓烂泥冲,出山南流于曲亭东与南源汇,南源出自北将军岭与黄峰岭交界处九板桥附近,出山后东南流,经曲亭于门坎岭与源自北将军岭皇甫山林场南部支流汇(从滁州志记载看,该支流为淤河),东流于石作与北源汇,又东流过穆庄小型水库(库南有源自徐营之小支流),过穆庄于邢郝有源自花山西麓林家向北流经施集、明张、兴珠寺后过下陈小型水库之常家河汇合(古志称清流沛),再东流入清流河。

盈福河

盈福河,清流河中源,发源于蒙良山北部豺狗山、 飞石山,北流入明光市,又折向东南流,至钓鱼台与源出双山之水汇合后,于万里洋又进入南谯区,向东南流经盈福寺,于袁营有源自牛头山簸箕岭之水汇,又折向东流经山许、东圩穿过津浦铁路,于沙河集东北入清流河。流域面积约110.8平方千米,该河大部分处于低山区,因过盈福寺而得名。滁州志载:"盈福河源出马院墙保之双山与定远县交界,东南过盈福寺,一支自牛头山簸箕岭发源北行来汇,又东至沙河集东与清流河合"。在光绪年间,嘉山尚未设县,其西南部属定远县。

百道河

百道河,清流河东源,因上游众流汇集而得名,古名秋沛水。有东西二源,东源之西支出自中嘉山东麓,东南折向南流于南黄与东支汇,东源之东支出自明光市杏山东麓毛家岗,南流折向西南流经西围后与西支汇,汇合后西南折向南流于郑坝收来自老嘉山南麓之水,再往普贤寺与陡涧朱进入南谯区,又南流于丁巷与西源汇。西源之东支出自老嘉山南麓林场,南流经广佛寺(广福寺)入燕子湾中型水库(因流经广福寺,故名广福河),出库南流经关山于郑郢西进入南谯区,于大坝子与西支汇,西源之西支出自明光市张八岭西北老母猪沟,东北折向东南流于石塘冲穿过津浦铁路,经张八岭镇于年营收来自松花梁(松花梁小型水库)之水,又南行进入南谯区入红石沟小型水库,出库后与东支汇,两支汇合后南流于丁巷与东源汇。两源汇合后南流于三汊河入清流河,河长24千米,流域面积约104.8平方千米。滁州志载:"嘉山百道河一曰秋沛水,源出来安之嘉山集,南流入州境三都六保,过张八岭南合独山水,独山水源出黄泥岗北独山下,西南流合嘉山东之水经三都四保与百道河合,又南合红沙涧"。所载独山水,似为二道河西源。清道光十年(1830年)编印来安县志载:"秋沛水,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嘉山西至蒲与独山水合入清流河。州志白茆河在州西北至浦与盈福河及来安嘉山河合,入清流河。以上为县境百条水"。

二道河

二道河为清流河左岸支流,有东西二源。西源出自明光市东南部曾家岗(甄港)一带,西流至大毛村折向西南,于张铺郢北入独山中型水库,东源出自来安县境龙王山西麓葛王附近,过石桥小型水库,向西南入练子山中型水库,出库后向西南流经黄泥于独山水库下与西源汇,汇合后又南流经金牛、三官至九面塘入清流河。河长32.5千米,流域面积约146.4平方千米。滁州志载:"红沙涧上游为双源沛,一出来安之州铺营保清河岭南流,一出来安练子山,西流均入州境三都五保,汇合南流复入县境又入州三都三保为二道河,西南流与秋沛水合南入清流河"。以上所述似为二道河东源,西源似独山水。来安县志载:"双源沛,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一源出昭信界岭下,一源出本县界练寺山后官庄岭下,两水相合于此,因名,十里至沙涧入清流县界北赵村与清流河合"。(昭信亦称招信,在明光市东部,清流县是滁州市在清道光年间旧名。)

小沙河

小沙河为清流河右岸支流,有三源。中源出自花山乡,分三支,中、东两支出自大旗山北麓荣玉、潘郢子,西支出自泉丰岭北汪郢,三支于黄石坝穿过公路于胡庄汇合后北流,于南庄右岸收来自大丰山西麓包山头过红花桥小型水库东源之水,左岸收来自花山凹西源之水,又东北流入城西中型水库,出库后老河穿过滁定公路,又穿滁城而过于东关穿过津浦铁路后于五孔桥入清流河。河长26千米,流域面积约183平方千米。

滁州志对该河记述较详。"小沙河源出一都二保分水岭与全椒县交界,东北行左汇侧菱山水右汇龙蟠洼水,又东左汇福珠两山之水右汇马鞍山及关山两路之水,过官庄东仙桥下折而北入赤湖铺,即石濑涧也。石生水底,嵯峨突兀,亘数十丈,水流其间,萦纡往复,每盛夏溪涨,水石相激,澎湃有声,波澜眩转,观者忘倦,为州十二景之一,曰石濑飞琼,旧有飞泉概亭,今圯,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菟河,有桥曰乌菟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西涧,唐韦应物西涧诗即指此,上有野渡桥,即取诗意也,贯城中出下水关合清流河"。兹录韦应物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清流河还有一些小支流,因源短流细,不再记述,古志所载亦不再摘录。

来安河

来安河在来安县境内,有东西二源。西源发源于明光市自来桥附近,分三支,北支出自老虎山南麓,西支出自乌山南麓,南支出自龙王山北麓,三支于双塘汇合后东流,过于营进入来安县,于陈营与东源汇;东源发源于来安县北部山区,亦分三支,北支出自来安县高塘,西支出自陆家洼西,东支出自小公司与五义港,三支先后汇合后南流与西源汇。两源汇合后南流于屯仓(杨郢)入屯仓中型水库,出库南流经舜山,于天彭营收来自长山西麓之二个小支流,又南流于来安县城新安镇北,收来自复兴集东过陈郢小型水库之水,于清水庵收来自油坊田过红丰中型水库之水,于水口镇收来自双塘之水,过水口镇,石塘罗小型水库经复兴集入平阳中型水库,又南流于杨楼折向西南于小河口入清流河。新河经广大圩穿汪波荡于汊河集西入滁河。河长70.5千米,流域面积739平方千米。

清道光十年(1830年)编印之来安县志对该河有如下记载:"来安水,县东三里,其水行砂石涧,澄清沏底,一名沙河,源出县北九十里马岭山,迤逦西南,合诸涧谷水,三十五里经宝山西,又南二十五里,经尖山东南五里,经石固山西过石濑又南三十里过县城东,高官龙尾水自西注之,又南五里过洪家桥,东双坝水自西注之,又南十五里,过清净桥,又南十里,至水口镇,过观风桥,又南十里过板桥,大小涧水自徐转而东会流,三十里至汊河集入滁河"。"高官水源出县北银杏山东南由高官桥至甄家河入来安水"。"龙尾水,县城东源出县北普润塘,东南流经东关外龙尾坝,东南绕顿邱故城根至毛家桥入来安水"。"玉带河,县城东分龙尾坝水支流,向南由银锭桥至陆家岗转入来安河,以其环绕如带故名"。1958年编嘉山县志对来安河有如下记述:"自来桥涧在县东偏南90里,发源有三,一出挂子山西南苏家港,屈曲向南流约20里,抵于大强岗北老牛汪,一出周家山北,东北流合门坎岭水,转东南经三里庙绕自来桥北而东汇入,长约15华里,一出周家山西周家港,东南流合马腰子水,过关家桥绕张家山合魏家岗西来涧水,东流过自来桥东南汇入,长约10华里,由老牛汪东南流至西冲出县境,入来安县庞家河,再南入来安河经水口出乌衣南小河口达清流河下贯滁河"。五加河,古称小涧水,来安县志载:"小涧水,县西九里,源出龙富山,西南汇为大石塘,又南过杜家涧,绕八石山根经蔡家桥、张家湾过县西小涧桥,又南过清水坝会大涧水,转而东南至徐家沟出口与来安水合"。"大涧水,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黄道山侧,东南过腰铺桥又南过大涧桥,……又东南至清水坝会小涧水,出徐家沟口合来安水"。大涧水应为五加河支流,其上游有金歪桥小型水库。该河长40.3千米,流域面积199平方千米。

沛河

沛河又名施官河,古名吴沛水,在来安县城之东,发源于长山东麓芝麻岭。出山过东寺港小型水库,南流经龙山、施官集、雷官集,收来自彭岗铺南之水,折向东南,又有数支小支流汇入,于大英集东三汊湾水闸上游入滁河。河长39.3千米,流域面积280平方千米。来安县志载:"吴沛水,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百龙山大石,南流十二里过施官集界首桥,又东南至下湾,二水合流,又东南二十五里入赤山湖,交六合县界,三国时吴作涂塘筑瓦梁偃于此,亦称吴堰,水称吴沛,以此水又东注滁"。

皂河

皂河发源于天长市汊涧镇西南与来安县交界之曾家营,南流进入来安县大合桥水库并进入江苏省六合县境,南流于刘营收来自天(长)、六(合)边界之水,于竹镇收来自梅营西之水,又南收来自大胜、马集、黄岗之水,旋即沿来安、六合两县边界南流,于孙营北收来自来安骑马岭经中所集东之水,至马圩北进入六合县境于皂桥东入滁河。河长28千米,流域面积472平方千米,其中本市境内河长13千米,流域面积80平方千米。

滁人母亲河

线性文化遗产是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之一。此概念是从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的,主要特征包括分布具有线性特征、空间跨度较大,具体包括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河道等。而有些河道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母亲河,比如黄河与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母亲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这种线性文化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母亲河不论长短,不论贫贱,她们虔诚地拿出自己全部养份哺育着自己的儿女。近年来,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滁河也是滁州人的母亲河。

母亲河

据了解,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遗产类型理念的成形,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后,在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中,它最终作为一种遗产类型得到共性化的承认。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即《文化线路宪章》),形成了有关该类型遗产保护的权威性的国际文件。2009年4月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就专门以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

全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中最有名的有:塞默林铁路(奥地利)、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印度),米迪运河(法国)等。特别是奥地利塞默林铁路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早在1998年和1999年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榜,收录的不止是名声,伴之而来的还有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线性文化遗产在世遗中不是单独一个类别而是学者概括的现象,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唐蕃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秦直道、京杭大运河,红军长征路线等,这些都属于线性文化遗产。尤其近年来,线性文化遗产在我国受到重点关注,多个线性文化遗产出现在我国申遗预备名单中。

丝绸之路是目前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而长城、京杭大运河、还有各种各样的水道、运河、铁路等,同样也是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我市的滁河。

滁河位于长江左岸,为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古称涂水,唐代改名滁河。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主要流经安徽滁州及南京江北。河长224公里,其中安徽境内178.5公里,江苏境内45.5公里,自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入长江。

滁河支流众多,在辖境内自上而下有小马厂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支流,均集中于北岸,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南麓,其中清流河最大,襄河、来安河次之。滁河既是苏皖两省的界河,同时也是滁州、南京六合区,浦口区的母亲河。

(滁河流域图)

滁河虽短小,她同样归结为线性文化遗产之列。这条河道不仅是滁州的母亲河,还是我市的人文空间、一条有声有色的艺术廊道。她沿途的风景,共同串起了滁河这条线性文化空间的精彩。

自唐洎今,滁河对滁州人的惠给,不唯物质更赐给许多的人文关怀。滁河这样的线性文化遗产,早成为滁州人汲取精神营养的脐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对线性文化遗产有这样的界定:“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

滁河这条线性文化遗产,同样无愧于这样的担当。在我市今天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大格局下,用一根肉眼看不见的文化主线把滁州人的母亲河上一些相关景点与名胜古迹串联起来,构成链状文化遗存、展示我市历史的人文走向,为我市快速融进大江北时代,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增文化活力与经济动力,增强我市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已成必须。

当然,提出打造滁河这样的线性文化遗产的品牌概念相对容易,难的是如何合理布局打造这个品牌的规划战略,让滁河这条滁州人的母亲河在大江北时代,发挥出她更内涵的人文功能。

滁河线上全域框架下的我市旅游业,已被介定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它是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是促进产业扶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地区形象的内驱。

缘此,像滁河这样具有历史的跨度、深远的文化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应当在共同滁文化主题背景下,借助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开发出总体共享个体有别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目前,我国线性文化的开发具有距离长、景点多、相对同质化等特点。有些开发只述古不讲今,一味在怀古里打转转;有些开发,只求包罗所有,却忘却自身的文化特性。

而距离长阻碍了全线贯通、景点多消解了面面俱到,同质化限制了新意叠出,这些,都是当前打造线性文化旅游线路的瓶颈。

据调查,在滁河这条线性文化带上,计有岱山水库、三湾中型水库、马厂中型水库、皇甫山、黄栗树水库、积玉桥、涌金桥,袁家湾、赵店中型水库、土桥中型水库、清流寺、沙河集大型水库、北将军岭、黄峰岭、门坎岭、穆庄小型水库、兴珠寺、常家河、盈福寺(滁州志载:“盈福河源出马院墙保之双山与定远县交界,东南过盈福寺,一支自牛头山簸箕岭发源北行来汇,又东至沙河集东与清流河合”)、普贤寺、广佛寺(广福寺)、燕子湾中型水库、松花梁(松花梁小型水库)、独山中型水库、龙王山、练子山中型水库、独山水库、大旗山、泉丰岭、大丰山、红花桥小型水库、花山凹、城西中型水库,五孔桥、自来桥、老虎山、乌山、五义港、屯仓中型水库、舜山、长山、陈郢小型水库、清水庵、红丰中型水库、石塘罗小型水库、平阳中型水库、汪波荡、沛河(又名施官河,古名吴沛水。来安县志载:“吴沛水,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百龙山大石,南流十二里过施官集界首桥,又东南至下湾,二水合流,又东南二十五里入赤山湖,交六合县界,三国时吴作涂塘筑瓦梁偃于此,亦称吴堰,水称吴沛,以此水又东注滁”。)、芝麻岭,东寺港小型水库等各类大小水库与人文古迹。

在以滁河为链的这些人文景观带上,既有一些实用性与文化性并存的皖东名山名桥与各类型水库,也有不少存名不存迹的寺庙。这条线上的文化遗产具有时空跨度大、遗产构成复杂等特征。因此,开发滁河这条线性文化遗产,需在我市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展开整体性运作,个性化打造,建设节点式的旅游目的地,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本土各类线性文化遗产,借力科学发展观思路,串好滁河这根线性文化大串,对接周边城市,推进我市全域旅游的长足发展。

在强调滁河沿线景观内涵一致的基础上,在凸显沿线各景点文化特质的前提下,以滁州为域,以滁河为线,串起沿途的每一个景观。此举,既可以避免我市乡镇村落体系因割裂而导致的“孤岛化”,又可以拉动以滁河这条母亲河为主线乡镇旅游的规模化,推进滁州全域旅游的体系化。如此动作,既与当下全域旅游的节奏是合拍的,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接轨的。今天,面对全域旅游的格局,我市打造滁河这样线性风光带,可以有效凸显境内各景点所在区域的个性化文化特征,让滁河这条滁州人的母亲河颈上的那条文化珍珠项链上的每一颗珍珠都闪闪发光亮。假于时日,滁州的绿水青山,一定会变成勾留外地人的文化景观、打动外地人与滁州人的最美乡愁。

滁河干渠

滁河干渠是集农业灌溉、城市防洪、城市供水、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她沟通江淮两水系,横跨合肥市中部全境,西起肥西县新民坝,劈将军岭穿越江淮分水岭,沿分水岭南绕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瑶海区、肥东县曲折东流,经滁河注入长江,全长100.61 km(比南淝河还长40 km)。

滁河干渠是一条人工河,始建于1958年,1971年全线通水。13年斗转星移,前辈们以忘我的牺牲精神,肩拉手推叠创奇迹。共完成土石方2500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3200万立方米,主要建筑物208处,支渠放水涵191条,相当于在建的40个大房郢水库的工程总量。滁河干渠渠线沿江淮分水岭南侧45m等高线开挖,渠道经过地带,地形复杂,施工困难。沿渠有挖深大于5m的突兀切岭段45处,填高大于5m的洼地填方段20多处。尤其是沟通江淮分水岭咽喉要道的将军岭深切段,工程更为艰巨。传说东汉末年曹操一大将率众在此劈山切岭,欲以沟通江淮水道,因末果将军愧而自刎,故而此地名为将军岭。现当地百姓称为"十里曹操河"的人工开凿遗迹尚清晰可辨。这些遗迹告诉后人,当时因工程艰巨,没能如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数十万开拓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那样一种艰苦年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无数先辈为此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相关介绍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中部高隆,缺水易早;两侧低洼,易受水涝。这是合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所在。旧中国给合肥地区留下的旱灾痕迹不仅在旧志中屡见不鲜,一些现存地名如"火龙岗"、"晒死鸡"、"烧脉岗" 、"红毛冲"皆是干旱历史留下的佐证。

建国52年来,合肥市受旱42次,几乎一年多一遇。滁河干渠的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昔日十年九旱、赤地千里的萧条景象。数十万亩荒芜贫瘠的荒滩野岗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粮食亩产由干渠建成前的150kg增加到500kg以上。干渠运行三十多年来,灌区内农业逐年增收,即使是百年一遇的2000年大旱,在合肥周边许多地区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滁河干渠灌区农业仍获大面积丰收。

合肥地区气候特殊,属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东南副热带高压和西北冷气流时常在此交汇,往往发生意想不到的灾害天气。地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900mm左右,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份,时有洪水发生。

合肥市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滁河干渠渠底高于市中心30m以上,呈扇形横跨省会合肥城区上方,是合肥城市防洪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灌区内六座滞洪中小型水库,集水面积达142.1 平方公里(泗水水库41 平方公里末计),占市区寿春路桥以上总汇水面积606 平方公里的23.5%。加上滁河干渠侧面集水面积和渠道的滞洪能力,滁河干渠与董铺、大房郢水库的防洪能力相当,三者可说是合肥城防洪战线的桃园三兄弟。滁河干渠在合肥市防洪一盘棋中是不可获缺的一员大将。大房郢水库建成后,三兄弟齐心协力,可使合肥市的防洪能力由目前不足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

1991年大水期间,滁河干渠大官塘、蔡塘、张桥、三十头四水库在6月中旬共拦蓄洪水780万立方米,消减洪峰流量43%。根据天气预报,为了减轻更大的暴雨威协,6月27日至7月8日又从上述四座反调节水库腾空库容414万立方米,平均降低水位0.19 m。在随后的暴雨过程中,干渠及四座水库在6月7日至7月15日期间共滞洪7158万立方米;7月9日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451.2 立方米/秒,经水库滞洪后出库流量仅96.5 立方米/秒,消减洪峰78.6%。滁河干渠为1991年合肥城市防洪减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缺水,我省的人均水资源仅是全国的一半,地处江淮丘陵的合肥更是优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水源丰富,但大量的生活废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农药、化肥残留以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液滔滔不绝地涌进巢湖,使得巢湖变成了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湖。合肥市优质水资源日趋紧缺,城市供水不得不依靠外援。

滁河干渠的影响

滁河干渠1958年动工,1966年5月上段初次进水,当年便问董铺水库充水1575万立方米,揭开了合肥引用外水的序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千里之外的大别山水一路欢笑奔向合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合肥人民。

1999至2001年,合肥连遭两年大旱。但合肥市民没有闹水荒,仍有充足的优质饮用水供应,如果没有滁河这条引水渠道,结果是不敢想象的。近三年来,滁河干渠共为合肥城从上游引来3.6亿立方米优质饮、用水。

随着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发展,合肥市优质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大房郢水库建成后,通过与滁河干渠、董铺水库联合调度,内蓄外引,基本上可满足合肥地区优质淡水不足的难题。规划到2010年滁河干渠年可为合肥引来2亿立方米以上优质淡水,使200多万人口受益,共享优质水资源。

滁河干渠沿线峰峦叠嶂、碧水连珠、林木葱茏、鸟语花香。如果说董铺、大房郢两姐妹水库是合肥两颗璀璨明珠的话,那么滁河干渠就是将其串起的一条亮丽的翡翠项链;干渠周边中小水库是项链上晶莹剔透的蓝宝石,密布田间的沟渠小溪输送着她的血液,把合肥市三县四区织成一衣带水充满灵性的绿色花园。

滁河情怀

五月,滁河水缓缓涨起来,河畔水草丰美。风暖暖地追着燕子吹,蜻蜓在草尖上颤翼,孩子们在河岸嬉戏,滁河沿边,一场农事正在勃发。一群鸭子在滁河中游弋,一个翻身,鸭子潜入水中,一朵朵水花从河中开出,银白的鱼在鸭子口中乱摆。岸边,一个驼背老头背着一个孩子赶着群鸭行走在滁河岸。外婆说:你爷爷背着你,沿着滁河放鸭子,自己晒成黑窑匠,却把你护得像宝,你长大了要孝顺他。外婆的这句话像月亮,常常在黑夜里升起来,发出雪白雪白的光。我后来到十里外的小镇读初中,沿着新河圩埂走回家,埂那么高,滁水那么清,路那么远,我走着走着,便会看见外婆口中的爷爷。这个眼窝深陷眼神犀利的老头,这个鼻子高挺嘴角紧抿的老头,这个后背微驼脚力十足的老头,他赶着鸭子沿着滁河,从南走到北,从北走到南。骄阳如火,他光着脊梁,前胸挂着水壶和饭食,后背背着熟睡的我,一手持油布大骨伞,伞上覆着打湿了的棉布帕子;一手持长长的黄竹竿,竿尖划过水面,像游动的小黄蛇。他背着小孩儿,从五月走到九月。滁河缓缓地流,鸭子在滁河里啄食鱼虾,小孩儿在爷爷的背上安睡。热风燥燥地吹,棉布帕子晒干了,他取下来用水打湿再铺上,小孩儿的天空便永远罩着一片树荫。麦收过后,我给犁田的爷爷送午饭。五里大路尘土飞扬,风追着黄土吹。过新河大桥,在圩埂下,我与一条蛇不期而遇。尖叫必不可少,逃跑也在所难免,一口气窜出百米远,手中依旧紧攥着爷爷的饭盒。回家后,我与母亲说起蛇的可怕,母亲咧嘴笑了,她总是喜欢笑话我的胆小。她说:我十六七岁在圩沟里打猪草……母亲开始说她的故事。女孩在襁褓里,从滁河边的一个圩村被抱养到另一个圩村。生活贫困瘦瘠,却遏制不住生命的生长和青春的绽放。菜色日渐褪去,女孩的大眼睛有了光彩,腰肢变得柔韧有力,女孩十六岁了,又结实又漂亮。七月,她到滁河堤下的圩田拔稗子,拔完稗子,她去圩河打猪草。女孩把大辫子盘上头顶,趟进一河翠色,她身体前倾头前探,半河翠色在她的镰刀下起伏荡漾。一条蛇从前方游来,她眉头微蹙,调转镰刀使劲拍打水花,蛇被吓跑了。她湿漉漉地上岸,身上吸附着草菌, 腿上趴着几只长长的黑色水蛭。她一巴掌又一巴掌将水蛭拍下,为了解恨,她将其中一只像翻布袋一样翻开,用草穿了,丢在河埂上。夕阳将西边的云彩燃红,又给大地镶了一道橙边。她挑着猪草上陡坡抵达滁河大埂,凉风兜面而来,她歇下担子,快活地舒了口气。夕阳一步步从丘陵后升起来,又慢慢落下去。她顺坡下滁河,她要用清亮的滁河水清洗身上的草菌和腐脏。在无数个劳作之后的黄昏,女孩像其他劳作的人一样,将布满尘垢、馊汗和疲惫的身体投入滁河,在清凌凌的滁河里清洗、梳妆,抖落一天的疲乏,打捞舒逸和快乐。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母亲,成了一个钢铁一样的女人。在某年夏天的清晨和黄昏,她背着高烧的我,沿着滁河,走过十里新河圩埂,走过坑坑洼洼的水泥公路,奔波于小镇卫生院与我的家。一路上,她不停地用手掌和额头去触碰我的面颊,那麻麻的肌肤之亲像水珠落下,在灰尘里溅出冰凉小花——我终于清醒了。我说:妈,我饿了。她笑了,喜悦地说:知道饿就好了!你再睡会儿,妈回家就烧好吃的。风在耳边呼呼响,带着焦草的香味,我复贴着她后背沉沉睡去。她弯腰驮着我,她的后背厚实,如同一张舒适的小床。就在那个高烧褪去的夏天傍晚,她布满老茧的手掌,她厚实的、被汗水打湿的黏黏的后背,她疼爱的眼神,让我生出一种牢固而奇妙的感觉。后来,当我亦成为一名母亲后,我才知道这种感觉叫“母在天安”。

(二 )

雪下了一天又一夜,齐至门槛。我们围坐在炭火盆边,爷爷将花生、菱角、蒜头、山芋埋在炭火里,不一会,香气飘了一屋子。爷爷说:明年要有好收成了。彼时,滁河岸边人迹阒无,唯有北风乱吹,搅动雪花忽而聚拢如花蕊,忽而弥漫似浓雾,大地渐渐变成弹棉老匠人手底的雪白棉絮。滁河两岸的麦子和油菜苗躺在硕大无边的暖被里,像彼时的我和弟弟们,烘着炭火吃着零食听着老故事。雪化了几次后,风渐暖,草开始泛绿,水又清又亮。滁河两岸,油菜开花,麦子拔穗,紫云英开成霞,豌豆花在麦田里开出蝴蝶的模样,圩埂上出现养蜂人的身影,蜜蜂成群结队像风一样来来去去。割了麦子收了菜籽,紧着就犁田灌水插秧,天气无变,年底必然能有好收成。开始下雨,天仿佛被捅了个洞,雨没日没夜泼下来。爷爷说:再下,滁河就发大水了。滁河真的发了大水,水一直涨到新河桥沿下。加固大堤的麻袋从各处运到滁河边,村民们日夜守在大堤旁,部队官兵从远方赶来,一场战斗已经打响。风裹着雨从天上横扫下来,河水在河道里咆哮翻滚冲撞,守不住堤坝,万亩稻禾将毁于一旦。桥两头打了桩引了绳,人们依着牵绳,将装了土的麻袋搬过桥架上堤。洪水漫过桥沿,打着漩涡从桥头涌过去。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叔伯们,我的母亲和婶婶们,我的乡邻们,穿着绿色军装的官兵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抗洪抢险队伍。水涨一寸,堤高一尺,狂风裹着雨水灌进他们的眼睛口鼻,来不及抹干,来不及多喘一口气,挖土、装土、背麻袋、垒堤,一气呵成不容耽搁。为了堤下万亩良田,为了良田里已经扬花的稻禾,他们拼尽全力,与洪水共进退。滁河埂上在战斗,排灌站也在战斗。为了减少滁河排水量,为保圩争取时间,所有抽水机日夜轰鸣,将滁河里的水抽到排灌站再抽到丘陵各处的沟池高地。风正狂雨正暴,排灌站里的抽水机却突然沉寂,水位急遽上升,即将抵达警戒线。为了检修抽水机,十八岁的麻姓青年涉险潜水检查。事故就这样发生了。抽水机突然启动,一股巨大的吸力将麻姓青年卷入进水口,他的头被牢牢地吸在机口,生死只在一瞬。众人把他打捞上来时,他已脸黑如墨气息全无,他拿年轻的生命祭奠了洪水守护了圩田。几天后,天放晴,水缓缓退下,圩保住了。过新河大桥,上坡几十米,路西侧是一片荒坟,与滁河相依与圩田相望,村人们将麻姓青年葬在那里。据说,他死后双目大张,大家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法使他阖目而眠。他父亲说:怕还是惦记着滁河大水,就把他葬在滁河边,让他安心吧。他是为滁河死,来世投胎也会是个好儿郎。麻姓青年走的时候未满二十岁又未成家,按照风俗,他的土坟不能垒得太高。草长莺飞时节,那坟便隐在草丛里,像一只蛰伏在大地上的绿色眼睛。清明时节,孩童们骑着牛从圩里过新河大桥,看见他的父母给他上坟。风从坟边拂过,把青烟吹向四周,他的母亲在坟边恸哭,一声声喊着“我的儿我的儿。”她哭她的儿,把命给了滁河,把魂给了滁河。

(三)

次年初冬,家里一下子住进七八个人,黑脸膛白牙齿,扛着铁锹挑着竹筐、被褥和碗筷,他们来自远处的丘陵地带,母亲说他们是来挑滁河的。我家堂屋里铺了一地稻草,所有人挤在稻草上睡觉,脱下棉袄,大家能闻见彼此的汗馊味。青黄的稻草被疲惫挤压着,散发出阳光、稻谷和青草的混合清香。傍晚散工回来,一通乱响,磨得溜光的杨木扁担和铁口锃亮的铁锹被搁置到大门后面,大家开始吃晚饭。菜盆子叮叮当当响起来,笑声、饭菜入口吸溜声挟裹着香气到处窜。我和大弟到处跑,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他们让我们感觉既陌生又亲切。他们裤腿微卷,军黄色力士鞋沾着泥巴,他们或蹲或站,把头埋在大瓷碗里,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母亲也同他们一样,顶着寒风,每天挑着担子抵达滁河大堤,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那一年,我记住了一个词:挑滁河。愚笨的我问母亲:滁河在哪里?要把滁河水挑到我们这里来吗?怎么挑?母亲又笑话我:怎么挑?用扁担挑用肩膀挑!把滁河边的土挖了挑到河埂上,河道深了宽了,河埂高了实了,发大水就不怕了。滁河在哪里?这个我也说不好,听说一直从肥东县通到南京城呢。我们新河圩埂长吧,但它只是滁河的一个小爪爪,你说滁河长不长!你爷爷和你奶奶挑过滁河,我和你爸也挑过滁河,要我说,到处都是滁河,要几辈人才能挑完呢。于是,母亲说挑滁河的事。五十年代挑新河圩,六十年代挑赤镇段圩、濮集段圩,六九年挑驷马山引江渠、七十年代挑金银浆段……母亲说:那年挑驷马山(引江渠),去了几十万人。你爷爷讲,人就跟蚂蚁一样,他们一锹一锹挖、一担一担挑、一车一车推,硬是打通了几十里水道。你奶手掌磨出血泡,肩膀压出厚茧,你爷裂了一嘴的血口子,腰疼了好多年……母亲最后叹息:那么多的圩田,就靠滁河水养活呢,不挑脱几层皮,怎能旱涝保收?好日子就是挑出来的!好日子就是挑出来的,母亲的话说得真好听。我十四岁那年暑假,新河圩段滁河固堤至尾声,我和表妹从广平园艺场进梨子挑到工地上去卖。在滁河大堤上,我见到了父辈们轰轰烈烈的“挑圩之战”。七月骄阳下,红黄绿彩旗沿着滁河一路呼啦啦地飘,大喇叭里的歌声被风吹得忽而缥缈忽而铿锵。坡上坡下都是人,他们戴着草帽,披着白毛巾,个个脸色赤红。埂上有人在丈量土地,有人在夯实路面。坡底持锹人排如游龙,边挖边向后退。挑担子的或弓腰向坡上负重而行,或挺直腰杆快速蹬下坡。一来一往,状若穿梭。日头虽未上三竿,苍穹已热如蒸笼,所有人都汗湿衣衫。我和表妹第一次卖梨子,因羞于吆喝,太阳窜上天时,才卖出一小半,只能找父母去“推销”。母亲挑土到埂上,两手紧攥竹筐后绳,用力往上一提一抖,竹筐里的土哗哗泻下。她干活从来不惜力,担子能挑十分满,挖土入锹也是十分深,她对劳动的全力投入,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饱满、热情和愉悦。我皱着眉头站到母亲面前时,她立马咧嘴笑了,一口白牙像赶海一样,把满脸的赤红赶到四周。知女莫若母,她放下挑子,取下肩膀上的白毛巾揩了一把汗,笑眯眯地说:外面晒,你先到桥肚下躲一会,等歇畔了肯定有人去。我站着不动,母亲拉我下河沿,在水里搓了毛巾,拧干递给我。到桥肚里去!母亲又说。我依旧不动,母亲无奈,放大嗓门对坡上人喊:我家丫头进了梨子在卖,比街上便宜,你们谁想吃梨子到桥下去买!母亲笑着用手指向新河大桥。众人望我哈哈大笑。把毛巾顶上!晒脱皮会疼。她回头瞪了我一眼,把她的白毛巾披上我头顶,转身挑起担子又向坡顶爬去。太阳在天上烧,滁河大埂在变高变宽,汗水成片洇在挑圩人的前胸后背,被风一遍一遍吹干,结出白色的盐花黄色的碱渍。圩挑了十几个上午,我和表妹跟着卖了十几天的梨,躲在桥肚下的我们被晒成小黑皮。

(四)

二零一九年夏,天青无雨。一群采风人来到滁河边。跳下客车,暖风兜面吹来,一种熟悉的气息立时拉近了久未靠近的距离。三十多年前,我是滁河的行舟者是河畔的放牧者,今天,我是一个赏光客,是大自然纯粹的享用者。归去不知身是客,犹在河畔牧青牛,当辽远的滁河又一次撞入眼帘时,我的心慌乱了。流过我童年和少年的滁河水,我以为已经熟稔于它,然而,当我长大,当我远离,当我一次次回望,我却渐渐生出惶恐和哀伤,亦生出深深的敬畏和隐隐的自豪。那么多人歌颂滁河,歌颂它浇灌了两岸几万亩芳香稻麦,歌颂它哺育了两岸无数鲜活生命,歌颂它史诗般恢弘的改造历程。而我,只想循着水的流向,与日夜不息的风一起,去踏寻母亲说过的,被一根扁担一寸寸丈量开来的滁河旧迹。眼前河滩缓平,三五弯角水牛在河滩上悠闲啃草,一群白鹭像风一样在水面滑翔。抬眼望,无边葱茏夹着一袭白水伸向远方,极限处,一线墨绿将天地分开,水色郁白天色郁白,银河在天,滁河在地。脚下的圩埂路面铺着沥青,两旁整齐的指示杆夹着它延伸至远方,像另一条青色河流。美啊!有人喊。美景诱发了我们的想象,于是各抒其怀,纷纷猜想远方再远方的滁河面貌。这时,诗人雷红开口了:你们的猜想可以再大胆点!雷红是诗人,更是一名水利建设者。她不仅参与了滁河全椒段的水利建设,还参与撰写全椒近年的水利编年史,对滁河近年的发展和建设了如指掌。“大滁河发源于肥东县,跨皖苏两省九县,流经全椒县的有五个镇二十二个圩口,其中万亩以上圩口就有五个……从2013年至2018年,我们一期二期新建了37座穿堤涵闸……三期工程将对18.5公里滁河干流和21.5公里支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到明年九月份,滁河大堤不仅成为最坚固防洪屏障,为全椒农业旱涝保收提供保障,更将水利建设与自然统一和谐起来,成为滁全最美观光带……”小个子雷红头微昂,左手横在半空,右手指点滁河,语气干练里藏着自豪,一副巾帼大将军的气势。那一刻,她足下的江山,她身后的蓝图,都足以撑起这位水利人的自信和自豪。一条河一乡情。我在八十年代末离开村庄,旧时依附滁河而生的那些故人,或奔波在外为生活打拼,或年至耄耋老眼昏黄,或已然消失在岁月的光影里,呼不应唤不回,最后一代挑圩人的杨木扁担已被高高悬挂蛛网密结。如今,各种挖河清淤和固堤机械轰隆隆地开至滁河岸,以日新月异之速改造着滁河,将它打造成绿色安全之河。眼前河埂洁净草木翠亮,往日晴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泞飞溅的河埂不复存在,母亲时代的“挑滁河”已经演化成雷红时代的“滁河大建设”。时代之巨变不经意间打开了我的脑洞,如果我能像鸟一样飞上天,一定能看到,滁河就像一棵横生在大地上的巨树,它的主杆如虬龙般飞跃大地,或跌宕起伏,或一马平川,横穿苏皖两界。一路上,无数枝杈沿主杆斜飞而出一一开枝散叶。一些枝杈上盘着水库,一些枝杈上架起桥梁,一些枝杈上又开沟凿渠筑坝。它们再沿途攀援,穿越田野,穿越村庄,穿越城市。行走的人,鲜艳的花,碧绿的树,繁茂的庄稼,他们如丰硕的果实,饱满地挂在这棵巨树的枝叶里。我若是一只会画画的鸟,我一定能将眼前这静默的滁河画出一幅百子成荫的繁盛之景来。沿滁河大堤向西行,路边一人高的蓝色铁牌走进视线,上写“东海圩”。铁牌后面是一排绿树,坡下是几田碧荷,远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稻禾。关于东海圩,有史料记载:“东海圩,内有耕地2.5万亩,机电排灌站四座……1991年6月8日至15日,大水,圩区干群三千多人、山丘区支援民工六百多人加固抗洪,但洪水太大,圩破,圩内居民全部安全转移……2008年7月3日至8月2日,强降雨,全椒县干群迅速召集人员抗洪,全椒县多年的治水成果发挥效益,东海圩险情解除……”眼前的东海圩寂静而祥和,白鹭飞禾苗翠,一派现世安好风调雨顺之态,仿佛从未发生过洪水肆虐万人抢险的天人激战。众人指着“东海圩”询问雷红时,一位光头老者手持镰刀臂挽雨披从圩埂下走上来。见我们一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他好奇地停在路边观看我们。老者鼓目赭面,脚穿绿纹高帮胶靴,深蓝大裤衩上沾着泥巴……我盯看老者,他眉头微皱嘴角抿合,脸上刻着岁月沧桑。我忽然想起了那年行走于滁河岸上的背着孩儿的我最爱的那个老头,泪花一时浮上眼眶……我们举着红色采风旗,沿滁河欢欣向西。老者不动不笑不言不语,在滁埂上静默如雕似塑。我从他面前走过,如与一段历史擦身而过,心中豁然明朗:原来他们一直都在……(作者:袁传芳)

江北韵味:浦口 滁河

滁河,是我家乡的河。自小我就生长在滁河边,喝着滁河的水长大。尽管以后长年在外,回家乡极少,但滁河仍然时常流在我的梦境里。我知道,我的血管里,百分之七十都是滁河的水哟。

在我的记忆里,滁河的水是清的,是甜的。清,清得照人不要镜子;甜,甜得叫人不想吃糖。有人常把母亲河形容为乳汁。其实,这是很不切的。因为任何乳汁,都不及河水清冽,不及河水丰沛。母乳有喝干喝净的时候,而河水却永远不会。母乳只能育养一两个孩子,而河水却可育养成千上万的居民。并且,如果少了水,恐怕母乳也不会有。所以我说,我从小就是喝着滁河的水长大的,滁河水差不多一直育养我到成年。我对滁河的好感,对滁河的眷念,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即便到了如今的古稀之年,仍然难以忘怀。以至每每从南京出版的报刊上,读到盛赞秦淮河为母亲河之类的文字时,我总觉得别扭,从情感上总难以认同。

成年以后,我到过一些地方。所到之处,也不乏好山好水。但总觉得它们与滁河相比,缺少了什么。论大,滁河虽不及长江黄河,但它比长江黄河温柔多情,与我更贴心。我不能忘记那许多童年的日子。我常常站在河边的大堤上,看四季河水,汩汩东流;数河上帆影,或前或后。而每及盛夏时节,我总与一班淘气的孩子,会背着家人,溜到滁河边,来到滁河边背道无人的大柳树下,做一回脱光了的鸭子,在滁河里游泳。滁河的水是清凉的,再热的天气,只要下到滁河里,便立即透体清凉。在滁河里游泳,与河水亲密接触,从内到外,特别的舒适自在。风,吹在头上,细浪拍在脸上,身上,润润的,滑滑的,轻轻的,绝不会产生一点不适。它仿佛就是母亲爱抚的手,轻盈而温情。即使到今天回忆起来,仍然犹如在梦中。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少天,怎么也说不起来。甚而过了多少个夏天,也说不清楚。这真是一段永远美妙的时光啊。

生活在滁河边,对于水乡也总是情感至深的。我所生活的北城圩 是原江浦县最大的圩口,四十里方圆,与南京古城墙相当。它的名字,更包涵了许多传奇故事。我从小就生活在传奇色彩里,以至有时发生错位:以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传奇。我有时问自己:我怎么会出生在风景这么秀美的水乡?在这里,你可以饱赏滁河水乡一望无垠的四时的秀色。春天里,滁河里冰消雪融,碧水悠悠,不疾不缓。仿佛刚从冬天里睡醒的孩子,慵慵的,懒懒的。

而大堤内的北城圩,麦苗转青,在煦煦春日下,像比赛一样扑扑向上长。微风起处,碧浪层层,涌向天际。到了夏日,大堤外,滁河容纳百水,水位上涨,日夜喧闹,像一个不安分的孩子。于是,河道也陡然变阔,两岸人家仿佛变得遥远。而大堤内,麦穗渐黄,阳光下金浪滔滔,又是一番迷人的景象。麦收结束不久,转眼又是满畴秧苗,细浪相逐,起起伏伏,满望的皆是嫩绿色的天鹅绒,铺展于大圩里。继而到了入秋时节,滁水渐落,仿佛折腾了一夏,累了,又归于安安静静了。大堤内金黄色的稻浪更有甚于麦浪,滚滚滔滔,其势浩大无比。它昭示着人们:一个丰稔的秋季来了。一年中只有冬季,无论滁河,还是大圩里,才是一年中最寂寥的日子。看起来,滁河像是睡着了,大圩里也是空荡荡的。其实,你哪里知道,在这看似空荡无物的泥土里,麦种早已播下,麦粒儿正在作着明天的好梦呢。

滁河及两岸,四季有四季的变化,四季有四季的景色。这一点,是许多久负盛名的景点所不能比拟的。我看过太湖的广大,也看过西湖的秀丽。但与我印象中的滁河两岸的风光,与北城圩里的风光相比,总觉得不过尔尔,并不能深深打动我。为什么?因为它们既不如滁水的激情暗涌,也不如北城圩景象的魔幻神奇。

它们太单调了,单调得只剩一种颜色——绿。因为任何画面,无论大小,仅凭一色,怎么都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美。而北城圩内景色,四时各色不同,而且这些色彩,是圩区农家与大自然共同合作的的作品。它们既是天然,又非全是天然。既是人工,又非全是人工。它们的妙处也正在于此。况且,它们又与年成的丰歉紧密联系,关乎民生,这岂是一般自然风光所能比拟的?每一次从大堤上走过,我不由然而产生内心的冲动。以此我也常常遗憾自己不是一位画家。倘若是一位画家,我一定会把它们形诸笔墨,公诸于世的。

现在的滁河,由于大堤固若金汤,早绝了水患之害。而曾经对交通的阻碍也由于一座座桥梁的修建正在改善。两岸人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好起来。每说起这些事,滁河人家没有不眉开眼笑的。

滁河是我的母亲河,更是两岸人家的幸福河。我祝愿,两岸人家的幸福,像这滁河水一样,世世代代,绵延无尽。

涂 塘

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赤乌十三年(250),孙权“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舆地纪胜》卷38真州:瓦梁堰“即滁塘也。……群山回环,东南相望,底若大陆,如壶之口,丸泥可封,是滁塘堰之形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