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一件很随心所欲的事吗? 为什么也要按照顺序读呢? 董宇辉在分享读书顺序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 董宇辉 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就是看经典的小说,先把茅盾盾文学系列奖刷个遍,再把诺贝尔文学奖刷个遍,等你看完小说之后,你就有了大量的共情能力,对人类有了一个悲悯之心,你能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接下来,再去读其他作品,看完小说后,你会看到众生相,众生相其实就是历史长河中湮灭的个体……….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你阅读经典小说,你会接触到各种人物角色的不同命运和遭遇,这些角色可能来自不同的年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但他们的情感和经历都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 通过这些阅读经验,你会感受到普通人的生活、喜怒哀乐、以及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从而培养出一种同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随着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你会发现这些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故事背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经验和情感,这些共通点和相似之处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人性画像。 同时,这些角色所经历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也揭示出了历史长河中的人性沉浮和变迁。 因此,你在阅读其他作品时,会更加敏锐地发现人性的共通之处,进而感悟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和价值。 简单来说: 阅读经典直接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经历当中解构自己的人生。 ![]() ![]() 比如说: ![]() 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的苦难的开始。 有多少人在苦难当中,有过这样的心声:“去死吧,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就像有一首歌叫《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部分歌词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也想过 离开这个世界 因为心里早就空无一物 一无牵挂 想要被需要的感觉 独自偷偷地哭泣 一定是心中其实渴望充实的活着 我曾经也想过 离开这个世界 因为最爱的那双球鞋 鞋带松了 呵 我不太会绑鞋带 就算绑了也绑不紧 这就像我和每个人之间的羁绊 ![]() 但是,《穆斯林的葬礼》给了我们另外的看待死亡的视角。 不管你当下是否认同书中的说法,我们原有的人生观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只有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刷新的时刻,人才会得到蜕变。 因为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样式。⬇️ ![]() 发生改变和成长,不正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吗? 所以,我非常认同董宇辉推荐的读书的顺序。最先读对我们人生观世界观有撼动的书。 那么,下面列出的48本茅盾文学奖过奖作品,你读过哪几本呢? 第一届 1977-1981 ![]() ![]() ![]() 第二届 1982-1984 ![]() ![]() 第三届 1985-1988 ![]() ![]() ![]() ![]() 第四届 1989-1994 ![]() ![]() 第五届 1995-1998 ![]() ![]() 第六届 1999-2002 ![]() ![]() ![]() 第七届 2003-2006 ![]() ![]() ![]() 第八届 2007-2010 ![]() ![]() ![]() 第九届 2010-2014 ![]() ![]() ![]() 第十届 2015-2019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