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起手机倍儿爽,放下手机眼茫然,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当我重新翻出图书馆的借阅卡,回到熟悉的学习环境翻开书籍,我又被知识深深的吸引。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交流下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37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诞生了最早的记录文字-甲骨文,文字的出现促进了人类信息传递,标志着文明的诞生。到了1900多年前的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造出了价格低廉且好用的“蔡侯纸”,为文化和书籍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来到980年前的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书籍的普及和传播降低了门槛,古老的中华文明诞生了璀璨的文化。在这里,我们需要感谢先贤们为加强书籍流通所做的一切创新和努力。 传统书籍曾经统治人类知识获取路径上千年,直到互联网兴起和知识数据完成积累,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开始多样化。但是经典的图书仍然具备明显的单本独立性,因此它的内容、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书本中的观点通常成熟可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些特点完全有别于我们日常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所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因此纸质书本阅读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方式。 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知识,为了迎合更大范围的受众人群,通常会采用简化推演过程来降低认知门槛,采用直接提供答案或表面知识的方式,显得更易于学习。但是人类的学习不仅仅是“看得懂”就行,因此它们犹如浮萍一样缺乏根基,很难被我们真正吸收消化并纳入知识体系,不能吸收就意味着“学”无所得。而且当我们受到碎片化知识的熏陶,习惯用孤立的知识点和视角去看待问题时,思维往往会变得狭隘和封闭,并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因此,如果你想真正要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并希望达到专业化的程度,就必须要建立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此时专业的书籍、权威的报告和高质量的课程必不可少。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书籍”这一传统的知识载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欧阳修的答案是“立身”,我的理解就是要建立自己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重要,过程中需要将大量不同的知识点,系统、有序地组合成适合自己的知识架构。它就有如一栋大楼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框架建好了,我们也就找到 “立身”的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而且它每天都在 “迭代”和成长中。当我们计划学习一项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如何才能高效地构建出优秀的“知识体系”?我认为需要经过三大步骤,对应 “学、做、教”的三个阶段。
王阳明:“知行合一”宋代刘彝对读书和实践两者关系的认知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将实践提升到和读书同等重要的位置。其实读书和实践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读书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而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更深刻,而且即便是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往往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体悟。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主张,它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但是如果我们这里借用他的思想,将读书比作“知”,将实践比作“行”,“知行合一”何尝不是一种高雅的学习境界?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