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情。
今天,市场大跌,大盘又跌回箱体,下一步将考验3225点的支撑力量。

前面卖出的创业板,也在往下急跌。目前看,似乎跟4月13日文章《该卖出了》中提到的“第一种情况”有点像。所以,大幅的单边下跌,是在我们制造再次“博反弹”的机会。

后面等创业板指跌到10月底部附近,出现止跌企稳的信号,到时候再分析是否有参与机会。
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去复盘下2月至今的生猪期货走势,跟创业板很像,也是先超跌反弹一波,然后破均线做空,到最近又出现企稳信号后反弹。
核心要义是,对估值底部的品种,要期望它急跌,急跌后大多能反弹;而反弹过急的话,也要有再次下跌的准备。
简单说,就是基本面未彻底好转,价格表现为底部的宽幅震荡,而我们在震荡中高抛低吸。

以上是波段反弹操作的思路,属于机动仓位。下面聊下长期定投或持仓的想法。
2、心态。
现在就是熊末牛初,这是一切计划和战略的基石。但为什么大众都“不敢”、容易“受惊”呢?
胆小和恐慌,是熊末牛初的典型特征。当下市场是存量资金的博弈,没多少增量资金,即没有几个新股民进场。这些存量资金,都是漫长熊市中幸存下来的老股民。持续的熊市暴击,早就把他们“教育”得服服帖帖了。
只有在牛末熊初,投资者才是最大胆的,看到大跌就兴奋,都忍不住要抄底。
3、目标。
最近,我看到有个基金产品宣传说,它过去10年涨了200%,年均回报20%。
乍一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年均回报20%并不是每年都能赚20%。
按照计算,每年只要能赚11.61%,这样10年的总收益就是200%。而如果你每年赚20%,那么10年的总收益是519%。
由此可见,用年均回报20%是一种混淆视听的做法,真实的收益应该是考虑复利的。
我们也可看到,其实每年不用太高的收益,只要持续的时间够长,其回报都是很大的。
我们在做投资前,可以问下自己,预期收益目标是多少?
如果你今年的目标是翻倍,那么的确应该去追妖股,跟游资去博杀,题材概念才是主战场;而如果你今年的目标是赚10%-20%,那么一些无人问津的“蜀地”,人嫌狗厌的品种,可能会出现低风险的机会。稳定,才是你该关注的目标。
今天就聊到这里,晚安~
我的社群:书生的投资社群,期待你的加入!
券商的业绩是不用看的,你看现在这行情,都能猜出个大概。大部分券商一季度的业绩,应该只是比去年稍微有点改善。而东财一般会比大多数出色一点,但行业在这,就是有强烈的周期性,所以也不会太亮眼。券商跟养猪股差不多,看到业绩大多都亏损,可能就对应着周期底部。
如果跌了就担惊受怕,没有计划和应对,一开始就不该买。因为股市不会永远涨
提醒一下,新能源压根就没涨,这里不宜看均线
定投是针对每月工资结余的钱,理论上有无限子弹;分批买入,是你手里有一笔资金,合理规划好,分批去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钱。
(趋势交易选股的方法和思路)这个话题太宏大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无非就是,在自己看懂的股票上,结合趋势找买卖点。一直以来每天日更,经常点评个股和买卖点,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把这个宏大的问题给讲清楚
出现了买点,且风险可控,有不错预期收益的,都是蜀地。但如果看到别的股票飙涨,忍不住无脑追,不管买点和卖点,被故事洗脑,就是置身于高风险之中。
这里提示个风险,期权卖方的特点是,你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稳定赚小钱,20%在期权上就是小钱。但只要稍有不慎,卖方一次就可以让你把过去所有的小钱都吐出来。买方卖方灵活运用,根据行情使用不同组合,是更好的。
1、大多数人长期都是亏钱的,应该想的是如何赚钱,而不是挑挑拣拣,觉得该追求暴富。2、不是说咱们想赚10%-20%,就能赚到。也许今年来一波流畅的大牛市,那么你只要有股票仓位,可能就有50%以上的收益。看巴菲特每年的收益,也是跟随行情在波动。3、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策略的态度
(歌尔股份)苹果产业链的企业,都没有话语权,不能算好公司。光看走势,一直也是下跌趋势。
(医疗)这种处于底部震荡的品种,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不然会崩溃的
3500点是因为我们在2900点动用预备队(债基)抄底,然后定下的预备队撤离,再买回债基的计划。这个卖出后,就不会再买了,预备队会一直在那放着,等到下一次极端悲观的行情出现,再动用预备队。所以,不管你3300还是3500卖出,你能接受这个代价就行了,这个很个性化的选择,不强求
我很少关注100亿以下的,除非基本面我研究的很透彻。这只(特发信息)没研究过
如果下跌就是扭曲,那股市就别投了,因为它总是有涨有跌。市场上也有很多做空的。大家都是在用钱对市场涨跌下注而已,市场没有偏向谁,就是客观的波动
买点决定很多东西,一般20年刚入市买的比较少,然后看赚钱,慢慢就加多。21年1月刚好是本轮大多数基金的高点,然后就是2年漫长的下跌周期,一直到今天。买点很重要。如果你是18年底入市的,甚至16年入市的,会对基金有不同的感受。
既然要跟这家企业长期相处,收息就像结婚,那么最起码这家企业得完全看懂。把招股说明书,以及历年的财报,以及相关公告和研究报告都要看一下。优缺点都理解。
股票分红后是算在基金净值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