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二 器物之美,自然也包括工艺之美。 这款青花五彩金鱼印坯卵幕杯,撇开青花五彩,最大的两个特点是薄胎和印坯。 ![]() 首先,从陶瓷成型及烧成工艺来说,将难易程度以十分制计,所谓“十碗九曲”,薄胎的工艺肯定是九到十分的(灌浆器除外)。 薄胎瓷最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成型和成瓷时的变形问题。 除了要选用质量最好的瓷土外,坯土配方中还要加大氧化铝的含量以提高坯体硬度,这又不得不提高烧成温度,可是温度越高瓷器越容易变形。 因此,薄胎器坯的配方含量以及温度控制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才能掌握。 ![]() 利坯,是薄胎器中最考究功夫的工序,要将厚约十毫米的粗坯修成一毫米左右的蛋壳胎,用刀的过程中力度必须平稳均匀。 用力轻重的感知,全凭艺人手摸耳听,甚至连呼吸也要随利坯刀的运用来控制,真正达到“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 ![]() 反之,力度稍有不匀变会坯破器毁、前功尽弃。这是耐心与技巧的双重考验,没有数十年的磨砺难以达到如此心境。 另外,朱清在这款薄胎器的装饰上,还加码运用了一种传承自元代的阴模印坯方式。 这种阴模印出来的杯体纹饰是凸出的,而石膏模具里的凹面鱼纹亦是手工绘刻而成。 ![]() 这种印坯工艺是将水作坯套在石膏模具上,双手轻轻拍打,从坯肩拍下并擒死模子,大体成型后用木巴掌打平。 因为需要一直用力拍打,也被戏称为“拍死人头”。 待坯体表面光洁、厚薄一致时,用阴劲缓缓脱模。如果这阴劲把握不好,整个坯体或印花就会脱坏。 其实,随着制瓷工业的发展,薄胎或者印坯成型早已经被灌浆和干粉压制的工业化生产所替代。 而此类手工制瓷工艺又脏又累又耗时,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去学艺,出现了传承危机。 ![]() 就像朱清这款器物,由于杯体太轻了,即便没有重量下压还是容易变形。 他用了覆烧法,连烧了好几窑也没几个好的,加上釉下彩绘和印坯工艺,成本非常之高,拢共成器约15只左右。 但我发现,即便是变形的器物,看起来用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工艺之美中,有些是挑战材料的呈现,有些是考验人力的极限……当然也不排除有狗尾续貂之作。 想来,也只有真正热爱瓷器,能够沉下心去创作的手艺人才愿意去付出情感、心血、时间与金钱来不断试错吧。 这才是手工的温度。 ![]() 玩家对美好器物的追求,则是一个不断累积审美情趣经验的过程,这也需要更多地观摩与学习,若因为追求涨跌而失去玩物的兴致,可就是因噎废食了。 做为杯子控,我们为爱好买单,本来就是人生最有乐趣的事。 与其说是收藏杯子,不如说是珍藏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 ![]() 这是我的茶器故事 我是陈不烦 我在这里,和你一起 玩茶器 陈不烦原创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