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瓷笔记: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一)

 孔_夫子 2023-04-23 发布于广东
《前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的第一句话,似乎也同样适合茶器圈。
图片
好的是各路制瓷高手纷纷涌入茶器这一杂项,品牌窑口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工艺技法层出不穷,各式杯子琳琅满目,各类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器物;
坏的是市场的火热带来的金钱涌动,鱼龙混杂,买高涨停和血亏抛售屡见不鲜,玩家想安静地玩个杯子都似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
我就经常被人私信询问,“我的杯子是真的吗?”“我的杯子买的值吗?”“我的杯子是不是涨价了?”……烦不甚烦!
图片
公众号停更了有一年多,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主持部门全面工作时看起来权力大了些,但事无巨细都要关注,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写写字;
另一方面也是玩杯子到了一个阶段,似乎失去了当初能通过器物去触达内心的玄妙感觉,也就少了码字的乐趣。
随着近来工作方向的调整,忙活好专项事务之余又有了闲致和时间来重拾这份爱好,继续钻研杯子的工艺情趣,不断挖掘更多的瓷人故事,以飨各位友人一直以来的厚爱。
本篇是因某些原因被平台屏蔽的旧文,不忍束之高阁,重新修改后发出。
图片
不久前,北京大学国研院校友会搞了一次慈善拍卖活动。
毕竟是撒贝宁口中“还行”的北大,一场线下的校友活动也隆重得像春晚。
图片
某位王姓副会长捐赠了一只朱清的“芝山鱼堂·暗刻金鱼杯”,现场拍出了6万元的价格。
且不说这拍价是不是有现场人情等因素,但就其作品本身而言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图片
尤其当我看到现场穿着青花瓷纹饰的小姐姐捧出器物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去岁初见该器物时的惊艳。
“可怜佳人轻,湿她白襦裙……”
那是我轻轻地捧起她时的第一反应。
她是如此地轻薄透光、身材娇小、莹润白洁、吹弹可破。
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这种对于美的“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
图片
注:综上描述与小姐姐无关,“她”特指这款青花五彩金鱼印坯卵幕杯,而我恰好收了一对儿
图片
在陶瓷审美中,薄胎本是极受古代文人推崇的器物形态。
宋代影青就有“滋润透影,薄轻巧”的说法;明代卵幕杯又有“薄如蝉翼,轻若绸纱”的美誉;清代《陶雅》更是称其“质地之白,白如雪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
朱清的这款器物正正是薄如卵幕,所谓卵幕便是和蛋壳一般厚薄。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分辨正面之笔画彩色,釉白如玉,通体匀净。
图片
其次,朱清笔下的金鱼,愈发地洒脱写意,“翩翩乎致本悠然,挧挧焉态何活也”;
即便是寥寥数笔的青花湖石水藻,亦有金石之趣;加之内壁印坯而成的鱼群,内外观照效果极佳。
图片
试想下,在一方空间里,茶烟氤氲之下,有卵幕杯绰约而立。但见三两兰寿徜徉其外,队率游鱼恣意其内,欣欣然尽享鱼水之欢。
情境若斯,何其美也!
图片

器物之美,自然也包括工艺之美。

这款青花五彩金鱼印坯卵幕杯,撇开青花五彩,最大的两个特点是薄胎和印坯。

图片

首先,从陶瓷成型及烧成工艺来说,将难易程度以十分制计,所谓“十碗九曲”,薄胎的工艺肯定是九到十分的(灌浆器除外)。

薄胎瓷最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成型和成瓷时的变形问题。

除了要选用质量最好的瓷土外,坯土配方中还要加大氧化铝的含量以提高坯体硬度,这又不得不提高烧成温度,可是温度越高瓷器越容易变形。

因此,薄胎器坯的配方含量以及温度控制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才能掌握。

图片

利坯,是薄胎器中最考究功夫的工序,要将厚约十毫米的粗坯修成一毫米左右的蛋壳胎,用刀的过程中力度必须平稳均匀。

用力轻重的感知,全凭艺人手摸耳听,甚至连呼吸也要随利坯刀的运用来控制,真正达到“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图片
图片

反之,力度稍有不匀变会坯破器毁、前功尽弃。这是耐心与技巧的双重考验,没有数十年的磨砺难以达到如此心境。

另外,朱清在这款薄胎器的装饰上,还加码运用了一种传承自元代的阴模印坯方式。

这种阴模印出来的杯体纹饰是凸出的,而石膏模具里的凹面鱼纹亦是手工绘刻而成。

图片

图片

这种印坯工艺是将水作坯套在石膏模具上,双手轻轻拍打,从坯肩拍下并擒死模子,大体成型后用木巴掌打平。

因为需要一直用力拍打,也被戏称为“拍死人头”。

待坯体表面光洁、厚薄一致时,用阴劲缓缓脱模。如果这阴劲把握不好,整个坯体或印花就会脱坏。

(印坯卵幕杯制作过程)

其实,随着制瓷工业的发展,薄胎或者印坯成型早已经被灌浆和干粉压制的工业化生产所替代。

而此类手工制瓷工艺又脏又累又耗时,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去学艺,出现了传承危机。

图片

就像朱清这款器物,由于杯体太轻了,即便没有重量下压还是容易变形。

他用了覆烧法,连烧了好几窑也没几个好的,加上釉下彩绘和印坯工艺,成本非常之高,拢共成器约15只左右。

但我发现,即便是变形的器物,看起来用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挑战变形器物的用法)

在工艺之美中,有些是挑战材料的呈现,有些是考验人力的极限……当然也不排除有狗尾续貂之作。

想来,也只有真正热爱瓷器,能够沉下心去创作的手艺人才愿意去付出情感、心血、时间与金钱来不断试错吧。

这才是手工的温度。

图片

玩家对美好器物的追求,则是一个不断累积审美情趣经验的过程,这也需要更多地观摩与学习,若因为追求涨跌而失去玩物的兴致,可就是因噎废食了。

做为杯子控,我们为爱好买单,本来就是人生最有乐趣的事。

与其说是收藏杯子,不如说是珍藏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图片
图片

这是我的茶器故事

我是陈不烦

我在这里,和你一起

玩茶器

陈不烦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