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将铜川市建成“中俄友好城”的建议(作者:李陕西,李晓信,冯均仓)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3-04-24 发布于陕西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中前苏联政府和人民功不可没!中国共产党是在前苏联主导的“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成立起来的!在两次国内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都得到了前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极大帮助!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是前苏联政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前苏联是以“大后方”的地位支援着中国人民的斗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前苏联政府和人民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铜川就是一个中苏友好的典型地区!

铜川地区留下了中苏友好的难以磨灭的点点痕迹!这是中苏人民友好的象征和佐证!

任凭岁月流逝,但痕迹长存,情谊不减,两国人民用共同劳动的血汗凝铸成的传统友情却与日尤浓!

为了援华建设,前苏联专家在1954年至1960年来铜不断,为铜川的煤炭和其它行业建设沤心沥血。史载:中俄(前苏联)在铜川解放之后来往始自1954年8月前苏联地质专家克兰依聂夫到铜川了解王石凹、王家河的地质情况。同月,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专家查尔德林钦科到鳌背山下,对王石凹立井井口开始勘探设计。1955年2月,前苏联专家、燃料工业部专家组组长柯罗布柯夫到王石凹搜集矿井初步设计资料,核对铁路专用线地形。5月,前苏联专家季里连柯夫来铜,了解处理三里洞矿、王家河矿建井中的有关技术。同月,克兰依柯聂夫二次来铜,继续考查铜川矿区地质情况。

同年的12月6日至9日,前苏联专家葛检佐夫等来铜,分别对一矿、三矿、铜川电厂、矿山救护队的建设进行视察指导,提出了61条建议。

是年,铜川一矿井下开始使用苏KMN-2型截煤机和顿巴斯1型采煤机。

1956年2月,前苏联专家伊万诺夫、高尔基延柯、马洛夫连柯、库兹涅洛夫、梅中柯等来铜,视察矿区建设情况。

为了让前苏联援铜专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以便顺利开展工作,铜川矿务局(成立于1955年)在现在的铜川煤业宾馆所在院内专门起建了一座俄式建筑三层小楼作为招待所(现在为煤业宾馆2号楼,保留完整)。

6月26日至30日,前苏联测量专家季托夫钦柯来铜,对测量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10月,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从宜古村东站至王家河煤矿和从铜川东站至王石凹煤矿两条铁路运煤专线建成,总长32公里。

在铜川的中俄(前苏联)友好建设项目和遗迹重点有下列几处:

一、王石凹煤矿

王石凹煤矿立井建设是中俄(苏)友好的标志性成果。该工程系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铜川市志》)和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前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7年10月由前苏联列宁格勒矿井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后经西安煤矿设计院复制并修改,设计年能力为120万吨。1957年12月2日开工建设。大批前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开建工作,为此矿上专盖了一个二层“苏联专家楼”(保存完好)供专家们休憩使用。矿办公大楼、选煤楼、千米单身宿舍、绞车道、铁路房等多处均是按苏式建筑风格盖建(全部存留),处处地地留下了苏式建筑遗址。中苏双方人员在办公楼前栽种了多棵象征中苏友谊的长青树——雪松,现在已经高大挺拔,长势茁壮。

1961年11月17日铜川矿务局正式命名此矿为王石凹煤矿。11月20日正式建成投产。矿区占地3432亩。投产后并列立井1对,掘进、运输等系统全部机械化,设备达1895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苏式机械化生产矿井。煤矿从工作面至选煤楼直接装火车外运。王石凹煤矿对国家建设、人民福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无数的荣誉与辉煌。最多时总人口达4万。四面八方的精兵强将与苏联专家们密切合作,亲如一家。人们亲昵地把矿井叫“友谊矿”!有位叫田玉珠的诗人还写了一首《友谊树》的长诗发表在《延河》文学刊物1960年第11期。

中苏员工在共同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段段佳话!许多老工人一提起当年的大会战就眉飞色舞,共赞盛举!有的甚至老泪纵横,忆旧思人!遗憾的是2014年10月王石凹煤矿根据情势变化进行了结构性改革。2015年关停。好在国家没有忘记王石凹煤矿,历史也没有忘记王石凹煤矿。2012年12月11日入选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2018年8月21日入选国家第二批工业遗产。这些遗址留下了一份足迹,一段历史,一段回忆!现在正在建设中的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将把过去的一切浓缩成一个公园永远的留存、纪念下去!中俄的友好共建遗产也将永远的留存、纪念下去!

二、世界最大的四孔砖混窑洞——市面粉厂储粮库

在铜川市老面粉厂院内座落有四孔宽大罕见的砖混窑洞,用来储藏粮食,被人们昵称为“天下粮仓”。

窑洞中间无任何结构性支柱,长22.8米,宽57.6米,高6.8米,历经62年风雨,主体结构完整性仍旧较好。砖拱过梁是中国古建筑中清水砌筑而成,靠砖之间的拱形支撑。建筑材料使用的是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制浆糊,然后将其填补在砖石的空隙中,制成了超强度的“糯米灰浆”。坚固性甚至连推土机都难以推倒。

这四孔砖混窑洞据传系1958年铜川市粮食局成立后聘请苏联专家效仿古桥梁建筑原理设计、监理所建(原资料因以后中苏交恶苏联专家带走。又经过“文革”人们对此事讳莫如深,以致资料已不完整)。2012年铜川居民赵文剑得知此洞系苏联援建而成,心中突有异感,就与管理者签订了整体租赁协议,对这四孔窑洞自觉承担起了保护义务。他一护十几年,精心修缮、护理,并将自己收藏的皇家人物造像安放窑内,以便人来人往,有了灯火,有了人气,使窑洞熠熠生辉。他还对与苏联援建有关的手植杨、苏式楼房也“爱屋及乌”予以保护。

2020年8月1日,赵文剑先生几经周折,聘请“世界纪录认证”(全称WOELDRECORD CEBT IFICATION,简称WRCA,总部在英国)官方工作人员现场审核,被确认为世界“最大跨度的砖混窑洞”(认证书见附件)。赵文剑护窑之举功莫大焉!善莫大焉!人们尊称其为“守藏吏”!

赵先生现在仍在对窑洞履行着看护义务!

三、铜川市工人文化宫

此宫位于王益区红旗街中段,由铜川煤炭建设公司工程处1957年设计,1957年12月建成,1958年元旦正式开业。面积2800平方米。

当时的铜川县仅仅是一座新崛起的矿业城市,人口不足18万。随着铜川煤业在苏联的援助下不断地开采发展,人员也急速增加。毛主席1950年为北京市苏动人民文化宫命名题词后,全国工业区普遍盛建文化宫,铜川也随之而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苏式建筑特征、上为三角顶的建筑物。初名“铜川矿区工人文化宫”。1961年12月因火灾后重建,当时因中苏关系紧张,故把三角顶改为方顶,一些苏式建筑特征也作了一些调整,改名为“铜川市工人文化宫”(1958年5月铜川改县为市)。

文化宫矗立铜川市中心已经六十五年了,是矿工文化的承载地,是老铜川的记忆符号,是铜川城乡人民心中的“甸乐园”,更是中俄(苏)友谊的标志符号。

2018年9月,根据铜川市“十三五”规划的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的安排,文化宫被拆除了,以“西北最大的俄式风情”城的计划模式重建!经过两年施工,于2020年3月建成开放,很快即成了铜川人民集餐饮、购物、游乐、消闲、阅读为一体的活动中心!尤其以原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小说人物铜器塑像更成为人们膜拜合影的偶像!它的全体俄式形状建筑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四、其它

铜川特殊的地质矿藏和开发建设,使它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很快崛发为一个工业城市,前苏联人民的辛勤付出留下了遍地遗痕!纯朴、善良的铜川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段美好的历史,不仅有心保存了几乎全部遗迹,也在新的时代、新的变化中对这些遗迹或修缮或保护,或个别按照原样重建,以为怀念、纪念中俄的友好情谊!据统计,除了上述各点之外,在铜川的其它地方(如煤机厂、煤技校、王家河煤矿、三里洞煤矿等处)也遗留有不少苏式建筑、桥梁、公路及铁路遗迹!

五、引申和建议

如何在历史新时期把中俄友谊在铜川推向一个实在的加强的阶段?

我们经过慎重考察、思考,建议:把铜川建成一个中俄友好城!

意义毋须多说。

为此,建议将苏联援建时期存留的有关历史遗迹:

1、落实定性;

2、加工保护;

3、立碑,碑后附解说词;

4、扩大宣传;

5、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认为此建议可行时,召开专题会议,作出有关决定,指导开展工作;

6、作出决定后,成立专办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7、向省政府、国务院专文申报;

8、省政府同意后,向国务院申报,国务院同意后,按照国务院和外交部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全力做好后续衔接和来访接待工作。

中俄友好城的成功命名,必然成为中俄友好的象征,其对铜川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品味的提升,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必将在中俄历史上长期传续下去!

位卑未敢忘忧国!希望我们的梦想能够成真!

         此呈

         建议人:李陕西 李晓信  冯均仓

李陕西简介

李陕西,男,汉族,1949年8月12日生,祖籍渭南。1966年初中毕业于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矿中。1968年10月下乡于铜川市红土镇。1971年6月招工到国有企业。1990年通过自学高考取得法律大专文凭。1992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后于1993年6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律师。1997年辞职后从事专职律师至今。1997年10月加入铜川作协。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先后出版了《一名老三届的文革日记》《插队日记》《工厂日记》(总称文革日记三部曲)。2021年7月出版了《一名老三届的初中日记》。四部史料性质的书籍被多处档案、图书、志书部门收藏。

李晓信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EMBA、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艺术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

冯均仓简介

冯均仓,男,汉,陕西西安蓝田人。1983年7月毕业于铜川师范学校,任印台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曾获铜川市优秀教师,铜川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印台教育志》《印台体育志》及巜印台科技志》的编纂工作。从事史志工作以来,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拍摄反映近铜川风土人情的照片近百万幅,多幅作品获省市区奖励。大量照片被印台区档案馆收藏。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联盟:

秦视窗       无言年华    雪舞梨花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我是布衣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小麦的籽

往事余味    松风阁语     方子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