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者——萧佐 文/刘述涛 《礼记·儒行篇》中,哀公问孔子,何为儒者? 孔子答,“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 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孔子又答:“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可见,一位真正的儒者,不但具有家国情怀,而且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为百姓做事,不惜遗力。 更可见,世人被称之为真儒者的,不多,记忆中在四川德阳的庞统庙里,有一副为庞统而写的对联,上联是: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下联是: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 庞统,真儒者也。 同样,在北宋年间,当时的龙泉县(遂川)县,也走出了一位真儒者,他的名字叫做萧佐,字公弼,是龙泉永兴乡人,嘉祐四年(1059)考取的进士。萧佐在担任信丰知县时,被北宋著名的水利专家,当时虔州(赣州)的知州刘彝真心赏识,并极力向朝廷推荐萧佐兼职代理虔化县县令。 当时的虔化县,也就是今天的宁都县,被当时的县令治理得一塌糊涂,让为政有方的知州刘彝下决心非换他不可,于是刘彝看中信丰县令萧佐,委以重任,让他先代理虔化一应事务。萧佐一到虔化,就遇上一件醉后杀人的案子。一开始,被杀者的家属认为这是过失杀人,彼此能够和解就行,不愿意将杀人者送往官府。这本身也是一件“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谁知却遇上虔化县尉这样一位喜欢搬弄事非,想要乱中取财的人,他不但不妥善处理事情,反而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极力去挑唆双方的家族,让双方的家族用拳头讨说法,用械斗决定成财。 这一下,本来一件普普通通的小案件,一下子发展成为两个家族之间的大决战。这让不知其中缘由的刘彝也坐不住了,真的以为老百姓要造反,急忙派兵前往镇压。好在,萧佐不是一个听风就是雨的人,而是急忙赶到官兵面前,同他们说,你们辛苦了,本县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这都是造谣者恶意中伤本县。相信有我萧佐在,虔化就乱不了。大家请回去,我处理好事后,会专门向知州汇报此事。 把官兵劝走之后,萧佐马上命令捕快将县尉押起来一道前往两个家族中说和。萧佐对两个家族中的长老说,都是这位县尉坏事,火上浇油。他作为一名县尉,不思为百姓代言,为百姓主事,还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县尉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当着两个家族人的面,把县尉先行送押送进牢房,这一下,两个家族的人,都愿意坐下来化干戈为玉帛。萧佐见两个家族和好如初,又赶往虔州,亲自向刘彝说明把官兵劝退的道理,以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听完萧佐的话,刘彝非常高兴,牵着萧佐的手说说,“君志欲靖民,真儒者事业也”。 后来,萧佐担任咸平县令,在咸平县,有一条荒废的河道,许多农民都愿意把这条荒了的河道,开垦成为百里良田。还有人向萧佐建议,可以将荒废的河道由官府丈量登记,卖给开垦者。萧佐就将这件事上报朝廷,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后,派人造册卖给垦荒的农民。哪知道,去办理这件事的官员,却坐地起价,想要多捞油水。萧佐听说了,马上对经办人进行严惩,并且将原来的价格十之减七。这一下,真心想要垦田的老百姓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官,懂得我们垦荒之人的辛苦劳累,我们一定不辜负萧县令的好意,让这条荒废的河道,成为良田沃土,造福于世人。 到了宋哲宗皇帝的元祐年间,萧佐出任汀州知州时,发现当地的文化教育落后,决定创办公立学校,并将公田补贴给州学,让汀州的穷苦子弟有学可上,有书可读,从而深得民心,老百姓皆说,只有萧佐这样的真儒者,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现在,萧佐早已经不在了,但从他的身上,还是能真正领悟到一位真儒者的气质与精神。让后人真正能够感觉到“今得见先生儒者气像,不觉功利之见顿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