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花了二十年才换来的人生经验,自我觉悟不如高人指路,幡然醒悟

 zhuxrgf 2023-04-24 发布于江苏

著名作家刘墉写过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影响力不亚于经典力作的传播力,让很多自媒体博主翻来覆去的讲,以至于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了,但是你要是真的对这个故事的结论深信不疑,那你一定会被耍的团团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至于有如此魅力,无论是讲故事的孩是听故事的都对故事的结论深信不疑,现在我就将故事的原委一五一十的告知大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士兵对犹太人进行了搜捕。有一个犹太家庭,父亲和母亲相继离世,就剩下兄弟两人。为了活命,兄弟两人决定投奔熟人进行逃亡。但是两人在投奔熟人这件事情上产生了分歧。弟弟觉得应该去投奔父亲生前大力资助过的一位银行家,而哥哥认为兄弟俩应该去投奔当年曾大力资助过他们家的一位木材商才对。一个是自己家对他有恩的人,一个是曾对自己家有恩的人,兄弟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那么到底是投奔谁更好,且更靠得住呢?毕竟这事是要冒风险的,万一所投靠的人不靠谱,被对方告发,那后果不堪设想,送命再所难免。

后来两人实在难以说服对方,于是决定各奔东西,弟弟选择了当初自己家对他有恩的银行家,毕竟报恩属于人之常情,当年他们家对这位银行家的帮助那是在对方那里没齿难忘的,而哥哥则选择了曾对自己家有恩的木材商,哥哥坚信曾经的好心人是不会见死不救的。就这样两人就这样分别,直到十年后德国战败,哥哥又重回故土,这十年里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弟弟,两个人自分别后再无对方的音信。

然而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哥哥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在档案里查到弟弟的下落,弟弟早在和他分别后的一星期后,就被当初自己家对他有恩的那位银行家举报给了纳粹,之后弟弟惨死在集中营。而哥哥回想起自己当时逃亡的情形,为了躲过纳粹的搜捕,曾经帮助过他们家的那位木材商,不遗余力的疏通沿路,终于把他营救到日本。想到忘恩负义的人哥哥不禁义愤填膺。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大家,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未必会有感恩之心,而帮助过你的人绝对对你怀揣着善良。

无独有偶,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也说明了类似的情形。当时,富兰克林还只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州级议员,想争取到另一名国会议员的认同与支持。然而,富兰克林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向对方示好。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方式。因为他听说这位议员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富兰克林写了一封信,很客气地说:“我特别想欣赏拜读一下,能否借我几天?”

这位议员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富兰克林则于一周后归还,并附上了一张纸条,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没想到,在下一次国会会议中,这位议员主动找富兰克林谈话,还非常客气,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事,还在很多事情上表达对富兰克林的认同。于是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持续了一生。

富兰克林说:“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

但是这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真的就靠得住吗?换句话说,帮助过你的人就真的值得你把后背毫无防备的交付给对方吗?显然你低估了人性。

要说帮助过你的人,甚至对你有大恩大德的人,其实也未必就值得你信任。

其实古代的兵仙韩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韩信本是项羽的叔叔项粱手下的一员小卒,项粱兵败身死后,韩信被项羽收编,项羽见小伙子长相英俊外加身材魁梧,于是就封了个类似帐前侍卫的官职给韩信,也就相当于项羽身边的保镖。项羽每次商议进攻事宜时,韩信都忍不住插嘴,献上自己的锦囊妙计,但遗憾的是项羽打仗过分看重将领的勇气,而不喜欢阴谋诡计,因此韩信的计谋从来就没有被项羽采纳过,且项羽因为韩信屡次插嘴还对他有了微词。就这样怀才不遇的韩信一气之下另谋高就投靠了刘邦。

投靠刘邦的部队后,最先接触他的是滕公夏侯婴,然后是宰相萧何,两人经过和韩信交流,都觉得韩信在兵法方面学富五车,属于难得的将才,于是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看似礼贤下士的刘邦并没有因为滕公夏侯婴和宰相萧何的推荐,就对韩信另眼相看,反而是想当然的没把韩信放到眼里,毕竟韩受胯下之辱的名声滕公夏侯婴和萧何也有透露,况且此人年轻时和刘邦一样属于到处蹭吃蹭喝的街溜子,刘邦最是清楚街溜子的底细。当年自己做街溜子时不就是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吗,因而滕公夏侯婴和萧何屡次劝刘邦重用韩信,刘邦就是不听,实在听烦了于是就给韩信安排了个库房总管的活,以为这样的人,让他管库房都是高看他了。

韩信一连等了半个月,见刘邦没有接见他的意思,因而已经猜出刘邦的心意。看来也是和项羽一样,有眼无珠。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韩信决定连夜逃跑,毕竟外面还有四五个藩王,总应该有我韩信的用武之地吧。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策马去追赶韩信。见到韩信后苦口婆心,并向韩信保证,愿意用丞相一职做担保,保准刘邦会重用他的。韩信见丞相萧何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那就再相信萧何一次吧,于是随萧何一同去见刘邦。

萧何见到刘邦后果然刘邦还是不愿意重用韩信,但是碍于丞相萧何的面子他愿意给韩信个将军一职当当。萧何则力主让韩信当大将军,做三军统帅,不然韩信又要逃跑了。刘邦不准,说一个街溜子怎么好意思把我的主力交给他统领。萧何也急了,你不用韩信,则汉军再没有机会一统中原,和项羽一争高下的机会。刘邦见拗不过萧何,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刘邦最终应允了拜韩信为大将军,但萧何等于也是把自己的仕途全压在了韩信身上,若韩信功成,则萧何就是大汉丞相,若韩信是纸老虎,那刘邦也绝对不会让萧何好过。

所以韩信怎能不铭记萧何的知遇之恩?可以说萧何的知遇之恩比刘邦重用他还让其有种肝脑涂地的感觉。韩信知恩图报这点,在日后还是值得让人津津乐道的,但是直到天下已定,他为刘邦打败了项羽,而刘邦也反手把韩信软禁到都城,于是新的事端再起。

韩信家奴向吕后告发韩信有谋反之心,吕后觉得事态严重,叫来丞相萧何商议对策。萧何见了吕后之后,就开始着手和吕后合计诛杀韩信。萧何派人谎称刘邦征讨陈豨凯旋归来,要求众大臣到宫中贺喜,唯独韩信称病不来,于是萧何亲自去韩信府上探望,几次三番劝说韩信不要失了君臣的礼仪,韩信见是恩人萧何相劝,于是不再推脱,随萧何一起去面见刘邦道贺。结果被吕后埋伏在宫中的刀斧手诛杀,随后,吕后又下令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脑捕杀净尽。最终诞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著名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成败均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因素所造成的。但实际上呢?这恰恰说明了,人心不可测,人性更不可测。谁告诉你的,你帮助过的人你不要相信,因为斗米恩,升米仇,因而小恩小惠更加不靠谱。但是这样就能证明帮助过你的就一定靠谱了吗?显然帮助过你的,尤其是花大力气帮助过你的,其实更不靠谱。

而富兰克林效应,最多只是证明了,富兰克林当初遇到的这位议员,显然是个善良加宽宏大量的人,别不信,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富兰克林写了一封信,很客气地说:“我特别想欣赏拜读一下,能否借我几天?”这位议员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显然如果是你家收藏了一个宝贝,且还是稀有的宝贝,请问你愿意二话不说就拿给对方吗?显然你不会,稀有,罕见,收藏,这三个词还不足以说明东西的珍贵吗?

比如唐伯虎写的书要是被你收藏了,你的对手要看,你愿意给吗?别说的那么好听,价值连城的东西怎么好意思问我要,你居心叵测啊。有句话说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你当我傻吗?因此与其说是: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不如说是:你遇到好人了,这是你不被出卖的前提,你但凡遇上坏人,那什么效应都是倒霉效应。

其实请别人帮个小忙,只是一种迂回策略,换句话说这是故意找借口搭讪的行为,而跟富兰克林效应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些愿意帮助你的人,最多只能证明,这人好说话,是个老好人,除此之外,就剩那些不愿意节外生枝的恶人,也会伪装成好人,第一次给你伸出援助之手,第二次也勉强答应,但有的第三次就原形毕露。

换句话说假如有人愿意第一次伸出援手,那是因为善良,第二次伸出援手,则可能是因为你这个人有魅力,就比如富兰克林和那个议员,因为借了一次书成为了一生的挚友,这难道不是对方也想结识富兰克林这样的优秀的人吗?换句话说,你是什么级别的人才,自然就会吸引什么层次的朋友,也许对方和你就差一次搭讪,一次搭话的机会,大家英雄相惜,所见略同。

有句话叫: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争不辩;三观不合,浪费口舌。你更应该从门当户对的角度去想富兰克林和议员的关系,而那两对兄弟,只能说一个遇见了白眼狼,一个遇见了心地善良的活菩萨。和所谓的你帮助过的人和帮助过你的人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

就比如萧何,拿自己的乌纱帽保举过韩信,但也为了自己的乌纱帽甘愿亲手把韩信推下火坑。你难道说萧何之前善良,之后邪恶吗?显然萧何的邪恶从最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保举韩信并非是为了韩信,而是第一:职业操守,他是丞相,理应为汉军的出路尽职尽责,包括人才的选拔。第二:一个蜀国的丞相,和一个天下的丞相,显然后者比穷山恶岭的蜀国更具有诱惑力,第三:保举韩信看似有风险,实则即便失败了,萧何也不必担责,道理很简单,刘邦都已经计划放弃挣扎了,进入蜀地后就躺平已经是刘邦在明显摆烂,那即便挣扎失败,又何罪之有呢?万一成功了,那头功还是萧何的,因为成也萧何,没有萧何哪有韩信的成功。

所以职场就是个大染缸,大家可以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也可以因为利益分歧而分道扬镳,甚至可以为了利益相左而反目成仇,至于恩将仇报,以怨报德,心狠手辣,真的,也许从一开始你就认识错了,职场大家名义上是同事,实际上是对手,甚至还是势不两立的敌人。显然,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规则本身就两种,一种在明,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光明正大的都是正面。一种是暗的,居心叵测全靠算计,全靠利益绑定,主动出击。至于吃水不忘挖井人,送亲一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谁恋当年秦始皇?如果用得着,还有价值,那必须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退休了,下岗了,人走茶凉才是现实,切勿纠结。

职场本来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才是正常,就像现在的人走茶凉,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样。可谓用你时你是兄弟,不用你时谁跟你是兄弟?像极了你平日里结交的那些狐朋狗友,成功时朋友认识了你,失败时你认识了朋友。这不就是很正常吗?可谓用人时朝前,不用人时朝后,所谓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摔倒自己爬,要想朋友拉一把,那也要烟换烟,茶换茶。韩信不就是上了萧何的当吗,韩信已经失宠了,狡兔死,走狗已经没了用处,你还指望萧何孩是曾经的萧何,显然你和他已经没了利益关系,你没了筹码,你又何必天真浪漫呢?

韩信说白了是能力超群,人情世故为零,打仗时会审时度势,但唯独是人情世故上的手下败酱,做事靠能力,为人处世靠的还是利益纠葛。古代为什么很多名将要么功成身退,主动请辞,要么就是打仗虎头蛇尾,不对对手赶尽杀绝。凡事留一线,日后则自己还有被利用的价值,就比如司马懿不对诸葛亮下死手,估计就是从韩信这里学的。诸葛亮要是早被灭了,那司马懿肯定被满门抄斩。有人会反驳,五丈原司马懿如缩头乌龟一样,不敢跟诸葛亮正面应战。你就不想想,如果诸葛亮是被司马懿追着打败,那曹叡该有多忌惮司马懿的能力啊。

倒不如演一出无能的戏,我就是不如诸葛亮,我就是吓得尿裤子,诸葛亮病死了我都不敢追,实际上呢,你还真以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其实是司马懿不敢打得过诸葛亮。暴露实力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倒不如顺水推舟,让诸葛亮成就战神的名声,自己明哲保身才是关键。你说我说的这种可能大吗?显然大得很。因为大智若愚啊。显露在外的聪明那不是聪明,深藏不漏的城府,掩人耳目的狡黠,才是真正的聪明。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以前我看三国志,以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是诸葛亮计谋高,现在想来估计是自己分析错了,也许从一开始司马懿就一直在故意示弱,只需守住五丈原即可,毕竟功高盖主才是这些身为人臣最大的败仗。以魏国的实力,即使靠防守也稳赢,又何必去卖弄将军的战术呢?真正的战场不在五丈原,而是在魏国的朝堂。

人生就是如此,看错了队友,看错了方向,看错了战场,看错了对手,那就是人生的重大失败。就像司马懿从来不把诸葛亮当对手一样,司马懿真正的对手是魏国的四代君王。李雪健老师的一句台词可谓直击本质: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他是人情世故。切勿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样除了真心换来伤心,没有第二种结局。凡事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你的答案才接近于客观,而不是这个效应,那个定律,于是你自以为掌握了人生底层逻辑,因而你的人生就会开挂。而实际上呢,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知识还是无从下手,敢问路在何方呢?就像富兰克林效应一样,都是伪知识,又怎么可能靠错误的知识去把事情做正确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