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全国人民心系河南,为所有受到暴雨影响的朋友忧心。随后,大家开始好奇,河南泄掉的洪水,都流到哪里去了? 这时“安徽泄洪”冲上热搜,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大部分被泄掉的洪水,是冲着安徽去的。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 安徽,北治淮河,南护长江,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作为常年的泄洪地,它值得人们的关注,更值得所有人真诚地说声谢谢! 今天的文章要介绍以下问题:
![]() ![]() 在我国,国家为每条河流和湖泊都设定了蓄洪区,而安徽作为全国蓄洪区最多的省份,蓄洪区的数量达到 24 个。其中,皖南主要是长江的蓄洪区,皖北是淮河的蓄洪区。 ![]() ![]() ![]() 比较郁闷的是,安徽地形整体十分平坦,主要是由淮河、长江冲击形成的平原,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5—10米,中部海拔只有2—4米,可以说基本没有高低差。 地形因素导致上游来水进入安徽境内后,流速比较慢。这就好比,一个水池,进水快,出水慢,水越积越多,越积越满,自然有溢出来的风险。 每逢大汛,安徽面临的就是水满则溢的状况。从王家坝开始水流变慢,洪水会淤积在安徽,造成洪灾。所以,只能在王家坝泄洪,暂时用蒙洼蓄洪区贮存起来,对洪水起到缓冲作用。 “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全称淮河濛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地处河南与安徽两省三县三河交汇处,因坝建在阜阳阜南县王家坝镇而得名。这里有库容7.5亿立方米的淮河濛洼蓄洪区,在淮河防汛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洼蓄洪区主要解决上游遇洪水时泄洪不畅的问题。根据国家防总批准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0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开启王家坝闸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 自1953年建闸以来的12个洪水年份里,王家坝共开闸蓄洪16次,蓄洪区内近16万人口1.18万亩耕地反复化为一片汪洋。 “没想着要找国家,今年灾大,国家也在渡难关。蒙洼人都有这个觉悟,需要开闸,我们没二话。” 张志成说。 47岁的张志成是土生土长的安徽阜南县蒙洼庄里人,本想靠着经营30亩鱼塘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没想到遇到洪水全部“泡了汤”。 大部分时候,受灾情况最严重的都是农田,其次是房屋,还有一部分是牲畜受损。 虽然国家补偿政策的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巨大的损失面前,最后到手的补偿,对他们来说可能都只能算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安慰。 安徽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关于印发2020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范围、补偿对象及补偿标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 ![]() 既然蓄洪区每隔几年都要被淹一次,那么为何不将这些处在蓄洪区的群众永远撤离,移居到安全地带呢? ① 从长时间尺度来看,泄洪区并不是长时间都被水侵占 比如,安徽的蒙洼蓄洪区,平均3—4年有一次泄洪,每次泄洪影响时间大概2—3个月,其余时间完全可以继续耕作。 ② “寸土寸金”的耕地资源和不可多得的水资源 河流中下游地区,往往人口稠密,耕地资源紧缺。蓄洪区,一方面可以获得相对充足的灌溉用水,另一方面由于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中有机物含量比较的丰富,蓄洪区往往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③ 故土难离 对于长久生活在一片土地的人们来说,难以割舍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所谓故土难离,每一片故乡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2020年安徽洪涝灾害共造成1046.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22.9千公顷,因灾倒塌房屋6155间,严重损坏房屋16194间,一般损坏房屋15.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91.6亿元。 安徽全省 24 个蓄洪区,已经16次泄洪了。在2020年全省105个县,只有10个县没有被淹。这就意味着,除了泄洪保的主市区以及个别县没有受到影响,其他地区都受到很大冲击。 安徽主动泄洪,缓解了下游江苏、上海的压力,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防汛绝非一省一地之事,而是关乎全国。 安徽,你应该上热搜! ![]()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号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