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地系列】除了沼泽的考点,我还Get√了如何自救

 羊羊的地理教室 2023-04-24 发布于浙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沼泽就等于危险,旅行时一旦遇到,不要轻易进入,如果不慎误闯,要尽可能冷静、先扔掉身上的重物,身体再慢慢向上斜倾,增加与沼泽接触的表面积,然后再慢慢滑出危险区域。


但如果从地理学习的角度来看,沼泽不仅不能避开,而且还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地方,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考题中已出现多次,比如2014年全国卷Ⅱ(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沼泽),2018年全国卷Ⅲ(非洲的索瓦盐沼)等。


 01 

  什么是沼泽?

沼泽是土壤过度湿润,生长湿性植物,有泥炭累积或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


这三项,我们一个一个说。

A. 土壤过湿

这是水分收入大于支出导致的,按照 “进水多,出水少” 的思路,咱们就能找到沼泽的形成原因。

制图:小奶糖

【进】= 大气降水(受气候影响)+ 径流汇入(径流量大小、汛期水位上涨等)

【出】= 蒸发(受气温、湿度等影响)+下渗(受土质、岩性、冻土等影响)+ 径流流出(受地形等影响)

B. 什么是泥炭?什么是潜育层?

沼泽水多,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下,植物残体不能完全分解,累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部分矿物质,便形成泥炭(也称草炭、泥煤,是煤最原始的状态)。在气温较低的寒温带,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更容易发育泥炭,像西伯利亚地区的沼泽,大都属于此类。

泥炭地 

当植物残体的累积速度小于或等于分解速度时,只出现一定厚度的草根层,而无泥炭积累,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0%左右,这种类型就被称为潜育沼泽。如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大多数沼泽基本为潜育沼泽。

三江平原上的沼泽

C. 什么是沼生植物?

沼生植物喜湿、耐涝,根系常常浸没水中,为了适应缺氧的环境,根系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荷花、睡莲、香蒲等都是常见的沼生植物,另外沼泽中还生活着多种动物,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02 

沼泽的分布与类型

从沼泽的全球分布来看,北半球的多于南半球,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冷湿或温湿地带,南半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

我国沼泽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东北、青藏等地区。

左图:图源网络 | 右图:图源东北地理研究所

按照土壤、植被、发育阶段、空间位置,沼泽可分成不同类型。

制图:小奶糖


 03 
  沼泽是怎么形成的?

高中地理试题中,沼泽的成因是考查重点。沼泽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面我们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这几个角度依次展开分析。

① 气候因素

气温(蒸发)、降水是最关键的因素。一般空气湿度大,气温和下垫面温度低,蒸发弱的条件利于沼泽的形成和发育。

② 地质地貌因素

地势低平的地方,排水不畅,有利于水分的汇集和停滞,如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地。

四川若尔盖湿地——青藏高寒湿地

如果某处的地下有不透水岩层,水分难以下渗,也容易造成地表积水,从而形成沼泽。

③ 水文因素

大多数沼泽以径流(尤其是地表径流)补给为主,当水量收入大(快)于支出时,沼泽便有了发育条件。

【来水多】:河流水量大、河网密度大、流域面积大等;

【去水少/慢】:河流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河曲发育多(流速较慢)等。

只要牢抓 “来水多,去水少(慢)”的思路,咱们就能理解水文因素对沼泽的影响。


扎龙湿地

④ 土壤因素

土壤颗粒越细、质地越黏重,透水性就越差,地表越易积水,冻土层的发育也会增加下渗难度,从而造成地表水的积存。

冻土

⑤ 植被因素

沼泽植被也在沼泽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大地表粗糙程度,延缓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某些沼泽植被具有吸水保水能力(如泥炭藓),可以增加地表储水量,最终使地表过湿。


⑥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既可以促进沼泽的形成,也可以使沼泽消失。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灌溉区、运河区)会导致地下水位抬升,使地表水补给增多,导致地表过湿,促进沼泽形成。当然,人工排干沼泽水,也可以使沼泽变成陆地(如北大荒的开发)

制图:小奶糖

点击视频,听羊羊讲解沼泽的成因👇


 04 

沼泽的形成路径

无论原来是水体,或是陆地,都有可能形成沼泽。

  • 先来说说水体是如何沼泽化的

江河湖海的边缘浅水地带,或是其他地表有积水的地方,都可能因泥沙堆积,水深变浅,水生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会逐渐演变为沼泽。



以湖泊为例,大多数湖泊可因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而逐渐淤积成沼泽。

【机械沉积作用】
河流带来的物质,在入湖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并逐渐向湖心扩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水体变浅,湖泊缩小,直至变为沼泽。

【生物沉积作用】
湖泊中的植物往往呈同心圆状分布:湖滨生长陆生植物,湖岸浅水区生长浅水植物,湖水较深处生长深水植物,湖心生长漂浮植物。

植物死亡后的遗骸都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为沼泽。

  • 再来看陆地沼泽化,它的发展过程与水体沼泽化是相反的

"水体沼泽化"是由湿趋向干,而"陆地沼泽化"是由干趋向湿。陆地沼泽化是由如森林地、草甸区、灌溉区、坡地以及冻土地带等,因排水不畅或蒸发微弱,地表过湿,大量喜湿植物生长,逐渐形成沼泽。

比如草原地区,草原植物繁殖快,形成厚实的覆盖层。氧和水便难以进入土壤,土壤中出现大量腐殖酸,并生长大量喜湿植物,如苔藓,莎草,芦苇等。它们吸蓄水分,增加湿度,形成沼泽。

三江平原大部分是由草甸演替而来

再比如森林地区,地面有大量枯枝落叶,地面水难以下渗,且蒸发不畅,易造成地表潮湿,使地面转变成沼泽。尤其是在低温的森林地区,地下常有多年不化的冻土层,更容易发生沼泽化,这在我国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很常见。

制图:小奶糖


 05 

沼泽的功能与保护

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遍布的沼泽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纤维植物、药用植物、蜜源植物的天然宝库;是珍贵鸟类、鱼类栖息、繁殖和育肥的良好场所;还具有独特的生态与科研价值。(PS.其实沼泽功能大部分和其他湿地是类似的哦~)

制图:小奶糖

近几年,国家对环保护越来越重视,伴随着产业升级、公众环保意识提高,我国的沼泽面积(特别是在东部)已呈现出“恢复”、“回转”的态势。

制图:小奶糖


 06 
  做完题再走~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是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潮湿和缺氧的环境下,因不能完全分解而堆积形成。下图示意若尔盖湿地示意图。


1.若尔盖沼泽湿地是泥炭沼泽型湿地,从地形的角度说明其泥炭的形成过程。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若尔盖沼泽湿地形成原因。

答案与解析
(上下滑动查看)

1.湿地内部低平,径流汇集形成沼泽,潮湿缺氧;海拔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堆积形成泥炭。
【解析】泥炭的形成条件:①是潮湿缺氧;②是有机质累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根据材料可知若尔盖位于川藏交界处的川西高原,且海拔在3000米以上,内部低平。因此可以从地形低平、海拔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高原内部较低平,利于径流汇集和停滞发育沼泽,形成潮湿缺氧环境;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速度慢,导致有机质累积大于分解,堆积形成泥炭。

2.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下多冻土,水不易下渗。
【解析】从水循环的的角度分析沼泽的成因,可以参考正文中关于土壤水分的[进][出]来分析。
[进] = 大气降水+ 径流汇入;[出] = 蒸发+下渗+ 径流流出。
若尔盖湿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寒区,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在地形抬升影响下,降水较丰富;海拔较高,气温较差低,蒸发量小;地势平坦,流速慢,流水排水不畅易积水;海拔较高,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最终形成沼泽湿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