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崛起之路(一)——开局地处荒蛮且爵位低下的楚国如何逆袭?

 梦想童年594 2023-04-24 发布于江西

楚国祖先——传说时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他所写的《离骚》中,开头一句就说明了自己的出身渊源,“帝高阳之苗裔兮”,这位帝高阳既是屈原的祖先,也是楚国人的共同祖先。

帝高阳氏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颛顼帝有个孙子,名叫重黎,在高辛氏帝喾时期担任火正一职。火正,也就是祭祀火神,管理火政的官。能“光融天下”,故被赐名为祝融氏。

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国语·郑语》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楚世家》

文章图片1

祝融氏

共工氏作乱,帝喾命重黎镇压,因为没有除恶务尽,重黎又被帝喾治罪处死,其弟吴回继承了火正之职,也号祝融氏。

吴回之子叫陆终,陆终生了六个儿子,《史记》中记载他们是剖腹所生,分别叫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其中季连就是楚国始祖,也是芈姓之祖。

文章图片2

楚国祖先关系图

楚国建立——远离中原、爵位低下

到了商朝末年,季连有个后人叫鬻熊,在周文王那里担任火师,也算是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鬻熊的学识非常渊博,周文王、周武王都曾向他请教。《史记》中记载“鬻熊子事文王”,说明了鬻熊与周文王、周武王之间的关系不一般。

鬻熊对周王朝有功,但其死的比较早,没有等到武王伐纣。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大封功臣,也将其遗漏。直到西周第二任天子周成王又一次分封功臣时,约公元前1042年,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了楚,只是一个子爵。国都在丹阳,一说在今湖北秭归县,一说在今湖北枝江市,更多人认为在湖北丹江口库区所在地。

关于楚国国名的由来,《清华简》中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熊丽时难产而死,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这个英雄母亲,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熊绎是许多姓氏的始祖,熊、楚、苗、伍、屈、潘、班、庄、查、严、卓、莫、景、成、上官等姓氏,都是熊绎的后代。

文章图片3

芈姓分支一览

楚国当时地处荆蛮之地,还没有开化,楚国也承担起为周王朝开发南方的重任。只是与荆蛮杂处的久了,也染上南蛮习气,再加上离中原远、爵位低,因此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

但封在边境蛮荒好处更多。周朝的本家宗室(如卫、晋、鲁、蔡、曹)和大功臣(如齐)都被封在了中原黄河流域,当时那里是人口稠密、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但是地方太小,诸侯太多,没有发展空间,且处于周王室的监控之下。

而楚国不一样,向南向西向东都有大量的土地可以扩张,楚国对于那些蛮夷来说就是降维打击,除了汉阳诸姬,几乎没有敌手。而且天高皇帝远,不用去理会周王朝的那些规矩,不用和中原诸国一样勾心斗角、彼此消耗。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文章图片4

楚国立国初期远离中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国之初

熊绎开国之初,条件是非常的差,差到什么地步呢?连在祭祀祖先时的贡品都没有。于是楚国人去旁边的鄀国盗了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又怕鄀国小牛的主人找来,连夜宰杀后祭祀。这就是“鄀国盗牛”的故事,出自《清华简》中的《楚居》。从此之后,楚国人祭祀祖先都会在晚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国语》

在岐阳会盟上,熊绎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连参加诸侯盟会的资格都没有。此外楚国人对周朝还负有一个义务,就是每年进贡苞茅。

楚国的后人对此耿耿于怀了几百年,春秋后期的楚灵王就说先王熊绎与齐、晋、鲁、卫等国君一样并事周康王,四国可得珍宝之器,而楚国则无分。

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如此卑不足道的地位,楚国人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熊绎等几代人的领导下,楚国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西周中期,在江汉地区以南的虎方、荆楚和扬越等部落开始叛乱,西周第四任天子周昭王三次南征,获得了很大胜果。然而在第三次南征结束胜利班师之时,因携带俘获的大量战利品青铜的重量,导致浮桥垮塌,周昭王落入汉水中溺死。

周昭王南征之“楚”,在后世一直被认为就是当时的楚国,然而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周昭王所伐之“楚”并非楚国,而是西周时期和楚国并立于楚地的楚蛮

当时的楚有两个含义,一指芈姓楚国,二指南方楚蛮楚蛮的历史要早于楚国,西周之时,楚国与楚蛮并存,楚国小而楚蛮大。在周昭王时期,楚国爵位不过是子爵,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在这种情况下,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

也正是得益于周昭王的南征大大打击了楚蛮,使得楚国可以轻易地接收了楚蛮的地盘,扩展了疆域,这是楚国兴旺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文章图片5

西周中期,荆楚和扬越等势力威胁到周王朝

“我蛮夷也”——自封为王与取消王号

西周第五任天子周穆王西征时,东土的徐偃王联合徐奄诸部趁机发动叛乱。楚国听从周天子号令,与诸侯国一起出兵攻打徐偃诸部,徐偃王败亡。这又是楚国走向强大的一个关键期,楚国征讨徐国立下大功,不仅在江汉地区建立了威望,还使得原先附属于徐国的一些势力改投到了楚国门下,楚国由此坐大。

楚国到了第六任国君熊渠时,楚国已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向周围地区开拓。而此时西周处于第九任天子周夷王时期,失去了建国之初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时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强势征讨的血性,在周边戎狄打击之下,周室不断衰弱,各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渐渐地不去朝见天子,并开始互相攻伐。而楚君熊渠在江汉一带的民心和威望很高,他兴兵伐庸、扬越,灭掉鄂国,把湖北大片地盘收入囊中。

熊渠在疆域大为扩张后,野心也大为膨胀,他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子爵,他公开喊出了一句影响此后楚国数百年的口号:“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周天子那个败家样子都能当王,我带领楚国蒸蒸日上为何不能当王?然而他却不自己称王,封了自己三个儿子为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这样一来,他感觉自己是王他爹了,比周王更牛。

周夷王死后,他儿子周厉王继位。他志在恢复昭王穆王时的雄风,一改老爹懦弱无刚的颓像,重塑强大的王权,他的作风非常强势,甚至可以说是暴虐。

熊渠看到领导人如此强势,怕他像昭王一样南征楚地,于是很识时务地取消了三个儿子的王号。

尽管这次称王颇有点自弹自唱的尴尬,却是楚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挑战周王,“不服周”的种子也在楚人心底生根发芽。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史记·楚世家》

文章图片6

春秋早期诸侯国地图

若敖、霄敖、蚡冒——进入春秋时代

熊渠死后,他的长子熊康死的早,次子熊红继位,熊红后来又被弟弟熊延弑杀,这是楚国在文字记载中的第一次弑君事件。

传到第十一任国君熊霜时,他死后发生了三弟争位的事件,最终最小的弟弟熊徇成功夺位。此后的传承非常顺利,连续四代都父死子继,没有发生波折。从十四代国君熊仪开始,楚国也引用了中原诸侯的谥号,只是他们有自己的特色,不叫某某公,而是某某敖,并且以死后埋葬之地作为前缀,如熊仪谥号为“若敖”,其子十五代国君熊坎谥号为“霄敖”。

若敖在位期间,历史进入了东周,楚国也步入了春秋的乱世。

霄敖死后,其子熊眴继位,他有两个谥号,一个是蚡冒,另一个是楚厉王,这个是后来追谥,因为他并没有称过王。既然是“厉”,也说明了他性格残暴,同时也热衷于对外扩张。《左传》中曰: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蚡冒两代国君对楚国的开疆辟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意思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中记载了一段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极其相似的故事,只不过主角是楚厉王。

楚厉王曾与楚国民众约定,如果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厉王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军鼓。民众们听到鼓声,都非常惊慌地跑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楚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民众以为楚厉王还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楚厉王只好更改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的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

其实烽火戏诸侯并不存在,在学界已是公论。其故事的原型,就是楚厉王击鼓戏楚人。楚厉王在位时期开疆拓土,征服陉隰,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

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后。熊严十年,卒。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史记·楚世家》

楚厉王死后,他的弟弟熊通杀掉侄子继位,这就是楚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王。熊通在位五十年之久,他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征伐和赫赫武功,跻身春秋三小霸之一,使楚国成为了南方最强大的政权。他的故事,我们下一章继续说。

文章图片7

春秋时期楚国世系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