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融的大时代:收获了远超自身能力的成功,却为何在《汉书》里被人一顿贬损

 莫为天下先 2023-04-25 发布于湖南

上回书说到,窦融纵横捭阖,整合河西五郡,发展经济抵御外侮,小日子过得不错。他认准刘秀是真命天子,直接和中央政府搭上了线。

刘秀也不强迫窦融归顺,而是给窦融指了三条路,让他自己选,也就是:

作为地方实力派,全力辅佐中央;

诸侯割据,偏霸一方;

自立门户,争夺天下。

详见下文:

既不内卷也不躺平,还能拉队伍选边站,窦融的成功只因做对两件事

可以说,作为一代英主,刘秀已经做足了姿态,给足了台阶。

图片

窦融这样识时务的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办,当即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表达了满腔诚意,更关键的是,派出亲弟弟窦友,亲自送信过来。这实际上就是毫无保留主动投送人质——刘秀啊,我就认准你了,大家都别客气,你看我这一把够意思吧?

偏偏这个时候,自己作死的陇西军阀隗嚣,公开起兵反叛汉朝,因为隗嚣的位置在刘秀和窦融中间,窦融的使团就被隔断,只好派人走小道,先把书信送过去。

刘秀见到隗嚣的诚意,自然又是好一顿赏赐安慰。然而俗话说得好,“无功不受禄”,刘秀已经称帝而且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窦融这么晚才入伙,上哪里建“功劳”呢?

近在咫尺,就是隗嚣。

图片

窦融先是给隗嚣写了封长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他归降刘秀。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书信写得再漂亮,对隗嚣这种人也没用,他但凡能明白点事理,或者能听进劝去,肯定不会螳臂当车、起兵反汉了。

但是这里的关键在于,窦融写的不是私信,而是一封“公开信”,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光武帝刘秀也知道了信的内容,后来班固写《汉书》,还把这封信全文收录进了窦融的列传!

也难怪后来班固在书里,对窦融的评价不高,说他善于邀功请赏、趋炎附势那个年代还没有蔡伦造纸,通信一般也就是写在竹简或者羊皮上,制作和运输很不方便,窦融应该是算计好了的,同时复制了几份信件,给隗嚣、皇帝也许还有皇家史官,同步发送的。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班固形象

所以说,他要的是什么?

肯定不是真心实意,想隗嚣迷途知返,也就是给天下人做这么一个姿态而已。

这份顺水人情,就是个举手之劳,却占尽了道德高度和舆论优势,确实值得咱们借鉴。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最佳男演员还轮不到窦融,而是皇帝本人。

刘秀知道此事后,特别赞美了窦融的行为,专门下诏书给予表扬,还用上了中国特色的统战手段——攀亲戚。因为窦融的祖先,是汉文帝皇后窦氏的亲弟弟,也就是汉景帝的小舅;另一边呢,刘秀的祖先正是汉景帝的儿子定王刘发。

要论起来,刘秀的老祖得叫窦融的老祖一声“舅爷爷”。

这套家谱,真假暂且不论,但是你品,你仔细品,皇帝看似无意之间,却给了窦融极高的荣耀,用叙亲戚的方式,表现出对窦氏家族极大的恩宠,一来一往之间,明君贤臣的气氛四处飘散其乐融融,在诏书的最末尾,刘秀才发出了最关键的声音——指示窦融,啥也别说了,出兵吧!

这俩人玩的这套公关手法,还真值得后人多多品味学习,引申应用。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窦融形象(左)

窦融于是集合河西人马出击,一举击溃隗嚣的爪牙:羌人首领封何,收复了河西走廊的东大门金城郡,位置大概在今天的甘肃省会兰州附近。

建武七年也就是公元31年,刘秀和窦融约好了时间,准备御驾亲征,东西夹击隗嚣,结果天公不作美,赶上连绵大雨道路断绝,汉军的行动只好终止。

其实按照实力对比来说,刘秀早就手握中原、燕赵、齐鲁、关中、江南大半壁江山,要拿下陇西隗嚣并不费劲,就是嘴里的一块肥肉,或早或晚一股嘟嘴,轻松就咽下去了。

但这种顺水人情,窦融哪能放过?

他又洋洋洒洒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建议刘秀抓紧时机,和自己东西夹击天水地区的隗嚣,以免日久生变。

图片

汉朝西凉地区形势

信的最后为了表达自己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热切想要为皇帝效力的心情,恨不得求着刘秀命令他出兵,窦融甚至用了这样的话——

惟陛下哀怜!

——皇上你就可怜可怜我,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出兵为朝廷流血牺牲吧!

而且不出所料,窦融的这封信,又被人精心留存了下来,原文收录,进了班固的《汉书》,令人不禁感叹,窦融同学真是个自我包装的天才。如果说隗嚣是野心大过实力,那窦融则是典型的包装大过产品,形式大过内容,但是没办法,这种人在职场上,有时候还真香。

如窦融所求,第二年皇帝就和他相约,发动了联合军事行动,和窦融在高平第一城会师。要不怎么说,成败在于细节,窦融虽然跟刘秀通信交流过几轮,但见面还是第一次,为了这历史性的“第一面”,他表现出一个耐人寻味地细节——特意派人打听,与皇帝会见的礼仪规程。

这一把,果然又挠在了刘秀的痒痒肉上,搞得皇帝龙颜大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礼仪问题在古代中国,实在是一件很要害的事。

但两汉之间的乱世,群雄起于草莽,一起出生入死,就好比现在的创业团队,老总和员工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没什么神秘感和距离感,在礼仪上不自觉的就会很随意。还记得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和群臣喝酒吃饭时的情景吗?下面人喝高了摆功劳,为了争个高下,都能当堂打起来,还有一言不合就拔剑砍柱子的……

图片

刘秀集团的出身比刘邦高一些,东汉这一伙人应该更文明礼貌,但要说对领导有多尊重恭敬,恐怕也未必。

现在窦融站出来问礼仪了,就等于说,是给皇帝身边的功臣故旧立了个样子,也侧面给了个警示,让他们反思自身,这让这皇帝能不高兴吗?刘秀对此大加赞赏,还特意把窦融问礼的事,向群臣广而告之。

等后面水到渠成,把隗嚣的地盘拿下,吞并了陇西之后,皇帝大手一挥,给窦融窦友兄弟俩都封了侯,河西五郡的地方首脑,也一概封侯。窦融其实没给朝廷出多大力,流多少血,一切都是顺势而为,最后居然恢复了祖先荣耀,封了侯,而且一门两侯,功业翻倍了,这让两百年前的飞将军李广,上哪儿说理去?

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接下来就该功成身退安享天年了。

有意思的事,窦融向皇帝申请工作调动,也打了个二来回。

因为长期经略河西,如今又给封了侯,位高权重加上圣眷隆重,很容易树大招风,更关键的是,自己“河西帮”的五大金刚,也全都封了侯,你窦融这伙人再不走,下面还想要皇帝给你什么啊?还是你自己要做皇帝呢?

于是窦融上书请求调离工作岗位。但是刘秀却不同意,还回信说,老窦啊,你就是我的左右手啊,这是要干嘛?别说那没用的,把辖区的人安抚好了,不能走哈!

所以咱们说,论演技,窦融还是不如刘秀。

刘秀为啥这么表态?

图片

公孙述始建白帝城

您知道“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吗?

说的就是这个微妙的历史时期,陇西隗嚣已经平定,但是四川军阀公孙述还在,皇帝还要继续进兵,兼并川蜀。这个时候,他有充足的精力和人力,去整合西北,经略河西五郡吗?

最好的办法,还得让老同志继续维持局面吗。

但是这个“维持会”注定不会存在太久,河西五郡的“山头”尾大不掉,早晚要被中央削平。

果然,在四川军阀公孙述被打掉之后,按照史书的记载,这一次没再等窦融上书,刘秀主动下令,命窦融和五郡太守,全部进京来汇报工作。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刘秀形象

至于信息往来的细节,皇帝的措辞以及河西集团的具体反应,史书上就没有展开了,只知道窦融带着河西军将,最后是包了一千多辆大车,带着满山的牛羊,返回内陆来了。看这个架势,窦融的河西帮,应该是连根拔起,自投罗网而去了。

当然就这么搞,无论对老窦还是皇帝来说,都挺好的,大家和和气气不伤面子,心照不宣把该办的事情都办了,放眼中国历朝历代的地方实力派军阀,当中央政府统一强盛时,窦融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来到京城后,窦融主动交权,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这三件大印全部上交,刘秀收下了前两个,把封侯的印绶又还给了窦融,从此窦融的实权消散干净,但是虚职和皇帝荣宠,却是一天高过一天——

图片

窦融画像

回京后才几个月,刚刚卸任凉州牧的窦融,被封为冀州牧,从甘肃边陲到河北内陆,实际上是升了;但是根本等不及上任,十几天后老窦又升了官,官拜大司空,其实就是西汉初年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属于位极人臣的正国级领导。不过在这个时候,三公更像是个尊号,位高却权空,只剩一个花架子了。

后来的岁月,窦融波澜不惊,在天子脚下又几次上演了辞官让位的戏码,地位起起伏伏,但是下限一直很高,窦家一直是大汉排名前列的名门望族,后期甚至和弟弟窦友同时主管皇宫禁军。

全盛时期,窦氏家族出了一位三公,两人封侯,三人娶了皇家公主,四个人任二千石官员,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领导。

据史书记载,当时皇帝的内亲外戚,所有从龙功臣,没有一家能和窦家相比的。至于原因是什么,小部分原因是此人善于为人处世和领导搞关系,大部分的原因还是时势的水到渠成,皇帝需要这样一杆大旗,昭示天下稳定大局,而窦融刚好落在他手边,也就成了旗。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说,窦融是49年才参加革命,反而成了大功臣,当了国家领导人,此间道理,您一想便知,此间不便多言。

图片

大概也是因为如此,班固在《汉书》里对窦融的评价有些酸溜溜,说他原本混迹于风尘之中,趁着天下大乱的空子,又会投机钻营,善于邀功请赏,这才得了高官厚禄,实际上“经国之术无足多谈”,大意就是说,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就那样,真没啥好说的。

班固这么说话,稍稍有点刻薄了,不过大体上还是对的。窦融对今天职场人最大的借鉴,大概有这么三条——

第一,关系后台再硬,交际能力再强,但是能力不论大小,还是得有一点的。

窦融凭借新朝大司空王邑的大舅哥出身,确实获得了出场机会,但是第一桶金:敕封建武男爵,这可是实在军功拼出来的。他后来能稳固河西五郡,在政治军事上自成体系,成为两汉交替时期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并不是草包一个。

当然还是开篇所说的,此人逢山开路不行,但遇水搭桥,还是有些本事的。

第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更要有自知之明。

河西偏僻之地,自保尚可、进取不足,而窦融自身的能力,也不是开拓创业之人。那怎么办?那就紧紧跟随上级领导,主动对接皇帝刘秀,对于上级的指令,坚决主动地执行。仅此一点,比陇西隗嚣不止高明几何啊。

第三,甘心被人当棋子。

班固在《汉书》里这么贬损窦融,但却没说明白窦融成功的最大原因,他为什么能取得超越自身能力的成就,就是顺应时势,被刘秀当了正面典型的棋子。更可贵的是,老窦心甘情愿如此,屡屡贴心的给棋手献计献策,唯恐自己不能被棋手所把玩。

所以说,只要跟对了棋手,甘当棋子又何妨呢?

当然,班固瞧不上窦融,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窦融教子无方,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眼瞅着儿子嚣张跋扈,惹下天大的祸患,殃及家族的荣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