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躲不开的“中年危机”:人生已到下半场,萧何为啥还能逆势飞扬

 莫为天下先 2023-04-25 发布于湖南

中年职场夹心男;

中年三胎宝妈;

衡中的高三学生。

你猜他们谁最辛苦?

这个玩意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真不好判定。

图片

衡中的学生

不过,如果把范围缩小,单纯从职场上来说,那些中年夹心男,也许是最辛苦的,尽管——他们在人前总是不动声色,看上去沉稳持重的样子——就好像,那位沛县县政府的老公务员萧何。

没错,后来萧何从县府进到了中央政府,做了汉帝国的丞相,比起当年做县长助理(史称:主吏掾),那地位可是高得多了。但咱仔细看——在老家,他在主官之下,操持政务,做全沛县的夹心层;在长安,他在皇权之下,主理国务,做整个汉帝国的夹心层。萧何的角色,其实并未改变多少。

在浩瀚的楚汉群星中,萧何才是最有人间烟火气的。他不像“兵仙”韩信,人生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还留下那么多传奇战例;也不是“智圣”张良,如世外高人、仙气飘飘;没有刘邦的演技和手腕,疯起来连儿女也能仍;没有郦食其、蒯通的巧舌如簧,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甚至没有英布、陈豨他们冲动的勇气,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叛乱……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萧何形象

萧何就是一个可望而可及的普通人,兢兢业业、负重前行,像你我一样,有时候也会带点小心思、小算计,在家庭(家族)和事业的双重重担下,心甘情愿隐忍着自己,做一枚职场夹心男。

也许你会说,就这样过一辈子,有意思吗?

那就要问问萧何自己了。就好比那一天——

我要入朝禀报,

调你来国都咸阳工作。

朝廷的御史下来巡视工作,萧何的KPI名列全郡第一,御史非常满意,当即表示要提拔他。这在御史眼中,是选贤任能,尽伯乐之谊,在萧何听来,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再三推辞,史载“何固请”,也就是再三坚决推辞,终于才没被调走。

放弃去“北上广”发展的机会,一心只想留在四线小县城,这在年轻人眼中简直不可思议,但在普通的中年职场夹心男来说,却是感同身受。

图片

一线大都会

此话怎讲呢?

那就要说到,萧何是哪年出生的?

史料之中对此并没有记载。他在史书中一出场,就已经是一位中年大叔了,至少看行为做派应当如此。他在沛县是吏掾之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而且做人很厚道,对一位叫做刘季的“无赖”很是照顾,后来这位刘季当了泗水亭长,成为萧何的下属,萧何也是经常帮他。一次,刘亭长去首都咸阳服差役,同僚们给他凑盘缠,别人都给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

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秦汉的基层行政制度。

众所周知,汉承秦制,据《汉书》记载,“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后汉书》则说,是“十里一乡”。至于这“亭”和“乡”究竟谁统属谁,学术界还有争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乡”一级组织多是文职人员,主要负责行政、教化等工作,而“亭”一级组织多是武职,主要负责治安、捕盗等工作。因此,“亭”的雇员一般是由退伍军士或者地方上孔武有力之人担任,刘邦作为“无赖”一枚,倒也适合这项工作。

图片

汉高帝刘邦

亭的负责人称亭长,虽然是县里直接任命,却属于俸禄最低的底层吏员。作为地方政府聘的“临时工”,自然享受不到国家的财政补贴,出差补助应该是县里拿,而且是标准最低的,想来也不太够用。这一路上的缺口,就只好靠同事们凑份子补足了。每人三百个钱,估计是当时不成文的“行规”,萧何多给的那二百,就纯粹是私人感情在里面了。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皇权不下县。秦朝时,郡守和县令一定是异地空降,但辅助长官工作的事务官员,则依据地方自治原则,大多是本地的大户或头面人物。萧何能坐在主吏掾的位置上,还不吝惜钱财周济同僚,除了人品之外,应该家世家境都不差。

当然了,因此就说萧何他们家有多“豪”,那也不见得。因为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将全国各处地方上的豪强和大贵族强行迁往了咸阳,萧何家族没有被征走,可见他们家最多最多,也就是一个中不溜的“小土豪”。萧何不但在职业生涯上是夹心层,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他也是一个夹心层。这上下之间,可真是被夹得严严实实的。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萧何为什么打死也不去咸阳了,这是就是一个中年职场夹心男的无奈之选。

图片

诗和远方

人在年少时,总是向往“诗和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对中年人来说,这往往只是一种奢望。萧何全族上下,父母兄弟子侄,少说也得几十口子人吧?在秦律严苛的连坐和族灭制度下,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在刀尖上行走,既求有功、又求无过。他已经在沛县经营了半辈子,也算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跳出熟悉的环境,去往陌生而竞争激烈的“北上广”,虽然仍在体制内,但却不亚于是二次创业。

这样的“心跳”,一个中年人着实玩不起了。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生存期

发展期

梦想期。

生存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和尝试。

发展期的主要课题,是聚焦和提速。

最高阶段的梦想期,则是开拓与追求。

这三个阶段当然是按照时间顺序,一级一级演进的,但并不是说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像爬楼梯那样,一层一层跃上来。有的人,像刘邦,可以跃升到第三个阶段;有的人,像萧何,则几乎终生停留在第二个阶段;还有的人,因为受到环境大势的影响,曾经爬到过第二、三段,却又退回到了第一、二段,所谓“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图片

职场青年

但不管怎么说吧,最适合“折腾”的阶段,正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尝试的“生存期”,从时间上看,这应当是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最好,是发生在人生的青年期。

至于人到中年,不是不可以折腾,只是成本已经大大提升了。

就像刘邦可以在战败后狼狈逃窜,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去,这个代价,可是萧何所承受不起的。因此,对年轻人来讲,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年轻时追求什么岁月静好,未来有大把时间老年痴呆。”而对于中年人来讲,就不妨参考一下萧何,进退有据、舍得有道,做出自己人生的最佳选择。

比方说,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曾经讲到,创业是适合中年人去做的事情,因为有阅历、有人脉、心态也好,而罗胖本人也确实创业成功了。不过这话反过来说,中年人,却未必都适合去创业。像是萧何曹参这老哥俩,就深谙此道,在那次暴风骤雨中,他们生生把一个创业彩蛋,塞给了刘邦……

图片

大泽乡起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各地百姓纷纷杀掉当地的秦朝官员,发动起义。沛县县令眼见躲不过,就想干脆自己领着起义,于是找来亲信萧何和曹参,商议道:

我想要领导乡亲们起义。

不过呢,在下毕竟是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人生地不熟,就怕有人不从命。

咱们县里有些逃亡在外的人,希望二位能够出面,把他们都召回来,估计能有几百人的队伍。

有了这支力量,县里就没人敢不听令了。

县令口中的“逃亡人”,正是前泗水亭长刘邦。

那时劳役繁复,民众苦不堪言,人心早就散了。刘邦在押送民夫去骊山的路上,边走边有人逃跑,老刘一看这架势,估计没到地方人就散光了,索性放大家一条生路,也给自己一个痛快,于是振臂一呼:“诸位都走吧,我也要逃跑了!”

这样豪迈的领导,自然有人愿意跟随,刘邦一伙人在芒砀山区流亡,身边慢慢就聚集了一支不小的队伍。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形象

刘邦这种人造反,也就是一闪念的事,但是知识分子就不一样了,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眼见刘邦一伙人被召回,黑压压的聚了一大片,沛县县令心里就直打鼓,一转念又反悔了,下令紧闭城门拒守,不让刘邦他们进城。这一下,双方就从联盟关系变作了敌对关系,而前期与刘邦联络密切的萧何曹参,地位瞬间尴尬起来。

何止是尴尬?县令已经对二人起了杀心。沉浸官场多年,萧曹二人的嗅觉何其灵敏?他俩见势不妙,只好翻墙越户,投奔刘邦去了。

沛县县令原本就是外来户,如今把“坐地虎”都得罪光了,你还怎么维持呢?很快,他果然还是被父老乡亲里应外合,淹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丢了性命。原本一人之下的萧何,自然而然,进到了“琼楼最上层”,该当做一回主了吧?

然而,习惯了做夹心男的萧何,却不愿意领这个头。也许是因为,萧何熟悉秦朝律法,知道这种事一旦失败,是要被官府杀全家的,萧家家大业大,人口众多,萧何不敢、也舍不得把这一切都押上,去投一个前途未卜的赌局。于是,他和曹参鼓动乡亲们,一起力推了刘邦。

图片

萧何与曹参(左)

刘邦仗义豪侠,说不好听点就是“无赖”,这一把“失去的只是锁链”,便欣然被大家推举为沛公。

在今人看来,萧何丧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假如他知道起义的最终结果,是能当上至高无上的皇帝,那他还会心甘情愿交出领导权吗?

我猜,站在萧何的角度,答案应该还是肯定的。这并不难理解,正如《汉书》所言:“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子孙后代看待今天的我们,就像是今天的我们,饶有兴趣审视评价历史,是一样的。

所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回首20年前,即使有人告诉你,房价要暴涨,赶快入手,你有胆量倾家荡产四处借贷去囤房子吗?或者买够一两套自住,就收手了,不是吗?所以巴菲特只有一个,汉高帝也只有一个。萧何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只是做出了跟我们差不多的选择。

不过,虽说是普通人,但对于汉帝国来说,萧何也只有一个。

公元前206年,义军进入当时的帝都咸阳,“诸将皆争走”,去抢夺金银财宝、豪宅美女去了,刘邦也早就躲进始皇帝的宫闱里,把妹言欢呢。少数头脑清醒者如樊哙、张良等,正围着他苦苦相劝。

图片

刘邦与张良(右)

此时,只有萧何一个人,一头扎进了帝国中央各部门的机要室,将律令文书、地理图册、户籍账簿等等珍贵档案资料,全盘整理接收。作为一位KPI曾名列全郡第一的职业刀笔吏,这才是他最熟悉的生存方式。萧何将这些日常的文牍杂务,一路从沛县做到了帝国首都。

日后楚汉逐鹿之时,掌握天下要塞的分布,清楚各地户口的多少,知晓物产与民情……刘邦集团在情报工作上远胜项羽,走到哪里未必都能打胜仗,但打得一定都是明白仗,正是萧何整理这些文献资料的作用。

因此说,有些时候,眼前的苟且,才是通往诗和远方的必由之路。每个职场人,即使普普通通,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如果能将其做到极致,同时,设法把特长融入到整个组织的发展中,与整个组织一起成长,那就一定是一番不寻常的事业了。

鸿门宴之后,刘邦集团继续奔向远方,要到偏远的巴蜀汉中去就封。

刘邦原本不甘心,按照楚怀王之约,本来该他做关中王的,如今却被驱赶去了兔子不拉屎的蛮荒之地,想想就来气,要去找项羽拼命。萧何却劝住了他,先去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之力,然后再图谋收复关中、逐鹿天下。

图片

萧何像

刘邦接受了建议,称王之后,就任命萧何为汉国的丞相。作为刘邦曾经的上司和现任的“大管家”,也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官僚,萧何实至名归,从此开始了主持汉朝中央政务十几年的丞相生涯。

萧何给刘邦规划的休养百姓、招揽贤才,他也是竭尽所能去实施。然而奇怪的事,这位沉稳持重的职场夹心男,竟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还难得的“疯”了一回。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