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

 书中淘乐 2023-04-25 发布于内蒙古

德沃夏克一共写了九部交响曲,据说第九交响曲是作曲家的大限,他像贝多芬、布鲁克纳和马勒一样,没有逃过第九交响曲这个劫数。如今我们听到的主要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接下来听到第二主题,是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令人想起捷克的舞曲,以及它低音持续的伴奏音都让人想起捷克的民间吹管乐器。经过一系列紧张发展,第二主题变化调性音乐色彩渐趋明亮。这个时候响起了一支迷人的旋律,据说这支曲调来自黑人灵歌《马车从天上来》,而其中节奏与开篇的第一主题很相似,好像是那个号角声在一系列展开之后生长成的一只甘美果实。

 这一乐章的发展富有戏剧性,骚动、激动,应接不暇,好像作者初到纽约这个大都市,带着兴奋和紧张情绪,各种印象纷至沓来,互相冲击,互相呼应,在一系列紧张的发展之后,到了再现部也不得安宁,最后的乐队全奏几乎带着悲剧感。

古代政治

. 中央官僚体制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家国同构、家国同治)

汉朝:西汉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魏晋南北朝:士族专权、门阀政治;三省制雏形产生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官僚政治成熟的标志

宋:二府三司制——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

元:中书省下设六部,中书省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明: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强化

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到顶峰)

中央官僚体制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汉朝:西汉,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附益之法;刺史制度

     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二级制(废郡)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唐后期节度使(藩镇割据)

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

     派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牵制,设诸路转运司——“四监司”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使司)分权,

后又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职权

清朝:省——府——县三级制

   巡抚——一省长官;总督——一省或多省军政大权;

演变趋势: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逐渐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三、选官制度

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战国秦朝: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自下而上)、征辟制(自上而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前期:道德、才能和家世——后期:家世门第)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朝——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锁院制度、糊名制誊录制、南北分卷考试制度

明清——八股取士,内容仅局限于四书五经

演变趋势: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四、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

先秦:以中原为核心、多元一体格局

春秋战国:华夏认同观念加强,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

秦: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加强西南夷控制

汉: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三次反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60年设西域都护府;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隋唐:礼部——朝聘、册封、朝见礼仪;鸿胪寺——宾客接待,负责民族事务

军事征服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天山南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靺鞨、回纥

宋朝: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封建化(辽-南北面官制,西夏-一制两谓,金-猛安谋克制)

元朝: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西藏——宣政院;新疆——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台湾——澎湖巡检司

明朝:礼部、鸿胪寺和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与蒙古开展贸易“马市”;

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东北女真设奴儿干都司;西南设土司制度——由各族酋长世袭

清朝: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平定准格尔、大小和卓叛乱;设新疆伊犁将军;设蒙古盟、旗;

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设台湾府;东北抗击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南改土归流;

演进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不断扩张成型

五、赋税制度——封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春秋战国:齐国相地而征;鲁国初税亩

北魏至隋: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中期——两税法

宋朝:募役法,纳钱代役(王安石变法)

元朝: 北方——租庸调制;南方——两税法;科差——按户等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一、一概折银

清朝:摊丁入亩

演进趋势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

古代经济

一、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生产力极度低下(采集渔猎,群居生活,简单用火)

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原始农业产生,手工陶器大量使用;但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时期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二、奴隶制社会

商与西周时期: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主要表现: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西周)

青铜铸造成为手工业生产主要部门

三、封建社会  1、农业

春秋战国:铁力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江堰、郑国渠);

     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

汉代:经济得到持续恢复(与民休息)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均田制与租调制

隋唐时期:曲辕犁、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元时期:复种制度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引进高产作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农业商品化提高、经济作物繁多、多种经营模   式出现

农业总体趋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

2、手工业

春秋战国:冶铁业出现(铁器的使用)

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丝织品远销欧洲

隋唐时期:唐三彩;

宋元时期:棉纺织业的出现与发展(棉花的种植);制瓷技术的发展(五大名窑与青花瓷);               矿冶业的发展(煤作为燃料)印刷业的发展(印刷术的革新)

明清时期: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工场与自由雇佣劳动形式)

手工业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官营长期占主导,明清为私营超越;

3、商业

春秋战国:金属货币出现(刀币布币等);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与大商人

秦代:统一货币(半两)、度量衡

汉代:盐铁官营;收回铸币权(五铢);均输平准;抑制商业

隋唐时期:市坊分开;飞钱、通宝元宝的出现;丝绸之路全盛;市舶司的设立

宋元时期:纸币出现(交子);海外贸繁荣易;突破时间、空间界限;城市商业繁荣;基层市场涌现(草市、榷场);商业市镇的出现(四大名镇)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商业群体化(商帮);兴起一大批经济功能商业市镇

商业发展主要情况:商业受制于政策(重农抑商),发展受阻;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4、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古代文化

一、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儒学的创立与发展)

秦:法家思想

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魏晋隋唐:三教并立(受到冲击)

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明清之际: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批判思想(遭到挑战)

主要认识:思想融合是主要特点、主流是儒家思想、不断适应时代和专制需要是核心

二、文学艺术

时间

文学

艺术

两汉

汉赋、乐府诗


魏晋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书法:“书圣”王羲之

绘画:顾恺之

隋唐

唐诗

书法:“颜筋柳骨”

绘画:“画圣”吴道子

宋元

宋词、元曲

书法:追求个性

绘画:山水画为主

明朝

小说

传奇、昆曲

清朝

京剧

发展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四、科学技术

时间

发明

史学

农学

医学

数学

天文地理

两汉

造纸术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华佗、张仲景

《九章算术》


魏晋



贾思勰

《齐民要术》


祖冲之圆周率


隋唐

印刷术、火药、



孙思邈、

《唐本草》


僧一行测算本初子午线

宋元

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用于军事、《梦溪笔谈》


王祯《农书》



郭守敬

《授时历》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总体认识:服务于小农经济为主要目的,由创新走向经验性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