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剑法(一)-万法源流:《越女论剑》及《吕氏春秋 剑伎》

 逸心茶舍 2023-04-25 发布于内蒙古

         《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白话来讲,表明中国剑法是一种防突发性、不确定性的基于短兵的护身武术,其意不在主动伤人。 剑术始终带有几分士大夫风范,倒也不是一味沾染血污,有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的一面。剑客多气概雍容,见面带三分谦气,未到白刃不相饶前,金樽共汝饮。剑客若能在矛盾未爆发前,以礼法处理,以德服人,善之善也。如果说医家可以充实身体,那么释儒道就可以填充精气神,潜移默化改变你对问题处理策略的思路,不同剑法的不同气质,也因此而生。古代国有外儒内法,征伐也多先礼后兵,所以剑法需读儒家经典,养一口浩然之气,未赢先胜。

       剑术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迷人的符号,千百年来在文学作品中始终有独特的地位,早在文学作品惜墨如金的先秦,典型代表如《越女论剑》、《庄子论剑》及《吕氏春秋 剑伎》。有人说这些文字不过只言片语,没有什么具体意义,但作者认为,代代相传,说明残言断句之间自有真意,或许正是这些概括性的思想,演变为了后续庞大的中国剑术体系,就如那奔流不息的黄河,源头不过是青海省几个不起眼的泉眼。万法归流或许不过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而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

      熟悉传统文化的诸位想必对这些片段并不陌生: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大悦,即加女号,号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当此之时皆称越女之剑。-《吴越春秋》

      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唐朝司马贞《索隐》引《吕氏春秋?剑伎》

      庄子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宏观上看,早期的中国剑术与列国政治、军事密不可分,但剑术又是“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是微观角度上,”个体养生、个体厮杀、自我启发”得到的。作为先秦时代的一个独立学科,通过“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的方式贯彻宏观与微观层次。《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无论是形而上的,亦或者形而下的,求索中国剑术必须根植于各个传统文化视角,诚然古剑术已经很难从纯粹的文字记录得以复原,但中国的剑术自然与中国文化高度同构,赏玩文化古籍依然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重新构筑剑术的大体宗旨。当然,作为现代人必须尽量使用现代的表述方式,才能让这颗不老松继续永葆年轻。

    “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剑法的根理,道法自然,不需要刻意的追寻什么,大抵黄帝、白猿与越女都是无师自通。若是强行寻找一个讲从无到有的专著,要从释老易入手。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从外在的、宏观的角度上讲,剑术本身并不复杂,在眼花缭乱的招数背后,有着极其简单的物理规律。但如我们所接触到的传统武术,内容博大精深,武学本身作为不完全信息下的复杂环境代价敏感博弈,需要涉猎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传统武术所需要修习的每一部分,使其复杂。

   微观上讲,在电光火石迸发的瞬间,外在执行的动作则遵循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简洁有效的,胜过同样有效却繁复的动作。内在的战略作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术语“阴阳”已经牢牢地交融在了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中。你可以说体内的五脏六腑有阴阳,亦可以说左右两侧的门户有阴阳,甚至身体上相互配合的肌群亦可以整体上分为阴和阳。对立与互补是剑术永恒的话题,按照道教理论,阴阳由一真气而生,而后能作万物,却受先天真气制约,始终有“数”。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就像人生下来是个不断衰老的过程,期间虽然有间歇性的状态良好,但总归是走向死亡。 剑术的“势”也是如此,是双方“一”的比较,每个人的“一”就如同生老病死一般,随着时间的推演,总会向着衰败的情况发展,比如不断消耗的体力,不断损耗的武器,甚至双方有来有去的过程中,逐渐失调的节拍等。你可以通过双方“一”的比较中,通过比较优势占据更好的位置或者节奏,或许敌人会比你先崩溃,但不要久战。剑客在博弈时,有剑术布置的门户,亦有身体的阴阳,无论你或者对手,遮蔽某些区域的时候,同时刻或下一刻的另一些区域就会存在缺陷。开门闭户之间,要注意自己的阴阳流转。当然你可以将缺陷选择为陷阱,在阴阳流转的过程中击败对手,但对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象征剑术穷极变化方法,所以道家往往出剑仙。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剑术有两大支撑部分,信息博弈层面的信息加工、决策战术,物理执行方面的信息感知、身体操纵。内在层次上,作为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内实精神,以周密计算、判断敌情、快速反应。外示安仪,以逸待劳,遮蔽痕迹,使敌方不知我虚实谋定,尽可能达到知彼知己的状态。外在层次上,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一个特点在于双方掌握的信息每轮博弈执行后都会根据对手决策有所变化,这增加了下一轮博弈双方决策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在有把握可以在本轮博弈终结对手时,要迅速有力的执行(相应的,不知深浅的的情况下,试探则是很好的选择),迟则生变,从而达到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的效果。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笔的批判代替不了剑的批判,完美的战略意图需要有力的基层单位进行物理执行。“气”在传统文化里可以指代形而上的概念或者相对形而上的实体,在这里含有“气息”、“感受”、“操控”等多种意蕴。以呼吸协律自己的身体是气,感知身体微妙的变化是气,依照这种感知操控身体是气,感知对方身体变化的流转也是气,以直觉感受对方从各个角度攻伐的可能性也是气。(日本将电场翻译为电气,数学上的场与传统文化的气有所类似,倒也不是毫无道理。)以内实精神,外示安仪的状态感知对方的状态,侯气来感受对方武器可能在时间、空间、力道的分布可能,协律自己的身体;将气充分的布置在自己的形上,感受并操控自己的身体,及时作出反应;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决策、意志、身体同步,与神俱往,从而达到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的表现了。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大则兵家、法家,小则医家均出于道家。道家未竟之事大事因循兵家、法家主之。静态的依照法家、动态的依照兵家,提高身体的组织度(提高到国家层面,这也是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的原因。),与对方开展针锋相对的博弈,形成了中国剑法谋略的部分。小事依照医家,从形而上的道映射到个人,吐纳呼吸、导引五禽,形成了中国剑术内功外用的部分。目前很多武术从业者诬陷传统医学、武学方法近似为“巫”,这是笔者不能接受的。武学内功外用并非是纯粹的体育,而是多学科的交叉内容,更加接近的例子不是竞技运动,而是演唱、演讲。具体来讲,执行某个具体动作时,除了策略的计算、意志上的坚定、对肌肉肌腱骨骼的控制,也包括内脏对这个动作的支持程度。笔者曾经长期困于公共场合的演讲,在临场时往往有气短心悸面色潮红的感受,后期经过专人指点,得知有一套调控呼吸、平静心脏前区部分神经的方法,此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即演讲应在文章本身有理有据,作者充分体会到讲稿的感情,在身体精力旺盛的情况下,利用特定的方法消除身体的不协调,用头部五脏六腑四肢有强弱的共振自己的声音。体会到笔者意图表达的内容的人,距离武术内功入门就相距不远了。

      形也是一个抽象概念,根据语境可以指实体,可以指外在,可以指结构等,可以指主客在时空中连续过程中发送过事件的合集。曹操注形篇有:“军之形也。我动彼应。”“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形象的来讲,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源有限。攻敌要有所长,但有限资源下,有长必有短,互相以长攻短,百变可生。正是敌我双方形长形短的纠缠,诞生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以及“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的中国特色剑术。

     原旨应当是抽象的,因此作者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放在首位。学习剑术的人应当厘清对方在时空中“形”的分布。从而针对性的给予相应对策。

    从单对单的“质”上,枪的距离可谓“长”,但绕进内围,就抓住了对方的“短”,表现出的是“持短入长,倏忽纵横”。

    从单对多的“量”上,敌众虽多,我利用时间与空间基于单点技术碾压,多任务分时处理的策略,表现出的是“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这些追求散布在杂家,应用于各种环境,形成了中国剑术最外层的表现。套路中常常出现腾挪闪躲,往来转向,都是为了以短击长,以单打多,适应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护身要求。

      篇外话: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笔者记忆中的武当道士不算大也不算小,七零后人,自幼喜欢剑术,摸到了民国武术家的尾巴,常年身居岱峰之上,身手矫健,知觉敏锐,演练武术时,仿佛就在两步三步之遥,闲庭信步而作者想多靠近半步却触之不及,杳之若日,可知其意。

    不过此番时节,武学衰落,武当道士常常自嘲野修。料想明清武学繁盛之时,若是遇见偏如腾兔的同道中人,料想二人可以重现追形逐影,奋气努力而不互伤,光若佛仿的镜像。我和他打趣,道爷如果只是和普通票友比试,观者也不亏,至少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就可以得到直观的感受了。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

       剑客记载在我国的文献中往往惊鸿一现以后便不知所踪,往往见于主流历史之外,身处草莽之间,稗官野史有幸视之记录吉光片羽,是为小说家。

    剑出于轩辕帝,《广黄帝东行纪》原文亦充满了传奇色彩,或许正是稗官野史无心有意间记录下煌煌中国剑法的千年道统,犹如山间樵夫看见巨龙在云间偶尔峥嵘,方才使我们有条件树立资料,做一些能说服自己的推理,叶公好龙。

    总结一下,中国剑术整体知识结构呈现多领域交融特色,在知识结构构筑时需参考其他领域文献,多种方法复原。传统文化是复原中国剑术的厚质土壤。基础角度来讲,中国剑法结构特点在于可以由气质、剑理、身体修行、外在应用四个维度开展,并以此展现出若干特点。中国剑法气质与个人性格、信仰学派、应用场景、内功驱动方式均有关,呈现非标准化的特点。剑理上中国甚至东洋剑术与兵法高度同构 (但没有实际对抗的情况下,会出现赵括式纸上谈兵的窘境)。身体修行方面,内功概念的引入,使中国剑术追求精神层次运动、物质层面运动、二者结合的效益最大化。外在应用方面,由于中国剑法是一种防突发性、不确定性的基于短兵的护身武术。在功效追求方面呈现应用场景抽象化、拓扑化、条件待填充化的特点,并加入了大量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案例如以单打多、以短入长的情况训练。

      结尾: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武术传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兵击运动方兴未艾,很多曾经无法尝试的试验也得到了条件一一试验。作者原本曾想参与这场武术武术复原运动。但由于工作日渐繁忙,所以无法亲身参与其中。有道是抛砖引玉,作者也曾沉溺于武术文化,知道武术百家争鸣,此处作者不反对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请畅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