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跻凌烟阁——李唐王朝暴力圣殿中的群像

 cat1208 2023-04-25 发布于广东
太宗夸赞他说:“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唐朝三百年,多位皇帝将自己或者前朝功臣的画像挂到凌烟阁中,进入凌烟阁,浏览这些画像就等于看完一部唐史。这部史书的结尾画在唐昭宗时期,而这个结尾,真的很不美好,很无奈,它是一个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写照。今天要说几个所谓“凌烟阁功臣”,无论事迹还是品格,都令人无语。看看前三个人进入凌烟阁的过程就知道此时的唐朝皇室已经是日薄西山,看看后者就知道军阀已经多么盛气凌人。
唐昭宗的一生就是受人操控的一生。
第一个特点:内受制于宦官。
唐代宦官专政到了晚唐已经登峰造极,多位皇帝死于宦官之手,多位皇帝为宦官所拥立,而唐昭宗就是其中的一个。昭宗是唐懿宗的儿子,唐僖宗的弟弟。唐僖宗是个著名的昏庸皇 帝,贪玩,不务正业。他在位期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最终长安陷落,僖宗仓促出逃。虽然最后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唐朝最后几滴血也流干了,灭亡已经为期不远。唐僖宗本人也倒霉,不到三十岁就死了。
他病重的时候,大家议论纷纷,因为他的儿子年幼,无法理政,大臣们就商议立一个年长一点的人当皇帝。此时宦官出来干涉,宦官们热衷于掺和储君人选问题,因为每次立新君,他们都想通过干预获得拥立之功,所以总是在正常的候选人之外选人。要是按部就班让太子即位,宦官有何功劳可言?所以唐后期没几个太子能顺利继位的。
这回站出来的是掌权的大宦官杨复恭,他否决了群臣的意见,力主立皇弟寿王李杰,这就是唐昭宗。为什么立此人?因为黄巢起义时僖宗逃跑,李杰一直在左右随从,可能杨复恭和他打交道多一些。最后大家拗不过他,宦官权势大。宦官们把李杰请到少阳院(大明宫的太子驻地)安置,几个宰相级别的官员去悄悄看了看这个李杰,发现他仪表堂堂,英姿勃发。这些人还私下庆贺,说这个新君一看就是个明君的架势。
大家把这个人选交给正在病榻上苦苦挣扎的唐僖宗决断,唐僖宗已经不能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储君问题就算定下来了。僖宗去世后,李杰以皇太弟身份即位,改名为李敏,后来又改名为李晔,这就是唐昭宗。
他的即位与宦官密切相关,但是唐昭宗时刻不忘摆脱宦官对自己的控制,当然首要目标是杨复恭。此人虽然对自己有拥立之功,但他的真实目的是借此控制朝政,所以唐昭宗一定要铲除他。这场斗争很复杂,也与主题无关,这里就不详说了,总之一句话——很激烈。双方不但有暗斗,比如昭宗甚至收买了杨复恭的养子做内线,还有明争,动用军队了,甚至巷战了。最后在军阀李茂贞等人帮助下,杨复恭被杀。
但是宦官对朝政的垄断并没有就此结束,很快唐昭宗又受到了大宦官刘季述的控制,此事就与凌烟阁发生联系了,后文会讲述这件事。
第二个特点:外受制于藩镇。
唐昭宗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也是唐朝中后期诸位皇帝面临的共同难题——藩镇割据。而他所面临的藩镇问题与以前的还不大一样,此时势力比较强大的藩镇有以中原为根据地的朱温,以关中西部为根据地的李茂贞,以河东为根据地的沙陀族李克用。
李克用是镇压黄巢起义的功臣,但是他在战争中势力坐大,麾下的沙陀铁骑号称天下无敌,因此桀骜不驯。唐昭宗曾经组织过对他的讨伐,失败。李茂贞也是非常跋扈,他完全瞧不起皇帝和朝廷,甚至还写信嘲笑昭宗说:“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羁,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新五代史·李茂贞传》)朝廷如此行事,恐怕会再有战事,徒令老百姓生灵涂炭,而且这次皇帝准备逃往哪里?唐朝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皇帝因为战乱逃出京城的事情,所以他这样讽刺唐昭宗。这话简直猖狂至极,放在唐前期绝对无法想象,可是此时的唐王朝风雨飘摇,没资本得罪这些藩镇,所以昭宗也没办法。
昭宗最后就是死于朱温之手,这是唐末君主的宿命。
唐昭宗也搞过凌烟阁表彰,而他所表彰的人,还真没法和以前的凌烟阁功臣比,而有的人,他想在凌烟阁表彰人家,竟然还遭到拒绝。

名不副实画凌烟

此事还是和一个宦官有关——刘季述,此人是杨复恭之后掌权的宦官。在他之前还有几个掌权的宦官,要么得罪了藩镇,要么得罪了朝臣尤其是宰相崔胤,导致垮台。刘季述上台时也面临这些问题。
此人幼年情况不明,估计和其他宦官一样是贫困家庭或者犯罪者家属出身。在唐僖宗时开始崭露头角,当过枢密使。后来成为神策军中尉,这是宦官最高层。
刘季述和宰相崔胤关系很差,崔胤是晚唐著名宰相,此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他在外拉拢外援,巩固自己的权势,这个外援就是朱温。朱温是唐末最有实力的军阀,整个朝廷都怕他。崔胤看中的就是这一点,所以他很早就和朱温勾结起来,给朱温通风报信。而朱温则当崔胤的后台老板,崔胤每次倒台,他都逼着朝廷重新启用崔胤。崔胤先后四次拜相,人送外号“崔四人”。
唐昭宗这个人徒有一副漂亮的皮囊,实际上是个绣花枕头。他做事急于求成,也没有稳重的气质,遇到事情就着慌,脾气还很不好,尤其嗜酒,喝点酒之后就特别狂暴。刘季述等人人人自危。尤其是刘季述之前的几任大宦官都是被皇帝或者宰相、藩镇搞倒的,所以他特别敏感。
有一次宫中有人得病,刘季述派遣两个内医工进宫看病。内医工从名称判断是平时给宦官们看病的,大概技术好,所以被刘季述推荐给皇帝。结果这两个医工进去了很久都不出来,刘季述特别敏感多疑,他怀疑皇帝是不是要靠这两个人做什么手脚。宦官控制皇帝的一大法宝就是控制皇帝的信息渠道,掌握皇帝一切行踪,要如此那皇帝身边就必须全是自己的人,偏偏这两个医工只是技术人员,不是自己的人,所以他就对皇帝说:宫中不能留外面的人。但是昭宗不听,还下令给这两人特别通行权。刘季述彻底紧张了,他准备下手了。
这一天,昭宗晚上喝醉了,他一喝醉就胡作非为,连杀好几名宦官和宫女。第二天上午宫门还不开。刘季述对崔胤说:宫中一定有变故,我是内官,我进去看看。实际上他早已经准备好了,带着一千禁军冲进宫中,然后出来向崔胤等大臣展示昭宗杀人的证据,他说:“上所为如是,岂可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之,为社稷大计,非不顺也。”(《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这皇帝做事如此荒唐,怎么能治理天下?我要废昏君,立明君,这是为社稷考虑,不是我不忠。
崔胤和他是对头,那么崔胤是不是立即表示反对?并没有,崔胤这种老奸巨猾者从来都是明哲保身的。刘季述带着禁军杀气腾腾,他不敢当面反对。
刘季述说要让太子来监国,让百官来签署联名状,而且在大殿上陈兵,这就等于是武力威胁群臣,崔胤等人不得不签名。然后刘季述拿着这份联名状进来见皇上。
此时皇上已经酒醒,大兵冲入宫中,连杀好几个宫女,皇帝吓得掉下床来。皇后闻讯也赶来了,对着刘季述说软话:请您不要惊扰皇上,有事可以好好商量。
刘季述拿出百官联名状,说:陛下厌弃皇位,群臣一直要求皇太子监国,请陛下退养。
昭宗还想犟几句嘴,皇后是个明白人,她知道此时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于是抢先说:一切听您的。于是将玉玺交给刘季述。
刘季述将皇帝、皇后、一些妃嫔、宫女一起关进少阳院。到了少阳院,刘季述恶狠狠地用银檛在地上一边画一边数落昭宗:你某日某事没有听我的,其罪一也,你某日某事没有听我的,其罪二也……说一件事画一道,连画了好几十道。唐昭宗噤若寒蝉。
随后,刘季述命令将皇帝一行关入屋中,派重兵把守,而且还命令将门窗封闭,缝隙都用熔化的金属封起来。墙上凿个洞,用来递食物饮水。除了这些,兵器、刀乃至针都不许进入,皇帝想要纸笔也不给。
当时天气寒冷,妃嫔和公主们没有衣被,冻得直哭,刘季述也不管。他辅佐太子登上皇位,将昭宗奉为太上皇。
然后刘季述大开杀戒,杀昭宗眼前的红人,夜夜在宫中杀人,每天白天就堂而皇之用十辆大车往外拉尸体。有时没杀那么多人,每辆车就一两具尸体,就这样仍然是十辆大车一起出动。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杀一儆百,恐吓反对派。
他还想杀崔胤,可是崔胤后台太硬了,朱温手中握有天下最雄厚的兵力,所以刘季述不敢杀崔胤,这就是投鼠忌器。
但是他也不忘拉拢朱温。他派遣自己的养子刘希度去见朱温,希望朱温能支持他,并且许诺帮助朱温夺取天下。宦官自己由于生理原因所以无法当皇帝,于是干脆把皇位当大礼送人,自己好歹做个开国功臣。
朱温开始还犹豫,很多部下都说这是朝廷的事情,藩镇不管。但是另一个部将李振说:这是天赐良机,当年周王权威衰落,齐桓公、晋文公就是靠着尊王攘夷才称霸天下,现在您的机会来了。假如连一个阉人都不能讨伐,那么以后怎么号令天下诸侯?
朱温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决心干预此事。他将刘希度囚禁起来,然后派李振进入京城,与崔胤密谋铲除刘季述。
崔胤得到了朱温的支持,有了主心骨,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铲除刘季述。他看中了两个人——神策军两个将领孙德昭、董从实。这两人曾经因为贪赃,被宦官王仲先当众羞辱,还被命令退赃。王仲先是另一个神策军中尉,是刘季述的鹰犬,所以孙、董二人对刘季述等恨之入骨。
崔胤主动和他们靠近,请他们喝酒,关系熟了之后就说:“能杀两中尉,迎太上皇,而立大功,何小罪足羞!”(《新唐书·刘季述传》)(你们要是能杀两个神策军中尉,那么就是立了盖世奇功,你们贪赃的那点小罪算什么?)
这番话打动了两人。于是他们开始预谋,集结兵力。先安排人埋伏在安福门,等待王仲先路过,冲上去将王仲先杀死,然后直扑少阳院解救昭宗。他们在门外大喊:贼人已经被我们斩首。昭宗和皇后听到了不知真假,皇后大着胆子喊:假如是真的,请将贼人首级给我们看看。
孙德昭将门打破,将王仲先首级扔了进来,昭宗大喜。孙德昭护送他出来见群臣,群臣欢呼。紧跟着孙德昭、董从实又抓住了刘季述,将他带到皇帝面前。崔胤事先派了一群人拿着棍子等在那里,刘季述跪下,皇帝开始数落其罪过。还没说完,这群人一拥而上,用棍子将刘季述瞬间击毙。
刘季述的叛乱就这样宣告结束。唐昭宗复位,欣喜异常,这是劫后余生的欣喜。那么功臣一定要奖励,孙德昭、董从实,以及孙德昭的一个部将周承诲都要奖励。赏赐财宝、封官晋爵都不稀奇,唐昭宗命令将这三人图画凌烟阁,于是三人就这么成了凌烟阁功臣。
当年的凌烟阁,那要是何等人物才能进入?必须是驰骋疆场之上,或者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并且经历多年考验才能进入,都是些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英雄。即便是后来皇帝们表彰的那些功臣,也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就连鱼朝恩之流,起码也是对政坛产生深远影响之人。而现在皇帝劫后余生,冲动之下,三名军将仅凭一件事就成了凌烟阁功臣。
这其实是唐朝国力衰落的体现,唐太宗表彰凌烟阁功臣,看的是对天下的贡献,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唐昭宗已经没有那个雄心壮志,没有锐气了,他现在所求就是自保。于是这三个以前寂寂无名的小人物就这样一夜之间成了凌烟阁功臣,其中两个还是贪污犯,杀宦官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赎罪。
这就是一个王朝衰亡之前的信号。

明日黄花凌烟阁

很快凌烟阁就迎来了它的末日,促成这个末日的,正是大军阀朱温。朱温是安徽砀山人,此人从小孔武有力,和他哥哥朱存一起称霸乡里。但是家里很贫穷,穷则思变,黄巢起义爆发后,他和哥哥一起加入了起义军。哥哥不久阵亡,他则成为黄巢麾下大将。
黄巢打下长安之后,唐僖宗逃跑,起义军看起来似乎马上可以坐天下了。朱温也跟着黄巢来到关中,被委任为同州防御使,负责长安的东侧外围防御。
起义军进入长安后,开始还能恪守军纪,但是很快,包括黄巢在内的领导者都沉溺于感官享受,纸醉金迷,忘记了成都那里还有个唐僖宗,忘记了唐朝还有大批军队在长安城外虎视眈眈。军队纪律也变得十分松弛,烧杀抢掠时有发生,民怨沸腾。官军趁机反攻,一度曾经攻入长安。虽然最后黄巢又夺回长安,但是从此以后,黄巢的大齐政权政令不出长安西门,形势岌岌可危。
黄巢本人对这一切浑然不觉,所以说这人最后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就没有一个开国君主应有的那种眼光和锐气。而此时的朱温正陷入与唐朝官军的苦战之中,兵力、粮食都供应不足,于是他连续十次派人向黄巢求援。而黄巢竟然置之不理,朱温逐渐失望。
此时他的部将都纷纷劝他投降唐朝,看黄巢这个样子也不是个真命天子,必然要失败。现在求援十次都没反应,根本就不重视你,也没必要为他卖命。
最后朱温采纳了大家的建议,投降了唐朝。对于唐王朝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此时黄巢势力范围已经局限在长安城以及长安以东一小块地区,那么朱温投降,等于是断了黄巢的臂膀。所以唐僖宗十分高兴,拜朱温为同华节度使,赐名朱全忠,令其负责剿灭黄巢。
黄巢闻听朱温叛变,知道长安待不下去了,于是他率军突出长安城,转战中原。朱温和其他唐军一起在后面追杀他,最后黄巢败死,农民大起义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流干了唐朝最后一滴血,从此以后它离灭亡也为期不远了,而促成这一切的就是朱温。
朱温在追击黄巢的过程中确定汴州为自己的根据地,汴州就是河南开封,此地成了他夺取天下的大本营。黄巢败死,他因功被拜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他的野心已经开始膨胀,一方面他与李克用等其他藩镇进行征战,一方面他开始试图控制朝政。崔胤就是他在朝中的一个棋子,刘季述的倒台算是他小试牛刀。
随后他的机会来了,崔胤铲除了刘季述还不算,他还想把宦官全部铲除,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刘季述之后掌权的宦官是韩全诲。他看崔胤之所以是个不倒翁,就是因为有藩镇做后台,所以他也要找藩镇,他找的是盘踞在凤翔地区的李茂贞。凤翔在关中西部,到长安的距离比汴州还要近一些,韩全诲就想靠李茂贞给自己撑腰。
实际上当时天下主要的三股军阀中,李茂贞的实力最弱,他和李克用发生过战争,失利。他和朱温之间实力也有相当的差距,但是他依旧野心勃勃。
诛杀刘季述之后,崔胤曾想拉拢李茂贞,请李茂贞派三千兵马驻扎长安。他原本想拉拢李茂贞,对抗其余宦官,但没想到李茂贞和宦官韩全海走到一起去了。
当时崔胤想让皇帝下旨禁止禁军卖曲,京师附近藩镇也要禁止。卖曲是一种专卖制度,官府垄断酒曲的供应,谋取暴利。李茂贞十分恼怒,因为他从酒曲贸易中获利匪浅,因此请求皇帝不要禁止,而韩全诲抓住机会,力挺李茂贞,这下子韩和李走到一起去了。更何况韩全诲以前在凤翔当过监军使,算是和李茂贞有交情。从此,韩全诲和李茂贞是一党,崔胤和朱温是一党,两党势同水火,一定要决个高低上下。
当时双方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朱温想把皇帝迎到东都洛阳,那里靠近汴州,而汴州是朱温大本营。李茂贞想把皇帝迎到自己控制下的凤翔。崔胤使劲撺掇朱温早下手为强,唐昭宗也倾向朱温。杀了一个刘季述,他以为宦官能收敛点,没想到宦官拉帮结党,谁也不把他当回事。甚至有的宦官犯错,唐昭宗责罚他,让他去看守皇陵,人家就跟没听见一样,依旧在宫中照常生活。唐昭宗已经毫无权威。
在昭宗的要求之下,朱温率军讨伐韩全诲,韩全诲想迫使唐昭宗逃到凤翔去。昭宗不想走,被宦官武力挟持。昭宗刚走出院子,宦官就在背后放火烧了他的住处。昭宗无奈,和皇后、妃嫔、诸王合起来一百余人一起上马,边哭边走。
唐昭宗到了凤翔没多久,朱温大军就跟来了,将凤翔城围了起来。李茂贞联系河东李克用,希望李克用围魏救赵,李克用趁机袭击敌后。朱温暂时将注意力转向东方,等到局势稍微稳定,他再次开始全力攻打凤翔。他设置营寨,将城池团团围住,还动用军犬作为警戒之用。双方在战场上展开骂阵,攻城的骂城上人是“劫天子贼”,城上人骂攻城人是“夺天子贼”。
李茂贞反复冲杀也没有用。城内情况逐渐窘迫,粮食首先成了大问题。当时天降大雪,城内人饿死、冻死无数,出现了人吃人现象,甚至市场上还有人肉出售,每斤一百文,而狗肉则是每斤五百文,人不如狗。唐昭宗也逐渐没粮吃,李茂贞拿狗肉送给他充饥。唐昭宗甚至将衣服脱下来让人拿到市场上出售。
李茂贞最后实在没招了,于是想和朱温讲和,讲和的礼物就是皇帝。这是朱温的目标,他给朱温写信说:“祸乱之兴,皆由全诲;仆迎驾至此,以备他盗。公既志匡社稷,请公迎扈还宫。”(《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这次祸乱都是韩全诲造成的,我把皇帝迎到凤翔,是为了防备其他贼人,您既然有匡扶天下的雄心,那就把皇帝送还给您好了。)
朱温答应了。当然,宦官不杀,朱温是不答应的。李茂贞请示过皇帝之后,将韩全诲等一批宦官诛杀,然后将二十多个首级送给朱温看。随后皇帝也来到朱温大营,朱温素服在外迎驾,见了皇帝痛哭流涕,皇上也跟着哭,他对朱温说:“宗庙社稷,赖卿再安;朕与宗族,赖卿再生。”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宗庙社稷都靠你得以安全,我和这些皇亲国戚都是靠你再生,唐昭宗对朱温是感恩戴德。
朱温算是胜利了。他胜利后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诛杀宦官。这次不问其有罪与否,一概诛杀。宫内诛杀宦官五百余人,只留下三十多个年幼的或者体弱的充当杂役。在外出使的宦官,下令各地方官诛杀。
唐朝自安史之乱时出现宦官专权,截至此时一百五十年了,始终没断绝过,而这次肉体消灭,彻底铲除了宦官集团。
第二件事:毁长安,迁都洛阳。宰相崔胤自以为得计,但此时朱温已经把皇帝掌握在手里,那么崔胤就飞鸟尽良弓藏了。朱温向皇帝弹劾崔胤惑乱朝纲,离间君臣,最后将崔胤杀死。
紧跟着,朱温下令迁都洛阳。这次命令下得很突然,但是手段很决绝,将全城男女老少几十万人全部驱往洛阳。居民们哭声震天动地,一边走,一边哭,嘴里还骂道:“贼臣崔胤召朱温来倾覆社稷,使我曹流离至此!” (《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就是那个贼臣崔胤,招来了这个朱温,让我们颠沛流离成这个样子!)
紧跟着,朱温下令毁长安城,从宫廷到民间建筑全部拆毁,有些很大的木头,建洛阳宫殿还用得着,于是就拉到渭河边,扔进河中,让它们顺流漂到黄河里,他再派人到洛阳以北黄河河面上拦截。
一座伟大的都城,自隋文帝建成到现在三百余年,见证过多少伟大事件,见证过多少英雄豪杰,曾经东方世界的中心,就这样毁于朱温之手。
到了洛阳,昭宗完全被朱温所控制,只剩下言听计从。有一天臣下奏请说:“西都旧有凌烟阁,尽图国初功臣。今迁都东京,乞委营造一阁,图写梁王全忠。”(《唐会要》卷四五)长安以前有个凌烟阁,现在迁都洛阳了,应该也修个表彰功臣的阁楼。梁王朱温功高盖世,请 为他特别建一座阁楼,以示表彰。
昭宗只好答应。这座阁楼就叫作“天祐旌功之阁”(《唐会要》卷四五)。这阁楼有意思,里面只有一张朱温的画像。此时凌烟阁已经不入朱温法眼了,所以要另起一阁,大有以其一人压住所有凌烟阁功臣的架势。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凌烟阁也不可避免地被人羞辱。
后来昭宗死于朱温之手,朱温随后又杀害哀帝,建立了梁朝,伟大的唐王朝就此灭亡,凌烟阁也随着唐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凌烟阁消失了,但是凌烟阁功臣们的事迹留诸青史,继续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交织着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凌烟阁的历史就是唐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它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财富。

本文摘自《凌烟阁 : 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标题为编者所拟

图片

【内容简介】

《凌烟阁——唐代风云人物启示录》是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专家于赓哲以凌烟阁“功臣图谱”串起大唐300年盛衰史,讲述了二十四位功臣如何缔造了大唐基业,又是如何影响了整个唐代历史的发展走向。

凌烟阁是唐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的一座阁楼,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将二十四位在建国战争和玄武门事变中功勋卓著的功臣图像其中,用以标榜功劳,激励后进。自此,“凌烟阁”在后世文学语言中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唐代先后有四位皇帝陆续将功臣画像添列其中,如郭子仪、李光弼、张九龄、褚遂良等赫赫有名的功臣,总数最终超过百人。

于老师以“凌烟阁”为核心,从唐代300年的历史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四位能臣武将,他们或在建国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建立不世功勋;或在官场上能言善辩,折冲樽俎,参与缔造政治文明;或在维护统一的战场上鞠躬尽瘁,完善并重塑帝国基业……他们有个共同称号——凌烟阁功臣。作者从影响大唐历史发展的这一超群绝伦的群体入手,通过对每位功臣的脾气性格、显赫功勋、社会交游、人生际遇,乃至其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剖析,让我们看到这些纵横捭阖、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是如何在那个昂扬向上的时代里奋勇突进,影响了唐代300年波谲云诡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在整个历史大变局中看到个体命运的发展轨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巍巍凌烟阁镌刻着辉煌时代的丰功伟绩,也寄托着我们对千年历史的遥想与感怀。

透过参差百态的人物性格与跌宕起伏的个体命运,作者捋清了群体在与时代互动过程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也看清了个体在时代惊涛骇浪中的渺小与无奈。以此来引导我们思考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该如何抉择,又该如何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际遇与机缘。

本书文风紧凑练达,讲述通透晓畅。文末辅以康熙八年刘源手绘的“凌烟阁功臣图”高清拉页,让我们具象化地靠近1400年前群星闪耀的时代,感受300年大唐帝国盛衰史,领略大丈夫豪气干云的气概与革故鼎新的精神,为理政兴邦、为人处世提供镜鉴样本。

【编辑推荐】

1.以凌烟阁“功臣图谱”串起大唐300年盛衰史

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老师以“凌烟阁功臣”这一独特角度切入,用一张“功臣图谱”串起大唐300年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影响大唐历史发展基业的核心人物与关键因素。

2.历史变局与个体命运相互作用下的唐王朝盛衰变奏曲

通过剖析每位功臣的脾性、功勋、交游、际遇,及其与皇帝间的微妙关系,让我们看到这些关键人物是如何在那个昂扬向上的时代里奋勇突进,影响了唐代300年的发展史,同时也让我们在历史大变局中看到个体命运的发展轨迹。

3.权力结构角度——讲述唐代权力架构的核心“关陇贵族集团”的由来及其组成,以及影响唐代中央集权的关键因素

作者通过对关键人物在历史中的定位和作用,讲述了影响力长达400年之久的中国政治的核心力量“关陇贵族集团”的由来及其成员,以及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权力架构下的朋党之争,皇权衰微后的宦官专权,乃至唐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捋清了唐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也为唐王朝的必然走向埋下了伏笔,为读者理解影响唐代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提供了基本的思考路径。

4.军事角度——以人物为圆心、战争为半径,剖析了各位能臣武将的“登阁”资历

作者详述了各位功臣在建国战争、玄武门事变、消灭东突厥和吐谷浑等周边政权,征讨西北军阀薛举、山西军阀宋金刚、洛阳军阀王世充、河北军阀窦建德等统一战争中建立的不世功勋,为读者分析了每个功臣凭借哪些资历登上了标榜功勋的凌烟阁。从这些创建大唐帝国和再造帝国统一基业的历次战争中呈现的军事韬略、勇气和智慧,为军事迷提供了深入探讨的思路和空间。

5.权力制衡和利益分配角度——每位皇帝图像凌烟阁功臣的初衷和动机

从唐太宗所选的凌烟功臣可以看出他不仅有意混淆建国功臣和自己的亲信,同时也在平衡自己与李渊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从宦官进入凌烟阁,可以看出唐代宗时期的凌烟阁已开始变味,成为向各方政治势力妥协的工具,这也是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威胁的危险信号,为唐末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从代宗将平定安史之乱的李晟、马燧列入凌烟阁,可看出这是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进行的利益分配;而德宗对凌烟功臣的后补是对国本的一个回顾,到了最后一位图画功臣的唐昭宗,可以看到行将就木的唐王朝孱弱到不堪一击的皇权。从每位皇帝图像凌烟功臣的动机看出,享国300年的大唐王朝由初创到鼎盛再到断崖式衰落,直至走向灭亡的全过程。

6.人事任用角度——用人之道在于扬长避短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唐太宗“善用人”的标签,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会用人的君王之一。作者通过对唐太宗运筹帷幄、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的讲述,让读者详细地了解了一代雄主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过程中的气量、手段、胸怀和智慧,为我们在管理企业、为人处世方面提供了高质量的镜鉴样本。

7.个体命运角度——讲述历史,剖析人心,直面人性

透过参差百态的人物性格与跌宕起伏的个体命运,作者帮我们捋清了群体与时代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也让读者看清了个体在时代惊涛骇浪中的渺小与无奈。鉴古思今,反观自我,由此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抉择,坦然面对人生的际遇与机缘。

8.书内别册——清康熙八年刘源手绘刊本《凌烟阁功臣图》

书内附彩色高清版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别册,目前该图首次在书籍里以别册形式呈现,让我们得以具象化地靠近1400年前的能臣武将,感受300年大唐帝国盛衰史,领略大丈夫豪气干云的气概与革故鼎新的精神 。

【作者简介】

于赓哲,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

代表作品主要有:《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儿》《她世纪——隋唐的那些女性》《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上下册)《唐开国》《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国家社科外译项目,第十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等作品。

学术成果与获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观点。曾多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陕西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前言 凌烟高阁
长孙无忌:身份加持下的第一功臣
尉迟敬德:呵呵,这哥们儿
房玄龄:唐代萧何
秦琼:门神之外的秦叔宝
程知节:一个真实的程咬金
李世勣:从徐世勣到李勣的人生
柴绍:平阳公主的贤外助
李靖:文武双全的第一儒将
魏徵:瑕不掩瑜的一代谏臣
侯君集:为卿不上凌烟阁
屈突通:复杂时代下的矛盾人物
唐德宗:最特别的凌烟功臣
郭子仪: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李光弼:同为英雄,命途相左
仆固怀恩:成也回纥,败也回纥
鱼朝恩:朝堂内外的一阵阴风
程元振:凌烟败类
褚遂良:一代书法家的是与非
苏定方:功勋卓著却大名不显?
马燧:为何令人惜而恨之?
张九龄:大唐最为鲜明的符号
刘文静:满腹牢骚也会要人命
张巡:延续国祚的悲壮功臣
结语 凌烟悲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