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花”欣赏

 zzm1008图书馆 2023-04-25 发布于上海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Op.61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乐章 不过分的快板)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式。由定音鼓以节奏均匀的四分音符弱奏,引出明朗而宁静的主部主题。这是协奏曲文献中最独特的写法之一。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一直在奇妙的宁静中曲折地游动,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是一个优美而宽广的歌唱性旋律,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贯穿于整个乐章的戏剧性似乎暂时被一种清澈、辽远的宁静和崇高境界所取代。其弥漫的安详情绪,令人想起莫扎特。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包括约瑟夫·约阿希姆在内的多位小提琴家曾为此曲作华彩乐段,其中弗里茨·克莱斯勒所作的华彩乐段最为常见。

海棠花

图片
图片
图片
II. Larghetto (第二乐章 小广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G大调,4/4拍,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圆号和单簧管呼应后,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在音乐性格上全无当时大部分变奏曲的炫技和雕琢,它更象是一首朴素而深沉的冥想曲。整个乐章中长笛、小号、和定音鼓始终没有出现。加弱音器的弦乐奏出舒缓的主题,仿佛是一首虔敬的赞美诗。正如很多音乐家所指出的,它具有一种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性格。整个乐章由这一主题及其变化和对比性段落构成。简短的华彩乐段将音乐不间断地引入末乐章回旋曲。
锡叶藤
图片
III. Rondo - Allegro (第三乐章 回旋曲 - 快板)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回旋曲式。这是一首活泼有力的回旋曲,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反复出现的主要主体充满民间舞蹈的淳朴色彩和充沛活力,洋溢着欢乐和热情,穿插于其间的插部则在统一的格局与情调中展现了对比和变化。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春日下的五彩槐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II. Rondo: Allegro (第三乐章 回旋曲)
II. Larghetto (第二乐章 小广板)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于1916年4月22日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市。他的双亲都是从俄国移居到美国的犹太人,而且还是虔诚的音乐爱好者。梅纽因是一位拥有丰富和漫长艺术生命力的伟大音乐家,他一生中不仅从事小提琴演奏事业,而且还从事教学、研究和指挥事业。他曾于1962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来自世界各地的少年音乐天才。他还作为指挥家亲自创办了“梅纽因室内乐团”及“巴思音乐节”、“温泽音乐节”和“格什塔德音乐节”等颇具国际影响的音乐节。他在这些音乐节和乐团中亲任指挥和音乐指导,进行了大量意义重大的音乐活动。任何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其演奏技艺与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在这一点上,梅纽因本人也毫不例外。总的来看,梅纽因仍然属于世纪交替间,演奏观念和风格逐渐变迁时期的演奏大师。从他的早期演奏上来看,其风格明显受到克莱斯勒和埃奈斯库的影响,尤其是埃奈斯库,作为梅纽因的老师,他将自己赋予音乐以丰富表情和甜美意境的特点,尽数传给了这位非常善于学习别人特点的学生。此外,梅纽因在一段时期内也十分推崇海菲茨的演奏,当时,梅纽因为了能向海菲茨那样精确而科学地掌握技术,曾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导致了他在一个时期的演奏中同样揉进了华丽和令人惊叹的炫技效果。然而,梅纽因最终并没有成为炫技型的演奏家,而是在汇集了百家之长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深邃的逻辑性和细腻的音乐性为特点的演奏风格。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和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相隔一代出生,并被战争世界隔开,但他们在音乐和哲学上是灵魂伴侣。他们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在他们第一次见面七年后录制的,是 EMI 档案馆的珍品之一,证明了过去那个自发的和深刻的主观音乐创作时代。阅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高贵,一种今天的音乐家都难以复制的非强迫激情。单声道录音非常精细,具有令人满意的深度和丰富的细节。—泰德·利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Op.61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op61,作于1806年,1806年12月23号在维也纳首演,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部,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是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与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其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贝多芬此前写过不少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作品。在其音乐成熟之前,在1790-1792年的某个时候,他开始创作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只有第一乐章的一个片段保存了下来。甚至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否已经完成都不得而知。无论如何,它没有演出或出版过。在1790年代后期,贝多芬先后创作了两首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
这些作品显现出法国小提琴演奏学派的强烈影响,例如乔望尼·巴蒂斯塔·维奥蒂、皮尔·罗特和鲁道夫·克鲁采等小提琴家。例如,这两首浪漫曲与维奥蒂协奏曲的慢乐章相似。这种影响也可以在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看到;以当时法国音乐的风格的定音鼓“军队般的”(martial)节拍开头,而普遍的分解六度和分解八度的音符则与克鲁采和维奥蒂作品中的元素非常相似。

一樹牡丹“一襲黑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