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首描写槿花的佳作:唐代李绅和宋代释绍隆各一首《朱槿花》,李绅的第一首寄托深意,释绍隆的第二首极具禅趣

 qiangk4kzk8us4 2023-04-25 发布于云南

很快就到了暮春时节,公园里的桃花、梨花早已凋谢殆尽,樟树叶子也不停地随风飘落,而橘子树却盛开着璀璨的小白花,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虽然还未到初夏季节,但是气温却逐渐走高,健壮的小伙子们都身着短袖,爱美的姑娘们也纷纷穿起了裙装,尽显一派夏日气氛。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阴晴不定、冷暖交替,一些刚刚绽放的花朵,经不住风雨的摧残,落到地面,被人践踏,虽然可以化作春泥,却让人无比怜惜。诗人们则会借助诗行,抒写心中的万般感慨。下面分享两首描写槿花的佳作,第一首寄托深意,第二首极具禅趣。

朱槿花 

唐·李绅

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

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

槿花一般在夏秋季节盛开,有些地区由于气温较高,槿花也可能提前开放。由于它朝荣夕逝,经常会让人联想到人世间的芳华难驻、美好难留,才子们更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惆怅之情。

李绅因为陷入牛李党争,曾被贬为端州司马,一年后遇到大赦,他又被量移江州刺史。作者在端州任职期间,感慨自己多年流寓异乡,心情悲戚。有一天他偶见朱槿花,发现它朝开暮落,于是有感而发。

开篇介绍了贬地的气候特点,并赞美槿花的艳丽。端州地处岭南,在唐代时属于非常荒凉的地界。那里常年气温很高,经常可见瘴烟四溢,而很少有霜雪天气。槿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且生机旺盛。诗人一边欣赏着满树的红花,一边又叹息自己的悲凉处境。

后两句颇有深意,“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由于岭南气候温暖,槿花可以一年四季开放,不像北方天气严寒,导致其花期缩短。可是诗人身处岭南,就像槿花被移到了北方,都是处于恶劣的环境。

诗人羡慕岭南的槿花可以长期绽放,开落不知春风。他也期望自己有朝一日处于一个宽松的环境,更期待朝堂中早日结束牛李党争,大家都是一条心,共同辅助皇帝,让大唐王朝再现辉煌。

朱槿花

宋·释绍隆

朱槿移栽释梵中,老僧非是爱花红。

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

自然界中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是一种正常现象,无所谓好与坏。诗人们多愁善感,看见鲜花坠落,就会感到伤心。而禅家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眼中,生与死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没有人可以永生,肉体不可能像日月星辰那样永恒,所以就不必作无谓的叹息。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并希望禅者能够在艰苦的修行中获得顿悟。所以那些高僧经常会用一些事例启发弟子,有时甚至不惜责骂和棒打。而弟子们也从各种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启迪,从而最终得以开悟。

诗人非常坦诚地说,我将朱槿移栽到释地的梵宫,并非因为欣赏其红艳迷人。其实槿花朝开暮落,与我这个老和尚没有一点关系。诗人说自己栽种槿花其实别有意图,就是想让人们理解色与空的奥妙

由于槿花每一次开花时间极短,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波动,并引发内心的深入思考,所以大师以槿花为例,似乎更有说服力。,指那些有形有相、可以触摸的物体;,是指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无法永恒,看似虚幻而又不能独立存在。

槿花具有一定形体,可以观赏,也能用手触摸。但是它不能脱离其它物体而单独存在,同时又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因缘转化。槿花朝开暮落,正是一次次涅槃和重生的过程,禅者只有理解了实体和虚幻之间的关系,才能让自己到达彼岸世界,从而变得超脱,不再为那些自然景象而悲喜交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