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严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文摘自《清漪园十七孔桥“桥景”分析》,原文刊登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022 论文集: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P168-175。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不仅是重要的造景元素,同时也是关键的造景手段,往往还会被赋予文化寓意。清代皇家园林清漪园中的桥景非常丰富,十七孔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从观桥成景、立桥观景、过桥换景、因桥生境四个方面对十七孔桥的桥景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景观设计模式,探析古人在园林营造中的“整体观”智慧。 目录概览 一、引言 二、十七孔桥概况 三、观桥成景 四、立桥观景 五、过桥换景 六、因桥生境 七、结语
中国古代桥梁景观营造是具有多重功能与意义的综合工程。早在三国时期,管辂著《管氏指蒙》载:“建桥立塔,筑凿城隍;俱有方位,慎毋胡装;一桥关锁,力敌重冈,树以崇屋,富贵无量。” 造桥是非常关键的工程,其意义超过重叠的山冈,若(在桥上)建造楼阁,还能富贵无量。相地造桥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之一,既有物质层面的功能需求,更有文化层面的综合设计,逐渐演绎成重要的人文景观——“桥景”。无论是人居环境营造,还是诗文绘画创作,桥景比比皆是。作为综合艺术的造园,桥景几乎必不可少。明代计成对各类造园场地的设计有专门讨论,其中也包括因地制宜的“桥景”营造 。清代沈复惊叹扬州瘦西湖的“桥景”:“不知园以桥名乎?桥以园名乎?” “桥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各地将“桥景”作为独立景致列入园林景致名列中十分常见,如苏州“拙政园三十一景” 之“小飞虹”、无锡“寄畅园五十景” 之“知鱼槛”、北京“圆明园四十景”之“夹镜鸣琴”、清漪园“惠山园八景” 之“知鱼桥”……桥景普遍存在,是园林中不可忽视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 “桥景”是以桥为核心要素所组织形成的整体景致,既包含狭义的桥本身,还包含桥所关联的水陆物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形成的景观场域空间。桥景分析不就桥论桥,而是把桥放在园林大环境中,尤其是园林水陆脉络中来进行整体分析,以期“以桥论景”或“以桥论园”,进而总结园林景观的设计模式。 清漪园由乾隆皇帝兴建,整体格局写仿杭州西湖,乾隆皇帝御制诗《万寿山即事》云:“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栁六桥堤。” 清漪园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全部完工,整体格局和景致在清代后期得到基本延续。咸丰十年(1860 年),清漪园遭受英法联军的掠夺和焚毁。光绪时期得到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大体景致得到基本恢复,延续至今。 清漪园是大型山水园林,其中水面约占整体的四分之三,既有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面——昆明湖,湖中设岛、堤,形成丰富的水景空间;还有蜿蜒曲折的后溪河,长度超过 1km,环绕万寿山后山,景致幽致,迥异于前山昆明湖;此外,各类小水池也非常丰富,如惠山园内的水池、大报恩延寿寺内的方池、罗汉堂院内的八边形水池等。清漪园水体面积之大、水景之丰富,堪称皇家园林之最,而水上之桥非常丰富,数量多达 38 座,组织形成众多精彩的桥景。十七孔桥位于昆明湖区域,是清漪园最大的桥,是众多精彩桥景中的代表,本文梳理其基本发展概况,分析其桥景的四个方面内容,以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清漪园的造园艺术进行解读。 十七孔桥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左右 ,位于清漪园昆明湖东侧水域,西连南湖岛,东接昆明湖东堤,是进出南湖岛的陆上必经之道;同时和南湖岛一起形成“桥 +岛”组合,构成昆明湖东侧水域的中心景致,是园中交通和景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 1)。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御制《西堤诗》注释载:“廓如亭西,度长桥为广润祠,祠西为鉴远堂,东北为望蟾阁。”广润祠、鉴远堂和望蟾阁皆是南湖岛上的重要建筑,廓如亭位于东堤上,其中“长桥”即是指十七孔桥。乾隆皇帝御制诗《澹会轩》云:“长桥直入湖,湖心构轩榭。”又诗云:“来轩必自长桥度,三面临湖舟弗殊。”澹会轩是南湖岛上的一处建筑院落,乾隆皇帝每来此处,都提及必经之道——长桥。《日下旧闻考》载:“东堤之北为文昌阁,其南为廓如亭,亭西为长桥,又南为绣漪桥。”长桥即十七孔桥,连接清漪园东岸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图 2),此基本格局从乾隆年间的清漪园建成后一直延续到清末的颐和园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年间,南湖岛三层的望蟾阁改建成了一层的涵虚堂,从而使得十七孔桥西侧的景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清漪园,南湖岛涵虚堂等建筑遭毁,十七孔桥幸得保存 。光绪十四年(1888 年)“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此时期的“颐和园全图”可反映十七孔桥周围环境(图3)。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焚毁,十七孔桥侥幸未遭毁坏,现存十七孔桥为光绪年间修缮之后的遗存(图 4),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较好的保护。十七孔桥是长桥的俗称,顾名思义,此桥非常长,一共有 17 个石拱洞组成,正中拱洞最大最高,两侧拱洞尺寸依次递减,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对称平缓曲线,非常优美;十七孔桥桥身宽度约8m,高约5.4m,总长达148m,堪称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巨桥”;桥上栏杆皆有精美石雕,望柱柱头雕刻石狮,总数 132 个,桥头还设有靠山兽,一共两组 4 个,雕刻非常精美。十七孔桥横亘于昆明湖之上,以桥为中心景物。从周围环境观桥,皆有不同角度的景致画面,其巨大的尺度、富有韵律感的拱洞,以及明亮的白色桥身,置于深色湖面之上,尤为引人注目;若视距再加长,直至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廓如亭三者形成景物组团,则成为昆明湖东部水域水面上、东西两堤上、万寿山前山部分等位置观景时的中心景致,三者形成“岛 + 桥 + 岸亭”组合,极大地丰富了昆明湖水陆两类景致。晴天光线良好时,除了水上之桥,还有水下之桥,上下双桥更加壮丽。从南北两侧观桥,十七拱桥桥身的长向立面完整展现,是景致画面的中心,随着视距的不断加长,桥两端的南湖岛和廓如亭也加入进来,形成整体的图画。从桥南侧的水面观桥,近景是广阔湖面,“岛 +桥 + 岸亭”是中心,背景的万寿山如同被托举在长虹之上,整体犹如一幅“长虹载山图”;从桥北侧的水面观桥,少了万寿山做背景,昆明湖水面凸显出来,整体犹如一幅“长虹卧波图”。从东西两头观桥,十七孔桥连接此岸和彼岸,而桥身尺度巨大,桥身高起,侧立面的拱桥桥身是景致中心,视线沿桥身内侧踏跺和桥面延伸,直接指向天空白云,有引人入天上的空间暗示性。整体犹如一幅“长桥入天图”(图 5)。观桥成景,人站在周围不同的位置观十七孔桥,皆有不同角度的景致,视距不同,十七孔桥呈现的尺度不一,“因地之桥”各不相同。除了“因地之桥”,还有“因时之桥”,在冬至日前后的下午 4 点左右,若是晴天,站在南湖岛一侧自西北往东南方向观十七孔桥,可以观赏到神奇的“金光穿孔”的景象,夕阳余晖照射到石拱桥的孔洞上,金光灿烂,甚为壮观,过了时间金光就消失,充满神话色彩(图 6)。站在十七孔桥上,视野非常开阔,周围方向的景致皆入桥中,而桥长 148m,桥上不同位置观景,景致各不同;但桥面中心点是重要的停留点,也是观景的最高点,观景有代表性,以此处为例,朝北看犹如一幅“湖光山色楼阁图”,近有浩瀚湖面,远望岸上万寿山及山上以佛香阁为核心的建筑群;朝南看犹如一幅“浩瀚水景图”,近处也是浩瀚湖面,但无高山,远观西堤景明楼一带。朝西看犹如一幅“长桥入岛图”,西端是南湖岛,长桥与之相连,远望西山远黛;朝东则如一幅“长桥接亭图”,长桥正对东岸廓如亭的大屋顶,亭外还有田畴景致。东西两侧观景,桥皆有导景的作用(图 7)。四个方向的景致各不同,南北远而开阔,景在桥外;东西近而神秘,桥内桥外,浑然一体,有引人过桥到达彼岸的暗示性。除此之外,桥跨水上,可俯观水中波澜之景(图 8)。十七孔桥是景致游赏的枢纽,过桥可换景,有两组路径,分别为陆上路径和水上路径(图 9)。十七孔桥一共串联了 3 处景致空间,自东往西依次为东岸的东堤景致空间、中间的十七孔桥及桥所在的湖景空间,以及西侧的南湖岛景致空间。若自西向东游览,景致则反向出现(图 10)。路径从东堤空间开始,东堤是昆明湖东岸的路径,其东侧是畅春园西墙,西侧是湖面,墙湖相夹,东堤呈线状分布,与西堤隔湖相对。乾隆皇帝御制诗《西堤》诗云:“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西堤在畅春园西墙外,向以卫园而设,今昆明湖乃在堤外,其西更置堤,则此为东矣。);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剌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鹥;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㸔连畦。”诗中说明了东堤名称的来历,东堤是观昆明湖景的佳处,堤与院墙之间还种有水稻。廓如亭是十七孔桥周围区域的东堤部分上唯一的建筑物,位于东堤路径和十七孔桥路径的交叉点上,可谓堤上独亭之景。廓如亭为八角重檐攒尖亭,平面八角形,即有 8 个立面,每面三间,带周围廊,建筑面积约 130㎡ ,堪称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巨亭”,形式华丽而巨大是其重要特点。乾隆皇帝《廓如亭》诗云:“湖岸构敞亭,沧茫眄烟水;万顷固其诞,纵横实数里……虚明淼廓如,庶几同斯耳。”可见廓如亭因观赏昆明湖苍茫浩渺、清澈明亮的水景而得名。廓如亭既是东堤上的重要景致,又是观赏昆明湖景的重要位置。东堤岸整体景致呈线状形态,仅布置独亭观湖景,景致有较强的开放性。从东堤景致空间出来,转折约90°往西,登上十七孔桥,进入巨大的桥面空间,景致由线状自然水岸变为线状人工长桥,桥巨长而无顶,浅色石块铺砌桥面,且有石栏板围合,有一定的围合感和领域感;站在桥上朝南北看,则强烈感受到浩瀚清澈的湖面空间,巨大面状水面,围合感较弱,向周围景物开放。过桥往西,进入西端的南湖岛,南湖岛形状近似圆形,犹如水中圆月。乾隆年间清漪园南湖岛上主要分布楼阁建筑院落,北侧山上有楼阁望蟾阁,仿照黄鹤楼建造;南侧平地布置有较为繁密的建筑院落,其中靠东侧两进院落是广润祠龙王庙,是清帝重要的祈雨场所,靠西侧的一处两进院落是鉴远堂,两组院落之间以及广润祠西还有一些小院落;树木掩映,庭院重重,围合感较强,整体较为幽致。综上,十七孔桥将一处陆景、一处水景和一处岛景串联组织起来,形成一条有差异化的景致序列。桥空间与桥下水面一起所形成的水景空间,串联组织其两端的东堤景致空间和南湖岛景致空间。三处景致游赏体验从线状空间到垂直线状空间(同时感受巨大的面状空间),再到面状空间转换;从自然水岸景致到人工巨桥景致(同时观赏浩瀚的湖景),再到湖中岛屿院落景致三者转换;从单向开放空间到具有一定围合领域感空间(感受双向开放外向空间),再到围合内向空间三者转换;三处景致在空间形态、空间内容以及空间开蔽上皆形成差异化,共同形成十七孔桥所在环境中陆上路径丰富变化的景致体验。十七孔桥既分隔了昆明湖水面,同时也组织串联了三处景致,自南往北游览,依次为桥南的湖景空间、中间的桥洞空间以及北侧的湖景空间。若自北向南游览,景致则反向出现(图 11)。乘船自南往北,先从桥南的湖景空间开始,浩瀚湖面,明亮清澈,整个湖景空间大概呈长方形,开放而外向,北望十七孔桥,南望西堤景明楼一带,东西两侧皆是远处的堤景,围合感较弱。进入十七孔桥的孔洞,空间顿时变暗、变小,产生围合感,桥洞长约 7.2m、 宽 约 3.83~7.10m 。相对湖面而言,桥洞空间呈点状,围合而内向。桥洞处有精彩框景,朝南是景明楼,朝北是知春岛。出桥洞又豁然开朗,进入桥北的湖景空间,更加广阔的湖面,明亮清澈,整个北侧湖景空间大概也呈方形,但比南侧更加宽阔,水景向周围开放,北望万寿山一带,南望十七孔桥,西侧远观西堤耕织院一带,东侧可观东堤知春岛文昌阁,湖景空间的围合感很弱,但四边有界,仍具有一定的领域感。综上,十七孔桥的桥洞空间,串联组织其两端的湖景空间。三处景致游赏体验从巨大面状空间到点状空间,再到巨大面状空间转换;从明亮湖面景致到幽暗“洞穴”景致,再到明亮湖面景致三者转换;从室外开放空间到“室内”围合空间,再到室外开放空间三者转换;三处景致在空间形态、空间内容以及空间开蔽上皆形成差异化,共同形成水上路径中丰富变化的景致体验。综合陆上路径和水上路径,十七孔桥位于水陆两条路径的交汇点处。桥改变了湖面景致的内容,将昆明湖“大湖景”划分形成桥南北两个“小湖景”,同时又将桥东西两岸的南湖岛和东堤联系起来,以桥为枢纽,通过桥来组织与转换周围景致,形成一个多景致、多层次的景致序列群,桥就如其中的“换景器”,过桥即换景,大大丰富了昆明湖区域的景致内容。十七孔桥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含义,跟其形式和位置密切相关。十七孔桥形式特别,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也是最美的多孔石拱桥;同时位置关键,是陆路进出南湖岛的必经之道。乾隆皇帝站在昆明湖中的会波楼处观十七孔桥和南湖岛,诗云:“长桥亘水面,一径接仙壶。”“仙壶”是指南湖岛,南湖岛上的望蟾阁、月波楼、龙王庙广润祠、云香阁等所表现的是月宫仙境,“长桥”与之相连,旨在表达十七孔桥是通往神仙之境的“仙桥”之意。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载:“长桥南额曰'修蝀凌波’,北曰'灵鼍偃月’。”桥的正中最大的桥洞上南北两面,皆有乾隆皇帝题额,桥南侧题额为“修蝀凌波”,桥的北侧题额为“灵鼍偃月”,保存至今。“修蝀凌波”是将桥比喻为修长的彩虹,驾临在湖面上,彩虹往往与仙境有关。“灵鼍偃月”是将桥象征为神兽——鼍龙,其横卧在水面上,仿佛半弦月。“修蝀”与“灵鼍”既表达了十七孔桥的形式之美,同时还反映十七孔桥的象征含义。乾隆皇帝将其比喻为彩虹、鼍龙,与南湖岛所表现的月宫仙境,以及昆明湖所象征的银河,三者相组合,正是“一径接仙壶”之意,反映了十七孔桥象征着进入月亮仙境的仙桥(图 12)。石拱桥,形如彩虹,历来常被称为虹桥,而彩虹是天上之物,古人常将虹桥与仙境联系起来,有学者已做专门论述研究 。李白《焦山望寥山》云:“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诗中想象彩虹变成天空中的长桥,通往仙境。乾隆皇帝诗文中反复出现与仙境有关的虹桥,如《夜游山月》云:“广寒底用驾虹桥,虚无幻境宁容审。”架设虹桥,可通往月宫上的广寒殿,此诗意正好与十七孔桥通往昆明湖南湖岛的寓意相同;乾隆皇帝诗又诗云:“跨水作虹桥,象则银河长;天上尚藉鹊,人间自折杨。”虹桥架在银河之上,以通来往;天上交通要借鹊桥,人间要在灞桥折杨柳赠别,诗中也表达了桥是离别的象征符号。清代皇家园林中有大量石拱桥,直接以虹桥命名的至少有 3 处,分别是长春园狮子林的一孔石拱桥、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一孔石拱桥,以及紫泉行宫的石拱桥。另外,清西苑的金鳌玉蝀桥和圆明园曲院风荷的金鳌玉蝀桥皆是九孔石拱桥,玉蝀也是彩虹之意,而额为“修蝀凌波”的清漪园十七孔桥,当属最大的彩虹之桥,也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石拱洞最多、形式最优美的彩虹之桥。皇家园林造园常营造仙境景致,尤其是“一池三山”造园主题,往往设置仙桥来通往仙境,虹桥自不可少。清漪园十七孔桥位于宽阔的昆明湖内部,桥东西两端分别连接湖面上的南湖岛景和岸上的东堤景,桥南北两侧皆是昆明湖水景,整体形成“面状水 + 岛 + 桥”的组合模式(图 13)。与此类似的还有清代西苑北海琼华岛南侧的永安桥(堆云积翠桥)、北海团城西侧的金鳌玉蝀桥等,皆是进入“仙岛”的“仙桥”。十七孔桥,既是一种造景要素,其自身是园中被看的景物;同时又是一种造景手段,既可造“静态之景”,步行到桥上可观景、舟游到桥洞可框景;更关键的是,桥是水陆景致的连接“枢纽”,可将其两端和两侧的景致组织起来,分别形成步移景异和舟移景异的两条景致空间序列,可谓造“动态之景”。除此之外,十七孔桥还具有象征含义,与其所在的昆明湖大环境的象征寓意密切相关。“桥景”设计是以桥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的整体设计方法。牵一“桥”动全“景”。十七孔桥可谓带动清漪园前山前湖的整体景致。中国古人在园林中的整体设计思维,对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新时代建筑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仅以十七孔桥为例,初步探讨古人桥景设计奥秘,其中不足之处,期待同仁指正。(本文摘自《清漪园十七孔桥“桥景”分析》,原文刊登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022 论文集: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阅读更多精彩原文 可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此书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