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编剧的这部电影风靡一时,许世友将军曾百看不厌

 新用户339933 2023-04-25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红军啊,我的亲人,

我一颗心给了你们……

祝红军,向北方,

一路平安无阻挡。

高举红旗上战场,

要把敌人消灭光。

祝红军,向北方,

冒雨雪,顶风霜,

个个身体都健康。

有了你们红军在,

劳动人民有希望。

祝红军,向北方,

天天强,年年壮,

红旗插在国土上。

赶走日本消灭白军,

要把那苦难的人民都解放。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剧电影《红霞》的主题歌。歌词简约明快,直抒胸臆,旋律婉转柔美而又激情昂扬。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乡村、工厂、军营、校园,几乎每一处角落都能听到《凤凰岭上祝红军》的歌声。而今许多70岁以上老人的脑海中,还储存着这曲曾让他们热血沸腾的时代之声,开了头,都能唱上几句。

这部电影的编剧叫刘荣桂,笔名石汉。他是一位从莱州湾畔的凤凰岭奔向革命队伍、并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知名军旅作家。

军旅作家刘荣桂

1946年,走出凤凰岭参军去

不知道凤凰岭因何得名,与隔水相望的三山岛相比,它显得实在有些寒酸,沙丘连着沙丘,海风吹来了,黄沙粒子像水一样流淌。然而,居住在凤凰岭周围的老百姓,却对它一往情深,出生在西由新合村的作家刘荣桂,对凤凰岭的感情尤为深厚。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了,次年解放战争爆发。正在北平读书的刘荣桂被父母强行拽回了老家。刘荣桂求学期间接触的大多是爱国志士和青年学生,他已是一心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

1946年的早春二月,听说驻扎在莱阳的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正在招兵,他悄悄联络了几位好友,其中有俩小伙子,还有一个叫原培岩的年仅16岁女孩,四个人冒着料峭的寒风,向着东南方向奔去。从西由的凤凰岭到莱阳县城300里,四个人昼行夜宿,一路跋涉,直到第三天头上才找到了文工团。在北平读过高中的刘荣桂成为八路军的一名新战士。

1957年,唱响《凤凰岭上祝红军》

刘荣桂入伍不久就迎来了华东战役,部队转战南北,艰苦卓绝。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山东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在枪林弹雨的战火中,在硝烟滚滚的堑壕里,在迎击敌人进攻的间隙中,先后创作了《一样爱护他》《还乡记》《快碾胜利米》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1949年11月,刘荣桂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一团创作组副组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前方打仗,后方支前,刘荣桂抓住这一重大题材,很快推出了四场歌剧《未婚妻》。《未婚妻》剧组奉命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受到前线将士的热烈欢迎,不少战士当场把自己的感受写成纸条抛向舞台。剧组回国以后,战士们写给饰演未婚妻的女演员黄晓素的信,又像雪片一样飞到南京。

战争结束后,为了给新中国青少年一代提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精神食粮,刘荣桂深入革命老区采访,酝酿着以江西老区红军北上抗日为题材,创作一部大型歌剧。这期间,老家的女友原培岩也跟随刘荣桂来到部队,当了女兵,两个人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1957年,刘荣桂谱写了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在长期采访中,他积累了大量素材,经过一年多呕心沥血的创作,大型歌剧文学剧本《红霞》终于脱稿了。

歌剧《红霞》讲述的是1935年秋天,江西苏区的一支赤卫队撤离家乡,跟随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赤卫队长赵志刚与心爱的女孩红霞依依惜别。赤卫队撤走后,白匪进了村,逼着红霞给他们带路,去追击红军。红霞假意应允,和敌人展开了机智的周旋。这天深夜,赵志刚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敌人手中。在敌营中,赵志刚看到了心爱的恋人红霞,误以为她已投降敌人,怒斥她是叛徒。红霞克制住被亲人误解的痛苦,骗过哨兵,放走了赵志刚和乡亲们,孤身一人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牺牲……

《红霞》剧本上报到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受到了充分肯定,决定交由作者所在的歌剧团谱曲排演,歌剧团迅速选调了最优秀的演职人员组成剧组。《红霞》剧组由石汉(刘荣桂)任编剧,张锐作曲,李育五任导演,蔡佩莹(饰红霞)、杜明新(饰青山)、潘千里(饰赵志刚)、苏驼(饰白伍德)等领衔主演。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和排练,当年就把大型革命歌剧《红霞》推上了舞台。

歌剧《红霞》一经公演,立刻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每次演出结束,剧场内总是掌声如雷,演员一次又一次地谢幕,观众却久久不肯离去。不仅仅在南京,解放军各大部队和全国各省市的歌舞剧团,差不多全都排练上演了这部戏。

1958年,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将歌剧《红霞》搬上银幕,由冯一夫、华纯和李育五三位著名导演共同执导。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歌剧电影。

资料图  文图无关

歌剧电影《红霞》发行放映,在全国引起了更加强烈的轰动。一首《凤凰岭上祝红军》的主题歌,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影片中的红霞,理所当然地成了广大青少年崇拜的革命偶像。许世友将军就是个“《红霞》迷”,军区机关放映《红霞》,他必定到场观看,几乎是放映一场看一场。后来,他干脆调了一部放在司令部,得空就让工作人员放给他看。

笔者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有幸与刘荣桂先生相识。改革开放后,又多次观看了不同载体传下来的歌剧《红霞》,每次看后,都有新的感受。笔者时常想,人世间的山岭千万道,各有各的名字。歌剧《红霞》中出现的这道岭,为什么不写成老虎岭、金鸡岭,或者别的什么岭,而偏偏要叫作凤凰岭,是不是暗含着作家的故乡情结?

1969年,重返凤凰岭的命运起伏

“文革”期间,刘荣桂被关进了“牛棚”。1969年岁末,刚好45岁的刘荣桂重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海滨平原,依然苍凉着的凤凰岭,敞开母亲般的怀抱,接纳了这个离家整整23年的游子,同时也接纳了他的夫人和两个幼子。回到西由新合村,刘荣桂一家4口人借住在本家族人的3间西厢房里。冬日酷冷,夏日酷热,大儿子也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1973年冬,当时的烟台地委接到了上级下达的一项特殊任务:组织作家创作一部反映土改的大戏。曾经创作了歌剧《红霞》的刘荣桂被重新启用。起用刘荣桂的决策人,是当时的烟台地区文办主任王书臣。他说,不要管刘荣桂是什么人,能写好戏就行。几番周折,刘荣桂被调进了烟台的土改剧组,待遇是每月发给接近20元的伙食费。

剧组成员是从全地区17个县市里拔尖儿挑的,有牟宁、贾殿彬、白丁乙、贾九龄和唐聚庆等。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反映土改运动的大戏《虎嫚》一稿告竣,但是,这部大戏生不逢时,《虎嫚》只能搁置起来。

刘荣桂感恩知报,也不甘心虚耗自己宝贵的年华,他把全部的精力以至于生命都投入到创作中去了。过了不到两年,又一部大型话剧《胜利保卫者》由刘荣桂独立创作完成。剧中着力塑造并讴歌了以于谷莺为代表的我解放区军民,在与打着“盟军”旗号的强大的美国第七舰队分遣队进行谈判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正气凛然、针锋相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胜利保卫者》题材重大,构思新颖,情节紧凑,对白凝练,人物典型,个性突出,场面设计气势宏伟,明白人一过眼,就知道是名家力作。

当年参加过该剧本讨论的老领导、老作家们,至今还记得《胜利保卫者》剧本讨论会的情形。当读剧本的同志念到中共胶东区委外事特派员兼烟台市代市长于谷莺,在与“盟军”代表巴尔贝中将进行谈判的一场戏时,面对张牙舞爪的巴尔贝,于谷莺义正词严地说:“放下你的手!要知道,你现在是站在中国人的领土上……”

话音刚落,讨论会现场立刻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这一刻,刘荣桂平静地坐在会场的一隅,心潮翻涌,泪水在眼眶子里直打旋儿。

1979年,难舍家乡情,魂归凤凰岭

1979年6月,根据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将军的批示,军区政治部前线歌剧团为刘荣桂落实政策,平反了他的错案。刘荣桂重新穿上了军装,戴上了帽徽领章,回到了久别的军营。

聂凤智将军是怎样了解到刘荣桂的冤情呢?首先得归功于一个人,她,就是刘荣桂的战友、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全国著名舞蹈家、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黄素嘉女士。是黄素嘉通过努力,将刘荣桂的冤情反映上去的。

黄素嘉曾回忆起他们见面的那一天。她在单位门外的大街上看到一个人,觉得有些面熟,仔细打量,几乎惊呆了,这不是歌剧《红霞》的编剧石汉吗?自己还曾跟着这位老大哥作家下基层深入过生活呢。多年不见,眼前的石汉,脚上是破鞋烂袜,衣服破旧不堪,目光迟钝,显得苍老而疲惫,令她目不忍睹!黄素嘉赶紧从家里拿出一双解放鞋、一件雨衣,还有一些粮票,送给了石汉……

历尽苦难的刘荣桂一家,告别了凤凰岭下的西由新合村,告别了这片曾经苦挣苦扎了一年又一年的黄土地,回到了南京。他在歌剧团把家安顿下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胶东半岛,回到凤凰岭,回到烟台,一一拜望和答谢在他落难时同情过他、安慰过他、帮助过他的众乡亲。

资料图  文图无关

7月,烟台海滨一隅的一家酒店里,一身戎装的刘荣桂在这里举行宴会,应邀到会的,都是烟台文化系统的老领导和曾经与他一起搞创作的老同事、老朋友。席间,刘荣桂手举酒杯,热泪盈眶,从心窝子里掏出了这样几句话:“在我快要绝望了的时候,是烟台文化系统的领导和同志们向我伸出了一双双手,让我刘荣桂绝处逢生……”

宴会的气氛热烈而温馨。可是谁都没想到,这次聚会竟然成了众人同刘荣桂的最后话别。

回到南京后,刘荣桂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时断时续的低烧演变成持续发烧,咳嗽也日渐加剧。妻子原培岩强制他到医院去进行全面体检。诊断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刘荣桂患上了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

长时间的苦闷和在压抑中毫无节制地吸烟,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几十年来没白没黑地埋头创作,劳累过度,以致气血耗尽,透支了他的生命。

病床上的刘荣桂弥留之际,拉着爱妻的手,断断续续地说:“看见……凤凰岭了,看见了……渔网、碾子,还有海草房……”

原培岩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抱紧了刘荣桂,失声痛哭。她说:“老刘啊,我和孩子们一定把你送回胶东老家,送回凤凰岭!”

1980年4月3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上海的黄浦江畔,刘荣桂先生与世长辞,年仅56岁。

17年后,刘荣桂的夫人原培岩和他们的两个儿子,把刘荣桂的骨灰从南京护送回了胶东半岛,安葬在莱州湾畔的凤凰岭上。

笔者曾约了张景通和丁维法两位刘荣桂的生前老友,同原培岩老人一起,驱车到达凤凰岭。昔日的漫漫黄沙,如今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黑松林,松林外侧是海滨浴场,松林内侧是新开发的海滨休假村。浴场和公寓楼之间的沙埠上、黑松林中、金灿灿的黄沙之下,长眠着革命战士、军旅作家刘荣桂的英灵。

你可能还想看:

这支歌成为我们蓬莱易三小学403班的班歌,一唱就是50年

过清明有这些讲究

我的爸爸峻青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