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族文化】嘉会义和(荐文)|林虑九连池李氏宗谱

 lz茶店茶香菊韵 2023-04-25 发布于山西


历史的本质是探索,探索的意义在于真相得以呈现而真相需要不断挖掘我们通过追根溯源,来找回我们的先祖湮没在风雨沧桑中的足迹。我们通过查阅方志族谱、契约文书、网络文章,查访庙宇、墓碑文以及耳闻口传来获取丰富的第一手史料,为讲好祖上的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秉持“有一史料,说一的信念,从而揭开隐藏在老谱里先祖名讳背后的件件往事,让历史回归当下。我们通过挖掘、收集、整理家族史料,旨在“为先人立传记,为后人传精神”而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和传承家族文化遗产,让我们重新探求生之意义,活之追求。林虑九连池李氏家族史料之一《始祖居地九连池村》;之二《始祖茔之村庄里沟村》;之三《易经堪舆之林虑九连池始祖茔》;之四《祖源故居树掌村》;之五《林虑九连池李氏宗谱》系列;之六《林虑九连池墓祠、坟社、祠堂之演变》;之七《林虑九连池李氏宗祠》系列;之八《林虑九连池李氏堂号忠敬堂》;之九《林县志列传列女之林虑九连池李氏》;之十《林虑九连池李氏之职官文人》;之十一《始祖后裔聚集地辛店村》;之十二《林虑九连池李氏族长居地茶店西沟》系列;之十三《林虑九连池李氏岚支堂号双合堂》;之十四《岚祖后裔聚集地前子岗村》;之十五《林虑九连池李氏宗谱之双合堂岚支谱》……

林虑九连池李氏宗谱

第一章

创修李氏族谱序

尝闻周礼小史,奠世系辨昭穆,导人之不忘本也以子姓之宜睦则本重,以先德之堪思则本尤重,而悉于谱乎寄之粤稽李氏自唐时多有赐姓者考其世代相衍,同姓或不同宗非有家乘记载,何以验其是非也今敬修族谱,核其实而纪之。我始祖隶籍山西,自明初永乐均民迁居河南彰德府林县,择里于西庄村,卜葬于南磊城。据五世祖宗茂所竖碑碣,迄今十六世矣。恐其年久失序、宗支紊乱,遍采坟茔碑碣,又多访闻见所及者,精心编辑,显其为功为缌循次备登,第其孰长孰幼。自明至清统计四百余年,流长源远,展卷了然,知某名乃某祖之子,与我同高曾也,知某名乃始祖之几代孙,与我高曾同高曾也。今虽分支别派,即昔之一体同胞,亲爱之心油然而生矣。不宁唯是,又念我先人多有令德,士勤学农力田,黜浮夸敦孝弟,贫穷患难相周恤,疾死丧相扶持,余韵流风皆堪仪式。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抚斯谱也,能无动继志述事之诚欤?尝见今之修谱者,或仰攀巨族以侈声华,或收养螟蛉以延宗祀,或家奴从姓役使后遂莫辨淄绳,或继妻带子来归久且混承支派,凡此皆严禁而摈斥焉,所以重本也。惜未能镌板,是不能不诸后昆耳。
  峕

            

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十三世孙培植敬序

十三世培植仁厚创修,十一世延德十三世子纶大学同校

创修李氏族谱序》,是林虑九连池李氏自通支十三世李培植所作。作序时间为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距今243年。林虑九连池李氏始祖真,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自山西壶关树掌村迁居林县茶店辛店西庄,距今614年。林虑九连池李氏迁居林县371年后,李培植等人遍采坟茔碑碣,又多访闻见所及者精心编辑”,创修族谱始成。

林虑九连池李氏《创修李氏族谱序》第一句就写道:尝闻周礼小史,奠世系辨昭穆,导人之不忘本也 据西周时期的《周礼·春官》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订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


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字,该篇序中就出现了四处,不忘本”“则本重”“则本尤重”“重本”。
关于我国历史上家谱出现的最早时间,史学界有多种说法。当我们细读司马迁史记后,或许也会有自己的一个结论。史记的《五帝本纪》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如: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因此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







《林虑九连池李氏族谱》载,“一世,真,配陈氏,明永乐时,自山西树掌村迁林邑,择居西庄,葬南磊城东茔,真祖母葬东姚李家湾东老茔;二世,成,配侯氏;三世,聪,配张氏,继杨氏,又配张氏,生二子;四世,聪长子,玘,配辛氏。聪次子,文义”。

根据黄帝家谱世系和林虑九连池李氏族谱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家谱的内容主要就是记载一个人的生卒时间、出生地、居住地、婚配、子女后代、生活情况及葬地。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祠谱、石谱、本书、世本、家乘、谱牒、玉牒等,该篇序中就出现了两个词语,“家乘”“族谱”。从古文献中还可以查找出对家谱的其他一些叫法,据统计,竟达三十多种。

家谱的记载形式有多种,历史最早的肯定是口传家谱了,家谱在没有文字之前是极为普遍的2017年我接触到一位哈萨克族人聊到家谱这个话题时,原来哈萨克族也有自己古老美好优良传统!哈萨克族人在自己的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教给孩子从爸爸往上六代人的名字,这六代人的名字是必须要记住的。逢节日或婚庆团聚时,老人就要召集孩子们提问他们家六代人的名字,如果说对了,就奖励孩子50元或100元(这是现在的情况,以前奖励的是物品)。如果出门在外遇到本族人士,都会聊到自家祖上情况,当说不出自家六代人的名字他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哈萨克族人七代内是不能通婚的。现在,哈萨克族人虽然有了文字和纸张,但这个古老的传统还是传承着。

从口耳相传的口传家谱发展到结绳家谱。就是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如鄂伦春族的“马鬃绳”、锡伯族的“丝绳”、满族的“子孙绳”等,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此传统。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件甲骨卜辞《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十一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家谱。
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
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我们现在的家谱与宋代的家谱是一脉相承的。

清乾隆四十五年十三世培植自通支)十一世李延德(自通支)、十三世李子伦(芝支)始创修族谱。林虑九连池李氏一族,自明永乐七年迁居林县茶店辛店西庄,历经370年,始有族谱。清道光五年十二世李万春(嘉正支)碑记有“旧有族谱可考,传谱遇火焚失,十三世培植修谱之时,碑碣可考者自俊秀祖始,自此以上名讳失传”。据此看,在李培植之前,或许有谱。创修族谱之李培植,在谱序里只字未提曾有老谱,其精心编辑的族谱世系来自坟茔碑碣闻见所及者”。若有老谱,李培植也未敢漠视祖宗之功。道光三年,己卯举人十三世李钟贤在第三次统修族谱序中写道“吾李氏门祚寒微,旧无谱系,自培植仁厚氏始创为世系谱,而李氏乃得有谱。”可见,即使有老谱,到李培植这一代,肯定是没有见到,故只能遍采坟茔碑碣,又多访闻见所及者”。因此,其“创修族谱”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十三世培植为首的三位李氏族中翘楚,创林虑九连池李氏家族历史之先河,有着断鳌立极之功,其序中士勤学农力田,黜浮夸敦孝弟,贫穷患难相周恤,疾病死丧相扶持”,更是成了林虑九连池李氏家族的族训,传承下来。
















古人曰:“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林虑九连池李氏留存于世的老家谱,清代二十多部,民国近十部,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三十部。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林虑九连池李氏家族史料收集时间:壬寅年孟冬十月
信息采集:若望的QQ相册、回忆文档
腾鹰的QQ相册、微信收藏、回忆文档
太行李树的美篇
畋宏的回忆文档及收存的文件
雪影静怡的微信收藏、修祠日记
篇章布局:廿二世福祥







作者简介:

李祥嘉:出生于1972年,林州市茶店镇茶店村人,农民。爱好人文地理,对方志尤感兴趣,近年来比较热衷于谱牒。愿结交有共同爱好者深入交流。

END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茶店工作委员会主办

本期编辑:逯     軍

本期审核:李 刚 毅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

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弘扬、传播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推介乡村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人才,活跃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