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蚯蚓的养殖技术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4-26 发布于北京

一、准备工作

(一)选择场地

蚯蚓对养殖场地的要求条件不高,一般人可以居住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养殖的场所。但为了获得高产,亦应对养殖场有所选择。

由于蚯蚓对噪音和振动特别敏感,因此在选择养殖场所时,最好避开公路、铁路等有相当震动的地方。此外,还应尽量选择环境污染少、天敌少的地方,利于防旱、排涝、防寒保暖的地方,离饲料近的地方等。蚯蚓需要水,因此可选择水渠旁、河边或有自来水之处。规模较小的蚯蚓养殖场,可在室内,如仓库、住房、牛棚、马厩、猪圈等处,都是可供选择的场所。

(二)选择品种

蚯蚓的种类很多,究竟养哪一种好呢?不同种类的蚯蚓往往各有所长,要根据养殖的目的来选择。

例如,为了解决蛋白质饲料问题,可以养殖环毛蚓、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和正蚓等。它们生长快,易饲养,动物爱吃,适于用来喂养鱼类和畜、禽。还有引进的日本大平二号、北星二号和我国的赤子爱胜蚓等,不仅易养,繁殖能力强,而且蛋白质含量高,既可作饲料,还可作人们的美味食品。至于作药用,则多用直隶环毛蚓、秉氏环毛蚓、参环毛蚓和背暗异唇蚓等品种。据报道,国外有的专门养殖正蚓,作为研究癌症的实验材料。此外,为了改良土壤,疏松下层泥土,应选择体型较大、喜栖息于深层土壤中的环毛蚓;而体型较小的异唇蚓、爱胜蚓则有利于疏松表层土壤。若用来处理垃圾、污泥等各种废弃物,可选择爱胜蚓,它的吞食量大,且繁殖快。

(三)种蚓来源

种蚓的来源可由外地买来育成的优良品种,也可以在本地野外采集。采集方法有:

诱取:此法简单,不伤害衄体,取获量又大。笔者曾仅用两个多小时就捕取9.8斤蚯蚓。方法是把蚯蚓喜爱吃的食物(畜、禽粪便及烂枯杂草)混合发酵后堆积成狭长梯形,高25~40厘米,堆放在蚯蚓活动区附近,既可诱取蚯蚓又可原堆养育。另外,它还可作储存成蚓的仓库,以便随时取用。

早取:这是根据蚯蚓的活动规律而采取的一种捕拾方法。先在土壤肥沃的菜地里或其它蚯蚓多的地方放一些菜叶或别的物质。等第二天天快亮时,趁蚯蚓出洞未归在表土活动时拾取。

水取:在春、夏季水稻田灌水之际,或在夏季雷雨袭击下,土壤内空气少,蚯蚓不能在里面生活,就往外逃。此时可及时捕拾。否则,一部分蚯蚓便因溺水而死或在天晴时哂死。

驱取:我国南方的菜农,还用辣蓼泡在水里揉搓数分钟,再将辣蓼水倒在蚯蚓较多的地方。蚯蚓忍受不了辛辣的气味,便从地下跑出地面,可人工拾取。

挖取:选择田埂和潮湿处蚯蚓较多的地方,用铁叉挖取。这种方法效率低,而且容易伤害蚯蚓,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不管采用那种办法采集,都要及时将采集到的蚯蚓分散,放在干湿适度的饵料中,防止其分泌过多的体腔粘液,窒息而死。

二、饵料及其加工调制

饵料是蚯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饵料的加工调制,是养殖蚯蚓的技术关键,养殖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

(一)饵料的种类

蚯蚓系杂食性动物。凡无毒的天然有机质,经发酵腐熟后,均可作为蚯蚓饵料。它喜食蛋白质及糖分多的饵料。如马、牛、猪等粪便,以及淡水鱼下脚、木屑、稻草、高粱、玉米茎叶、西瓜 皮、西红柿下脚、烂水果等均可,尤以烂水果为最好。食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蚯蚓的繁殖率和蚓粪的成分。

根据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处理公害: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原则,我们选择10种饵料作了单喂试验,编号为1~10号。将各种饵料分别装入10个多孔箱内,各箱内放养10条日本大平二号蚯蚓,箱周围用塑料布遮

为鸡粪虽然经过发酵,但它容易出现二次发酵。在二次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大量的热(高达42.5°C),还吸收氧气,并产生大量使人窒息的恶臭氨气及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多孔箱虽然六面透气,放出一部分热量和有害气体,但其料内仍然残存不少,这就影响了蚯蚓的繁殖速度。

通过蚯蚓饵料的单因子试验,说明只要养殖方法对头,上述有机质均能作为日本大平二号蚯蚓的饵料。在实际养殖中,除鸡粪外,其它几种饲料即使不经发酵,也可以作为日本大平二号、北星二号蚯蚓的饵料,在寒冷季节还可以用来升温。但应严格控制好饵床的温度。对于其它品种来说,则应经过发酵后才可投喂。

据报道,蘑菇生产的下脚基料也可以养殖蚯蚓。蘑菇基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纤维质和菌丝体,是日本大平二号蚯蚓的好饲料。湖北省黄梅县蚯蚓养殖场就是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基料养殖蚯蚓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蚯蚓的饵料远远超出上述列举的内容,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几种来源广、成本低的有机物质,进行混合投喂。

不同程度的降低。

饵料搭配时,除应注意营养成分外,还应注意粗细度搭配,以增加饵料的通透性,使之利于蚯蚓生长和繁殖。例如用马粪50%、玉米秸15%、树叶15%、猪粪20%混合后作饵料,其碳氮比合适,且粗细搭配,正适合蚯蚓的生长繁殖。

不同品种的蚯蚓,对饵料的要求略有区别。如本地的青蚯蚓(威廉环毛蚓),在饵料中必须添加20%的沃土,而有些品种如日本大平二号、北星二号蚯蚓,则不需要加沃土。

(三)饵料的加工调制

饵料的加工主要是筛选、除杂和粉碎。如果是牛粪、马粪或其它细度较小、含杂物较少的,也可不必加工处理。

饵料调制,主要是生化法,即发酵腐熟法。这是调制饲料的关键。

饵料发酵是一个生化过程,是在高温嗜氧微生物和低温厌氧微生物的交替作用下进行的。发酵的终点是有机物分解成熟,并产生大量菌体。

饵料发酵的难易和时间的长短,主要受饵料的种类、水分、好嫌气条件,温度条件和堆积方法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碳素较高的饵料发酵较易,所需时间较短;多种混合的饵料发酵较易,单一饵料发酵较难;水分适当、堆积松散时发酵较易,否则发酵较难。

在各类碳素较高的饵料中,马粪是极易发酵的一种。牛、猪、鸡粪,因质地细密,通透性不良,单独发酵较难,需同其它碳素较高的饵料掺拌后发酵。稻草、木屑等,因所含营养物质较少,单独发酵较难,需同氮素较高的饵料掺拌后发酵。其发酵的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1.发酵前的处理:猪、牛、马、鸡粪如果是干的,需将团块破碎;如果是鲜的,需要用水稀释为粥状,以便同其它饵料掺拌均匀。稻草或其它植物秸秆、茎、叶等,需切碎或粉碎。最后将多种饵料加水掺拌均匀发酵。

发酵水分是决定发酵性质和难易的主要因素。水分充足,微生物活跃,有机物容易分解。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可分为好气性和嫌气性两种。好气性细菌分解有机物的速度是嫌气性细菌的10倍。所以应创造有利于好气性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操作及发酵过程:饵料加水掺拌均匀后,即进行堆积发酵。堆积时应松散,不宜压实,以利于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饵料堆积成长方体,横断面为梯形,高度1米左右。过高因底部被压实,不易发酵,过低因保温不良,也不易发酵。饵料堆积后,上部覆盖草帘以保温保湿。

发酵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低水分高温发酵,主要分解有机物中容易分解的物质。3~4天后,因细菌的旺盛呼吸作用,使饵料堆的温度可高达60~80°C。这一期的水分应赏握在50%左右,即用手紧握饵料时,指缝见水珠而不滴落。经2~3周后,上下翻倒一次,第一期发酵即告完毕。然后在料堆上喷水,使水分达70%左右,进入第二期发酵。这期主要分解纤维素,在分解过程中温度下降经1~2周,第二期结束,进入第三期。第三期主要分解木质素,分解过程中各种微生物交替出现和死亡,其尸体是蚯蚓的好饵料。本期水分仍应掌握在70%左右,即用手紧握饵料时,水珠可以一滴一滴掉下来。再经1~2周后,第三期结束,即可使用。

在发酵中,常常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粪过多、过湿,饵料压得太紧,料堆封得太严,有毒气体散发不出来,致使饵料黑、粘、臭。应在堆底打洞或埋多孔铁管。

二是被大雨冲刷,养分流失过多,应加遮盖物或把料面抹光,使水流不进去。

三是草多粪少,堆得太松,水分蒸发快,料过干、温度升不高。致使饵料腐烂,产生毒气。应及时翻堆改善。

四是堆内在高温干燥条件下,产生白色粉末的放线菌,此时应用水冲洗。预防方法是注意水分的调节,保证充足的水分。

五是如发酵过头,会使饵料松、碎,养分消耗过多。所以发酵要适可而止。

3.发酵后的鉴定:饵料发酵后,如果色泽黑褐,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即认为达到腐熟。实践得知,某些饵料(如畜、禽粪便)发酵前是恶臭的,但发酵腐熟后变得无味或臭味不大。某些饵料,如麦糠、麦毛、鱼类下脚等,发酵前本无恶臭味,但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恶臭味,需经继续发酵,待恶臭味消失或大部分消失后方能利用。

4.投饲前的处理:饵料虽已经过感官鉴定,认为发酵合格,但还应经过处理、试喂,最后才能正式投喂。投喂前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因素,如在饵料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及pH值的变化等。作法是,先将投饲的饵料堆积压实,然后用清水从料堆顶部冲淋,直至顶部汪水,下部有大量水流出为止。这样做虽然会使水溶性养分有所流失,但能排出饵料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冲淡并洗涤盐分及农药等有害物质,调节水分和 pH值。实践证明,经过这样处理的饵料,蚯蚓很快进入,并非常活跃。为慎重起见,饵料水洗处理后,投饲前还要试喂。取一少部分置于养殖床上,经1~2昼夜后,如果蚯蚓大量进入,虫体圆肥,环带清晰,体色鲜明有光泽,对光、热敏感,在养殖槽中分散均匀,则证明饵料合格,即可正式投饲;如果聚集在一起,爬在床面上,体色暗黑无光,则证明不合格,不能投喂。

三、养殖方式

蚯蚓对环境的要求条件不高,养殖方式亦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养殖目的和物质条件,本着简便易行、就地取材的原则,可采用各种不同的设施进行养殖。现将常用的几种养殖方式介绍如下:

(一)槽养

这是常用的一种比较简便的方式。蚯蚓养殖槽的形状、大小和制作方法,并没有特殊的规定,只要利于增殖和便于管理就行。可根据场地具体情况建造养殖槽。养殖槽可以建在室外,也可建在室内。

日本著名的蚯蚓养殖专家齐藤胜先生提倡和采用的养殖方式就是这一种。按照他的意见,养殖槽不应太宽,以1.2米为好,以免给加饵料和回收蚯蚓粪造成困难;养殖槽还应高出地面40厘米,使膝盖可以顶住,便于操作;槽的长度以1.8米最为理想。我们可以适当增大一些。修建养殖槽的材料可选用砖、木、石、水泥板等。砖石之间的自然孔隙可以排水、通气。槽底部的建造,更要注意有较好的排水性能,可用砂砾、砖等做底,也可用废弃的碎砖、瓦片等,这样既易排水,也可以降低成本。底部的厚度,有10厘米左右即可(图6)。

修建养殖槽,应注意能防止天敌,如老鼠、蛇等的侵害。

下大雨时,为了避免室外养殖槽中积水成池,上面可用胶合板、塑料布、油毡等作遮盖棚。

养殖槽建成后,将加工调制好的饵料放入其中,厚度不超过20厘米(日本大平二号蚯蚓一般只在20厘米深度以内活动)。上面覆盖杂草,再适当淋些水即可。

(二)箱养

如果养殖的规模不大,可以利用旧木板、竹片、铁皮或其它物品做成箱子养殖蚯蚓。

养殖箱的高度一般为30厘米,长度和宽度可根据情况选定。四周和底部都应有通气孔。通气孔的大小要求既能通气又不会洒落饲料,孔径一般为5~20毫米,最好为7~15毫米。通气孔整齐地排列在箱壁上,其总面积一般占全部箱壁面积的15~40%(图7)。通气孔既利于通风排气,又能使蚯蚓从中排出部分粪便,利于蚓粪的分离,也可以改善蚯蚓的生存环境。

为了因陋就简,还可利用废旧的木箱、筐、盆、铁桶、水缸等现有的容器。如旧容器的空隙太大,为防蚯蚓逃跑,里面可垫上塑料布,在塑料布上打通气孔。

饵料放在养殖箱中的厚度不应超过20厘米,上方需留5厘米的空间。箱上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度。箱子下面垫塑料布(或将箱子放在水泥地上),以免蚯蚓从通气孔钻入地中逃逸,并利于收集蚓粪。

为了进行较大规模的养殖,可将养殖箱多层堆起,立体养殖(图8)。最上面的箱子可盖上塑料薄膜。但立体养殖容易造成通气不良,因而紧邻两堆的间隔至少应有5厘米。考虑到手工操作和搬运的方便,养殖箱要做得小些,其容积一般以30~80升为宜。如小于30升,则容积太小,与大规模生产不适应。如大于80升,则通气不良,会使饵料发酵。采用立体养殖法的蚯蚓养殖箱一般有以下四种规格:60x30x20(厘米),容积为36升;60x40x20(厘米),容积为48升;60x50x20(厘米),容积为60升60x50x25(厘米),容积为75升。

(三)室内多层床养殖

上述立体养殖的方法容易造成通气不良,为避免这一缺点,可加以如下改进。

在室内两侧制作木架、铁架或水泥架作养殖床。一般床架宽1米,高2.5米,共5层,每层高0.5米。两侧床前设走道,便于管理。养殖箱放在床架上,可象抽屉一样拉进拉出,十分方便。养殖箱的大小和形状如前所述,也可做成抽屉的形状,用窗纱作底。箱子上盖塑料薄膜。更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在床架上堆放饵料养殖,边上用木板或砌砖挡住(图9)。

此种养殖方式既利于通风换气,又能充分利用空间。在9平方米(3x3)的室内,养殖面积即达30平方米,可养30万条蚯蚓,每月可产75公斤鲜蚯蚓。

(四)田间养殖

田间养殖是直接利用桑田、青饲料地、玉米地、果园等养殖蚯蚓。此种方式适用于青蚯蚓的养殖,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免耕节能。作物可以为蚯蚓遮光避雨,又以腐败茎、叶为蚯蚓补充饵料,而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同时还能生产蚯蚓,使土地双重利用。

具体做法是:在地块周围挖好排水沟,保持排水畅通。在每两行作物中间,开挖宽15~20厘米、深15~20厘米的沟,撒下蚯蚓饵料,并浇水保持湿润,然后盖上土。最后放上种蚓,即可养殖。平时应注意防旱排涝,天旱时浇水,雨涝时排水。

(五)肥堆养殖

此法最为简单,在田头、场地边角、房前屋后,院内等一切空闲的地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把调制好的饵料堆成长3~10米、宽1~1.5米、高0.5米的长方体,或堆成直径5米、高0.5米的圆柱体,然后泼水保持湿润,放上种蚓,即可饲养。上面最好覆盖杂草以遮盖日光,并可保持湿度和防止雨水冲刷。

(六)立体多孔槽养殖

以上这些养殖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如有的占地多,有的不宜大规模生产等。特别是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蚯蚓、饵料、蚯蚓粪混在一起,不便于及时分离,容易使蚯蚓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繁殖率降低,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要分离蚯蚓和蚯蚓粪却十分麻烦,耗费很多劳力,特别是大规模生产中更是如此。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劳动强度,使蚯蚓和蚯蚓粪自动分离,分别利用,根据蚯蚓喜欢新鲜空气以及向地面排粪的生活习性,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新的养殖方法--立体多孔槽养殖法。

立体多孔槽可分为室内多孔槽和池内多孔槽两种。记室内多孔槽的大小,可根据室内的面积、高低来定。一般是用三角铁或钢管焊成长2米、宽35厘米、高2米的框架,再横竖均匀隔开成若干个(前后壁各9个,左右壁各3个)小框。具体样式和尺寸规格见图10。

然后,根据小框的大小,用铁条或钢筋焊两种规格共24个小栅栏(俗称小拍子),铁条长度比小框长度小8厘米(上下两端各留出4厘米),铁条之间隔4厘米,铁条与小框左右两边也间隔4厘米。将小栅栏分别挂在每个小框内侧(框架内侧焊有挂钩),以挡住饵料,不使外漏(图11)。做活动的小栅栏而不固定在框架上面,是为了便于操作。

制成后,在多孔槽内装满饵料,放入种蚓,即可养殖。饵料直接装在地面上,因而地面应是水泥地,以免蚯蚓钻入。蚯蚓在多孔槽内吃住,到四壁呼吸新鲜空气、交配和排粪。只要室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蚯蚓就能在槽内高速度地生长繁殖。为利于保持湿度,还应在多孔槽四周挂上塑料布。

蚯蚓在四壁排粪,粪便落到地面。为了便于收获蚓粪,在地上放一圈长方形的接粪箱。接粪箱的宽度和高度各为10厘米,长度不限,便于操作即可。其制做很简单,只需用粗铁丝弯成个框架,然后包上塑料窗纱即可(图12)。隔几天将蚓粪倒出,收集利用。

由于部分蚯蚓年龄大,附着能力差,或因揭盖塑料布等人为原因,使一些蚯蚓随粪便落入接粪箱内,容易造成死亡。为了回收蚯蚓,可在接粪箱下面再放一个接蚓箱(其大小及做法同接粪箱),里面装饵料,落下的蚯蚓则很快穿过纱窗,到放有新饵料的接蚓箱内。隔几天回收一次。

为了分离和收集多孔槽内的蚯蚓,还可做个诱蚓器。诱蚓器宽10厘米,长度和高度以60厘米为宜,以便于操作。诱蚓器象个小的多孔槽,四周铁条间隔4厘米,底下间隔2厘米,以免饵料外漏(图13)。

诱蚓器里面装满饵料,用时将它挂在立体多孔槽壁上。由于这样就加宽了多孔槽的宽度,根据蚯蚓只在20厘米以内深处活动的习性,蚯蚓则很快进入诱蚓器中。过1~2昼夜,将其取下,即可将其中的蚯蚓分离收集。放诱蚓器的目的是能使蚯蚓在少受干扰的情况下自动分离,以提高繁殖率和生长速度。

在蚯蚓养殖房内,可并排放很多个立体多孔槽。每两个槽为一组,间隔10厘米(可放进接蚓箱、接粪箱),组与组相距50厘米,槽与四周墙壁相距也是50厘米,这样便于人在中间操作。

用砖砌或用钢筋焊成。池子过大时,可多做几只脚。底座四周用钢筋或铁条焊成,中间的小条间隔4厘米。

水泥池建在底座上面。池子与底座可大可小,长1--10米或更长,宽1~3米。池子高1.5米左右,四壁用砖砌成,内外用水泥抹光。内面抹光是为了饵料下行方便。否则蚯蚓把下面饵料吃完后,上面的饵料被挡着下不去,会出现孔隙,蚯蚓就会把粪便排在里面,时间长了,还得整个清除池里的饵料,换上新料。这样既浪费劳力,又影响产量。外面抹光是为了防止老鼠等进去吃蚯蚓。

池内的多孔槽和室内的多孔槽道理上完全一样,但制做时略有区别。用三角铁或钢筋焊若干个框架,其长度比水泥池内侧宽度小30厘米,宽0.1米,高1.5米左右(与池子同高或略低于池高)。在四周焊上竖铁条,间隔4厘米。为坚固抗压,可在中间再焊几根横梁(图16)。

多孔槽制成后,并排放入池中,每两个间隔35厘米左右(超过40厘米或少于30厘米,都将影响产量)。放入多孔槽的数目,根据池的长度而定。

然后,将饵料放入池中。多孔槽中间不放饵料,作为蚯蚓排粪之处。池子底下垫塑料布,还可放接粪箱和接蚓箱,接住蚯蚓粪及掉下来的蚯蚓。

通过长期实践证明,用立体多孔槽养殖蚯蚓具有很多优越性:

1.通风性能良好。它既利于蚯蚓呼吸新鲜空气,又利于控制环境。若饵料进一步发酵产生高温,可以由通气孔及时放散出去,不致造成危害;而且空气的流通抑制了厌氧性微生物的活动,不使产生酸性物质,使pH值控制在6~7.5之间。

2.保湿性能良好。多孔槽四周的塑料布可防止水分蒸发,在1~2个月内,饵料仍能基本保持原来的湿度,一般不需要另外再加水。而且,槽内各处的湿度均匀。多孔槽还利于排水。夏天,为了降温而大量加水时,多余的水会从槽底排出,不致造成槽 内 汪水,湿度仍然能保持在75~80%左右。

3.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它可以将大部分蚯蚓粪自然分离,而且加料方法简单,因而可以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也便于机械化操作。

4.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平面养殖只能利用地面上15厘米左右的高度,而且因通气不好等原因,每平方米只能养1万条左右。而此法可向空中发展1~2米,并且因通风性好,可加大养殖密度。所以,它的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大大提高,为平面养殖的几倍。

四、饲养管理

(一)饵料的投喂

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在各种容器中养殖蚯蚓,其投料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上投法:当观察到养殖床上部(表层)饵料已粪化时,可将表面的蚓粪刮去,然后再把新饵料撒在原饵料上,厚度在5~10厘米。经1~2昼夜,蚯蚓很快进入新饵料层内活动并采食。这种投料方法,既便于观察饵料粪化情况,又便于投料。缺点是新饵料中的水分渗入原饵料内,造成底部水分大,压得紧;而且因逐次投料,将一部分卵包埋到深层不利于孵化。

2.下投法:即将新饵料铺在养殖床之上,再将原饵料放在新饵料上面。1~2日后,原饵料内的蚯蚓即进入下层新饵料内。如果有数个养殖床平行并排,一端留一个空床,补料时可采取一倒一的流水作业法,逐个投料。此法的优点是原饵料倒在上部,有利于孵化和通风,缺点是比较麻烦,费劳力。

3.侧投法:此法有利于诱出成蚓,使成蚓与卵包分开。当原饵料内已有大量卵包和幼蚓,或原饵料已形成一定高度,而且已大部分粪化时,即在原养殖床两侧平行设置新养殖床。经1~2昼夜,成蚓即自动进入新养殖床。而幼蚓由于活动能力差,较难进入。

4.饵料块投法:在高密度养殖蚯蚓时,可将饵料团成块饲喂。这样,既能够直接用眼睛判断出饵料的多少,经常保持投料适量,使饵料浪费少,又因饵料处理简单,可节省投料所花费的劳动力,而且蚯蚓集中在饵料块内部和表面,分离时也比较方便。

每隔多少天投喂一次饵料,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每次投喂饵料的数量,应根据蚯蚓的数量而确定,以免太多了造成浪费。蚯蚓能够节制饮食,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只食用和自己体重一样多的饵料。如日本大平二号蚯蚓,平均每条体重为0.4克,则每天吃0.4克的饵料。根据蚯蚓数量,则可算出所有蚯蚓每天吃的饵料数量,再乘以每次投料间隔的天数,则可算出每次应投的总数量。

蚯蚓的数量如何确定呢?有两种方法。

1.取样测定法:在养殖蚯蚓的容器内,从上、下、左、右、中间各取(10厘米)3的样品,混合均匀。再取其中的1/4,查测蚯蚓的数目。然后 进行推算,求其总数,其公式是:

蚯蚓的总数=总体积÷(5x103)x4x已查测的蚯蚓数。

2.根据蚯蚓的排粪量推算蚯蚓的总数:蚯蚓每天吃的饵料等于自己的体重,每天的排粪量是体重的二分之一,其粪干燥到可以过筛的状态时,重量是体重的三分之一。因此,根据蚯蚓每天的排粪量,可以算出蚯蚓的总体重,再除以每条蚯蚓的平均体重,即为蚯蚓的数量。其实,在上述计算过程中,求出蚯蚓的总体重后,乘以每次投料间隔的天数,就可以直接算出每次投料的总数量了。

()温度的控制

各种蚯蚓对温度的适应情况不一,一般在5~30°℃范围内都可正常生长。什么温度是蚯蚓最适宜的温度?目前报道尚不一致,有的认为是23°℃,有的认为是25°C,也有人认为蚯蚓最喜欢的温度不是对蚯蚓生长最有利的温度,所以他们认为摄氏十多度最好。根据笔者的试验,对于日本大平二号,23°C是最适合其繁殖、生长的温度。

冬季天气寒冷,为了防寒保暖,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室内加温。在室内生火或通暖气(如能利用工厂余热架设暖气管更好),以提高温度。

2.利用地下室、防空洞、地窑养殖,里面的温度常可保持在10°℃以上。

3.改平面养殖为立体养殖,减少散热,保持温度。

4.将养殖层加厚为40~45厘米,饵料上用杂草覆盖,上面再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持温度。

5.利用塑料大棚或土温床养殖。塑料大棚和蔬菜暖棚相似,利用太阳能和塑料薄膜挡风保暖,可保证蚯蚓安全过冬。棚内陆面还可种植蔬菜等。塑料棚最好成拱形,宽2.4米,长15~20米。在夜晚和 阴天需要采取升温防风措施:

①棚外加设风障,在棚上面加盖草帘,整个大棚衔接处要严密,防漏风。

②在大棚内增设小拱棚。

③增设保温灯。在小拱棚内,每1~1.5平方米增设1盏红外线保温灯。

④采用4的办法。

采用塑料棚养殖蚯蚓虽受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但只要做好环境控制工作,除严冬一、两个月外,全年床温均能保持在适宜蚯蚓生长的温度范围内。

在农村蔬菜育苗和保护三水(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越冬用的土温床,也可以用来养殖蚯蚓。土温床房顶一般呈直角三角形,斜面向南,采用玻璃或双层塑料薄膜(带色的最好)吸收阳光。为保温挡风,墙外四周可堆积马粪与墙等高,阴天和夜晚在玻璃或薄膜上面加盖草帘。表土下面40厘米处再铺一层20厘米厚的马粪(含水量在50%左右),踏实,使之慢慢发酵增温。为了避免发酵所产生的有毒气体污染饵料,可在马粪上隔一层塑料布,然后再放饵料。这样,在寒冬可以将温度保持在20°C左右。

6.利用马粪发酵产热保温。马粪发酵较快,温度较高。用马粪、树叶掺合在一起,洒入适量的水,第二天,温度即可上升到50°C以上,把养殖箱或盆、罐放在上面,罐底可达33°C左右,饵料面可达14°℃左右,蚯蚓可任意选择自己的最适温度。孵化所需的温度低,蚯蚓就在上部产卵孵化,幼蚓所需温度高,就跑到下部,成蚓在中部。但是马粪发酵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3天左右,就得另加原料。如若掺加鸡粪,时间可延长到20天以上。

个夏天炎热,应注意通风散热,并勤浇冷水以降温。尽可能利用地下室、防空洞里的冷空气,或者在地下室、防空洞里养殖。同时,应尽可能采用薄饵料养殖。

(三)湿度的调节

蚯蚓体重的75~90%是水,同时,它的呼吸又离不开潮湿的环境,因而保持适宜的湿度特别重要。人工养殖的蚯蚓,吃、住都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只需保持养殖床内的饵料有适当的湿度就行了。日本大平二号蚯蚓适宜的湿度是60~80%。

如何测定饵料的湿度?比较精确的办法是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其方法如不:"

1.在料堆上、下、左、右、中间等处各取约1斤料,均匀混合。

2.从中精确称出10克样品。为作重复测定,可取三份。

3.将所得样品放在105°C烘箱内烘干,5~6小时后取出,放在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然后再烘干,1小时后重新称重。若两次重量相等,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饵料湿度(%)_样品湿重一烘干后重量x100%样品湿重

在生产实践中,也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饵料的含水量,其做法是:称取由料堆各部分取出经混合均匀的培养料1斤,在无风的晴天完全晒干后称重(测定土粒含水量时,可将土粒放在小铁锅内,用小火加热,并轻轻搅拌直至饵料完全干燥,待冷后称重)。然后按上述公式计算,即可知饵料含水量。如1斤重的样品,晒干后或烘干后还有3两重,则饵料的湿度为70%。

用手捏湿度为70%的饵料,手指缝便可滴水。所以有经验的人往往用手捏一捏饲料,即可判断湿度是否合适。

保持湿度的办法是在饵料面上加塑料布,使水分蒸发不出去。一次加到80%的湿度,有时可保持一、两个月。另外,养殖槽、箱、池等底部要利于渗水,例如可设排水沟,这样加水多了,多余的水分就从下边渗出流走,不致汪水。

(四)酸碱度的调整

蚯蚓对强酸强碱十分敏感,饵料投喂前,最好用石蕊试纸测试一下pH值。不过,一般经过彻底发酵的饵料,酸碱度适中,不用调整即可使用。如发酵的物质中含蛋白质过多,酸度就会增加,可用清水冲洗或加入适量2%的石灰水上清液调整。

(五)新鲜的空气

空气越新鲜,蚯蚓的新陈代谢越旺盛。改善通气的方法有:

1.使饵料面高低不平。

2.在饵料内安排气管。

3.采用多层薄料饲养。

4.注意饵料的粗细度搭配,增加粗木屑和杂草的比例,使之疏松透气。

5.用木棍上下戳洞。

6.减少鸡粪的用量。

7.采用立体多孔槽养殖方法。

(六)合理的养殖密度

所谓合理的养殖密度,是指使繁殖率最高和生长速度最快的养殖密度。蚯蚓的繁殖和生长都涉及到这一问题。试验证明,当养殖密度过高时,容易造成食物不足与缺氧,使之呼吸困难,个体增重速度下降,减少交尾和产卵,甚至造成群体死亡或逃走,因而严重影响单位面积产量。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这是生物对密度的自然调节,消极适应环境的本能。例如,某饲料研究所曾在一个面积为1.8平方米的养殖床内投入2979克蚯蚓,由于及时补料,保证了蚯蚓的食物供应,42天后增重6421克,平均每平方米每个月增重2550克。之后又继续养殖一个月,由于个体的增大和相对饵料不足,这一个月只增重1900克,平均每平方米每个月仅增重1050克。当然,如果饵料品质好,养分充足,饲养方法得当,养殖密度可以稍大些。养殖密度太小,蚯蚓之间相逢的机会较少,交尾的机会不多,繁殖率也会相对降低。那么,就日本大平二号蚯蚓来说,什么样的密度为合理呢?据国内报道:刚孵出至一个月龄的幼蚓,合理养殖密度为4万条/米²;一个月龄至1.5个月龄,合理养殖密度为2万条/米;1.5个月龄至成体,合理养殖密度为1万条/米”。如果成蚓和幼蚓混养,养殖密度可在2万条/米²左右。日本齐藤胜先生认为,最理想的密度是3~3.5万条/米2,最多不能超过5万条/米2。

当密度过大时,应加以人工调节。主要是分设新饵床,还可采取加强补料,及时清除蚓粪等辅助措施。

养殖密度如何估计?可根据蚯蚓的总数量和养殖面积推算出来。总数量的计算方法可参阅前面“饵料的投喂”。此外,还可用取样测定法来推算蚯蚓的总条数:从容器的不同位置取出单位体积的几份饵料,混合均匀,查出其中蚯蚓条数,由此推算出整个容器中蚯蚓的条数。

(七)防止夜逃

蚯蚓常常在夜间逃跑,尤其是在月夜或雨夜,地面潮湿,更容易逃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饵料不足或环境条件不良所引起,如温度太高或太低,湿度太大或太小,以及酸碱度不适宜,通气不良,饵料不足,环境污染,等等。防止逃跑的办法,一是利用蚯蚓怕光的习性,夜间照明,二是保持完全黑暗,三是设置防逃沟(四周挖沟,灌满水)。

五、卵包的孵化

蚯蚓所产的卵包,大都分布在饵料面(地面)以下15厘米以内,可任其自然孵化出幼蚓,不必人工收集,专门孵化。

但也有部分卵包留在饵料面(地面)上,与蚓粪混在一起。因蚓粪中的有毒物质会影响卵包的孵化速度,所以应及时收集起来,用筛子将蚓粪筛出。所剩的卵包(少数过不去筛的蚓粪留在其中,影响不大)放在新饵料上面,保持60%的水分,盖上塑料薄膜,在20~25℃的温度下,约经21天左右,就可孵化出小蚯蚓。幼蚓很快进入下面的饵料中。

六、病虫害和天敌的防治

蚯蚓的致病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细菌多为杆菌属,如杀螟杆菌、乳状菌等。它们大都从蚯蚓消化系统侵入体内而致病。蚯蚓染病后,身体软化变色,内脏常分解液化,有臭味。真菌主要属于藻状菌纲和子囊菌纲,如白僵菌、蚜霉菌等。它们通过蚯蚓体壁侵入,在蚯蚓体内生长繁殖。染病蚯 蚓 身 体 僵硬,呈白色、绿色、黄色等,白天爬到饵料上,行动呆板。病毒主要有多边体病毒。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蚯蚓取食含有病毒的食料、接触病蚯蚓排泄物或蚯蚓尸体而感染。

蚯蚓病死后能很快释放一种溶解酸,使自身溶解(这种现象称为自溶),因而不易发现尸体。有时未见死蚓而数量骤然减少,应特别注意。

蚯蚓一般不易生病。一旦发现有病,应马上进行仔细检查,把病蚯蚓全部清除,更换饵料,将过密的蚯蚓分散,以免感染。注意改善饲养环境。

蚯蚓体内外易有大量寄生虫寄生,危害较大的是壁虱(又叫粉螨)。壁虱在高温、高湿又有丰富饲料的环境中繁殖力很强,只需半个月时间,就可遍及养殖床的每个角落。它叮咬蚯蚓,影响其生长、繁殖,并使之逐渐消瘦甚至死亡。防治方法,可用一块有色塑料薄膜放在饵料上面,如有螨类,几分钟后即爬到塑料薄膜上。然后将薄膜取出,迅速喷上0.5%的敌敌畏。捕杀壁虱宜在下午3时以后,气温在20℃以上,螨类集中在表面时进行。

蚯蚓十分弱小,极易受天敌的伤害,老鼠、蚂蚁、野鸟、青蛙、红蜘蛛等,都是蚯蚓的大敌。老鼠既可爬高,又会钻洞,喜食蚯蚓、蚯蚓卵和蚯蚓粪,而且它们能成群地在养殖床内打洞。1只老鼠1天可以吃100多条蚯蚓,对养殖蚯蚓威胁很大。应想法捕捉或预防。

蚂蚁的嗅觉很发达,对蚯蚓的腥味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喂了动物性饲料或厨房下脚后,更容易引来蚂蚁。蚂蚁不仅与蚯蚓争食和扰乱蚯蚓生活,而且会在几个小时内拖走几千个卵包,甚至将幼蚓、成蚓拖走吃掉。防治蚂蚁,可用3%的氯丹粉或2.5%的七氯粉,每平方米撒30克左右(药量过多,会引起蚯蚓中毒)。还可以用骨头、糖等把蚂蚁引到一处进行捕杀。

红蜘蛛在饵料上面生存,能扰乱蚯蚓的生活。在白天可用0.5%的敌敌畏喷洒在纸上,放在饵料面上,晚上把纸收回。

蝇蛆常与蚯蚓共生,扰乱蚯蚓的生活。只要饵料发酵彻底,就可防止。

七、蚯蚓和蚯蚓粪的收取

(一)蚯蚓的收取

当养殖床内蚯蚓大部分体重已达400~500毫克,而且密度已达1.5~3.5万条/米²时,就应该把成蚯蚓收取一部分,以免影响其生长繁殖及白白 浪费饵料和劳力。分离蚯蚓的方法有人工采集法、网眼分离法、诱饵分离法、翻倒木箱法、光热分离法、排管加热分离法、照光连续分离法、机械分离法等。现仅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1.翻倒木箱法:把木箱放在阳光或灯光下,蚯蚓怕光,往下钻入。停一段时间后,将木箱底朝上翻过来,蚯蚓都在上面,即可用手捡取。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2.人工采集法:在有阳光的平地上铺层塑料薄膜,上面堆放混有蚯蚓的饵料。在强光的照射下,蚯蚓便钻到下部,抱成团状。然后把上部的饵料逐层扒开,直到堆底,即可拣出蚯蚓。为了提高工效,可将饵料分别堆在3~5个地方,轮流进行操作。在夜间或阴天,使用强光照明,也很有效。

使用此法应注意:

(1)操作场所最好是水泥地,或者在土地上垫塑料薄膜,以免蚯蚓钻入地内。

(2)分离前几天,最好停止对养殖床的浇水,以减小湿度。这样在操作时既便于强光透入,又便于饵料面上蚓粪的收集。

3.筛网箱分离法:采用上述方法分离蚯蚓时,将上面的饵料逐层扒去后,堆底蚯蚓的密度虽然很高,但还有部分饵料及蚓粪混杂其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工效,可再用筛网箱分离。

筛网箱分离装置十分简单,用一只空木箱和一张筛网,把筛网放在空木箱上面即可(图17)。网眼的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一般为0.4厘米。如无筛网,可用半截竹篮代替,木箱也可用水缸代替。然后将堆底的蚯蚓料散放在网上,经强光照射8~15分钟。蚯蚓怕强光,即穿过网孔,进入箱内。分离完毕后,箱内的蚯蚓可继续养殖,或饲喂禽、畜;留下的饵料及蚓粪中所含有的大量卵包,收集后集中孵化。此法简单易行,适于我国广大农村应用。使用此法应注意:

(1)阳光(或灯光)越强效果越好,筛网下越黑暗效果越好。

(2)分离后的成蚯蚓,如准备继续饲养,应先在箱(缸)内放上饵料,以免强光对蚯蚓的伤害。

4.诱饵分离法:用一容器,四周钻有1~4毫米大小的透孔,里面放入蚯蚓爱吃的饲料(香蕉皮、厨房下脚等),埋设在养殖槽中,引诱蚯蚓。过1~2

昼夜或者再长一些时间,容器中就几乎装满了蚯蚓。这时将容器取出,用适当的筛子(网眼直径最好为2~3毫米),把混入的少量粪粒筛去(蚯蚓身体具有一定长度,不必担心它会从筛孔落下来),即可将蚯蚓分离收集。过筛时还有一些卵包不能筛除,可拣出移在养殖槽中孵化。

所用容器的透孔,有长方形、圆形、网眼型等多种。其最小透孔(若为长方形透孔,是指其宽度,若为圆形透孔,是指其直径)必须在1~4毫米之间,最好是2~3毫米。实践证明,如在1毫米以下,大的蚯蚓不能进入;如在4毫米以上,则容易被蚯蚓带入粪粒等杂质,都不合适。

5.网眼分离法:此法不仅能分离蚯蚓和饵料,而且还能将大小不等的蚯蚓分离开来。其做法是:把有蚯蚓栖息的饵料放在网上,然后用光和热处理,驱使蚯蚓下钻,通过网的网眼,使蚯蚓和饵料分开。下面再放一个网眼更小的网,只能使小蚯蚓通过,大蚯蚓留在上面,从而使大小不等的蚯蚓分离。

图18是这样的装置。B是饵料放置箱,箱底是分离网5。B的高度为5厘米,长宽不限,各为几十厘米即可。网眼的大小可根据不同品种蚯蚓的大小而具体确定。首先把有蚯蚓栖息的饵料无空隙地放在B

分离网6的网眼根据分离蚯蚓大小的需要而任意选定。小蚯蚓箱D的高度最好为1厘米,在其底部铺上渗水的布、稻草等,取出蚯蚓时,就比较方便。

分离收集的大蚯蚓如果需继续养殖,应在C中放上饵料,同时注意控制C的温度不可太高,以免其受到伤害。

6.诱蚓器分离法:此法适用于立体多孔槽养殖,前面已讲述

(二)蚯蚓粪的收取

蚯蚓粪内含有有害物质,能引起蚯蚓自身中毒。而蚯蚓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又常到饵料面上,在自己的粪便中栖息,这就影响着蚯蚓的 繁殖 和 生 长。同时,蚯蚓粪是一种产品,应该收回利用或出售。

当养殖床表面的蚓粪厚达2厘米时,即应及时收取。收取蚯蚓粪的方法是,先在养殖床的上面用光照射,待蚯蚓下钻后,将饵料表面上的蚯蚓粪扒出来或用刮板刮出来,然后在室外晒干或晾干。

蚯蚓粪中含有卵包,还有少量杂质,包括混入的杂质及蚯蚓无法消化而排出的较大的异物,需要过筛。筛落的蚯蚓粪即可保存起来利用。留下的卵包取出孵化。

若是采用立体多孔槽养殖法,蚯蚓粪就从槽四壁自然落下来掉在接粪箱内。饲养者每天只需将多孔槽上面的蚯蚓粪扒到四周地面上放置的接粪箱内,连同自动落在箱内的蚯蚓粪一起搬到室外,再按上述方法处理。留在槽内的少量蚓粪会随同饵料渐渐降落,隔较长时间从槽的底层(地面)清理一次即可。

八、蚯蚓的包装运输

蚯蚓养殖业发展迅速,为了引进优良品种,需要运输活蚯蚓。但在运输中若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蚯蚓的大量死亡,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应引起注意。在包装运输中,既要注意保温、保湿,又要注意通风换气,若是长途运输还要保证运输期间蚯蚓的食物充足。运输用的饵料必须是经过彻底发酵,营养充分的优质饵料。一般常用的运输方法有以下几种:

把蚯蚓和饵料放在提篮等透气容器内,保持60%的水分(下同),上面盖塑料布。这样便于随身携带。而且由于通气良好,与原来生活环境相差不大,运输中蚯蚓不受干扰,仍可照常生长、繁殖。但这种方法不利于保持湿度,不适于长途运输。

把蚯蚓和饵料放在各种塑料袋内,塑料袋扎通气孔。这样便于随身携带,而且利于保持湿度。但是透气性较差,蚯蚓多爬在塑料袋上,很容易被挤死。如饵料未经彻底发酵,还容易因继续发酵产生的有毒气体在袋内难以排出,使蚯蚓中毒死亡。若暴露在阳光下,塑料袋易吸热保热,又很容易使蚯 蚓 热 死。所以,它只适用于少量、短途的运输,且应予以妥善照料。

把蚯蚓和饵料装在木箱内运输。木箱不必太大,例如可做成50x30x25(厘米)。箱内装的蚯蚓及饵料,厚20厘米即可,上面留5厘米空隙,利于通气。然后封盖。该箱可装10斤蚯蚓和50斤饵料,可供5天运输之用。此种方法兼有前二者的优点,适用于长途和大量运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