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标本取材--学习笔记

 xiaorui 2023-04-26 发布于江苏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一、胃的解剖

胃分前、后壁,大、小弯,入、出口。胃小弯凹向右上方,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贲门,胃的远端接续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幽门

胃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病理医师首先要做的是辨别标本的方位,这些分区的解剖分界在未剖开的标本并不明显,一旦剖开,胃体胃窦之间的界限很容易识别,胃体有显著的皱襞,而胃窦黏膜相对平坦,确定好方位后找到上、下切缘(见图1、图2)。

         图片

二、胃切除的疾病及术式

1、胃大部切除胃溃疡、出血、幽门梗阻、癌变等

(1)胃切除的范围应切除远端2/3~3/4胃组织并包括幽门、近胃侧部分十二指肠球部

(2)重建胃肠连续性可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毕(Billroth)Ⅰ式(胃与十二指肠吻合)或毕(Billroth)Ⅱ式(十二指肠断端缝闭)。也可采用胃空肠Roux-en-Y术式

2、肿瘤剔除术胃间叶性肿瘤、胃的良性肿瘤等。

3、远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恶性上皮性肿瘤及部分淋巴瘤

根治性手术:胃切断线要求距肿瘤肉眼边缘5cm以上,远侧部癌应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3~4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3~4cm。

4、残胃癌标本根据第一次手术方式的不同(毕Ⅰ、Ⅱ),送检不同的残胃标本。

三、胃大体标本处理

胃大体标本进行展开固定、测量、记录。离体标本处理时间推荐在1h以内完成最晚3h以内。如1h内不能处理需要先在4℃低温保存

四、胃标本处理流程

清洁标本→大体拍照→取材前标本大体结构观察→淋巴结分组取材→剪开标本、固定、测量并记录→拍照后图片上传,数据归档。

五、胃大部分切除术取材

1、首先观察的大体结构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胃癌分型,浆膜有无浸润及浸润范围,胃周各组淋巴结,结缔组织的存在及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胃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然后测量胃大弯的长度、胃小弯的长度、远切线及近切线处的周长及胃壁厚度。注意是否有十二指肠或食管,如有,也需分别测量。对标本的检查首先要标记胃切缘。记住:标本打开对切缘的重现将比较困难。简单的方法是用墨汁涂抹标记,然后钉上四个小别针,在大弯的远、近切缘各两个。在别针之间打开标本,通过简单合并这两组别针,很容易重现所打开的标本。去除悬挂在胃大弯和胃小弯的大网膜,观察大网膜内是否有淋巴结或癌结节的情况。

2、去除悬挂在胃大弯和胃小弯的大网膜,观察大网膜内是否有淋巴结或癌结节的情况(见图3、图4)。

图片

3、离断并查找胃的淋巴结:胃的淋巴结大致分为6组:贲门淋巴结、胃小弯淋巴结、脾周围淋巴结(一般医院单独送检)、网膜淋巴结、胃大弯淋巴结及幽门淋巴结等(见图5)。

图片

4、尽可能沿着胃大弯打开胃,在每个胃开口的别针之间切开。为了避免通过病变处切开,将一根手指插入胃腔探查,在剪开之前探明内表面。要避免通过肿瘤切开。当肿瘤位于大弯时,沿胃小弯切开(见图6)。

5、胃剖开以后,要检查以下内容:

(1)胃的三层结构(黏膜、胃壁、浆膜)皱襞是否变厚或消失?

(2)观察肿物情况:

①部位:肿物或溃疡位于胃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前壁/后壁,大弯侧/小弯侧,距上、下切缘的距离。

②病变类型:观察黏膜面的病变,包括病变的大小和深度、颜色、形状(癌变早期病变一般分为隆起、平坦和凹陷三型,晚期病变则为溃疡型、息肉型、弥漫型、蕈伞型等)、质地(硬、韧、软)、若为溃疡性病变时,描写深度、底面情况、周边高度及周围黏膜情况。注意那些有助于区分癌和良性溃疡的特征,前者边缘不规则增厚、底部粗糙、污秽,周围胃皱襞消失。后者表现为边缘光滑、胃皱襞未破坏、底部干净。接下来检查胃壁与浆膜,胃壁是否有结节,是否有弥漫增厚或局部变硬。浆膜是否存在病变。是否有胃壁穿孔,与切线的关系。任何病变的深部切线都应用墨汁标记,并将病变平切数刀以确定胃壁的浸润深度。

③切面情况:如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界限、颜色、质地、浸润深度、侵犯范围(是否侵及齿状线或切缘)。

6、取材:

(1)进展期肿瘤组织取材:在肿瘤浸润最深处沿长轴切开,判断肿瘤侵犯的深度,肿瘤组织充分取材。视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不同质地、颜色等区域分别常规取材,至少1块为全层厚度肿瘤及胃壁组织,以判断肿瘤侵犯的最深层次。切取能够显示肿瘤与邻近黏膜关系的组织(常规1块)。切取远侧和近侧手术切缘各1块,距肿瘤最近处纵向切取。未被病变累及的胃常规取1块(见图7)。

早期癌取材原则:拍照留底后要谨慎取材。可疑病变处及周围1~2cm范围内的组织需全部按顺序取材并进行标记。送包埋的组织面要为同一方向的组织面。取材后需要与原标本等比例打印出大体照片,按照取材顺序在照片上画图。切片阅读时用记号笔在每一张切片上标记出癌的起止点位置,然后画在大体图上,点连成线,勾勒出肿瘤的具体大小(见图8)。

图片

(2)良性胃溃疡病变:取4块 (“十”字形取材,包括溃疡底、壁和与其相邻的黏膜),如有怀疑癌变,以病变为中心扩大1~2cm的直径进行全取,以防胃的癌变,切取远端、近端手术切缘各1块。

(3)无溃疡,无“肿瘤”膜处胃的四个分区酌量取材

7、淋巴结:将区分好的6组淋巴结全部取材。记录数量和大小是否有肿瘤转移的象征,建议术前未接受治疗病例的淋巴结总数应≥15枚。

六、注意事项

(1)用大弯、小弯、幽门环为标记确定标本方向。根据切除标本的范围,尽量识别胃的四个分区。

(2)对于所有类型的胃标本,都要在胃的每个分区取样,以及切缘和淋巴结取样。

(3)取材部位要准确,应避开坏死组织或明显继发感染区,在病变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取材。

(4)取材应有一定的深度,要求与病灶深度平行的垂直切取。

(5)有腔标木应取管壁的各层。

七、取材后标本处理原则和保留时限

剩余标本的保存:取材剩余组织保存在标准固定液中,并始终保持充分的固定液量和浓度,避免标本干枯或因浓度降低而致组织腐变,以备根据镜下观察诊断需求而随时补充取材。

剩余标本的处理: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2周后,可自行处理。

八、取材描述模板

   (全胃、胃大部或残胃)切除标本,食管长 cm,上切缘周径为 cm,下切缘为 cm,小弯长 cm,大弯长 cm。浆膜呈灰白/灰红/灰黄色,光滑/不光滑/粗糙,沿大弯打开胃,于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小弯侧/大弯侧/前壁/后壁距上/下切缘 cm 处黏膜面/肌层内见一溃疡型/隆起型/结节状肿物,大小为 cm,切面呈灰白/灰红/灰黑色,质地软/中等/硬/韧/骨样硬/脆,侵犯胃壁黏膜层/浅肌层/深肌层/浆膜层,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不清楚。四周胃黏膜呈灰白/灰红/灰黑色,皱壁明显/不明显。于大弯侧寻见大弯侧淋巴结 枚,大者 cm,小者 cm,切面呈灰白/灰红色,质地软/中等。小弯侧寻见淋巴结 枚,大者  cm,小者  cm,切面呈灰白/灰红色,质地软/中等。另送(食管环)切环一枚,长  cm,直径为  cm。

九、小结

“事关稳健,胜过事后遗憾”,是胃标本取材的一个聪明做法。认真对待每一个标本,它们都可能有潜在的恶性肿瘤存在。对每个病变都要认真取材,评估每个切缘,仔细地寻找每一个淋巴结,同时将术后标本的处理规范化,这不仅能促进胃癌术后的精准分期,有助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

图片

审核:王洋 副主任医师 沈阳迪安病理实验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