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难做?五步操作法,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新用户24551659 2023-04-26 发布于广东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14分钟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做到记住和理解,更能做到应用和迁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事与愿违。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学了写作文,但却写不出好文案;学生学了数学,讲话却没有逻辑;学生学了英语,出了国门却成为哑巴;学了物理却不懂换灯泡;上了劳动课,却把芹菜认成韭菜……

学生们学了很多,考的分数也很高,但却不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很令人尴尬。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评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落实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们的诉求。

想要达成目标,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有效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

01

有效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想想看,你是如何学会一道菜的?如何学会开车的?如何学会网上购物的?

对我来说,人生第一道菜是“西红柿炒蛋”,我对他的学习过程印象深刻。

小时候有《劳动》课本,里面有这道菜的做法,老师上课布置任务,要求我们来学习掌握……可一学期过去了,我还是没学会。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个孩子,父母都在身边,一日三餐顿顿不缺,为什么要学自己做菜,我找不到理由。

后来,因为周末父母加班忙碌,周末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在家。没人做饭,如果我不解决问题,就得饿肚子。于是我开始学习做饭,做最简单且美味的“西红柿炒蛋”,父母先给我打样,确立标准,后来经过我的学习实践、品尝调试,最终掌握了这项技能。

回想起来,关于“西红柿炒蛋”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以真实事件的需求为驱动,在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目标、需要完成的作品及其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工具和脚手架学习及其诊断修改,最终解决问题,完成学习。而这正是我们学会许多技能都曾经历的过程。

Image

有效的学习来源于“对真实的,关联度较高的生活任务\挑战\事件的解决。”正如特雷西·K·希尔所说:“真实任务的开发和实施,支持了学习者的发展,强大的真实任务可以改变课堂,使之生机蓬勃,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学生就能够主动的投入学习,师生就可以充满活力。”

所以,知识应该关联和支持生活,学习行为应该来源于真实任务的需求,考试诊断也应该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此才能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而这种经由真实任务驱动,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的学习方式,就叫做“表现性评价”

02

表现性评价的五步操作法

以程序化思维展开,表现性评价包含了如下程序步骤:1.确立目标;2.真实任务驱动;3.诊断标准为先;4.学习与工具指导;5.诊断援助。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怎么实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古典文学名著交流会。

1.确立目标

目标像是射箭场的靶心,只有清晰定位,箭才有方向,精准发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策略连贯阅读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喜欢并带有热情的阅读名著,学写读后感,这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阅读单元)的学科要素。这个单元共有四篇中国古典名著节选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语文老师们面临的普遍挑战,也是我的挑战。于是,基于课标和单元要素,本着可读、可视、可测的原则,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A.能用五种阅读策略,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及其他书籍,理解内容。

B.能够从七个方面有逻辑、清晰地介绍一本书。

C.能够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创作时代与作者、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评价及其历史地位有了解。

特别说明:

1.上述教学目标设计中,可读化是指目标的书写不仅要朝向老师,还要朝向学习,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学习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读懂,理解。

2.可视化是指目标的达成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应该是一个作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某种感受。

3.可测是指目标的书写,要量化清晰,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诊断检测。

2.真实任务驱动

人想要做某件事情,一定要有动机,这个动机就来源于需求。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华尔街之狼”电影中,作为销售培训员的莱昂纳多提出一个问题:“请把这支笔卖给我”。大部分销售人员都在夸赞这支笔如何精美和有价值,却没有产生购买行为;直到王牌销售员A开口,他说:“很高兴认识你,请帮我签个名吧……什么?你没有笔,我这里正好有一支。”A通过创造购买需求,成功把笔卖了出去。

是的,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前提。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方向,接下来就需要点燃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目标落地。所以就需要通过表现性评价的第二步“真实任务驱动”。

格兰特·威金斯认为,真实任务是诞生学习需求,驱动学习力的有效方式,它为学生的学习点燃了探究之火。而一场好的真实任务,同样也应该是考试诊断任务。

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任务背景、任务角色、任务受众、任务作品或表现。

特别说明:

1.任务背景是指:这个任务是在什么背景、处境下完成的。比如是在垃圾处理不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国家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政策的基础上开展的“垃圾分类任务”。


2.人物角色是指:完成该任务的学生,他们担任什么角色。是律师?记者?还是学生。


3.任务受众是指:该任务是为谁而完成,谁来受益。为自己的家庭?社区?还是自己的学校。


4.任务作品或表现是指:该任务的完成需要完成怎样的作品。或呈现什么活动。

因此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和解决这项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书是我们生活与学习的工具,是哺育灵魂的营养品,是慰藉心灵的良药。它富有魔力,带我们畅游知识海洋,获得乐趣与成长。

正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也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欢跃的诗篇。最贫穷的人也可如此跨越旅行,而不必被迫为通行纳税……”而冰心先生曾经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而书、特别是经典书籍。则像是一盏明灯,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总能将生活照亮,给与生活希望。

本月,青岛中学将举行“嗨,诸葛亮!”——看·见古典文学名著分享会,在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将cos(装扮)古典名著中自己最喜欢的或与自己最相像的一位人物,并通过海报、书本介绍、戏剧表演等方式,分享该人物所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起到学习名著和提高阅读写作技能的作用。为此,青岛中学小学部特别邀请你参与活动。期待你所带来的干货与惊喜。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们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通过Cosplay剧情表演、写作介绍等方式,使观众清晰了解名著内容及其人物角色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任务活动提供了学习需求,而Cosplay,海报、剧情表演,这几个热点词语一出现,也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于是我们发布了纸质版的单元任务,其中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这两项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随时翻阅任务单,明确自己当下的学习方向。

3.诊断标准为先

标准是一把能够帮助人们评估且反馈进步的尺子。他的出现,为学习旅程安装了导航,假使我们能在任务开始前,就明确成功标准,不断反馈,使任务变得清晰、高效。

比如一个人旅行的目的地是北京。他检测到达与否的标准可以是:通过A、看站牌;B、听播报;C、手机导航;D、看地标建筑(天安门、长城)这四种方式,明确知道是否到北京站。可如果我没有提前明确标准,那么很可能我会错过,去西藏或者南京,蒙着头在走路。

教学也是如此。于是,我基于单元任务和目标,制定出可读化、可视化、个性化分层的诊断标准。

可读化:是指让每个孩子都能读懂。

可视化:是指让每个标准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清晰,可以检测。

个性化分层化:是指根据孩子的不同学力,制定学习标准,满足不同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Image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享会评估量规

有了诊断标准,我们就可以在单元任务开始前,把诊断标准发给学生,在师生的共同研读中答疑解惑、帮助每个学生都能熟知、理解任务诊断的成功要求。这样,使学生不但能够成为任务的参与者,更能够成为任务的评估员,在学习中随时能够查漏补缺,自我诊断,作出调整。

4.提供学习与工具指导

当学生具备了探究热情和清晰的标准,真实任务便开始了。我们充分发挥小组力量,以组为单位制定了学习进度、汇报时间、解决策略、资源工具等……他们发现,想要在活动中大放异彩,清晰呈现名著故事内容及其人物角色,需要这三个策略步骤:

1.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从名著节选回到完整名著本身进行了解。

3.学会介绍名著(书本)的基本框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自身的经验进行问题解决,另一方面,我也成为工具人,如同哆啦A梦般,在学生疑惑、犯难、毫无进展的必要时刻,提供脚手架工具,推动学习进度。

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解决字词障碍。结合学生们的阅读经验,我总结提供了如下阅读策略方法:

A、借助字典、百度搜索来查找读音,理解意思。

B、联系上下文\跳读,猜测语句字词的意思。

C、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比如“剪子股儿、簧子”不用反复琢磨,只需要理解是物品就可以。

D、借助导读、注释、课后资料袋,了解课文内容

E、通过拓展书籍、百度搜索、影视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等。

当孩子很难找抓手理解小说情节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提供名著梳理工具单、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及其四大名著的结构图谱,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故事信息,理清四大名著的整体故事脉络,在帮助学生从课文学习回到完整名著的故事背景中,串联剧情、感受剧情、分析人物、理解故事、关联生活,感受名著的魅力。

因此,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们有一个令我惊讶的共识:他们说——老师,经典之所以经典,魅力在于他们都在讲永恒的“事件和思想”。我说,你讲得对。经典的故事里都有“母题,就是中心思想”,这个母题或思想,是全人类无论何时何地,哪个国家、哪个种族都会遇到的问题,且对母题的讨论,会对人有所启发和暗示。

再比如,当学生对书写读后感表示困难,无从下笔,不清楚可以写哪些方面的时刻。我作为工具人又出现了,经由孩子的先前经验汇总,我提供了指导建议,并经由练习,完成了学习任务。

Image

在最后的展示诊断会上,一个个活泼的宝玉、优柔感性的黛玉、风度翩翩的赵云、神气十足的孙行者,出现在场上,眉眼举止间,表现着自己对书本和人物的理解,在文本人物与自我的编织中,探索着内心深处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经典作品的力量。

那一刻,我能深刻感受到孩子们对经典作品的喜爱,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阅读和写作工具的掌握和应用,对作品和自我生活的顿悟理解。那一刻,经由考试诊断,语文核心素养被真实地看见。

5.诊断援助

在我的教学诊断过程中,无论作品成绩如何,孩子们从来不惧怕评价,也从来不害怕和老师对话。因为,学生清楚——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评定等级,而在于反馈事实,获得建议,修改提高。

这两者有什么差异呢?前者叫做评价;后者叫做诊断。诊断朝向了事实判断,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发现问题和积极改进;而评价朝向了价值判断,目的在于区别、证明,甚至公之于众的功利性应用。谁不希望在一番努力学习之后,获得正向有帮助建议和指导,并拿到好成绩呢!

由此,基于清晰的诊断标准,借助孩子的作品(录音、读后感、cos介绍),我们从教师、学生同伴、学生自身,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发展水准,获得应有的成长。

总结该单元的语文学习:经由对课标的研读和对文本学情的分析,我梳理了单元目标,并向学生发布了真实任务和可读可视个性化的诊断标准,经由师生讨论和工具脚手架的指导使用,使学生掌握了名著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最终通过任务活动和诊断援助,学以致用,查漏补缺,落实素养,获得成长。实现在评价诊断引领下的,教学练一体化。

其实每个学科,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为引领,进行系统的教、学、练。

比如劳动学科,可以通过“如何在教室进行垃圾分类,让最懒的人也愿意参与”这个任务,学习垃圾分类。

比如英语可以通过“十一假期外出,背包里应该准备怎样的物品,请制作清单。”学习英文;

比如综合实践,可以通过“房子设计大赛”学习国家民族地理及其文化特点。

比如道德与法治:可以通过“为自己的学校,制作一分名片。” 了解自己的学校。

……

我们都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中的真实任务,建构真实学习。把无聊的学习,变成有趣味的游戏,把机械的考试,变成有意义的任务, 把你考了个好分数,变成你帮大伙儿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在多年的教育摸索和实践中,我越来越清晰的感受到,学习绝不是单向的灌输,考试与诊断也绝不应朝向于机械的试题公式。它应该是一场冒险穿越的故事,这故事里忙碌勇敢的骑士,应该是孩子,他们听到召唤的号角,聚到一起,在故事主题和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团结一心、砥砺前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获得成长的美好。

而这一切的前提,离不开有效学习的教学设计……它促使每一门学科的每一堂课、都能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经由系统的教、学、练,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成长,为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 : 星教师(ID:new_jiaoshi),寻找“星星般明亮闪烁的教师”,共创教学场景中真实问题的创意解决方案。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