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黄海地区地质综述(3)
2023-04-26 | 阅:  转:  |  分享 
  
中国黄海地区地质综述(3)

胡经国



㈤、生物资源

黄海在生物区系上属于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为暖温带性;其中,以温带种占优势,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成分。

在海洋游泳动物中,鱼类占主要地位,共计约有300种。其主要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黄姑鱼、鳓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鳕鱼等。此外,还有金乌贼、枪乌贼等头足类和鲸类中的小鳁鲸、长须鲸和虎鲸。

浮游生物以温带种占优势。其数量一年内出现春、秋两次高峰。海区东南部,夏、秋两季有热带种渗入,带有北太平洋暖温带区系和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系的双重性质。热带种是外来的,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基本上仍然以暖温带浮游生物为主,多为广温性低盐种,种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最主要的浮游生物资源是中国毛虾、太平洋磷虾和海蜇等。

在黄海沿岸浅水区,底栖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是广温性低盐种,基本上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的暖水性成分。但是,在黄海冷水团所处的深水区域,为以北方真蛇尾为代表的北温带冷水种群落所盘踞。因此,从整个海区来看,底栖动物区系具有较明显的暖温带特点。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重要的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经济贝类资源主要有:牡蛎、贻贝、蚶、蛤、扇贝和鲍等。经济虾、蟹资源有对虾(中国对虾)、鹰爪虾、新对虾、褐虾和三疣梭子蟹。棘皮动物刺参的产量也较大。

黄海的底栖植物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也以暖温带种为主。西部冬、春季出现个别亚寒带优势种;夏、秋季还出现一些热带性优势种。底栖植物资源主要是海带、紫菜和石花菜等。

黄海生物种类多,数量也大。形成了烟威、石岛、海州湾、连青石、吕泗和大沙等良好的渔场。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黄海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有中国的大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大丰、连云港、南通等;此外,还有韩国的仁川及朝鲜的南浦。

㈥、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在北黄海(指海州湾以北)中央略偏东处,有一个狭长的水下洼地(亦称黄海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深度自南向北逐渐变浅。该洼地东面地势比较陡,西面较平缓。北部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间的海底,分布着大片呈东北走向的潮流脊,成为黄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是由于此处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滩在潮流冲刷下形成与潮流平行的“潮流脊”。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有宽广的水下隆起和丘岭。海底主要是较深的内陆海盆,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受到切割,分布的深度不一致。黄海南部的海底发育着大型潮流脊群。它们是在古黄河——古长江复合三角洲的基础上,经潮流的长期冲刷塑造而成的。苏中、苏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长约为200公里,东西宽约为90公里,由70多个大小沙体组成,并且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展布。黄海南部有一系列小岩礁,如苏岩礁、鸭礁、虎皮礁等。

2、前寒武纪基底与沉积物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少量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海相细砂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少量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少量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黄海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的时候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少量泥砂的沉积。

3、地质构造

黄海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坳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苏中坳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可延伸入东海。海底从北到南有丘岭、谷地、隆起和坳陷。

4、冰期与海陆变迁

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频繁升降,使大陆架多次成陆,又多次受到海侵。最后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万年间开始的。距今6000年左右,黄海海面才上升到接近我们看到的位置。

5、矿产资源

2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