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的心理咨询师最缺乏的,一边是哲学的视野,一边是灵性的探索

 大漠胡杨968 2023-04-26 发布于辽宁

忘记了听哪位老师讲的“现在的心理咨询师最缺乏的,一边是哲学性的视野,一边是灵性的探索”

我无比赞同这句话的原因就在于,在我看来,大部分咨询师并不了解自己工作的原理,对这个职业和行业本身并没有经历一种足够透彻的追问。这话听起来属实是有点狂了,所以我只能尽可能详尽的说明我的理解,以表示我内心是谦逊的。

我的从业是一场意外,但是确实我有些得意于自身似乎注定了走这条路而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譬如哲学的学习,也譬如写诗。

图片

什么是哲学?——“思”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思”,“我思故我在”的思,它是一种绝对抽象能力,一种基于语言结构,概念系统产生的象征主体,它间于“在”与“不在”之间——太多人强调“主体感”却从不对主体本身完成追问

主体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主体?主体概念的语词内涵及延伸可到何处?在现世中的镜像又是何种解读?——它从未具体过,再确切的说,它就是一种追问,主体在语言的尽头处存在,在语词的间隙中显现其存在,因而,主体就是一个“无能为力”和“尽力而为”的用力过程。再换句话说,主体是你追问的尽头,当你追问不了,语言过不去了,你想要表达却词穷力竭,象征系统穷尽而穿越不了时,主体诞生了。这就是“思”。拉康说“我思故我不在”,太好的表达了这种主体的缺位被包含在了其存在中——它存在的基础就是其缺位。而哲学就是它的存在的象征符号群。

因而,我们常说的“主体”是一个“伪装成为主体但泛联想的语词系统却夹带私货”的主体概念,这个概念的基础是个人主义的边界意识为概念内涵的核心完成的延展——如果所谓的心理学的在地化连这么基本的“思”都是匮乏的,你怎么能期待这个行业能够将时代性的文化变迁,社会变迁,政治格局变迁融入到心理学的实践中去?而心理咨询本身就是调整人格适应性的技术——要去适应的对象(社会环境)与其(来访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需要去具备“哲学的视野”。

图片

什么是灵性?——“诗”

海德格尔在林中路里说,诗人都是在深渊边缘进行危险工作的人——如果你看过波德莱尔,看过兰波,当然,也包括了像徐志摩或者海子顾城,你就明白海德格尔所述不假。如果你自己写过诗,写过真的诗,远离意识,远离语词的玩弄,纯粹的,从心底深处放纵那些词语蹦出来,你就明白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恐怖。我以前每每写完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是我写的?”——如果你不曾在意识层面完成这个阻断你必然的就会被深渊吞入其中,然后成为一个“疯子”。(毫无疑问我也曾深受其害,这是很可怕的体验。)

那些纯粹的诗歌与艺术是可怕的。我们看到它的璀璨美好时,也应该去看到诗人原型对于诗人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体验,它太过纯粹,它在语词的缝隙发芽开花,这意味着它被象征系统所排斥,它是对象征系统的破坏与重塑——人,是象征的动物,人不是活在现世而是活在象征中的,而那之外就是深渊,就是虚无,就是吞噬人的空洞。

“诗”与“思”就像地球的两个极点,一边是炙热的,滚烫的,残酷的灵魂炙烤,情欲,爱欲,超越性的兴奋和巨大的哀伤,以及无法言语的痛感混成一团,那是诗。另一边是冷酷的,冰凉的,寂静的,“我”作为原点,在一整片黑洞里漂浮,没有任何温度,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任何可以站立的点,因为“我”解构一切包含“我”自身。而这两部分就是人的先验,它先于觉知,觉知先于认知,而认知才完成经验——扁平化的人,不会有“思”也不会有“诗”,只有一个混沌模糊的地带,那就是局限的经验系统——也包括了知识,或是具体的技术。

回到心理学的理解——什么是“人”?

说了这么多抽象的,我们再回到原点上。心理咨询师为什么需要这两个部分的延伸?因为说到底,心理咨询是对“人”的影响。而人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情绪和语言,亦即感性与理性,亦即实在与象征,亦即“诗”与“思”。

对人的“情绪”工作

我们的神经元完成了情绪反馈的基础模式,而组成这一片神经元网络的存在基础就是人的“灵性”,情绪,是人的灵性的表达。人是自然造物——你先得去承认人基于其先验认识形式的局限而必然是局限的,那么与局限和缺失所对应的,所谓人的信仰,人的超越性,就是来自于必然高于人的完满之“在”。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完满之在”构成了信仰的底层逻辑,给予了象征系统最大最基础的合法性。上帝,或者天,那个对世界根本的想象性认同。

灵性,就是那个完满在个体上的一种“溢出”,一种“完满”存在的证据,在古代就是“巫”与“神”的联系,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人的直觉——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心理学,这个工作模式的极点就是荣格。

原型就是对“情绪基模”的更复杂的理解和想象,以及具体化的路径。而同样的,沙盘治疗,绘画治疗,舞动治疗,冥想,催眠,房树人解读甚至是塔罗牌和占星术。它都是一个东西,就是去基于人的“情绪”完成工作。

这里的情绪当然不仅仅是情绪本身,而是与其有关的所有关联想象——是原始冲动,是原始驱力,是原始表达,是直觉的穿透——思考之外,语言之外,最朴素直接的灵性感知。

而这部分的工作,无非是将那个基于灵性而来的,有关于情绪的神经元网络,重新疏导,整理,让其通畅不扭结,不错乱,建立新的情绪和情感的模型。——具体技术且不去论它,实在太多了,包括接纳,涵容,倾听,移情反移情处理等等非常基础的技术都在这个点位工作。所以建立同盟关系为何重要?不就是因为情绪神经元之间的化学键它处在不稳态么?不就是需要一片稳定的,强有力的情绪化学键来作为展开工作的根据地么?如果这个都完不成,后面一切技术和知识都是空谈。

对人的语言工作

而另一边呢?语言作为象征秩序的基础——人所有抽象性被安放之处,它在无意识处又以语词概念的泛化的联想化学键形成了认知和觉知的结构性基础,以及行为反馈的基础。

而这部分工作到极点处的不就是拉康么。全新的概念系统,后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转向,他在做什么??他在重新完成人类语言结构的扩增——新的解释系统带来新的认识方式,带来的新的觉知能力的扩增。

为什么后现代哲学思潮走向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为什么大量的学者号召要重回“东方哲学”?为什么我们一切事物的源头就是形而上学??

本质上去看,人类在重构抽象秩序啊。新的概念丛,新的解释系统,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理念,新的对现世的安排和对未来的想象——也就是新的理想,新的社会秩序,新的道德规范。

佛洛依德之后,整个心理学界只有拉康在“思”的方向上完成了大跃进,直接产生了新的文化内涵甚至改变了整个文化导向——比如说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根基,真的要靠几个用词空泛的上野千鹤子和波伏娃那些蹩脚的哲学建构能力 ( 这里没有不敬的意思,但在超越性的层面上说,她们是局限的 ) 能够完成吗?——无论怎么去看,20世纪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带来的文化视角的变迁,拉康在其中的重要性是显著的,无数人,无论看没看过拉康,都深受其思考方式的影响。

图片

语言是人的根本规定

扯远了。我们回来说,西方的哲思从本体论开始——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进入到经院哲学——上帝(完满之在)是什么?再到笛卡尔后的认识论——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的有上帝吗?)再到经验论与怀疑论——我们是怎么形成我们现有认识的?再到现象存在论——我们认识的东西它存在吗?它的存在根本是什么?最后转向后现代——从存在如何被描述,再反溯描述的存在性。

心理学就从认识论中诞生——因为人是认识视角的主体。因而,哲学的扩增,同样是认识的扩增,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扩增。它拓宽了象征秩序的边界,甚至逐渐脱离了实在的感性认识。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具体存在的世界,就是这个象征世界当中。——比如钱,它从最早期中国上海附近的沙滩诞生,成为一个实体概念,一个资源象征,考古证明在大禹期间,就完成了这个跨时代的政治动作,而再之前,部落交易依赖着以物换物的具体动作,即便某物(比如器具或粮食)已经具备了初步象征意味,但实质依然建立在其实在的基础之上。

而如今,一张纸,一串微信里的数字,它就象征了你的可支配资源——它在实在的层面是几近抽空的,而在象征的层面却是超越性的,这就是齐泽克说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就是崇高客体的存在表征——大他者依赖于象征秩序。

正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象征秩序完成了人内在的所有观念系统的形成——无论何种观念,想法,逻辑,行动都建立在你的象征表达上,你完全无法脱离语言思考就是证据,甚至你的所有的具体表达都需要依赖语言形成的关联网络来完成实践——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的根本性存在。

心理学上的实际运用

再回来看心理学,精分动力学,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认知行为,甚至教育学,无一不在这个领域内工作——凭什么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叨逼叨的说着话,无论是来访说还是咨询师说,无论是叙事还是解释,怎么就“说”好了??它的作用点位在哪里??

曾经曾奇峰说,所有人的改变都是来自于新的客体关系的进入——这非常成立,非常认同,但原理是什么?本质就是基于语言的可泛联想的整个观念丛和象征秩序,在客体关系中完成了扩增或是迁移。

我经常会做到一些我们说叫做“高功能高认知”的来访,而我确实善于做这样子的来访,往往很轻松,当对方的语言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扩增或迁移以后——(你以自身的语言系统为撞击点(面质或是解释等等具体技术不去分析,但路径大概如此),在交互的过程中,让无意识语言结构中的象征秩序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来访者的认识方式,思考方式,观念丛,可联想的语词化学键,逐渐发生了迁移。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依然是有力的。)——高功能高认知的人,语言结构往往是可变性很强的,也许他们固着在自身的情绪或者由情结创伤带来的无意识的观念丛里,但是当这个观念丛和认识方式被迁移后,哪怕只是一点点,穿越困境,重构内在秩序就变得指日可待了。——否则精神分析跟别人讲半天凭什么能把人讲好??真以为什么“无意识暴露到意识的层面人会自动修复”么??这个“自动”的发生是什么?凭什么?为什么?你可曾追问过??

这就是一般咨询师为什么驾驭不了高认知高功能的来访,单薄的语境,说来说去就那点东西,人家回去随便看几本书说的都比你好,那么你如何去给他们做扩增和影响?如果来访走进来的基于语言系统的象征秩序带来的认识方式和观念丛,走出去的时候没有变化没有迁移,那么他的人格凭什么发生变化???又可曾追问过??

所以,基于“思”与“诗”的理解,来扩展自己对于心理学的重新构想非常的重要。这意味着咨询师的天花板在哪里。——在换句话说,至少能少被割韭菜了。主体,不是边界,恰恰主体在于边界之外,你在追问的过程中,它才被抛出显现,而不是你在做什么。所以,所谓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个人多么善于有结论,所有的结论都是“暂停点”,用拉康的话就是“结扣点”,而真理是在流动中逃逸的,但追问到无能为力的冲动,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才是真理它所在的路径空间中。(虽然你永远找不到它)

最后还是广告时间:欢迎加入“深度知觉训练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