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婺州谣︱1500多年来,对八咏楼寄情最深、留下诗文最多的文人竟然是……

 昵称61560146 2023-04-26 发布于浙江

提到金华名胜八咏楼,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南朝齐隆昌元年(494)由东阳郡太守沈约始建,并因沈约登楼赋《八咏》诗而改名为“八咏楼”。

1500多年来,沈约、严维、李清照、吕祖谦、赵孟頫等历代文人或登临或题咏,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尤其是李清照那首《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更使八咏楼名满天下。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众多题咏八咏楼的历代文人墨客中,对八咏楼寄情最深、留下诗文最多、内涵最为丰富、艺术形式最为多样的文人,竟然是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李渔。

李渔(1611—1680),号笠翁,兰溪市夏李村人,清初著名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文学家。自明崇祯初开始,李渔就与八咏楼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人留下了多首(篇)记述或题咏与八咏楼有关的诗、词、联、小说等佳作。

本期《婺州yao》,李渔研究专家李彩标将和大家聊聊李渔和八咏楼的故事。

本期作者:李彩标

《李渔寄情八咏楼》

婺州五经童子 

明崇祯八年,时年25岁的李渔应童子试即考秀才于金华,独以五经见拔,取得相当于今天金华市高考第一名的“院案首”,得到主试官、浙江提学副使许豸奖誉赏识。许豸说:“吾于婺州得一五经童子,讵非仅事!”并将李渔的试卷印成专帙,每至一地,广为宣传。  

考中秀才并考取入金华府庠后,李渔春风得意,誉满婺城,官府、士子皆以才子目之。寓居金华期间,李渔经常拜客会友,而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八咏楼,自然成其经常与三两挚友雅聚,或茶或酒,抒发情思,畅谈未来立功、立德、立言的场所。

八咏楼 杨梅清 摄

李渔文友、“西冷十子”之一、曾任相当于现在中宣部司长的丁澎,在《笠翁诗集序》中,回忆起当年与李渔相聚于婺州时的情形,称李渔:“谈说时务,欢然无所忤。时李子方少壮,为任侠,意气倾其坐人”,由此可见一斑。

一年登眺数谁先

五经童子的声誉与光环使李渔在科举路上信心倍增。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是李渔将要赴杭州参加三年一考的乡试之年。为了博个好彩头图个吉利,这年的大年初一一早,在此起彼落的爆竹声中,李渔邀二三好友,携酒前往八咏楼。登临其上,心旷神怡,把酒临风,感慨无限,自谓惟有“蕉叶量”的他,几杯美酒下肚,面色发红,论古道今,豪情四射,才情展露,吟咏随口而出:

七律·新岁登玄畅楼

一年登眺数谁先,喧爆声中我着鞭。

老树经春都作态,浮云入暮亦成烟。

楼登玄畅偏怀古,酒载屠苏不用钱。

欲借秃毫书短句,避人道士已高眠。

这是李渔作品中最早题咏八咏楼的诗篇。诗中的“玄畅楼”即八咏楼;“屠苏”是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而“老树经春”与“浮云入暮”句,则是李渔联想到自己为考取功名,多年来寒窗苦读,如今年已29岁的他不久将要去“作态”、“成烟”时,心情复杂,感慨不已。

李渔 资料图

登楼先和沈郎诗

明崇祯十六年,科场接连失利且已过而立之年的李渔,与谪居金华之明宗室朱梅溪结忘形交。朱梅溪,系明代“帝室苗裔,生于楚”。李渔称其因“久仕谏垣,以敢言获罪,初贬江右,再迁浙东”。李渔与朱梅溪在婺州期间,经常登临八咏楼,称觞啸歌,谈文说艺,赋诗题联,其交情确非同一般,这有李渔诗为证:

七律·朱梅溪宗侯谪婺州

(小序)宗侯久仕谏垣,以敢言获罪,初贬江右,再迁浙东。婺郡有沈休文八咏楼,常拉予啸歌其上,予有一联云:“沈郎侧目休题句,婺女当头莫摘星。”即为宗侯代撰者也。

宗侯俯就幕僚司,不是皇家薄本支。

欲使臣邻知有法,暂疏骨肉示无私。

谪居到处江山好,吏隐从来冷暖宜。

初莅双溪秋正爽,登楼先和沈郎诗。

诗虽为朱梅溪谪婺州而作,然而在诗与小序中,可以看出,诗人除了对朱梅溪因敢言而被贬婺城尽显怜悯与劝慰之情外,更主要的是描述了当年八咏楼及婺城的有关信息:八咏楼是历代文人雅集吟咏之佳地,李渔与朱梅溪就经常“啸歌其上”;每登临其上,“先和沈郎诗”,并以此一吐胸中垒块;李渔还曾为朱梅溪代撰过八咏楼楹联:“沈郎侧目休题句,婺女当头莫摘星”,并刻在其楼上;诗中“到处江山好”、“双溪秋正爽”之句,说明明清交替社会动荡前夕之婺城,是座繁荣昌盛、百姓安康、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城市。

八咏楼 资料图

故交止剩双溪月

好景不长。随着清兵南下,婺城陷入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百姓颠沛流离之中。李渔为了保命,不得不避难求生。战乱中的李渔,此时以杜甫为楷模,一边避乱逃难,一边以其充满悲愤的诗心史笔,如实地记录下那一场发生在婺州惨无人道的战乱,写下了《甲申纪乱》、《避兵行》、《婺城行吊胡仲衍中翰》、《婺城乱后感怀》、《焚故友骸骨》等数十首诗,这些诗篇是李渔1100余首诗中特别珍贵的最具史学价值的“诗史”。

面对战乱,诗人心情沉重,如诗中描述的:“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八幅裙拖改作囊,朝朝暮暮裹糇粮。只待一声鼙鼓近,全家尽陟山之冈”,“下地上天路俱绝”;“天寒烽火热,地少战场多”;“骨中寻故友,灰里认居停”;“战场花是血,骑路柳为鞭”等,既是诗人对战争劫难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对战乱的无声控诉。尤其是当诗人在乱后夜幕中再次登上免劫之八咏楼时,除去眼前的双溪月一如往昔外,原先繁华喧闹的婺城,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抚今追昔,李渔黯然神伤,仰天发出“故交止剩双溪月,幻泡犹存一片墟”之悲叹。

八咏楼 杜羽丰 摄

宝婺观前的诗对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前后,寓居杭州多年且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的李渔,继传奇《李氏五种》与首部小说集《无声戏》刊行后,第二部小说集《十二楼》问世。《十二楼》共收入12 篇短篇小说,每篇小说中都有一座楼,故名。小说《夏宜楼》是《十二楼》中的一篇,故事发生地就在浙江婺州府金华县。

故事讲述金华县有个旧家子弟名叫瞿吉人,一日在一家古玩铺买到一架西洋千里镜。据店主介绍,这千里镜能将贴在对门纸上的字,“不但字字碧清可以朗诵得出,连纸上的笔划都粗壮了许多,……只怕八咏楼上的牌匾,宝婺观前的诗对,还没有这些字大哩。”宝婺观即八咏楼,诗对即对联。前面提到,李渔曾是八咏楼的常客,上面尚刻有他当年为朱梅溪代撰的“沈郎侧目休题句,婺女当头莫摘星”对联。虽然,李渔离开金华已十年有余,但对八咏楼及其所题之楹联记忆犹新,故不忘将其写进自己的小说之中。此外,小说中的男主角瞿吉人,就有着作者早年的影子,如:瞿吉人“婺郡知名人士。一向原考得起,科举新案又是他的领批”,“自恃才高,常以一甲自许”等,这与李渔当年一举成为“婺州五经童子”后,名噪金华,誉满婺州,乃同出一辙。

金华古城 资料图

新声未必世间多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为筹《一家言》刻资,已寓居南京多年的李渔,携带书稿并率领刚组建不久的家庭戏班,从南京出发前往福州,因故乡情结使然,在往返两地途中,李渔都假道金华,与乔、王二姬等就住在崇祯年间的婺城旧寓,而旧寓与八咏楼近在咫尺。

乔、王二姬艺术天赋极高,一生一旦,珠联璧合,是李渔家班的台柱子,深得李渔的宠爱。停留金华期间,李渔一边忙着拜访金孟英等老友,受赠兰溪知县赵滚的“才名震世”匾额等;一边再登八咏楼,看看昔年代朱梅溪撰刻其上的对联,还在八咏楼上演出,一展家班风采。当乔王二姬的精彩表演得到现场观众阵阵喝彩时,李渔十分欣慰,由衷发出“旧曲敢云天上有,新声未必世间多”之赞叹。

秋冬之际,出游已半载有余的李渔,在即将离开金华返回南京前夕,再次登上了八咏楼,极目所见,感慨颇多,题下了其登八咏楼的最后一首诗。

五律·登楼

久客难为日,登楼景物侵。

乱山迷去路,流失急归心。

雁后书偏少,医来病益深。

天涯知己在,不独为黄金。

毕竟是花甲老人了,此时的李渔与年轻时相比,诗中那种激越、奔放、豪迈之情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郁、悲凉、沧桑之感。

八咏楼 资料图

伤心处切莫再听歌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夏,已从南京移居杭州的李渔,送长子李将舒赴婺州应试。这是李渔最后一次前来金华。这期间,他除了先后拜会金华知府张克念、金华通判邬汉章、金华县知县王定一、兰溪县知县杨玉衡等当地官员,为他们赠诗题联外,还先后游览了八咏楼与自己的婺城旧寓,作了怀念乔、王二姬《最高楼·“伤心处”二阕,悼乔、王二姬于婺城旧寓》之词。

在八咏楼,李渔触景生情,当看到三十多年前自己曾为明宗侯朱梅溪代撰刻在其上的对联如今已荡然无存时,叹息不已。七年前,乔、王二姬在这里演出“馀音梁上绕”情景虽还历历在目,而如今二人已双双化作异物,不觉悲从中来,唏嘘不已,发出“伤心处,切莫再听歌,触耳奈心何”之悲叹。游婺城旧寓时,想起昔日与乔、王二姬“曲径曾携樊素手,幽房尝共小蛮居”、“忘不了轻纤花下口,撇不下松圆弦上手”之良辰美景,而今物是人非,忧伤之情,溢于言表。

金华三江六岸 洪兵 摄

默识名山胜概联

离开金华次年,即康熙十七年,李渔《一家言》二集问世。《一家言》二集收录的,是李渔康熙十二年之后所写,以及《一家言》初集未曾收录包括二百多副楹联在内的诗文杂著,所题的八咏楼对联亦收进其内。

金华宝婺观

(小序)前系八咏楼,即沈休文玄畅楼,有诗刻在上;后即婺女庙。金华之名宝婺,以金星与婺女争华故也。此予先朝旧作,为宗侯朱梅溪属草,今无之矣。

沈郎去后难为句;

婺女当头莫摘星。

值得关注的是,此联小序中提到的八咏楼——玄畅楼(元畅楼)——婺女庙——宝婺观等,是八咏楼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先后对其曾有过的称呼及其来历,是重要的历史信息。对联中的上联,在《朱梅溪宗侯谪婺州》诗的小序中是“沈郎侧目休题句”,此联中则改为“沈郎去后难为句”,改了四个字,使之从联意到声律与下联更趋对合。

李渔之所以将此联刊刻到《一家言》初集并归类到《默识名山胜概联》中去,这有他的深意。我们知道,凡列入《默识名山胜概联》的对联,如黄鹤楼、晴川阁、庐山简寂观、庐山绝顶、湖心亭、金山寺浮屠绝顶及金华宝婺观等对联,皆是李渔遍历名山大川时“随作随书”之作,故特别看重,认为“惟梓入集中,志此一段佳兴”,才“使人不得磨灭者”,此为其一。

八咏楼 杜羽丰 摄

其二,从李渔最初《新岁登玄畅楼》诗中“欲借秃毫书短句”即题写对联,到后来《朱梅溪宗侯谪婺州》诗之小序中提到的为朱梅溪代撰八咏楼联“沈郎侧目休题句,婺女当头莫摘星”,再到小说《夏宜楼》中提到的用千里镜看“八咏楼上的牌匾,宝婺观前的诗对”,最后到去岁因登八咏楼时,对联“今无之矣”,故刊刻《一家言》二集时,将其修改并作说明后载入书中,使之“不得磨灭”而流传于世,可见李渔对八咏楼用情之深。

作为文化巨人,李渔因艺术成就卓然而享誉世界;作为金华游子,李渔之乡情、亲情跃然在其诗文中。尤其是有关八咏楼诗文,虽不似沈约《八咏》诗之宏篇,也不及李清照《题八咏楼》诗之气势,然在其前后四十年间,对八咏楼寄情用情之深之专,所运用之诗、词、联、小说等艺术表现形式之多,以及诗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广,在1500多年间题咏八咏楼的文人中,鲜有其右者。  

值班编辑:朱浙萍

值班主编:杜羽丰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