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死的差别

 生命的探讨 2023-04-26 发布于贵州

关于死亡,一般人都不愿意去谈论,总觉得这个话题太沉重,不吉利。其实死亡只是生命终结的一种形式,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局部。人活在世间,就无时不刻不与死亡发生着关系。掉落的头发、皮肤上的皮屑、甩掉的大鼻涕,无一不是死亡的结果,没有人会去在意或留念。

每一口吃下的饭菜,甚至是喝的泉水,可能都伴随着一系列的死亡,所以死亡再正常不过,那是推陈出新的结果,是新陈代谢的必然。在这个拥有75亿人口的地球上,平均每天有290000个人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这是铁的事实。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死亡难以接受,毕竟那是永远的失去。

有人说,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死,因为所有人都会死亡,早死晚死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说实话,对于死者本人,还真没有什么好畏惧,毕竟一了百了,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但是对于活着的人,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就像《至少还有你》中唱的那样,那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不是简单的麻不麻烦。活着的人不仅要承受失去的打击,还要承受思念的痛苦,以及别人的闲言碎语。特别是针对那些没有思想准备的死亡,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甚至可以将灵魂扭曲。

也有人说死是有差异的,正所谓“一样生来百样死”。那些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死,有些人欲生不好欲死不能,要承受身体的疼痛和灵魂的折磨,或者顺其自然地寿终正寝,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境,哪有什么公平?

人活着讲究阶层,连死也讲究阶层。《礼记·曲礼下》里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可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连死了的叫法都不同,但总还是死,不会因为不同的阶层特权能去而复返。包括那些想要用科技手段保住尸体,等待复活的机会,那也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真能回得来,只能说明当初没有真死透。

其实死真的没有什么可怕,只是因为死的内涵不同,而对于生者的意义不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样一来,就将“死”这一物质的过程与精神内涵链接起来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对于与死者有关的生者,死者的死是有完全不同的后果和意义的,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会带来物质的实际意义。

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吵吵闹闹地过完一生,只有死是安静的,吵闹的则是活着的人。你看到的别人的幸福,也许别人看到的是你的幸福。总是在追求,从未有满足。人们负重一生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只从个人的得失来看,可以说是没有意义。你一生的积蓄、金银财宝,甚至是人脉关系,99%的人在三代以后都会被时间抹平存在过的一切痕迹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遵循了“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同时遵循着“穷不过五代”的规律。财富在被再分配后就已经与之前的财富拥有者无关。

每个人都会经历三次死亡”:1次是物理死亡也就是停止呼吸和心跳,肉体处于死亡状态,是生物学上的死亡。2次是情感上的死亡,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名字的人也不存在了,从此不再有人知道你曾来过这个世界3次是精神死亡,关于你的一切记录,包括书籍、视频照片全部丢失,这时整个世界再也找不到关于你来过的痕迹,世界再也与你没有任何关系。那些冰冷的墓碑上的字可能还在,但已经没有任何人去留意它的内容,也想不起与这世界有什么关系,有和无差不多。

因此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的这短短几十年的体验,无论酸甜苦辣,都是看过的风景,个过程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短短百年间,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看似一直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但其实如今的我们却离幸福越来越远,当所有人都眉头紧锁,行色匆匆,你会发现我们早就已经违背了幸福的初衷,继而走上了愈加痛苦的道路我们总是去追求自己未曾拥有过的东西,却不小心忽视了当下最珍贵的瞬间

在宇宙的大尺度范围下关于人类的一切,其实根本就不值一提。人类的存在与消失对整个宇宙来说也没有丝毫的影响,只有当你真正接近死亡时,才会明白精神上的富足远远要比物质上的堆积来更加宝贵主观意识下的财富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些所谓的物质与金钱其实都不再重要,而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与幸福以及那永不磨灭的意识灵魂

因此请不要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终日烦恼,更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时光飞逝,也许生活不会善待你,但你一定要疼惜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