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传喜讯 | 祝贺张来成《奏响退役后的奉献之歌》荣获一等奖——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大型征文活动

 鲁梅鲁冰花 2023-04-27 发布于北京

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

  大型征文活动

  祝贺张来成战友

  荣获征文一等奖

编者按:据《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传来喜讯:上海市历时近半年的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大型征文活动圆满结束。4月21日下午,该市相关单位联合在新命名的“崇敬”号黄浦江游轮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此次获奖人员中,由驻京退休军人张来成同志(原38军万岁军老兵)撰写的《奏响退役后的奉献之歌》荣获本届征文一等奖。

战友们说,700多篇征文,社会各界参与,最后花落老兵之手,这不仅是张来成一个人的光荣,也是38军老战友的骄傲,体现了38军的风骨,是万岁军精神的展现!

颁奖仪式


      图说:颁奖仪式在新命名的“崇敬”号黄浦江游轮上举行

此次征文活动,由上海市双拥办、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5家军地单位联合主办。

      征文活动共收到本市及全国各地稿件700余篇,经过三轮严格评选后最终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50名、优秀组织奖5个。

图说:获奖者上台领奖。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次征文来稿政治站位高、展示双拥工作多、研究双拥理论深,稿件以多种体裁反映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双拥光荣传统的认知和坚持,讲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动人情怀故事,为新时代双拥事业的新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据悉,为了更好地体现和落实双拥工作,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今年特地将两条游轮中的一条更名为“崇敬”号,此次活动便是该轮新命名后的首航。“崇敬”号和姐妹轮“双拥”号一起,在新时期承担为驻沪部队官兵和家属代表、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服务的爱国拥军功能。

  颁奖仪式结束后,参加本次活动的获奖作者和相关军地单位代表,在缓缓驶行的“崇敬”号游轮上,尽情浏览了浦江两岸的壮观景色。

     获奖作者表示,“崇敬”号的再起航则象征着延安双拥运动的延续和发展,继续讲好双拥故事,未来可期!

部分获奖名单


附一:部分获奖名单


一等奖2名:

《奏响退役后的奉献之歌》, 作者:张来成;
《延安双拥运动: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伟大创举》,作者:张雪梅。

二等奖4名:

《“双拥花”》,作者:仇士鹏;

《双拥?双拥!》,作者:陈俊东;

《全面提升双拥工作服务备战打仗的贡献率》,作者:刘书凯;

《延安双拥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作者:古树文。

 其他(即三等奖、优秀奖),见上海拥军优属网

附二:获奖征文及相关图片


作者张来成同采访对象邹志坚(左)合影

  张来成采写的这个退役军人团体成为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2022年度表彰的唯一一个先进集体。

获一等奖征文

《奏响退役后的奉献之歌》

作者  张来成

编者的话

  该服务队是一支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多次执行国内抢险救灾和民间应急救援任务,先后参加各类救援活动100余次。

      2021年7月,在河南抗洪抢险中救出被困群众6000余人;

      2021年12月,在西安疫情防控中,对小区、商场、村庄等区域进行消杀,面积达1400万平方米;

      2022年,在上海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出动消杀人员1100余人次,动用消杀设备1200余次,消耗防护服2300余套,消杀面积3800余万平方米,运送抗疫物资40余吨。

      聚如火,散作星;一声令下,他们凡召必回;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洪水中踏浪前行,危难处更显身手,这支队伍不一般,全国各地来“作战”。

     请看——上海浦东新区三栖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保障服务队的先进事迹:

      有这样一支队伍,队员来自五湖四海,“战场”设在全国各地。洪水决堤,他们逆着浊流奔走;疫情来袭,他们日夜兼程奋战。他们就是上海浦东新区三栖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一支由数百名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服务救援队。

一声呼唤

星夜千里来驰援

  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物资补给的道路完全被封闭。此刻,洪水中心成了一座孤岛。

      从天黑奋战到天亮,邹志坚使劲瞪了瞪眼睛,努力让自己变得清醒后,他和队员们再次向着摇摇欲坠的厂房而去。

     2021年7月20日晚,河南、特大暴雨、洪灾。收到郑州防汛办救援求助,三栖救援队理事长徐俊在深夜向救援队队员们发出集结令。

      “我到河南参与救援去了,望女儿好好学习。”“等我回家。”“等我平安归来。”……

      凌晨两点,来不及给家人打个电话,匆匆留下几句叮嘱,救援队踏上了驰援河南的征程。

      强降雨不断持续,洪水一波接着一波。

      “厂房里还有30多名同志受困,已经两天没吃没喝了……”一位同志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呼救,急得泣不成声。

      “上!”一声令下,救援队马上驾驰两艘救生艇向着厂房驶去。

      大水已经淹到二楼,厂房在风雨中飘摇,不确定会在哪一刻坍塌。队员们一艇接着一艇地把受灾职工运送到高处的集结点,一次往返50多分钟,期间还要不断克服钢丝、麻袋、车辆及不明物体的障碍。

      凌晨两点,通信中断,食品耗尽,连同救援队在内的所有被困人员没喝一口水、没进一粒米。短暂休息之时,救援队又听到了一声接一声的呼救:“快来救救我!我的老伴还困在车间里!”

      求助的是一位老汉,他紧紧趴在沿途大树的枝干上,挣扎着从厂房中游出来,为同样被困的老伴呼救。被救援队员发现时,老人已在水中足足泡了七个小时。

      循着老汉指引的方向,花费了近两个小时,救援队终于找到被大水浸泡的厂房,此时已是凌晨五点。他们撬开被水淹没的厂房大门,果真,老汉的妻子和两条爱犬仍蜷曲着躲在车间最高处的支物架上......

      脚底板被洪水浸泡烂、身上尽是树枝和杂物的刮痕、身边的救援艇破败不堪;奋战九天,转战三个重灾区,救援转移受困群众6100余人。队员个个挂着伤,但无一人撤退。

一呼百应

战友协力聚成一团火

      从河南救援归来后,还有一些“功臣”等待着修理:叶片断裂的马达挂机、绳索断裂的救生艇、被刮破的救生衣……“光是设备维修更换的费用就有好几万了。”这些装备,多数是三栖救援队的创始人徐俊自掏腰包购买的。

      徐俊曾服役于武警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曾荣立三等功、获得两次嘉奖和优秀士兵奖章。退役后,他做过保安主管、当过企业管理干部、和朋友一起创过业。但他最想做的,还是用曾经学到的一身本领,继续守护脚下这片土地。

      2018年,国家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推动“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徐俊受到鼓舞,决定拉上战友,组建退役军人救援队。

     “退役军人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退役后还想继续为人民服务。”救援队副队长高航回忆着队伍成立初期的情景,“我们有个队员叫廖浩,在部队当兵期间就参与救火,当时被火烧没了眉毛和头发,这次他却第一个报名参加救援队。”

     战友们的支持让徐俊很感动,因此,他为队员们买上保险的决心也更坚定:“他们干的事情充满危险,我必须为他们买上保险,让他们多一重保障。”

     “特殊险种很难以个人名义订制。”“明知有危险,还去危险现场的行为不予理赔”……徐俊找了多家保险公司都碰了壁,对方一听说需要定制“救援险”,都以各种理由拒绝。

     徐俊不死心,磨破嘴皮子,最终,以公司整体购买对方保险为条件,他为救援队员争取了一份定制“救援险”,保额80万,保费每人550元。

     慢慢地,三栖救援队的能干在业内出了名,很多社会群众都想加入他们。但想要成为三栖救援队的核心成员,需要经过很多考核。

     “救援的能力和实力是救援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栖救援队队长邹志坚介绍,应急救援工作充满危险和挑战,要想出色完成救援任务,体能只是“入门证”,技能才是“杀手锏”。

      以河南暴雨救援为例,抢险救灾、转移群众是争分夺秒的事情,但很多民间救援队并不具备夜航能力,在夜间只能无奈地等在救援外围。在漆黑的雨夜救援,视线模糊不清,队员们只能借着探照灯在水面反射光的情况,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小心翼翼地前行。

     为保证团队的专业度,三栖救援队每周都会组织室内和室外训练,每个季度教官和新队员会去外地培训,参与救援的队员都拿到了IRB搜救证书,都是R2及以上级别的教官。

     河南暴雨出征前,高航收到了新成员和热心人士的请缨:“队长,这次救援还能加我一个吗?”“队长,这次救援让我也去吧,我不怕吃苦。”

     虽然深受感动,高航都一一拒绝,三栖救援队的核心成员,需要接受全方位、全领域,正规化、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中间培训时间要一年以上,拒绝大家的请战,是对大家也是对百姓的生命安全负责。

     除去人员培训外,每年的装备支出,对于徐俊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压力。“以救援潜水员为例,公共救援队员的专业培训费在1-10万不等,加上房租、水电、设备等等,总共花销是150万。”而这些费用基本都是徐俊自己承担。

     近年来,随着救援队名声打响,越来越多企业找他们搞消杀、做培训,有了这些收入,加上慈善基金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他们购买了更先进的设备,力图打造更专业的救援力量。

      现在,三栖救援队的两个装备库里,已经有海陆空各种先进装备,可以抵御水底-30℃的潜水救援服、能够承受两个成年人重量的专业救生衣……

一生使命

忠诚守护脚下的热土

      “伟大复兴有我,祖国需要有我,应急救援有我,作出贡献有我!”

      一大清早,队长邹志坚带领队员喊起了三栖救援队响亮的口号。“这不是唱高调,我们的队员就是这样做的。”邹志坚坦然且坚定。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三栖救援队赶赴当地作为教官执行指导当地队伍抢险,还协助上海华侨基金会运输物资大米1.5吨、军用大衣被子2000件。

     2022年3月以来,在上海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三栖救援队出动1100余人员参与消杀工作,动用消杀设备1200余次,消耗防护服2300余套,消杀面积3800余万平方米,运送各类抗疫物资40余吨。......

     像这样应急抢险的事,救援队不知道干了多少回。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救援抢险就是无私的奉献。”邹志坚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工作,“每一次抢险救援的成功,就是一次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栖救援队服务中心的墙面上,挂满了受灾地区送来的锦旗和救援行业颁发的荣誉奖牌。

      “还有很多实在挂不上去了,我们就做了荣誉展示柜。”

      邹志坚介绍,荣誉柜里还有很多受灾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手写的感谢信。对于救援队来说,这些一笔一划亲手写下的书信是十分珍贵的礼物,鼓舞着他们加倍努力,更好地守护脚下的土地。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邹志坚引述 进一步道出了对人生梦想、生活选择的看法。

作者简介
张来成,诞于周口,青从军旅,退休入京,媒体为文。闲暇,爱好读写,翰墨留痕,润泽情怀,丰盈人生。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