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南府城音景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4-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台南安平港西侧港湾

文/摄 张凯乔

音乐的空间组织乃最多元的协奏曲;大自然是最原始的乐器制造厂,任凭风声、叶落、鸟叫、雷鸣、雨洒……空间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很卖力地显露着独特性。

感观组织使人类对音乐以及艺术表演反应敏锐,产生喜好;表演者在脑海中组织场景,随即流露、表白、演出即可。如我早年结合民族音乐学与建筑学的研究,音乐本身蕴含着时代精神,流露每个时代的背景及民俗风情。每种音乐的意涵,皆充满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音乐的空间组织与空间性上,涵盖着“实体环境空间组织及其空间性”“音乐抽象空间组织及其空间性”,两者协调下的相互关系成为音乐空间探讨的整体。

也因此我们能在与母国文化相异的地域,在愉悦地从空间、音乐中体验同时性和并置性时,逐渐解析那些声响音景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特质。

台南府城的历史纵横

台南府城作为逐渐成熟发展的汉人移民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多样化的音乐文化、令人食指大动的口袋美食,实为来台旅游体验两岸文化异同的好地方。我们也能从岁月留下的历史古迹、因为美景而流传的台湾民谣、百年无断层的南管馆阁、随处可见的大小庙会与建醮……体验身体所处环境的空间性,以及在体验音乐声响与空间的同时,探索那些遗留在其中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图片

水交社空军飞官宿舍改建的历史馆

乘着探索古老城市不同时代音乐空间文化的心,我清早便驱车前往台南旧城以南的水交社。水交社最初作为日本海军航空队的驻地与交谊场所,日本人以中国汉学《庄子·山木》中的“君子之交淡若水”而将其命名为“水交”。

走在淡雅的和式建筑内,策展人有意放置许多台湾歌谣的书籍,透过这些物品与乐谱的链接,人们可以了解殖民主义下台南民众透过音乐发声的众声喧哗景象。1927年受西方爵士文化、唱片工业兴起影响的日本人,引进音乐工业并在台推行“新民谣”,因此留下了不少移居台南的日本人对于台湾景物描写的歌曲《南之岛》《南国节》……这些看似描绘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歌谣,借着音乐工业这个外来事物的东风,拉起了影响迄今的台湾歌谣的序幕。

在唱片工业与新民谣的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台湾台语流行文化于192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蔡培火的《咱台湾》、邓雨贤的《望春风》《雨夜花》《四季春》、苏桐的《农村曲》、陈秋霖的《白牡丹》……这些歌谣跨越百年,迄今仍家喻户晓。战后美军驻台所带来的西方歌曲,也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音乐文化的主要形式。

图片

水交社美军俱乐部与日式建筑的交织混杂

音景——文化的深度内化

距离水交社约莫五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传承百余年、座落于五府千岁代天府水门宫的南馆馆阁台南南声社。进入馆阁时,不禁想起当年第一次走进馆阁时,馆先生张伯仲便上前递上茶水,奉茶以礼相待的情形。南管音乐空间组织所共同形塑的音乐形态,其目的性清晰明确,旨在让人们透过仪式性与彼此整弦(一同演奏与合奏乐曲)和乐(相辅相成人音合一)的精神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盛德状态。其以“气”为导体,透过音乐行为,沟通天、人、乐,追求精神内涵的传导,达成宇宙、社会、人的和谐统一。内圣外王的王道思想与德观礼乐思想的空间氛围,在实质空间中,逐渐形成建构仪式性空间、整弦规范、馆阁内的阶级关系。这也成为早期台湾社会士绅阶级之间,所大力推崇的音乐形态。

图片

馆阁内,人员机动性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图片

台南南声社祭祀空间

如同德国社会学家乔治·西梅尔(Georg Simmel)所述:“独特的事物凸显了典型事物,偶发的事件看起来十分平凡,而浮面与短暂的事件,才真正代表了本质与基本的所在。”

进入馆阁内,整弦区域的正前方有郎君爷,作为乐社型音乐祭礼的音乐形式,馆员们见到初次来访听南管的友人,定会告知除了整弦的馆员外,整弦的途中是不允许有任何人穿越与经过祭坛前的。那么这样的整弦日常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

其实对于台南在地的福佬族群而言,南管音乐是一种音景、一种乡音、一种在地化、一种家,随着时代的转变,有着不同的象征与认同方式。随着馆先生、馆员、馆东与爱乐者、赞助者的形塑,馆阁固定性的实质空间,才被赋予精神内涵。因此看似简单的规范限制,其背后其实涵盖了台南南声社的演变、中国文化的思想与台湾不同时代背景下汉人文化与“他者”碰撞汇融的结果。而南管音乐透过向心式、走出去与回归的方法,衍生出具有交流性与流动性的变动性实质空间与移动性实质空间,对社会生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在此音响空间中参与的过程,可以体悟南管音乐的性格。其音乐本身所蕴含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民俗风情以及台湾早期士绅对音乐及环境的看法。作为乐社型音乐祭礼,南管音乐的整弦音乐环境包含了祭祀郎君仪式的音乐艺术实质空间与祭祀先贤仪式的音乐艺术实质空间,以及整弦大会具交流意义的音乐艺术实质空间等多元的音乐艺术表演空间。

作为传统社会结构基本构成的一份子,南管音乐“行进中的声响空间组织”,乃传递南管乐人精神内涵的一种方式。2015年的时候我有幸参与了台南南声社举办的秋祭与百年整弦(整弦,又称“排场”,是南音特有的大型音乐活动,由多个馆阁共同参与,以特定的方式轮流演奏,一方面通过乐声交流情谊,以乐会友;一方面也有互相切磋意味。演奏程序可分为三部分)大会,当时的踩街实际上便是南管音乐深植在地与社会连结的重要成果。这项活动除了广邀全台各个出名的馆阁外,还邀请了菲律宾等海外的馆阁共同参与。踩街或阵头的音响空间组织在乐器编制上,采用什音合奏。这时的南管音乐代表着南管乐神,以告知整弦大会场地周围,南管音乐圈有,会进行踩街活动。

图片

2015年11月3日台南南声社举办秋祭与百年整弦大会

音乐整弦在不同的音响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空间氛围营造手法。因此尽管踩街队伍采用长型数组,然而整弦的音场方向却以辐射状的拓展为主。踩街队伍的乐器分为上手乐器和下手乐器,在行进的声响空间组织当中,上手乐器通常作为精神性的代表;下手乐器的四块、叫锣、双音、响盏、嗳仔,因其演奏时的穿透力强,穿透力效能优于上手乐器,成为南管队伍踩街时最具空间氛围代表性的乐器。此时的四块乃整体踩街队伍最具穿透性的短波“点音源”的来源;嗳仔则因音压强于洞箫成为长波“线音源”的来源。南管乐人利用乐器的音响空间效能功能,以短波(点音源)优于长波(线音源)、音压强者优于音压弱者,应对室外复杂的音响环境空间。下手乐器声响的下手乐器中的四块、响盏、双音、叫锣作为强化骨干音,嗳仔因音压高,归为旋律线状乐器,成为行进中使乐声传导更远的媒介。

因此对踩街、阵头等移动性声响空间组织的解构,以及其音乐艺术的精神内涵与礼仪性的祭祀空间,令传统乡土的社会文化更加具有整体性。透过“行进中的声响空间组织”,南管音乐展现其“内圣外王”“慎终追远”等精神思维,建构音乐可移动性与传承流布的精神要点。

图片

英商德记洋行内翻录的《新安平追想曲》电影海报

音乐延续无法触及的年代

走访完台南南声社后,便前往了这一次乐游的最后一站安平。作为汉族移居台湾的最初之地,年代久远的安平古堡与周围的贸易洋行,似乎讲述着那些时间抹灭不掉的音乐故事。

英商德记洋行内,有一张电影海报吸引了我——《新安平追想曲》,一旁播放着电影的黑白原片,背景声还夹杂着当年电影放映机胶卷的嘶嘶声,颇具年代意味。《新安平追想曲》讲述了女孩施素贞千里寻父的故事。听着主题曲《安平追想曲》,看着剧情的演变,也不禁让我联想到南管曲《看见前面》,全曲描述了二十四孝中朱寿昌寻母的故事。离开洋行后漫步在安平古堡城池内,《安平追想曲》与《看见前面》背后蕴含的孝顺父母需实时、不忘本与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不断地在脑中回响,或许这就是音乐抽象意象与建筑实体空间交织下所能移貌取神,使人能于无形中保有华人文化精神的缘故吧?

图片

台南安平观汐平台上载浮载沉的蚵寮

带着与《安平追想曲》音乐故事背后类似的心情,前往最后的目的地观汐平台,一路上可看到许多露天卡拉OK,婆婆公公们聚集于此唱着台湾民谣《青蚵嫂》《采茶歌》《思想起》……坐在观汐平台上望着安平港旁一座座的蚵寮,似乎那些古老歌曲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段历史。

或许乐游的趣味就在此,能在音景的传播空间探索,与历史连结,原来那些看似老套的音乐事件,竟有着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