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承谈道 之 六腑功能

 阅海书馆 2023-04-27 发布于浙江

 各位同道,大家好。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一日一道”。今天所谈的内容是六腑功能。

六腑: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胆腑贮藏的胆汁,其他诸藏则受盛清浊混杂之物,互相之间保持着“虚实”更替、传输通畅的生理联系,才能达到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目的。

六腑的气机活动是以通行下降为其主要方式。如果通降失常,糟粕不能传化,就会有痛、胀、闭、吐的症状出现。但六腑亦有其升的一面,如胃、小肠、大肠、膀胱均可将吸收的浊中之清升转于全身以利用。三焦使下焦之元气达全身各处。故《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元气之别使也”。不过六腑气机活动的方式主要是降。

脏腑之间的气机活动不但体现于两脏腑之间,而且多脏腑之间的配合作用同样如此。如津液的吸收、敷布及排泄过程就是多个脏腑在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协调作用的结果。津液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归纳起来,其基本方式是“清升浊降”。其代谢的关键部位是肺、肾、脾三脏。当饮食进入胃中,经胃初步消化吸收,降于小肠作进一步精细消化,并大量吸收其清者,胃和小肠吸收来的津液上输于脾,脾气上升,于是将津液“上归于肺”,而浊者则在胃和小肠的下降作用下,输于下焦。由于脾为“仓廪之本”,脾之升为胃及小肠的下降作用创造了条件,同时,胃肠的下降作用又有助于脾的上升。升与降相互影响,就完成了以脾为中心的第一次“清升浊降”运动。当津“上归于肺”后,经肺的宣发作用上于全身,组织利用后的浊液在肺气的肃降作用下,一部分从口鼻、皮肤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则“下输膀胱”。可以说这是以肺为中心所进行的第二次“清升浊降”。第三次是在肾阳作用下,输于下焦的浊液经过蒸化,浊中之清者由肾脏吸收并上输于全身,浊中之浊则借助肾气的作用,降入膀胱而后排出体外。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指出了不论是情绪的刺激或气候的影响 或是诸如劳倦内伤等原因,都能引起气机的升降运动紊乱。

脾胃气虚:脾胃之气不足,升清降浊无力,胃纳脾运的作用障碍,因而,以食欲不振、纳食减少、食后作胀、四肢困倦、大便溏泻的症状为其辨证要点。

滞,不通畅之谓。气滞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障碍所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引起气机升降运动阻滞的原因较多,如饮食、外感、劳倦、外伤、痰饮、瘀血等,尤其是精神情志所伤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气滞的共有特征是在气机阻滞的部位有明显的“胀”、“痛”、“闷”的感觉,这种病的起伏变化与病人的情绪好坏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气滞的病位不同,还会出现不同的特有症状,以此作为定位辨证的要点。

脾胃气滞:又称中焦气机不畅,多由痰湿之邪或饮食不节所致,导致脾胃的清升浊降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所以患者有脘腹痞闷、胀痛、呕恶厌食,肢体困重、腹胀得矢气则减等特有症状。

膀胱气滞:多为湿热邪气所致,阻遏膀胱气化功能的顺利进行。故有排尿不易,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之症,或因瘀血败精阻碍,或因精神因素,导致膀胱气机郁滞、气化不行,而见有少腹拘结胀痛、排尿不利,但无明显尿痛症状者。

大肠气滞:可因湿热之邪所伤,或腹部手术不彻底,或情志所致,引起大肠气机不畅,通降排便受阻,不能行其传导之职。患者除有腹部游走性胀痛外,还伴有排便不爽,或便秘数日不行,或大便不成形,排出不利,得矢气后腹胀症状减轻。

胃气上逆:胃气以和降为顺,若为饮食所伤或外邪直犯胃脘,使胃气升降反作,不能和降,反而上逆时,就有呕吐、恶心、呃逆、嗳气等症状。

气陷:气陷常在气虚和出入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气机上升运动无力,反陷于下之故,气陷以脾病为主,其他脏腑也可发生,但多同时兼见脾虚的表现。

1、脾虚下陷:也称中气下陷,是指脾气升举作用降低,不能输布精微物质和升托内脏 患者除有头晕目眩、语言低微、气短乏力、自汗出等气虚的一般表现外,还有食入则脘腹胀满、腹部下坠、便意频频、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等病症特点。

2、大肠气陷:主要表现为久泄不止,甚则大便不禁、肛门垂胀、脱肛等特点。其他症状或不明显,治疗时除益气固脱,还当采取涩肠止泻之剂以治大肠滑脱之症。

3、胞气下陷:除有一般气虚表现外,明显而突出的症状特点是月经淋漓不断、习惯性流产、子宫脱出等。

图片

無量天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