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AI大模型“神仙打架” “百模大战”迎来监管

 深柏浅觅探 2023-04-27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钊

最近两个月来,国内AI大模型领域按下了“快进键”。自从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打响国内AI大模型的“第一枪”后,华为、360、商汤、阿里、知乎等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大模型,“百模大战”骤然打响,激烈程度堪比“神仙打架”。

不过,在大模型热度高居不下的同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大模型的监管已然提上日程。新技术突破与监管的到来接踵而至,这是过去自动驾驶、区块链等技术兴起时所未有过的境况。对于国内生成式AI的发展,《管理办法》又该如何做到监管的审慎包容,促进其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现象:国产大模型展开竞赛

在ChatGPT火爆全网后,百度最先挑起国内战事。此后,有技术积累的厂商纷纷入局,华为的盘古、360的智脑、商汤的日日新、阿里的通义千问、知乎的知海图AI等相继面市,且仍有众多厂商如京东、科大讯飞等也“预告”大模型即将到来。如果把科研院所算上,据民生证券的统计,国内已有超30个大模型亮相,行业俨然有大模型竞赛的意思。

不仅如此,大模型也让许多行业知名、甚至是已经“隐退多年”的大咖“重出江湖”,如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等均招兵买马入局大模型领域。

不过,国内企业扎堆发布AI大模型,究竟是真的百花齐放,还是个中有人在浑水摸鱼?业内人士认为,头部玩家中,百度的文心一言和阿里的通义千问优势较为明显,其他玩家中,确实有部分厂商具备长期积累人工智能技术的积累以及特定的应用场景,剩余的部分企业确实存在炒作嫌疑。

争议:百模大战是否“重复造轮子”?

甚至有部分观点认为,国内厂商纷纷奔赴AI大模型,会有重复“造轮子”的嫌疑。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业公司重新做一个ChatGPT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很多人也在问我,中国会不会再出一个OpenAI?基本不会了。OpenAI诞生是因为美国大厂都不看好这个方向,但现在中国的大厂都看好AI大模型,都在做这个方向。”李彦宏给创业公司提出的建议是,基于大模型进行应用开发,而非重新发明一遍“轮子”。

有分析认为,每个科技巨头都希望在自己的生态中形成闭环,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整个国内开源的生态不够强大。不过,不少AI巨头和独角兽仍然坚持自建大模型的根本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市面上几乎没有高性能的现成产品可以满足。

对于普通企业如何以较低成本应用AI大模型,腾讯云行业生态总经理曹言表示,更好的方式是企业从大模型中蒸馏出相对较小的模型,应用到细分场景中,如企业客服、企业知识沉淀等。具体应用场景不可能由一家公司独立完成,需要繁荣的生态体系共建共享共生。

他还表示,AI大模型作为一种语言助手,在多种语言翻译、文本缩放、识别编程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但具体到企业应用,大模型还需要其他能力的加持,如数据能力、制图能力等。

进展:大模型有望引领产业变革

无论是否是重复“造轮子”,就目前几大巨头发布的产品而言,生成式AI已经开始逐渐引领产业变革。

羊城晚报记者4月25日从百度智能云召开的技术交流会上获悉,文心一言开启内测一个月以来,已完成4次技术版本升级,相较最初版本推理效率提升了10倍,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了1倍,在模型性能和成本上实现了大幅优化,大模型推理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在企业服务方面,3月底开始,百度智能云大模型平台启动首批企业内测,未来将针对不同客户和开发者的需求,提供公有云服务、私有化部署两种服务模式。百度智能云的六大智能产品系列,也将基于文心一言全面升级,未来将在安全评估完成后上线。

“文心一言将根本性地改变云计算行业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要尽快行动起来,重新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如何用AI放大这个优势。”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说。

阿里云方面也在4月26日举办的合作伙伴大会上透露,超过20万企业用户申请接入千问测试,企业专属大模型的合作需求十分火爆,几乎覆盖所有新兴和传统行业。为加速服务各行各业,阿里云宣布启动“通义千问伙伴计划”,覆盖油气、电力、交通、金融、酒旅、企服、通信行业。

此外,在更早以前的4月18日,钉钉发布了一条斜杠“/”,并演示接入千问大模型后,通过输入“/”在钉钉唤起10余项AI能力。钉钉总裁叶军宣布,新钉钉将全面智能化,未来一年所有场景都将进行智能化布局。“这只是我们工作智能化探索的一小步,AI对生产力工具的改造才刚刚开始。”他说。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说:“随着AI技术应用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AI模型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这促使科创企业针对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开发定制化的AI大模型,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刘兴亮表示,大型AI模型的普及将推动AI技术在各个产业的应用,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AI技术将有望带来更高效、更准确的服务,提高整体产业的效率。

说法:对新技术宜包容审慎

生成式AI的突破确实将引发生产力变革,但也不能忽视其“暗黑”的一面。此前,包括马斯克在内的1000多名科技研究人员发公开信呼吁暂停开发更强大的AI系统,认为其将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深远的风险。

就在4月11日,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梳理了公开报道中众多专家学者对于《征求意见稿》讨论后发现,大部分专家态度可以总结为:监管应该包容审慎对待新技术。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兵表示,《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意味着中国第一时间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创新应用及相关产品开发有针对性地纳入法治化治理架构,树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的底线思维,明确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指明合规发展的主线。其中还存在可进一步讨论之处,如何更好地设计规则以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在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之上,给予创新发展以可容、可信、可控的制度环境。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则认为,提供服务的平台是重要的责任主体,对平台进行监管,是必要的。对于用户依法正常使用人工智能的行为,平台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核,或未对涉嫌违法的内容采取必要措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人工智能内容责任是否应该全部加到平台方,则有待商榷。

姚志伟表示,很多问题是在发展中解决的,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与国外差距比较明显,如同万里长征第一步,还需要引导企业积极创新,迎头赶上。正如《征求意见稿》第三条指出,国家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如果对企业责任要求过重,可能会抑制企业的创新热情和技术进步。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