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当如苏东坡

 无知一熊 2023-04-27 发布于广东

人生当如苏东坡,心安于相自优游。苏轼接连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虽身劳而心安,故能自适自乐,这是人生的升华;而黄州惠州儋州,也因此从苏轼的三贬之地变为其安乐之乡,乃至成为世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这是物相的升华。修得人生升华,带动物相升华,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且乐此不疲,实乃平生功业。

苏轼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愚读苏轼《自题金山画像》有感如斯。世人多以为《自题金山画像》是首自嘲绝句,甚至认为是人之将老的自悲自叹,非也。《自题金山画像》是首禅意诗,苏轼对平生修炼的总结无论漂泊到哪里,都心安于相,正因如此,修得相由心生之功业,这个相是黄州惠州儋州,是物相又非物相;可仿苏轼同一时间点的诗作《庐山烟雨浙江潮》,改之为:“黄州惠州儋州,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此更直接而不会被“心似已灰之木”误导。

心安于相是修得相由心生功业的基础,何为心安于相?心安于相就是心于道,与天地合其道,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需要认识物相、道法自然和物我两忘只有认识物相,才能掌握本然而不惑,知者必为;只有道法自然,才能顺应本然而不忧,义者必为;只有物我两忘,才能坚持行道而不倦,德者必为。苏轼“游于物之外”,随缘委命,自适自乐,就是心安于相在其心中黄州、惠州、儋州并无不同,亦与他地没有什么不同,儋州在海中,大陆亦在海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正因如此,才能融于物相“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饮东坡到三更,足见其释然、超然之豁达;苏轼以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然态度去认识、顺应和治理物相,创造了自己的快意人生。心安于相就是释然、超然和自然。

怎样才能做到心安于相?三个条件不可少。一要修得正义仁德。正者识物至道,义者行道如归,仁者利物如己,德者慎终如始;无品无格之人既不仁也不义更无德,将己意凌驾于物相之上而不能物我两忘和知行合一,纵使认识和行动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认识物相和道法自然;又或愿意格物格心,但认识和行动的能格不够高,没有充分的理论、方法、能力和信心,智不足以通难知之道理,能不足以行难持之道义,亦不可能充分认识物相和道法自然。现实社会中,还有一类人博学多才,但不付诸实践,或睁眼说瞎话,倒行逆施,横行霸道,助纣为虐,知道而不行道,这是有才无德,不值得称颂。二要善于治学,向自然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积累知识并条分缕析,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相之本然。三要不惧世俗。心安于相是笃于物相之本然而不囿于世俗,且常要移风易俗,容易招致世俗抵抗,不可惧于世俗而不前。此三条苏轼俱全也。

世人多不能做到心安于相,为何?因多不具备三个不可少条件,或因品格限制,或因学识智能不够,或为世俗所囿,背后主因是不能破除物我二分和物相二分之心魔。世人习惯以物我二分为前提看世界,又普遍将物相二分为你我尊卑的二元关系、阴阳虚实的二元状态和取予得失的二元行为,动辄不是非此即彼也是厚此薄彼,如此偏执岂能认识物相又心安于相?

世人多追求二分之一,又多追求自我,偏执且自我而不知修得功业必先心安于相,因而只能仰望苏轼。人生当如苏东坡,就是要学其心安于相。人生一世,黄州惠州儋州,如此而已。( 2023-04-27)

附注:1、仁者利物如己承认利己的天性,但要像利己一样去利物,这就要求心安于相。只要将物己二分,便会产生利物和利己关系的悖论:如果强调利物,试问己不振,谁去利物,怎么去利物,利物又有何用,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此,利物必先利己;如果强调利己,试问物枯萎,拿什么利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利己必先利物;由此可见,利物应为了利己,而利己也应为了利物;只有心安于相,才能做到利物和利己的统一。

2、人为二分而命名的对立关系举不胜举,①二元关系有,你或我、公或私、亲或疏、主或仆、尊或卑、内或外、远或近、表或里、此或彼,②二元状态有,阴或阳、空或有、虚或实、盈或亏、生或死、明或晦、清或浊、热或寒、是或非、正或反、对或错、好或坏、利或害、善或恶、安或危、吉或凶、平或乱、兴或衰、达或穷、王或寇、智或愚、能或拙、福或祸、逸或劳、贫或富、苦或乐、亨或厄、动或静、缓或急、顺或逆、直或曲、新或旧、老或少、多或寡、轻或重、大或小、左或右、高或低、厚或薄、深或浅、黑或白、华或素、美或丑、妍或媸,③二元行为的取或与、受或授、得或失、进或退、出或入、来或往、合或分、流或塞、张或驰、伸或屈、容或斥、誉或毁、德或怨、醒或迷、成或败,等等,说明二分影响极其广泛且深远;同时,提醒对立关系确确实实客观存在;而且,对立推动物相之变化,物相是对立之统一,对立关系虽非物相之本然却是物相之所以然,唯物辩证法甚至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三大辩证规律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