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美院下乡季丨采访札记:以心为犁,耕耘一段瓷都记忆

 顺其自然h 2023-04-27 发布于北京

#采访札记:

以心为犁,耕耘一段瓷都记忆

下乡小分队:城市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一年级

带队教师:张从云 王一川 甘雨 王燕妮 姜丁阳 田琦

下乡地点:江西 景德镇

图片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息。在景德镇,城市的气息来自一群气质非凡的人、一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份永恒于世的坚守、一种质朴纯真的品味。这座瓷以卓然不群的手工业向外递出闪亮的中国名片,也向内悉心经营着悠然恬淡的小镇生活。亦城亦乡、亦古亦今、亦工亦商……当文化与经济共进、传统与现代共振,多情包容的景德镇便在如歌岁月中书写着独特的城市美学。

此次采访,跟随城市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一年级的师生们来到这座山黛水碧、景色幽丽的江南山城。四月的瓷都,城市设计学院带队教师张从云、王一川、甘雨、王燕妮、姜丁阳、田琦,带领基础部一年级59名同学于物、技艺与时间中,以心为犁,以自己为坐标,耕耘一段瓷都城市记忆。

图片

景德镇城市风景掠影

图片

充满烟火气的抚州弄街道

图片

瑶里古镇调研

图片

瑶里古镇采风

借物观道

知会隐微深浅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进入景德镇,伸手便可触摸城市记忆。“水土宜陶”的优渥条件让这里有着两千余年的制瓷历史,铭刻下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符号。带着超越国界的魅力,景德镇瓷器也建立起世界文明的葳蕤之窗。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在《青花瓷的故事》里说道,“16世纪的景德镇瓷器,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在物我之间,一件件瓷器勾连起跨文化的印记”。这一次,城市设计学院老师们的带领下,基础部一年级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与瓷器的对话。

图片

古窑民俗博览区调研

图片

中国陶瓷博物馆考察

从古窑民俗博览区和中国陶瓷博物馆,到陶溪川文化街区和乐天集市,瓷器在不同的文化空间里转化语境,散发光芒。在这其中,可以看到瓷器的色彩样式如何在古代与现代人的思维中跳转,却依然不失本味,千秋永续。参观古窑民俗博览区的这天,恰逢阴雨天气,伴着雨珠滑落伞翼的声音,同学们探寻古窑的不同形制,认识景德镇四大名瓷种类。明代的葫芦窑兼备宋代龙窑和元代馒头窑的优点,使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图片

同学们在雨中的古窑民俗博览区

器物此时不再仅仅是器物,它蕴含着回望与凝思、熔铸着气质与性情、象征着秩序与天地、诉说着枯荣与沉浮。隐微之处,方可见大道。听张从云老师聊起城市设计学院“传统造物”的教学理念,他特别强调了“观物”的重要性,“陶瓷是一种材质,是一种创作语言,不是简单的器皿概念。景德镇原汁原味地保留着陶瓷的各种器形,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融入当代的意识与审美理解,用当下的语言进行新创作,生发出更多创意。”

图片

观看古窑

图片

观看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展览

调研参观中,琳琅满目的瓷器展现出对传统继承的革新,同学们借物观道,思考陶瓷在现代语境下的衍生发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所遇皆为经历,沿途都是风景,在器物中学习事物的门道,灵活迁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图片

同学们与老师在陶溪川的合影

图片

乐天陶瓷集市调研

图片

在乐天集市采访调研的同学们

指尖的歌谣

体悟古老制瓷技艺

亲手制作陶瓷是一项非常难忘的人生体验,包含拉坯、修坯、绘制以及乐烧。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阴干后,再用车刀进行修正,使得坯体里光外平,这些都充满了新鲜与挑战。几乎大半的同学都认为整个制作过程要比想象中难很多,“拉坯时如果没有掌控好,很有可能会出现拉不成型的意外,每一步都要格外细心。”邹蒙同学边说边继续小心翼翼地尝试。同时在绘制花纹时,由于瓶身是曲面,因此对技巧的要求会再次提高。王一川老师希望通过体验制瓷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直接的体会,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图片

真如堂景色

图片

老师与同学们在真如堂

图片

同学们听当地的陈勇老师讲解陶瓷历史

图片

老师示范拉坯过程

图片

绘制瓷器

图片

制瓷间隙的快乐午饭时间

图片

同学们的乐烧作品

一件件瓷器在指尖上蹁跹,不论是旋转拉坯的轮盘,还是绘制瓶身的图案,每一道工序仿佛都带着自己的节奏,最终在指尖吟唱一曲悠远而神秘的歌谣。

火与土的共舞

倾听时间的节律

制瓷体验结束后,一组同学选择继续留下,调研柴烧的古老工艺。下过雨后的庭院带着动人的清澈,与裹挟着檀木香的清甜空气迎面而来,格外舒适。屋檐下,同学们围炉畅谈。

柴烧的整个过程十分严谨,需要严格把控温度,根据情况添柴,随时保证有人守在窑炉边。这一组的同学在本子上记录不同时刻的窑烧温度,并对窑烧的整个过程进行直播。本子上也写下了每一件有趣的事情,与师傅的谈话、自己在不同时刻的状态等。“虽然有时一晚上都不能合眼,但依然感到快乐富足。空闲之余,大家还会一起在炉边烤制食物,这样的感觉不能再过奇妙有趣。”又有同学补充道,“从未像这次一样对时间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从凌晨的夜到清晨的天,认真地感受火与土的共舞,与窑对话。此时,不用刻意地听钟表的滴答声,时间的节律也已经在心中唱响。这是一段纯粹的时间,也是一种纯粹的行为,更是一门纯粹的艺术。暂且抛离倥偬浮世,卸下身体上的'发条’,让时间的节律与心跳共鸣。”

图片

林恩霈同学画的真如堂的夜晚

图片

记录烧窑的温度

图片

同学们在围炉畅谈

图片

共同体验柴烧的深夜

图片

窑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

“大家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城市的生活节奏依然很慢。”这是王一川老师认为景德镇最有传奇魅力的地方。他们也在忙碌中度过一段慢节奏的生活,将景德镇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自身。景德镇是一个适合沉淀的地方,等待着每一个来者将时间酿成诗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与姜丁阳老师和王一川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共同提到了一个词——顿悟。人是需要顿悟的,就像这次体验柴烧的经历定会在同学们的心底埋下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会生根发芽。如两位老师所说,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与瓷器的一次际遇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从此扎根在这里,就像毕业后选择留在这里的每一位美院人一样,在这里发扬美育精神,完成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烧窑的过程就像人生,充满了未知性与不确定性。当你打开窑门,惊喜或是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一件完好的瓷器,由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决定。但不同于现代工业制品的标准,柴烧的瓷器是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正如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重塑完善自我。柴烧的漫长过程会让我们在时间中感悟人生,如一场掷地有声的梦,梦醒时分,只为拥抱每一个始料未及却充满诗意的结果。

耕  耘

物换星移,不同的人来,不同的人离开,但景德镇依然在这里,美院的精神也在这里。时空框架中凝聚着文化记忆的物、技艺与时间构成景德镇人精神的一部分,也向外界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次,不虚此行,用双手雕刻下美院人的印记,也将这一段用心耕耘的城市记忆永远惠存。


 校团委 侯懿倞、学生 雷诗蕊/文
校团委 侯懿倞、学生 雷诗蕊 邹蒙 李泽生 林恩霈 金艺雯/图

实习生 廖宇/排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