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年,他们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去海南?

 老鄧子 2023-04-27 发布于海南
驿动的心

我们渐渐悲哀地发现,我们所走的路,百年前的人都已走过。

我们所讲的话,百年前的人都讲过。我们并不比前人更聪明,也不比前人更幸运。

因为我们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原点。一一木心

1988年刚刚毕业的周文彰博士后来深情地回忆道:“一进茶店,看到那 个火爆而又温馨的场面,心中不由地感叹:海南人多有福气啊!这么温暖的地 方,这么好的同事,这么宽松的环境!想想南京冬天那个寒冷,三个月读不了 一本书,海南简直是天堂了。还有什么犹豫的?决定了,就在海南省政府研究 中心干!”

这位人大哲学博士后来在海南虽然没有如愿成为一名思想家,但却成为了海南省宣传文化口最高负责人一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并于2009年升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当然,像周部长这样成功的闯海者毕竟还是极少数。

图片

那个时候来海南的人真的太多了,挡也挡不住,连国务院发布的劝阻通知都不管用!

不少人在现在的人看来真的是有点疯狂有点傻!

什么体制内的好工作,铁饭碗统统都无所谓,都不要了,如省会城市的公检法,京沪等一线大城市的设计院白领,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律师,老师,记者等职业就更多了,说抛弃就抛弃,宁愿来海南流浪卖馅饼卖报纸也不要呆在体制!

“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这些人真的是说到做到!知行合一,践行到底!

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年这群人对海南,对自我,尤其是对那个时代有信心,才有勇气这样义无反顾!


1987年12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路上就听人说起海南的“求职热”。

走进设在海口市海府路的海南人才交流中心,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热度。

人才交流中心是当年海南行政区人事局下属的一个机构,它的职责是从各地引进海南建设需要的人才,对岛内各单位的专业人才调剂余缺。

但是,如今交流中心似乎更象一个“接待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交流中心的主任林志向是目前海南岛上最忙碌的人物之一。他和交流中心的十几位同志平均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的600多名求职者,介绍食宿,回答询问,安排填写人才交流登记表,更不用说他们每天还要处理数以千计的求职件,联系接收单位,发商调函,建立人才档案库。

图片


他说,海南即将建省而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出后,我们这儿成了汇集各地人才的热点。

两个月来,全国除台湾以外29个省市的5.2万名科技人员找我们联系,要求为开发海南建功立业,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3年总和的8倍。

要来海南的人员中,有六七千人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怀揣大专以上文凭的占8成。

两个月来,光是自费来海南要求安排工作的就有1.2万人,其中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有人决心很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变卖了全部家产,夫妻孩子一起来到海南。

最近,外边传说明年3月海南封岛,再进来就困难了,因此,自费来海南求职的势头越来越猛,远远超过了接待工作的承受能力。

再者,目前多数人经济并不宽裕,自费到海南,车船、食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人为了省一点钱,背着干粮、咸菜充饥。

在交流中心,记者同几位求职者交谈。

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的湖北某工厂一位助理工程师说,我现在生活很安定,但又很平淡,我不甘心这样静静地把意志磨平。


我们青年人敢冒险,也敢吃苦,自己安排自己命运的要求很强烈。中央把海南作为一个改草开放的试点,能来这儿工作正合我的心意。

来自山东某大型企业的一位工程师说,我本来就是海南岛人,1961年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现担任企业的中层领导,收人不算少,住着80平方米有卫生设备的房子,工作、生活都不错。


但是,家乡海南建省和办特区的消息使我激动不已,我愿意放弃优越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作一名建设故乡的创业者,并准备为开发海南吃上几年苦,看得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图片

海南建省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对记者谈到,建设海南的天时、地利已经具备,目前需要大批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人才引进是海南起飞的关键。

但是,海南建省正在筹备之中,建省后将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机关可安排的人员有限,大量的作为经济实体的公司、企业、机构还在筹组,外资、合资企业还在酝酿、谈判之中,靠现有的机构、企业安排人才,容量终归有限,因此,大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确实如此,建省之前,海南一直是广东最落后的地区,留不住人才,一波波的人才来了又走。 

一次是解放初期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南下支援海南建设,这批人员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及农垦系统。

再一次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 许多广东其它地区知识青年到海南插队落户,其中不少是潮汕地区的过剩劳动力。

在海南建省前后,国务院接连颁布针对海南的优惠政策,给予海南开发极大的政策支持。

1987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在海口举行关于海南岛进一步 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

“为有利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开发建设,建议国务院授予海南省更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这次会议的一些提法和要求标志着海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海南大特区承载着实践经济体制创新的远大目标。

这直接刺激与鼓舞了全国各地许多人才的创业雄心,海南未来美好而广阔的发展前景、特殊的政策以及深圳特区的成功经验,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海南短时间内成了国内“人才低地”效应,全国各地的人才潮好像洪水般流入,渴望来到海南。

“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兴起 。

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 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说,考虑到海南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国务院提议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成立海南省。

图片


10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采访海南建省筹备组正副组长许士 杰、梁湘的专题报道《海南将招贤纳士开发经济》:“许士杰、梁湘说,根据海 南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大胆起用当地的人才,使海南原有的人才发挥作 用,一方面要大量引进内陆的人才,同时也要向海外和香港招聘必要的人才。

10月28日,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同海南行政区党 委书记姚文绪、副书记王越丰等在人民大会堂就海南建设的相关问题答中外记 问。

会上有香港记者问:“海南建省筹备期间,向香港筹集多少资金?是否 聘请香港人才?聘请哪方面的人才?”

许士杰回答:“海南在建设过程中,需要 大量各方面的人才,我们准备向国内其他地方聘请,也准备向香港聘请,需要 哪方面人才,就聘请哪方面人才。”

这些新闻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 国各地的求职人员纷纷动身来到海南,各种求职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十万人 才下海南”的序幕正式拉开。

这次人才潮在海南历史上是空前的,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求职为目的的来信来函数量急剧増长。

从1987年秋起,海南行政 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每天就收到大量求职信件,从每天的十几封增加到几十封、上百封,至1988年12月达到高峰,平均每天收到的求职信件达上千封。

除了直接收到的信件外,海南建省筹备组正副组长许士杰、梁湘的办公室每天 也转来大量的求职信件。

这些求职信件不仅数量大,而且地域分布也很广,除 了台湾以外,全国各地都有求职来信,其中以湖南、陕西、江苏、四川居多。

仅从1987年9月至1988年3月29日,海南行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收到来信 12.3万多封。

根据对其中6.1万封信的抽查,其中男性占88%,女性占12%; 35 岁以下的占80.4%,36〜45岁的占11.6%,46~55岁的占7.5%,56岁以上的占 0.5%;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大学本科的占46%,专科的占29%,中专 的占11%,高中以下的占12%。


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求职人员具有大专 以上学历,文化程度较高,有近10%的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从专业上说,不 仅专业涵盖广,达到了 47个,而且很多专业都是海南建设急缺的,比如机械制 造、电子工程、电气自动化等,这些人才都是当时全国较为稀缺的,他们能够 大量地聚集到海南,充分体现了海南大特区独特的魅力。

在建设海南大特区时 代使命的感召下,1987—1988年的两年间,海南行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收到 求职来信来函数量总共收到了 14.7万件,“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称呼也由此 而来。

第二,上岛求职人员剧增,岛内外交通要道的客流量明显增加。伴随大量 求职信件而来的还有滚滚的人流,当时海南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还很落后,全国 各地来海南求职的人员主要通过来往于广东海安和海口新港之间的轮渡上岛, 由于前来海南的人员过多,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从内陆来的船一靠 码头,立刻涌上来一群带着行李找工作的年轻人,以至于在海安港卖报纸的小 贩每天的销售量能够达到400多份。

大量的求职人员使得海口的住宿旅店也基本 饱和,当时海口著名的湖光旅社都不得不调整价格,增加大量临时铺位,甚至 允许两个人睡一张床,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人员,各种方言此起彼 伏,各种思想激烈碰撞。

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有一段10余米长的墙壁, 墙壁前每天聚集着求职人员,人们习惯称这面墙为“闯海墙”,“墙上密密麻麻 贴满了各式各样、风格不一的自荐信、招聘书,用毛笔写的、钢笔写的,还有 自画像,什么样的都有。

图片

有人刚贴上招聘表,糨糊都没干透,呼啦一大波 人围上来争看招聘内容,还没来得及看完,马上就有人跟上,把原先的那张纸 盖住,贴上了新的招聘内容。”

据统计,从1988年7月至1989年3月的半年多 时间里,仅600多万人口的海南岛,涌入人员竟然达到50万之多。
其中当时仅有30多万 人口的海口市,涌入人员竟达20多万。


从1989年2月10—26日新港上岸人员 的统计来看,平均每天到达8500人。这些求职人员大多数是怀着建设祖国特区 的理想而来的,其中有怀才不遇的专家学者,也有在计划经济僵化体制下备感 压抑而渴望寻找自由环境的中年人,更多的还是对未来充满期望和憧憬的年轻 人。

正如“闯海人”中流传的歌曲《海南梦》唱的那样:“谁不爱自己的家?谁愿意浪迹天涯?只因为走自己的路,只因为种子要发芽。创业的一颗雄心, 伴着椰子树长大,海风阵阵吹进胸怀,流血流汗一样潇洒。”

第三,海南行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现场接待人员数量大幅増加。

海南 行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许多人才来海南到访的第一站,许多求职人员一上 岸就直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接待的人员数量从每天的十几 人激增到200多人,高峰时期竟然达到五六百人之多。海南各企事业单位纷纷 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布需求信息,再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汇总成《海南各类人才需求一览表》张贴出去,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为全岛人才交 流的集散地。

许多职位一经张贴,立刻就吸引了大批求职者,各类职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求职人员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规模如此之大的人才潮,不仅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也超出了海南建省筹备 组和海南行政区党委、行政区政府的预计,为了更好地为人才服务,1987年11 月6日,海南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珍 视这一大好时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把那些海南开放建设急需的人才引 进来、留下来、安置好。

凡是来函都要尽快答复,对于来访者要热情接待,急需的人才要尽快安置好。

尽管海南建省筹备组和海南行政区党委、行政区政府高 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但由于求职人员过多,仍然无法避免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

虽然已经过去了35年,但毫无疑问“十万人才下海南”率先树立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海南特区精神。

在当时来势汹涌的人才大潮中,不少闯海人意志坚、决心大,可以说是破釜沉 舟,背水一战。

有的辞去了公职,有的变卖了家产,有的举家迁徙。无数闯海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干的勇往直前精神,在海南这片热土生根、发芽,锻造出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

在当前海南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时期,认真回顾“十万人才下海南”这一历史事件,
对进一步做好自贸港人才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图片






撰文:台风雨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