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_王英
2023-04-27 | 阅:  转:  |  分享 
  
山东中医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30 卷第 1 期

呃逆俗称“打嗝”。 中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气

逆上冲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

制。 古称“哕”,又称“哕逆”。 现代医学称“膈肌痉

挛”。 脑血管病患者时有呃逆发生,病情顽固,用刺

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吓,或闭气不令出入的方法皆

无效,顽固性呃逆严重干扰患者的休息与进食,使患

者烦躁不安,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给患者造成了很大

的痛苦

[1]

。 因此,中风患者在出现呃逆时应及时控

制,兹将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陈建强等

[2]

用丹芪柿蒂汤治疗中风后呃逆 36

例,治疗组给予丹芪柿蒂汤,处方:太子参 15 g,丹

参、黄芪、赭石(先煎)各 30 g,丁香、柿蒂、白及各

10 g。 伴腹满便秘者,加大黄 10 g、厚朴 6 g;发热加

竹叶 10 g、生地黄 10 g、石膏 20 g;痰多加瓜蒌仁

15 g、竹茹 10 g;胃阴虚加沙参 10 g、石斛 10 g、麦冬

15 g;胃寒加高良姜、吴茱萸各 10 g;阳亢加天麻

10 g、钩藤20 g。 日 1剂,浓煎取汁 100 ml,予口服或

鼻饲,每次50 ml,早晚各1次。 5 d后观察疗效,治疗

组优于口服或鼻饲阿托品的对照组。 卢正海等

[3]



加减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 22例,治疗组口服

加减旋覆代赭汤(旋覆花 12 g,赭石 20 g,丁香 6 g,

柿蒂 9 g,白芍 15 g,竹茹 10 g,黄连 6 g,半夏 10 g,

白术12 g,生姜3片,大枣 10 枚,甘草 6 g),日 1 剂,

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对照组给予胃复安 10 mg 肌

内注射,日 1~2 次。 均 7 d 为 1 疗程。 结果治疗组

总有效率 7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王国英

[4]

采用自拟镇肝降逆汤,药用:生赭石(先煎)

30 g,竹茹 10 g,钩藤(后下)15 g,胆南星 6 g,柿蒂

10 g,瓜蒌 20 g,大黄(后下)10 g,枳壳 10 g,陈皮

10 g。 加减:痰涎壅盛者加鲜竹沥水20 ml,以增强化

痰之功;热甚者加黄芩 10 g、栀子 10 g;大便通后去

大黄。 日1剂,水煎至300 ml,每次 100 ml,日 3 次。

不能服药者予鼻饲。 治疗中风后呃逆48例,总有效

率81.25%。 黄春华等

[5]

采用温胆汤加味辨证治疗中

风后呃逆临床疗效显著。 张福增

[6]

采用血府逐瘀汤

治疗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 穴位注射

熊涛

[7]

用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 85

例,治疗组取5 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氯丙嗪 25 mg,

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足三里穴位皮肤,右手持

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捻转进针,进入 1~2 cm

后,抽吸无血液回流后即注入氯丙嗪 12.5 mg,拔针

后消毒,棉球覆盖,以同样方法在对侧足三里行穴位

注射。 对照组予氯丙嗪 25 mg 肌内注射。 治疗组总

有效率达 92.94%,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张春

霞等

[1]

用膈俞穴注射氯丙嗪配合护理治疗中风病顽

固性呃逆 108 例,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

部,第 7 胸锥旁开 1.5 寸即为膈俞穴,常规消毒皮

肤,用 1 ml 注射器准确抽取氯丙嗪 0.2 ml(5 mg)注

射到一侧膈俞穴皮下,日 1次,左右两穴交替进行,5

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达93.52%。

3 针刺治疗

3. 1 一般针刺疗法 马娇

[8]

采用针刺内关、人中穴

治疗本病 25 例,疗效满意。 患者仰卧位,取双侧内

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常规消毒穴位,选用 28 号 2 寸毫针,

快速垂直刺入,进针 1 寸,施捻转轻补法,运针 1~

3 min;人中穴(当人中沟上 1/3 与中 1/3 交点处),向

鼻中隔下斜刺 0.3 寸,施雀啄手法,运针 1~3 min,

要求以眼球湿润或充满泪液为度。 留针40 min,中间

每 10 min 行针 1 次,每日针刺 1 次,10 d 为 1 疗程。

1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总有效率 96.00%。 潘光辉

[9]

以针刺天突、膻中、内关(双)与指压攒竹穴(双)相结

·综述·

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

王 英

1

,申鹏飞

2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08年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文献,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穴位注射法、一般针刺法、耳针疗

法、电针法、针药结合法以及其他方法等。 认为对于中风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相配合,方能显效。 参考文献

18篇。

[关键词] 中风;呃逆;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358X(2011)01-0065-03

[收稿日期] 2010-06-03

[作者简介] 王英(1983-),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 申鹏飞,E-mail:shenpf@yahoo.com.cn。

65· ·

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11.01.029

山东中医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30 卷第 1 期

合治疗37例疗效显著,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

天突穴沿胸骨切迹上缘内方向下刺,进针1寸,出现

咽部堵塞感后,留针30 min。 内关穴、膻中穴针刺得

气后,施平补平泻法,可留针 1~2 h。 指压攒竹穴,

力度由轻到重,持续3~5 min。 针刺治疗每日1次,5

次为1疗程,指压攒竹穴可每日数次。

3. 2 耳针及耳穴压豆治疗 中风后呃逆的针灸治

疗包括耳针疗法

[10]

。 刘琪

[11]

采用耳针治疗中风后呃

逆 30 例,并与中药汤剂治疗 29 例进行疗效比较,

治疗组以耳针之神门、胃透膈、肝为主穴(取一侧耳

朵),个别病例配以中魁、内关、足三里(均为双侧);

对照组以治疗呃逆病常用药为主方:丁香 9 g,柿

蒂 50 g,厚朴 9 g,吴茱萸 9 g,枳实 9 g,半夏 9 g,

橘皮 9 g,作汤剂口服,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连服

5 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

68.9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司

书凯

[12]

用耳穴压豆法治疗 48 例均为脑出血所致的

频发呃逆患者。 选穴:耳中、胃、神门、降压沟、肝阳、

贲门、脊椎。 对神志清醒者,在上述穴位用火柴梗寻

找压痛点,挑选压痛较明显的 2~3 穴为治疗点;对

昏迷者,选耳中、胃、神门、肝阳为治疗点,取治疗点

双侧穴位,选用磁珠用麝香追风膏固定在穴位上,然

后进行压迫刺激。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患者有胀痛、

酸麻感为宜,昏迷患者以局部灼热为宜。 双侧对应

穴位同时刺激,每次每个穴位刺激 3~5 min,2 h 刺

激1次,5次为 1疗程,结果48例患者中,41例治疗

1疗程呃逆停止,7例治疗2疗程呃逆停止。

3. 3 电针治疗 郑永生

[13]

用电针双侧迎香穴为主,

治疗中风伴发呃逆 28 例。 方法:常规消毒后,用 28

号 0.5 寸针以轻缓手法进针,进针 0.2 寸,针刺朝向

鼻侧,捻转泻法1 min,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流泪等

针感,部分患者呃逆立止,留针10 min。 病情较重、病

程较长者,针刺得气后,针柄与电针相连接,选连续

波,采用高频率,加大强度到一定程度呃逆立止,再

调小强度到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 20 min。 28 例患

者经针治 1 次治愈 18 例,2~3 次治愈 6 例,4 例无

效。 封卫兵等

[14]

随机选择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

疗组30例,使用鱼腰穴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呃逆的

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另将未加鱼腰穴治疗的28例作

为对照组。 取穴与方法:取头皮鱼腰穴,上肢内关、

合谷,下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 鱼腰穴用泻法,中

强度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余穴平补平泻。得气

后接6805-AⅡ电针仪,选择断续波(频率20次/min,

波宽300 us)。 留针时间及疗程:鱼腰穴留针 1 h,余

各穴留针 20~30 min,日 1 次,5 次为 1 疗程。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0%,对照组总有效率 71.4%,治

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4 针药结合

邢姝玲等

[15]

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呃逆。 治疗组,

针刺取穴膈俞、内关、中脘、胃俞、足三里、太冲、内

庭,伴有气逆痰阻配肺俞、丰隆,胃阴不足配脾俞,施

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 日1次,连续针刺10 d。

中药治疗内服止呃汤方,系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进

行加减,药物组成:旋覆花、赭石、沉香、陈皮、枳实、

紫苏各15 g,竹茹、干姜、甘草、柿蒂各 10 g,黄芪、白

术各 6 g。 水煎取汁 200 ml,每日 3 次服,连续服用

10 d。 对照组只采取针刺治疗,针刺穴位、操作手法

及治疗时间与治疗组相同。 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

照组。 结论:中药汤剂是从整体调整脏腑入手,针刺

是从局部疏通经络入手,二者配合相得益彰。 李淑

红等

[16]

针药配合治疗中风后呃逆 30 例,采用针刺

脾、胃、肝经俞穴,每日1次,并施用不同手法以增加

刺激强度,同时配合口服旋覆代赭汤加减,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服。 结果治愈 21 例,有效 5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86.6%。

5 其他疗法

陈敏

[17]

运用八珍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呃

逆 36例,并与应用胃复安治疗36例进行对照观察。

治疗组采用八珍汤加味,基本方:党参 10 g,白术

12 g,茯苓12 g,当归15 g,白芍10 g,熟地黄10 g,竹

茹 12 g,川芎 10 g,枇杷叶 15 g,柿蒂 10 g,甘草 5 g。

加减:兼阳明腑实证者,加大黄、厚朴、枳壳;兼胃阴

不足者,加麦冬、玉竹、砂仁。 水煎取汁 200 ml,温度

40~42 ℃,8 号导尿管插入肛门约 20 cm,15 min 内

灌注完毕,保留30 min 以上,日1次,3次为1疗程。

对照组采用胃复安 10 mg,每日 2 次肌内注射,3 d

为 1 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4.4%,与对照组

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 席明健等

[18]



80 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和利

他林注射对照组各 40 例,进行组间疗效比较分析。

治疗组根据腕踝针的理论和方法,进针点选双侧上

1。 用0.3 mm×25 mm 毫针,在腕横纹上约两横指处

进针。 如局部有血管、伤口或瘢痕,进针部位略上移

或下移。 针刺入皮后向躯干方向平刺,使整个针体

卧于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局部无酸胀等针感及其

他不适感,胶布固定针柄,留针30 min。 日1次,3次

为1疗程。 对照组利他林10 mg 臀部肌内注射,日1

次,3 次为 1 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0%,疗效优

于对照组。

6 讨论

66· ·

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1月第30卷第1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其组分参与的气道

慢性炎症性疾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

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

经治疗后稳定,但日久迁延难愈

[1]

。临床上西药治疗

主要是糖皮质激素、选择性β

2

受体激动剂、白三烯

调节剂、抗胆碱药及茶碱类

[2]

,患者依从性差,疗效

尚不确切。 中药在支气管缓解期扶正固本之法与西

药在急性期控制发作结合应用,不仅提高了疗效,而

且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使不少依赖糖皮质激素的

患者得到解脱,显示出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优势。

中医通过整体调节脏腑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发挥人体的抗病潜能,减少发作机会,故在强调发作

期治疗的同时,按照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则,发挥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中医综合疗

法加强缓解期的治疗,减少本病的发作,对于本病的

预后和提高治愈率将大有裨益。

1 病因病机分析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病范畴,病位在肺,由于

脏腑亏虚,痰饮(瘀)内伏,外邪侵袭而发病。 哮喘发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药治疗进展

范雨恋

1

指导:朱 佳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年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

院呼吸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目前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如补益治法、补益兼祛邪治法进行了综述,以期望对中药防治该病的

机制有所了解,并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了中药防治的优势所在,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9篇。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药治疗;补益;祛邪;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59.6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358X(2011)01-0067-03

[收稿日期] 2010-06-10

中医学认为,呃逆为重病久病之后正气亏虚而

致。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病深者,其声哕”。

《证治汇补·呃逆》曰:“呃逆者,皆病深之候也。”呃逆

的发生预示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是病情加重的征兆,

若仅系偶然发作,症状大多轻微,可以不治而愈。 但

若并发于一些严重疾病之后,常为元气衰败,胃气将

绝的征象。 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言:“唯屡呃为

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之气大有竭

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

也。”脑血管病引起的呃逆,多半是大面积脑梗死、多

发性脑梗死、脑干病变、脑出血等,均为临床重症。 对

于中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方法

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方可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霞,刘威,梁秀莉. 膈俞穴注射氯丙嗪配合护理治疗中风病

顽固性呃逆108例[J]. 中医药学刊,2002,16(3):172.

[2] 陈建强,鞠中斌. 丹芪柿蒂汤治疗中风后呃逆36例[J]. 新中医,

2003,35(4):51-52.

[3] 卢正海,吕建平,牟方波. 加减旋复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 22

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82.

[4] 王国英. 自拟镇肝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 48 例[J]. 北京中医,

2004,23(4):225-226.

[5] 黄春华,胡连根. 温胆汤加味辨证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观

察[J]. 四川中医,2007,25(6):72.

[6] 张福增. 血府逐瘀汤治疗中风并发顽固性哕症举隅[J]. 河北中

医药学报,2001,16(2):27.

[7] 熊涛. 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所致呃逆 85 例[J]. 中国中医

急症,2005,14(8):713.

[8] 马娇. 针刺内关、人中穴治疗中风呃逆25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09,18(2):45.

[9] 潘光辉. 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 37 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1,

17(8):26.

[10] 王海泉,孟迎春. 中风后呃逆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

杂志,2004,20(4):57-58.

[11] 刘琪. 中风呃逆病的耳针治疗[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

14(8):39.

[12] 司书凯. 耳穴压豆治疗中风后频发呃逆[J]. 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7):332.

[13] 郑永生. 电针迎香穴治疗中风伴发呃逆 28 例[J]. 中医研究,

2001,14(3):6.

[14] 封卫兵,谢明,周丽红,等. 电针鱼腰穴治中风后顽固性呃逆 30

例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37-38.

[15] 邢姝玲,黎凯. 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J]. 吉林中

医药,2008,28(8):591.

[16] 李淑红,王永强,李淑玲. 针药配合治疗中风后呃逆 30 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5):13-14.

[17] 陈敏. 八珍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J]. 河

北中医,2001,23(4):281.

[18] 席明健,田源.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呃逆 40 例临床观察[J]. 辽

宁中医杂志,2008,35(9):1352.

67· ·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