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荒之行

 姑苏种田人 2023-04-27 发布于江苏

穆兰芳

四月中下旬,江南春和景明,举目青绿;而四千里之外的北大荒,乍暖还寒,残雪未消,但松花江畔的旱柳刚冒出的新芽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临。苏州市决定去北大荒考察。此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已去,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未来,不是旅游度假的黄金旺季,而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

苏州市早已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但育秧环节是短板,以人工为主,还是七老八十的老爷老太。十来个人围着育秧生产线,搬稻种、搬基质、搬秧盘和秧苗,累得够呛。“秧好一半稻,苗好七分收”。不解决育秧环节的机械化问题,无人可用的困境和谁来种地的矛盾仍然突出,更不用提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了。北大荒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引领者,已经率先实现了包括育秧在内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慧化管理。怀着学习取经的目的,我们一行十六人,从苏州浩浩荡荡出发了。

五天考察,八个地方,我们被热情接待,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路上,目之所及,皆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和驰骋轰鸣的“铁牛”,难得一见的村庄和光秃秃的杨树林,还有秸秆燃烧升腾的白烟和遍地的灰烬。他们只种一季水稻,播种的季节比苏州略早。完全两样的景致和情形,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一路议论纷纷,惊叹连连。即便我们只在建三江垦区的七星、创业、红卫、胜利农场和哈尔滨周边的五常转悠,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路上。我们不由得慨叹祖国的幅员辽阔和地广人稀。这样的初春,行驶在这般萧瑟的苍茫大地,再碰上这么昏天暗地的沙尘暴,容易心生孤寂,感受到自我的渺小。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遥想七十多年前,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青年、1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前赴后继,近百万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付出了怎样的卓绝奋斗,才把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华大粮仓,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今,北大荒响应时代的号召,针对“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启了“二次创业”,在全国范围内与地方政府合作,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北大荒解决方案”。目前,北大荒已在全国多个粮食生产优势区建立了示范基地,垦地融合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奉献力量。

北大荒之所以敢于走出去,源于决心和勇气,也源于成熟的管理模式,更源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仅拿考察的几个农场来说,他们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田间变车间的领先做法,令我们所有人赞叹不已。在这里,水稻种子不需要农药包衣,只需要60℃的水温浸种10分钟,就能杀死恶苗病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在这里,他们运用双氧智能催芽技术和叠盘暗室育秧技术,缩短了育秧时间,提高了秧苗质量;在这里,搬秧摆盘不再需要人工,而是利用码垛机器人叠秧盘、遥控轨道车运秧盘,硬盘摆盘机摆秧盘,全自动起盘机起秧盘和装筐,有效解决了传统育秧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等问题;在这里,通过应用数字农业管控平台,利用传感器获取大棚内部空气、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实现了秧田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控,一键控温调水,护秧苗周全。窥一斑而知全豹。北大荒已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也具备了模式输出的硬实力。

正如我们到了北大荒,连吃几天的锅包肉、东北大乱炖和凉拌蔬菜后,也很想念苏州的汤汤水水和丰富的时令蔬菜一样,北大荒走出来,短期可能也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土壤肥力的问题。即便我们处于太湖平原,土壤算是肥沃的了,但北大荒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40克/千克,将近我们的两倍。还比如病虫害的问题。高寒地区,低温低湿,病虫害轻,水稻只需防治恶苗病、潜叶蝇和草害,用2—3次药就可以了;而亚热带地区的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诸如此类的差异还有很多,需要时间来探索和总结,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东北人热情好客,也能唠嗑,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即使以水代酒,也能在饭桌上说出一二三四来,像领导讲话一样条理清晰,也像要必须完成的某种仪式,礼数要尽到周全。准备考察现场也这样,在胜利农场旱田智慧农业先行区,他们不遗余力地把最先进的无人机械和协同作业场景展示出来,让我们感动不已。

学先进,知不足,也找到了努力方向。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推动垦地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将模式和技术复制平移,带动提升苏州的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接下来,我们准备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