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见闻笔记:进城卖豆腐

 胶东故事会 2023-04-27 发布于山东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市场逐渐放开,商机俯拾即是。那时进城谋生的乡民,只要吃苦耐劳,且有一技之长,大多可以成功立足,随后买房落户,实现人生转变。笔者少时,就曾见过身边相应的成功案例。

此案例的主人公以制豆腐为业,早年只是在乡间经营,逢集则去赶集摆摊,平日则在村内叫卖。小贩走街串巷,口中往往有特殊呼喊之语,以之吸引顾客。大人自然可以理解其中原委,而孩童则不知究竟,只是单纯觉得呼喊声滑稽好笑。因此,对于这位“卖豆腐者”,小伙伴们一度均有“轻视”之感。

爱屋及乌,轻此及彼。这位卖豆腐者膝下有一女儿,年龄与我等相仿,同样在村内小学就读。同学嬉闹之时,常有人以“做豆腐”来调侃此女生。如今思来,此举有失尊重,甚为不妥。但好在当初大家都是孩子,正所谓童言无忌,彼此倒无隔阂。

忽有一日,该女生未到学校。起初,众人以为她因病请假。后来详细打听,方知她已跟随父母进城生活了。

其中详细经过,笔者了解不多,只知女生之父,即先前提到之卖豆腐者,大概是经人介绍,获知城中有商机—毕竟,豆腐为大众食品,非但乡村流行,城市需求量亦大,当时机器加工普及度不高,个体豆腐作坊生意可谓红火。

在独自进城试水之后,他感觉的确有利可图,便将家人一并迁来,正式进城定居,其女儿因此转学。

笔者虽不知这家人后来的具体情况,但并未见他们再回村,想必早已在城中站稳脚跟。

此事并非孤例,多年之后,笔者还曾从朋友那里听过类似故事。

此朋友就读于烟台某高中,其同学当中有一女生,经历与前者相仿。

该女生原籍鲁西,家中亦以制豆腐为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其父听闻烟台为经济高地,于是便拖家带口来此制卖豆腐。

豆腐虽为小本生意,但日积月累之下,其亦攒出不菲积蓄,遂于某年出资买楼,正式落户于烟台。而其女从小迁到城市,乡村之气渐脱,至高中时,已俨然一时髦女郎。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类似故事,在当年屡见不鲜。然时过境迁,如今再进城谋生者,立足已非易事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