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峄文史┃古峄八景——仙洞悬云

 微湖渔夫 2023-04-28 发布于山东

峄城旧称峄县,自夏朝在此建缯国后,一直为州县治所。垂昭千秋的历史名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以及抱团相依的“石榴文化”、砥砺奋进的“青檀文化”、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经历四千年兴替更迭,积累下深厚的内涵。
为传承好本土历史文化,峄城政协微信公众号开设“古峄文史”专栏,透析历史脉络、传承文化精髓、讲述峄地传奇,进一步发挥政协文史“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为“千年古县、秀美峄城”贡献政协力量。
即日起,峄城政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古峄相关史料知识。本期是古峄八景之仙洞悬云,欢迎阅读。

仙 洞 悬 云

图片

玉洞苍烟古,同君一醉攀。

秋深黄叶尽,雪霁白云还。

这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游览“峄县八景”之一“仙洞悬云”时,留下的《游仙人洞》诗,诗中盛赞了城东“青石山”诱人的景色。
青石山又名“进食山”,传说东汉初年海西王董宪叛乱,光武帝刘秀率领部队到此平叛,当地群众箪食壶浆欢迎刘秀的部队,所以此山又叫“进食山”。青石山山势呈东西走向,虽不巍峨,但不失险峻;虽不广长,但钟灵毓秀。初春,杏花桃花次第开放,分外妖娆;孟夏,榴花点点,鸟鸣溪涧;深秋,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假若你来此巧逢雨后,高山流水之景色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聆听瀑布轰鸣,观松涛阵阵,享幽谷清凉,思先贤美文,觅“仙洞悬云”,仿佛置身仙境。
据《峄县志》记载:“青石山,县东七里,山顶一石穴深数丈,旧传异人居之,炼形仙去,故名仙人洞。”
说是当地有人到微山湖贩鱼,回来发现青石山风景优美,把鱼挑子寄存在“七里店”里,上山游玩去了。他看两个老道正在下棋,就 悄悄观看。贩鱼人忽然抬头,只见树叶一会儿黄了,一会儿又青了……这时,道士说:青年人,饿了吧?他说饿了,道士掐了半个大米粒放进锅里,贩鱼人说半截大米粒能够吃吗?老道掀开锅满满一锅米饭。贩鱼人吃完谢过道人就下山了。他下山一看店没有了,惊愕之余急忙打听。村民告诉他,听老辈说从前有个人贩鱼,把挑子放这鱼都烂了,就是没见人回来。原来是“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啊……”

图片

这个古老而又传奇的故事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虽说是民间神话,但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名句。仙人洞在半山腰上,拾阶而上,古道、残碑不时映入眼帘,突然一堵巨大而又光滑的青石峭壁横亘在深涧上,石壁上书“高山流水,万象森列”八个如斗大字。
沿着曲折山路,穿越古意盎然的亭台,便来到了广为流传的“仙人洞”,洞高约丈余,宽七八尺。洞外崖壁如削,杂木丛生,洞内石隙错综。洞内外随处可见古人开凿的石龛、柱窝,可以想象当时这里道观、庙宇俱在。
据史料记载,仙人洞原为道家,后为佛家所取代。仙人洞土人皆称“东庙”,“西庙”就建在西山坡,名曰“玉皇洞”“会真洞”。这里亦是山水俱佳,风景独好,天然的洞窟为参禅悟道的佛家弟子提供了幽雅的场所。半山腰上还有一天然石井,叫“滴水井”,井水源自石隙滴淌而成,水质甘冽,过去为僧人取水之处,滴水井水势虽然不大,但常年不涸,滴答作响如生命的时钟记录世间的沧桑……

图片

“仙人洞”周围还有“碾月坡”“桃花石”等景点,都是明代“给事中”柴奇所题。贾梦龙、贾三近、柴奇、王琰等地方名人都曾多次来过这里……
仙人洞风景区美名曰“仙洞悬云”。这个地方飞瀑流泉,云雾笼罩,确是古代文人寻胜探幽的一处佳境。雅客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像明代柴奇《仙人洞》中的诗篇就这样写道:
古峄城东问祓除,春山花鸟拥肩舆。
探奇更上仙人洞, 石跨飞流百尺余。
仙人洞祥云缭绕,故事动人。这里山奇石怪,这里佛道双修,这里洞窟云集,自然天成,身临其境,物我两忘。有一天或许你会看到飞流直下,仙洞悬云,去感受一下峄东胜境给你带来的无限美好,给你留下难忘的仙境之旅……

文章来源:《古峄风物映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