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施秉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4-28 发布于山东

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而得名。

       殷周时(前771年)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代时属象郡。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西北部的偏桥等地隶属牂牁郡且兰县,东南部(今胜秉等地)隶属武陵郡。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偏桥等地区属牂州牂牁郡,胜秉等地属辰州沅陵郡。唐时,改郡为道,偏桥以西属黔中道,以东属岭南边陲。天宝三年(744年),隶于充州,其偏桥等地受辖于东邻县,胜秉受辖于昭明县。宋时属矩州大田溪洞地。元至元年间,设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均属思州宣慰司。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置偏桥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二年(1414年),偏桥卫、施秉蛮夷长官司改隶镇远府。正统八年(1443年),以施秉蛮夷长官司地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年),废施秉县。崇祯四年(1631年),复置施秉县建制。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偏桥卫入施秉县,移县治于偏桥卫城。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七年(1730)设胜秉县丞,为施秉分县,后并入施秉县。此建制直至宣统年间,未曾更动。

    民国二年(1913年),施秉县隶属于黔东道(驻镇远);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黔东道,施秉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施秉县隶于贵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镇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施秉县隶于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镇远)。1949年11月,施秉县解放,隶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23日,撤销镇远专区,施秉县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施秉县建置,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恢复施秉县建制,隶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直至现今。

云台山风景区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黑冲在施秉县城以北15公里的群山环抱中。山奇水秀,鸟语花香,系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为观云海、望日出、赏山花、俯瞰万壑千山的好场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