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历史散文】出自《战国策》的105个成语和40句名言

 m175 2023-04-28 发布于黑龙江

春秋战国

战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翻开《战国策》,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向你敞开,

这是一个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而又从容不迫的世界,

别出心裁的寓言、 风趣形象的比喻,

或体验锦衣还乡、指点江山、易水送别之豪迈慷慨,

或深味落魄江湖、功败垂成、寄人篱下之炎凉无奈,

你可以游走于“战国七雄”之间,

仿佛时间与空间尚未腐蚀掉舌尖的锋芒与力量,

男儿不配剑,同样可以笑傲人间。

图片

图片
《战国策》内容概述
       《战国策》者,战国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名之,为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名字,“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刘向在整理编订为一书之后,才确立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为叙事体,以记言为主,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

  《战国策》对历史记叙的忠实性不敢恭维,记叙史实简略,又有颇多失实之处。不似《左传》,有浓郁的神的色彩,这里活动的主角完全是有血有肉的 人,是战国的辨士、处士、隐士,抛开了道德、善恶的评判,反映士的独特价值,从人格力量上予以肯定,可以说,《战国策》反映了另外一种真实,用现在的话来 说,就是心态真实,作者往往对自己的人物过分偏爱,倾慕非常,不惜以牺牲史实为代价。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图片

图片
《战国策》相关成语
1.龙阳泣鱼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
成语解释:后以之为失宠之典。

2.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3.鸡口牛后
典故出自:《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成语解释: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4.高枕而卧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成语解释: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5.高枕无忧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成语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6.骥伏盐车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成语解释: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7.首身分离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成语解释: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8.道不拾遗
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成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9.邻女詈人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成语解释:比喻各为其主。詈,指“骂”。

10.长驱直入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成语解释: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11.门庭若市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成语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2.韩卢逐逡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鲍彪注:“逡,狡兔名。”
成语解释:逡,狡兔名。比喻争强斗胜,两败俱伤。

13.食不甘味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语解释: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14.食玉炊桂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成语解释: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15.骥伏盐车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成语解释: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16.腹心之疾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三》:“所以为腹心之疾者赵也。”
成语解释: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17.自不量力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语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18.薪桂米珠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成语解释:薪:柴草。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指物价昂贵,人民生活很困难

19.薪贵于桂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成语解释: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

20.覆巢无完卵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碢骐驎不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成语解释: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21.跖犬吠尧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它也。”
成语解释: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

22.远交近攻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成语解释: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23.白虹贯日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成语解释: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24.百发百中
典故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成语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25.积羽沉舟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成语解释: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6.米珠薪桂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成语解释:珠:珍珠。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27.纵横捭阖
典故出自: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成语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28.羽毛未丰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成语解释: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29.肝肠寸断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成语解释:肝肠一寸寸断开。比喻伤心到极点。

30.肩摩毂击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成语解释: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31.胡服骑射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成语解释: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32.漆身吞炭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成语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33.燕骏千金
典故出自: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成语解释: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34.犬兔俱毙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35.犹豫不决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成语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36.狐假虎威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37.狡兔三窟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成语解释: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38.田父之功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成语解释:比喻两者相争,第三者得利。

39.田父之获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成语解释:田父:农夫;获:得到。指不费力气而轻易得到的好处

40.画蛇添足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成语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41.旷日持久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成语解释: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42.昼伏夜行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夫。”
成语解释: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43.曾参杀人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成语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44.曾母投杼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成语解释: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45.杜口裹足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成语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46.桀犬吠尧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它也。”汉·邹阳《狱中上吴王书》:“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成语解释: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奴才一心为他的主了效劳。

47.桂薪玉粒
典故出自: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成语解释:指柴米昂贵。

48.死不旋踵
典故出自:《战国策·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成语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49.毂击肩摩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成语解释: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50.惊弓之鸟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51.惊弦之鸟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成语解释: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

52.投杼之疑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解释: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53.披坚执锐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54.抵掌而谈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成语解释:指谈得很融洽。

55.挥汗如雨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成语解释: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56.挥汗成雨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成语解释:挥:洒,泼。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57.排难解纷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成语解释: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58.无可奈何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成语解释: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59.天崩地坼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成语解释: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60.天府之国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成语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61.奉令承教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免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成语解释: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62.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成语解释: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63.安步当车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成语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64.安然无恙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成语解释: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65.布衣之交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成语解释: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66.引锥刺股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成语解释: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67.弹铗无鱼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成语解释:铗:剑把。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

68.悬梁刺股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成语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69.千金市骨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一》
成语解释: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

70.南辕北辙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成语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71.危于累卵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成语解释:比垒起的蛋还危险。比喻极其危险。

72.合从连衡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成语解释: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73.同甘共苦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成语解释: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74.吞炭漆身
典故出自: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成语解释: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75.四分五裂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成语解释: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76.图穷匕见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7.图穷匕首见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8.城北徐公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成语解释: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79.冯驩弹铗
典故出自: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史记·孟尝君列传》引作“冯驩”)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
成语解释: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80.击筑悲歌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成语解释: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

81.刺股悬梁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成语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8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成语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83.前倨后卑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成语解释: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84.前倨后恭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成语解释: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85.前功尽弃
典故出自:《战国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成语解释: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86.前功尽灭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成语解释:以前取得的功劳全部丢掉了。同“前功尽弃”。

87.势不两立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成语解释: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88.北辕适楚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成语解释: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89.乘胜逐北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成语解释:乘:趁,因;北:败。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90.亡羊补牢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91.以一当十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92.伤弓之鸟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93.伯乐一顾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载:战国时,苏代说淳于髡,谓人有告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一顾之,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成语解释: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94.余光分人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成语解释:比喻顺便帮助别人不必有任何花费。

95.倚门倚闾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成语解释: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96.倚闾而望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成语解释: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97.先自隗始
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成语解释: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98.三人成虎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成语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99.三告投杼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解释: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100.三夫之言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成语解释: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101.不可同日而语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成语解释: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102.不翼而飞
典故出自:《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成语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103.不遗余力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成语解释: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104.两虎相争
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成语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105.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成语解释: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图片

图片
《战国策》相关成语
1.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没有那样的实质却喜欢那样的名声反而会使名声受损,没有那样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样的福气反而会使自己受困,没有那样的功劳而想享受那样的俸禄一定会受辱。削:削地也。正曰削弱。约:捆缚,引申为穷困窘迫。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见《战国策·赵策一》,容: 容貌,用作动词,修饰打扮。这两句大意是: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在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 仇时说的话。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所以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它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其中前一句体现了一种不分是非的报恩思想和侠 义精神,现在引用时应慎重。

3.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见《战国策·秦第一》引古语。这几句大意是:以散乱的军队进攻训练 有素的军队,必然自取灭亡;以邪恶的力量进攻正义的力量,必然自取灭亡;以逆历史潮流的力量进攻顺历史潮流的力量,也必然自取灭亡。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 之一,是非常重视名分,对战争亦是如此。商汤伐夏桀,周武讨股纣,以及春秋、战国时太大小小无数战争,莫不先找出打仗的理由,再正式出兵讨伐;劝阻君主出 兵打仗的理由,也往往从名分上着手。这几句就是劝谏君主不可出兵的论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邪不压正,历史将按照其自己的规律 前进,任何阻挡历史前进的人,都将被历史的巨轮压得粉身碎骨。这几句现在仍具有讽喻警戒意义。

4.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窟:洞穴。这两句大意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 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 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顾犬:回头看狗,让狗去追兔子。 牢:羊圈。这几句大意是: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 少损失。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就不会再丢失了。以这儿句说明有错要及时改,不 可固执错误,否则会造成更太的祸患。“亡羊补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习见成语。

6.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汉·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人:别人,他人。德:恩德,恩惠。这几句大意是: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这几句浅近平易的话 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 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

7.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色:美貌.美色。华落:花落.喻色衰。渝:改变,违背。这几句大意是: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面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这几句不失为警句名言,作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交绝:断绝交情。恶声:难听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在与人 断绝交情时,不说难听的话。君子相交要善始善终,好合好散。有交情时.两情相好.即使在断交时,虽然会心中有所怨愤甚或仇隙,但也不可相互以恶语相伤.问 题自有问题在,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解决,以恶语相伤,只会徒增无谓的烦恼,或给人以笑柄.于实质同题无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在交往中要好合好散,不必在断 交时以恶语相伤。现在有些夫妇因感情不和而离异,通过协商的方法“和平解决”,好合好散,互不指责对方,可算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9.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计:考虑,打算。这两句大意是: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 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 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10.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 欲:内心的企图。这两句大意是: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 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 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所企求,但是在建设四化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的大目标,则应该、也能够摒 除个人的名利得失,互谅互让,做到“同欲”而不“相憎”,所以,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 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11.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牛后:牛的肛门。这两句大意是: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 肛门。《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 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 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12.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怀:怀藏。重宝:贵重的宝物。大功:大事 业。这几句大意是:怀藏着贵重的宝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担任重大事业的人,不能够轻视敌人。深夜行走,怀有重宝,可能遭图财害命者的抢劫,招致杀身之祸, 作者以此作比,说明担当重任者应时时谨慎,不可轻敌,否则将遭暗算,招来灾祸。因为“重宝”和“大功”,都会招来忌妒。~说明一个浅显易知的社会通理,古 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1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师:榜样,师表。这两句大意是: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 以成为后事的老师。此二句“精警的语言,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此二句和“前车之覆。可以为 鉴”一样,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14.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二》。不必:不一定能。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干事情的人,不一定善于将事情办好;善于开头的人,不一定能把事情很好地结束。此二句是从人的能力的角度,提出 分配工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人的能力不同,性格有别,因而各有所长。如有人善于当先锋,有人善于打主力,有人善于做殿后,应根据其所长。量力使用;善于打开 局面的,不能让他去打扫战场;办事认真、细致的,不必让他击当先锋。而且事情的成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要求过高,求全责备。可以这两句说明量材用人的 重要。

15.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引古语。决:果决。这几句大意是:谋略泄露了, 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计划不果断,名望也不能建立起来。~几句说明,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谋划并注意保密,若计划泄露了,或多谋而 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则将一事无成。这个道理可广泛地适用于政治、经侪、军事各个领域。

16.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三》。孪(luán 栾):双生。这几句大意是:双生的孩子长得极为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能一眼分辨出来;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难以分辨,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 几句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在日常事物中,“利”与“害”常常混杂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实则有害,或看似有害实则有利,或虽有小利却存大害,或虽有小害而终获大 利,令人分辨不清。唯有智者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顾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问题的实质,不为斤斤小利所诱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这几句说明利害常 常杂糅在一起,必须认真调查,审时度势,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才配称之为智者。

17.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引古语。骐骥:骏马。驰:快跑。 驽:劣马。先之:跑在前面。这几句大意是:骏马盛壮时,一天奔驰千里,到它衰老时,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和“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见刘向《新 序》)意思相近,可借以说明强大的事物到了衰弱的时候,已经今非昔比,起不了什么作用,连弱小的事物也可以超越它。

18.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三》。日中:太阳运行到中天,即正午。移:指日向西移动。亏:缺。这几句大意是: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自 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当其发展到极盛阶段之后,由于某种条件的作用,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注意到事物的这种特 性,对于人的处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19.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引:取.拿。股:大腿。本句大意是:苏秦读书 十分刻苦,想打瞳睡的时候,就拿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以致鲜血顺腿流到脚上也不在乎。苏秦是先秦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他早年游说秦惠王,十上奏章而不 用,资用乏绝而归.父母妻嫂都看不起他。于是,苏秦闭门绝游,发愤读书。为驱除瞌睡.不惜引锥刺股,最后终于学富五车.联合五国。合纵攻秦,完成了一番功 业。~几句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发愤攻读,志在千里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精神力量,感人至深。苏秦锥刺骨与汉代孙敬头悬粱读书的教 事,后来演化成。悬粱刺股”的成语.成为我们民族用来表现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的名言。

20.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这两句大意是:受奖赏的必须是有功之人,受刑罚的必须 是有罪之人。封建社会中,由于血缘、裙带、门第、等级等关系往往造成有功不奖、有罪不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唐·房玄龄《晋 书·刘毅传》)。韩非从另一角度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和~道理相同,都是讲要劝善惩恶,赏罚分明。

21.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经:常规,原则。这两句大意是:处理国家政务有一条常行不 变的原则,那就是法令能切切实实执行为最好。~是为政的经验之谈,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 自行其事,法令失去了权威性和震慑力,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而难于治理了。

22.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数 (shuo朔):屡次。弊:困乏,疲惫。这两句大意是:连续地打仗,人民就会感到劳苦;长期的军事行动,会使士兵感到疲惫。此二句写好战必亡的道理。作者 认为:长期进行战争,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影响农业生产,使人民感到劳苦,久而九之,必然导致灾难的发生。军队长期在外东奔西走,冲锋陷阵,也会使士兵失去 锐气,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或则战败,或则会发生兵变。可见好战、久战都是兵家之大忌。常以此二句强调好战必亡的道理。

2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一》。面刺:当面指责。寡人:古代诸侯对下的自称。上书:上奏章。谏:直言规劝。谤讥:指责议论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会集之处。这几句大意是:能当面指 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这几句是齐威王下令求谏的话。“邹忌讽齐 王纳谏”是以则很著名的故事。邹忌从几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时说他的好话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于他。因此劝齐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样尽听阿 谀奉承之词。齐威王觉得邹忌讲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齐威王敢于悬赏求谏,表现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怀与风度,值得后世的政治家借鉴。

2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易水: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西,入于拒马河。 这两句大意是:秋风萧瑟啊易水多么寒凉,壮士这次一去啊不再回还。这是勇士荆轲为燕太子丹入秦谋刺秦王嬴政,临出发前在易水河畔与太子丹及宾客分手时所唱 的歌。词语慷慨悲壮,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可供引用描写战士出征时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豪迈胸怀,也可用于描写志士仁人为国捐躯、投身赴难时坚毅果敢的 英雄气概。

25.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饕(tāo滔):饕餮(tie帖),古代传说中一种贪 食的恶兽。欲:欲望。这两句大意是:秦国的统治者有贪得无厌的恶兽之心,它的占有欲永远不会满足。杜预《左传》注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两句本是 形容虎狼之奏虎视眈耽,窥觎着关东六国,不到一一吞掉,它的占有欲就不会满足,像贵食的恶兽饕餮一样,永远感到吃不饱。后来人们借用“贪如饕餮”的形象. 比喻极端贪婪凶残的人。

26.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三》。这两句大意是:得到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就是王的一尺土地。这是范睢游说寨昭王时说的话。寨昭王原先采取越韩、魏而攻强齐的战略 方针,劳师袭远未能奏效。范雎人秦后,劝说昭王放弃原先的政策,政用连结远邦,攻伐邻国,逐步蚕食,各个击破的战略。他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也。今 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后来人们把~发展为。“得寸进尺”的成语,形容人得到了一寸,还想得到一尺,贪得无厌,欲望永不满足。

27.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这两句大意是:争名的人多在朝廷上活动,争利的人多在市 集上出入。朝廷上多达官贵人等有名望者,市集上多赚钱谋利的经商者,故争名、争利需到朝廷、市集等地方去活动。选句可供引用形容或说明要达到某种日的.必 须到特定的场合;也可用于说明各种人或各种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用法大约相当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也可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来形容那些无 孔不入地钻营名利的人。

28.安步以当车。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本句大意是:缓步而行,当作做车。原文此句所在的一段为:“晚食以当 肉,~,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是教育人要知足,不要贪求功名利禄。古代贵族出必乘车,所以用~形容安贫乐道。现在多仅甩其字面的意思,形容在自 愿或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步行代替坐车。

29.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委:弃置。蹊:小路。不振:不可挽救。这两句大意 是: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躇上,祸患就无可挽救了。质于秦国的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不久,秦国的樊将军也叛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燕国太傅鞫武谏 遭:“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意思是暴戾的秦始皇对太子丹的逃归已有积怨,何况又听说太子丹收纳他的叛 将.这实在太危脸了,就像把内扔到饿虎出没的路上,必然招致祸殃。后世就以“委肉虎蹊”的成语,比喻处境十分危硷,灾祸就要来临。

30.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道者国必危。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御:驾车。制:约束。用书本上的方法来驾车的。就不能完全合乎马的脾性;用古人的章法来约束现今的人,就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

31.循法之功,不足以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功:功劳。法古之学:遵循古人的学说。制今:治理当前事务。

32.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33.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汉·刘向《战国策》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改而使用他的短处,即使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

34.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五》藉于权:凭借权宜、权变。务兴于时:务必乘势而起。

35.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36.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37.家有水义之财,测伤本。 战国策好句摘抄

38.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39.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

40.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