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章——天地玄德

 洛河天宇 2023-04-28 发布于上海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个人释义

身体载着魂魄而成为一个整体,难道它们能够长久的保持不分离的状态吗?专心的把身体的精气收合在一起,以此达到柔和的安宁,难道这样能够像初生的婴儿那样柔软无欲吗?洗涤内心的杂念,去除多余的欲望,观察内心的模样,难道能够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吗?爱惜民众、治理国家,难道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吗?众妙之门的开启与闭合,难道可以达到阴阳的平衡吗?知晓了世间的道理而变得通透明达,难道能够达到无知的境界吗?孕育产生了万物却不当做是自己拥有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却不当做自己的功劳,长久的存在却不统领万物,这就是自然无为的“德”。


个人理解


人的形体不能够长久的储存魂魄,一方面是因为有时出神的损耗,另一方面是因为形体有寿命的约束,如果谁能够长久的保持身体与灵魂的合一,那么谁就能够得到长久的寿命。人体的机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所以人只有持续的聚结精气,才可以到达柔和的宁静,但婴儿才是最高的柔和无欲,所以谁能在老年时保持一颗无欲的赤子之心,谁就能无忧无虑的长久存活。只要洗涤内心的污垢,去除多余的欲望,就能接近没有瑕疵的心境。治理国家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每个人自觉的管理自我,自发的友爱互助,从而达到没有作为一样。天门开放是为了释放生机的活力,天门闭合是为了休养消耗的生机活力,以此达到阴阳的平衡。一个人知晓的事情越多,就越是能够明白自己的无知,这种无知不是纯粹的无知,而是有知后的无知,这种无知的知觉能够帮助人更好的有知。没有知觉、主宰、恃有的目的和手段,才能在无形中达到自然无为的道境。

现实联系

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的圆满完成,是需要人精气合一的,即眼到、心到、口到,全神贯注、身心合一的做一件事是能够提升效率的,而心不在焉的办事是没有效率的,比如下楼梯时盯着手机看是容易跌倒的,放假前的最后一课和放假后的第一课是听不进去的,边喝水边想事情是容易呛到的。过于严格的管理约束容易引起人的不满,过于明晓事物的道理容易觉得无趣,过于强烈的欲望容易蒙蔽自我,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保持形神合一、柔和宁静才能更好的生活。


结语


抱一无离,气柔如婴。玄心无疵,无为而治。阴阳开合,无知而知。不有不恃而生为,此乃自然。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