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细易其成

 洛河天宇 2023-04-28 发布于上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个人释义

治理大的作为像没有作为,营奉没有小事,体味没有滋味的趣味。初始的轻微积少成多。用德来酬答积累的仇怨。计划的困难在于它的变化,治理的初始在于细微的地方;天下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的地方兴起;天下重大的事件必然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因此圣人始终不用治理大事,所以能够成就自身的伟大。轻率地答应一定缺乏诚信,轻易行事必然有众多困难。因此圣人处理易事如同难事,所以终归没有困难。

个人理解

事情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容易的,此时的外部条件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内在的思绪也没有过多的扰乱,一切符合既有的认知,行为处于将发未发之际。在这样的情况下,欲念能够支配行为对外部快速作出反应,以至于在相似的情况下形成条件反射,已有的应对方式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当然这需要一些细微的调整,不过整体的逻辑大体相当。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长期的重复容易在其他情况下发生惯性的应对,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改善的方法是变动的思维推演,或者在不同形势下练习不同的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发现异同之处,最终得到系统的思维结构,应对的范式在不同的问题前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如果长期将问题搁置,那么事物的外部形势会在时间的推进中越加复杂,而事物内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和,多方势力的插手会让选择越加困难,原来容易的解决方式失去效用,各方权衡得出的结果未必使利益最大化,这种妥协的结果远远不及刚开始设想的处理结果,所以处理大的问题就要在其还没有进一步发展之前解决,最好在苗头萌发之时将其掐灭。有了敏锐的洞见,大问题全部成为刚刚开始的小问题,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仿佛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却把暗流全部阻断。善于在细微的条件中推演事物未来的动向,能够在被人忽视的信息中得到事物发展的条件,能够统一整合事物的内容,通过有效的连结知悉解决的关键,方能见微知著。

行事有预定的策略,没有轻视的躁动,众多的细节处理起来有条不紊,各个环节有机配合,精微的大物稳固有成,可见计划的全面施行有赖于各细节的稳定,如果一个细微的地方有了变化,整个计划就要有所调整,甚至于全盘崩溃,因此处理细微、容易的事物,要从各种可能发生的困难入手,制定完备的补充计划,如此方能取得完满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相对完备的计策,也不能轻率地承诺百分百会达到预期,一旦许下肯定的诺言,之后发生的变化和损失会全部归结到自身,这显然得不偿失,就算偶尔达成,也无法保证下次的成效。

相同的事物长期模式化的处理会导致毫无成就感,这种枯燥无味只有在剩余的时间中得到消遣,倘若能从无味的枯燥中得到无穷的趣味,事物处理起来或许别有一番成效。用内心不变的“德”向外化解小的仇怨,毕竟小怨来自互相的误解和有意的隔断,那么经过语言的互谅和真诚的理解后,自然能处于和谐的境地,而引发众怨的,也自然会在德的惩罚中得到回应。

结语

为事无为,细易其成。不大其大,信诺无难。

END
扫描二维码
立即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