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玩儿,故我在--北京人走重庆

 西行游者 2023-04-28 发布于四川
5月21日,在重庆的最后一天。早餐后,按照昨天商量好的行程,今天走曾家岩~到重庆一定要去周公馆,去瞻仰那块当年白色恐怖中的红色圣地。

导航软件上一查,酒店到曾家岩1.3公里,步行19分钟,那就步行吧~中间还设定途径“重庆人民大礼堂”。说起这个重庆人民大礼堂,早年来重庆出差时,在酒店的楼上总能看到一个“大绿圆顶”(绿色琉璃瓦),心里总犯嘀咕:这重庆也没啥古迹啊,哪儿来的琉璃瓦呢?后来问了服务员,才知道那是解放后建的重庆人民大礼堂。但是一直未得时间去看看。这次还是在酒店,又看见了这大绿顶子,而且近在咫尺,那一定要去看看。
1/ 前往人民广场
导航软件上看是1.3公里,可出了门,没走几百米就开始上上下下的爬楼梯了。

这应该是老居民区了。

重庆的气候潮湿闷热,墙角都长满了青苔。这种情况干燥的北方难得一见。

居民区的早餐点。至少方便了周边的居民。

各种当地”土酿“。

那天中午回酒店的途中,就是在这儿解决的午饭:量大、味好、价格实惠。当时左右两个单间各有一桌麻将,八九个老人围坐一起,还很热闹。到了饭点,收了麻将就开饭。估计是一早进去的,玩儿到天黑才回家。安逸哦!

街边的路牌,非常实用。

上了这组台阶,就是人民大礼堂了。

2/ 重庆人民广场

年轻人一上班,老人们便带着孩子来此乘凉玩耍。

这就是重庆人民大礼堂。1951年开工,1954年落成。当年的西南大区主要领导贺龙亲自题字。

周边社区的老人们带着孩子,天天来此相聚。鲜见年轻人。

有舞伴的搂着舞伴,没有舞伴的抱着空气,大家都跳的汗流。

现在看这组建筑确实很有中国特色,大礼堂绿色圆顶的设计灵感直接来自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确实很中国、很传统。这可能与设计这组建筑时刚刚建国不久,苏联在各方面对我们的影响还不很大,包括建筑风格;还有就是重庆地处西南,离京城较远,受干预较少吧。

重庆人民大礼堂采用中国传统轴线对称手法,配以轴式的南北两翼,观外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布局和谐、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内设大舞台一座,观众席四楼一底,座位5000个,是广场内的主要景点,也是大型庆典、隆重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

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张家德,四川本地人。他也曾参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他创作完成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作品的知名度却属一流。他在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力及知名度远不如他所设计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有名。这座巍峨壮丽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堪称中国建筑经典,也是张家德先生永远的丰碑。

1987年,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比较建筑史》中,新中国当代建筑首次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共有42项工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我们去的那天,广场上正在举行义务献血活动。

大礼堂的对面是”三峡博物馆“(也叫”重庆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9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并加挂“重庆博物馆”馆名,其新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大礼堂的牌坊。

大礼堂、广场与三峡博物馆三点成一直线。

三峡博物馆旁边的重庆市政府。

3/ 曾家岩
在导航地图上,从重庆人民大礼堂到曾家岩只有几百米远。可这几百米中有多少个台阶并没有显示。

楼梯漫漫,没啥说的,爬吧。

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这一带是市政府和市委的宿舍区。

从曾家岩社区沿路拐个弯,就来到这个小广场。广场中央是当年的周副主席的铜像。
以铜像后面的白色门楼为界,左边是曾家岩50号,前中共代表团驻地(周公馆);右边的二层楼是曾家岩49号~当年是重庆警察局下面的一个派出所。

这里应该是曾家岩49号,当年的派出所,现在的曾家岩书院。

书院里面的过道,没有再往里走。

这是当年的周公馆。

图中50号左侧工程挡板处,就应该是曾家岩51号,那是DAI某的寓所。

从周公馆沿道路前行百来米,就到了这里……

袈蓝咖啡应该是后建的。

袈蓝咖啡的内景。

还是很有些那个时代的味道的。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由黎锦熙先生绘制,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审订。1926年,美国举行开国150周年纪念,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除了瓷器、刺绣等传统工艺品,还选送了这个特殊的展品——《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这张中英文对照的大图展示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脉,不仅荣获甲等大奖,还让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不已。

袈蓝咖啡的另一个门。

整个寓所正在维修中。

在百度地图上,这地方叫做”85号创意公馆“。

4/ 最美街道与“最资格街角”
中山四路文化街区起于上清寺转盘,止于曾家岩周恩来纪念铜像广场,全长约1000米。2010年通过激烈的“海选”,中山四路被网民评选为首届“重庆最美一条街”。说起这条街的历史,它是当年在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组织修建的城区主干道。因为上清寺到曾家岩是最后完工的一段,按照顺序就被称作中山四路。据说,当年曾有人提议将这段路取名为文华路(潘文华市长),不过,潘文华果断拒绝了,最后命名为中山路。

这里也是人来人往……

这里也是车辆穿梭……

但都市中无处不在的繁华喧嚣,到了这里旋即安静了下来

郭沫若、老舍、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等等文化名人曾在中山四路定居创作,他们从中山四路了解并传播重庆。

对面”最资格街角“,是重庆市团委的大门。

德精小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抗日名将张治中将军之女张素久曾在此就读。

桂园。

中山四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就是两列枝叶繁茂的黄葛树了,它也叫黄桷树,是重庆市树,

来的时候,曾经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当时告诉我们向后转,从人民广场下城铁站,走下面的通道,可以省去爬楼梯。可我们当时已经爬了一段了,实在不愿意向后转。现在我们可以走地下通道了。

5/ 归程

哇塞!原来地下可以如此宽阔明亮!

从地下上来又是这里。

在那家”民间菜“解决了午饭,还是得爬楼回家。

台阶上的文字,不知是后刻上的,还是成批烧制上的。

不管怎样,眼看着这些文字,爬楼变得不那么乏味了。

就这么一阶一阶,一层一层的爬。重庆百姓天天如此。

回头望望~刚刚走过的路,爬过的楼。

多谢观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