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解与联想——冯杰先生《乡村的瓦》欣赏

 三驾马车1966 2023-04-28 发表于河南

分解与联想

——冯杰先生《乡村的瓦》欣赏

冯杰先生《乡村的瓦》曾被选为高考语文阅读题材料。这篇美文写出了瓦的质感、瓦的情感,也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与思考。

瓦是乡村极普通、极乏味的物品,有什么好写的呢?能怎样写呢?能写出什么呢?冯杰先生偏偏就选中被大家完全忽视的瓦来写,而且写出了瓦的趣味,更写出了瓦的深味。他有厉害的写作两招:分解法,联想法。

他写瓦的色:瓦蓝。同时,他运用联想法与“天蓝”“海蓝”作了比较。

他写瓦的形:羽毛,带羽的蓑衣。同时,他运用联想法,精妙地把一片片的瓦比作一片片的“羽毛”,把覆盖着一房顶的瓦比作“一面带羽的蓑衣”。有了这个比喻,沉重的瓦片拥有了轻盈的灵性,雨水再落在屋瓦上也就拥有了别样的情趣。试想,此处如果不采用比喻式联想的话,干巴巴地就瓦写瓦,还有意思么?

他写瓦的使用:对称。同时,他运用联想法,把“紧紧的扣着”的瓦比作“黄河的鱼鳞”,比作“母亲的梳篦”——“鱼鳞”和“梳篦”的比喻已经极妙了,而作者又不动声色地加上了“黄河”与“母亲”这样的定语,这也是一种联想,这是一种神思飞扬的联想,一下子加深了文字的内涵。他又联想到瓦是“集体主义者”,是“肌肤相亲的爱人”,这种人格化的联想,直接赋予了瓦以人的思想和高贵的精神。

他写瓦的位置:乡村。同时,他运用联想法,把瓦对乡村的坚守与瓦在城市里的被抛弃作了对比。这一对比,把写作的视野从乡村拉伸到了城市,使得短短的语段获得了巨大的思想张力,让读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深思。

他写瓦上的“附件”:瓦松。同时,他运用联想法,把瓦松联想为“小生灵”“乡间郎中”,再联想到儿时的梦,再由梦联想到北斗七星,再联想到瓦松上的露珠,最后联想到自己的泪珠。

他最后写想象中的瓦:魂归故乡,瓦覆其上。

正因为冯杰先生对瓦进行了“分解”——发散思维,又因为冯杰先生对瓦的每一方面都进行了艺术的联想,所以,他把瓦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也把方方面面的瓦的内涵形象地传达出来了。于是,瓦成了故乡的代名词,瓦成了精神的寄托与回归。

2023.4.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