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塔镇[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辖镇]

 虎踞龙盘3c4yha 2023-04-28 发布于山东
白塔镇
白塔镇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辖镇
白塔镇,隶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地处博山区北部,东与淄川区西河镇、龙泉镇昆仑镇毗邻,南与城东街道、域城镇相连,行政区域面积31.92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下辖地区
11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
博山区北部
建制沿革
博山区白塔镇
白塔镇是由建国前原万山、饮马、白塔、大庄等乡组成,归淄川县万福乡管辖。建国后,白塔、大庄乡归淄川县昆仑区管辖。1950年3月,淄川县昆仑区改为第四区,隶属关系不变。1956年11月万山乡、饮马乡、白塔乡合并为饮马乡。1958年8月撤销饮马乡、焦庄乡,饮马乡及原大庄乡管的大庄、小庄、梁家庄3个村共17个村划归昆仑人民公社,1962年2月原饮马乡、大庄乡所辖的17个自然村由淄川区划归博山区并成立“海眼人民公社”(以下简称海眼公社)。1963年10月海眼公社机关由大海眼村迁至国家村村西,1973年迁至白塔村村北。1982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1982]153号文件批准,将海眼公社更名为白塔人民公社(以下简称白塔公社)。1983年10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更名为白塔乡。1984年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以[84]鲁政函60号文件批准,更名为“白塔镇”。
1994年4月,掩的、赵庄、簸箕掌三个村由域城镇划归白塔镇。是年6月,贯彻博发[1994]36号文件,李家乡所属小南峪、铜井、柳沟、平安峪石门乡所属吴家宅、行者峪、下恶石等七个村,分别合并到白塔村小庄村赵庄村、国家村、小海眼村饮马村掩的村
1962年3月,成立博山区海眼公社,包括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大海眼、西阿、罗圈、石佛、因阜、饮马、国家、小店、北万山、南万山、东万山、北峪17自然村,公社驻大海眼村。
1982年12月,更名白塔公社。
1983年10月,改为白塔乡。
1984年4月,改为白塔镇。
1994年4月,由域城镇析出的、赵庄、簸箕掌3个自然村划归白塔镇,白塔镇共辖20村。
2001年5月,大庄村划归域城镇。
大事记
1922年2月12日,大海眼村周仲璜在昆仑两级小学任教时,经邓恩铭介绍入党,成为全镇第一名中共党员。
1937年12月30日,国民党殷启民率部在大庄村与日军交战,日军伤亡不祥,殷部牺牲10余人。
1938年6月至1940年春,我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在廖容标司令员的组织领导下,在东万山、小海眼、白塔等地,根据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集中力量成功地对各道会门进行了争取改造工作,将道会门整编为抗日自卫团,将风道编为博莱抗日自卫团,并建立了党组织,为创建博山县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9年2月12日,国民党翟超部队在小海眼伏击日本巡逻车,击毙日兵3人,翟部牺牲周绍武1人。
4月,日军强迫群众在大海眼村和白塔村修筑岗楼,指令伪乡长、保长派老百姓护路。
1940年6月,“黄砂会”在小海眼村南炸日本火车,战情不详。后来日军报复,放火烧了小海眼“香磨房”,村民孙氏全家四口无一幸免。
博山区 白塔镇 行政地图
1944年9月,住在“劈山炮楼”里的日本兵,携枪到东万山胡作非为,被焦念海领导下的游击队员冯八月、马方柏等人将其打死并得枪而去,三天后,日军报复,烧毁200余间房子。
1946年6月,淄川县龙泉区派牛敬山到东万山村开展党的组织发展工作,首先有马文献、马文莆、孙即法加入了党组织,由马文献任书记,马文莆任宣传委员,孙即法任组织委员。同时建立了职工会,会长孙即法,农救会会长马文明,民兵队长马天琪,指导员孙即成。
1947年3月24日,我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由陈毅司令员率领到博山、淄川两县暂住,部队进行整修待命。军部驻在博山区大海眼村,刘伯承、陈毅、饶淑石都住在该村。5月16日,根据上级指示,全村动员村民参加民夫,随军支援孟良战斗。同日,陈毅司令员在连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总结表彰了莱芜战役中有功人员,部署传达了孟良崮战斗计划和任务。
1949年5月23日,支援淮海战役随军南下的白塔小车队1000余人胜利归来。
是年冬天,动工兴建张博公路
1950年3月建立万山乡,马天兴任万山总支书记兼乡长,丁昌恒任副乡长;罗圈、石佛、饮马、因阜、国家等五个自然村建立饮马乡,支书张子龙兼乡长,副乡长国洪昌;白塔、小海眼、西阿等四个村建立白塔乡,李金宝任书记兼乡长,孙维赣任副乡长;岜山、大庄、小庄、梁家庄等四个自然村建立大庄乡,支书孙仲联,乡长福庭;淄川县昆仑区改为第四区,龙泉区改为第三区。
1956年11月,撤销万山乡、饮马乡,建立饮马乡并成立饮马乡党总支,王继忠任总支书记,刘玉洪、马天兴任副书记;梁柏成任乡长,孙兆建、马天献任副乡长。
1958年8月24日,原饮马乡的14个村及蕉庄乡的小庄、小梁庄划归昆仑人民公社,书记暂缺,副书记程汝祥、刘奉礼,社长刘发旺,副社长乔英贵、宋德福。
1962年2月13日,根据淄博市委指示,把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西阿、罗圈、石佛、因阜、饮马、国家、东万山、南万山、北万山、北峪、小店等十七个自然村由淄川区划归博山区,并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大海眼村。
4月,成立第一家镇办企业--海眼公社制修厂。
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缮队。
4月15日,镇辖区发生特大冰雹,电话线路全部毁坏。
6月1日,海(大海眼)万(东万山)公路及海眼桥建成并通车。
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业办公室。5月1日,东山煤矿投产。张丰清任矿长。
3月1日,建立海眼公社拖拉机站。
1973年7月,公社机关迁至白塔村。
1976年5月,海眼煤矿投产。
1977年3月,海眼公社工业陶瓷厂建成投产。
1982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海眼人民公社更名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改为白塔乡。
1984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白塔乡改为白塔镇,程钦远任党委书记,梁善周任镇长。
7月,成立博山酿酒厂(博山饮料厂)。9月17日,在罗圈村北建立白塔镇敬老院,后迁至小海眼村北。
1986年2月4日,东万山村、石佛村分别与岭西乡上虎村、南闫村结成文明姐妹村。
1987年12月20日,合并海眼煤矿和东万山煤矿,建立白塔镇煤炭公司。
1988年8月,新修拓宽博(山)--矾(场)公路白塔地段竣工通车。
1990年1月14日,博山西过境路经过四年奋战胜利竣工,由山东省政府顾问张敬焘、宋一民,淄博市市长韩新民和博山区委书记邹大民等在白塔镇入口处为公路通车剪彩。
1992年3月,成立白塔镇建设委员会。
1994年4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掩的、赵庄、簸箕掌三个自然村由域城镇划归白塔镇。
6月,贯彻博山区博发[1994]36号文件劳动力转移,将李家乡所辖的小南峪、铜井、柳沟、平安峪等四个村及石门乡的吴家宅、行者峪、下恶石坞三个村,整村分别并入白塔、小庄、赵庄、国家、小海眼、饮马、掩的等7个村。
1995年8月,白塔镇实施“人才工程”,委托天津大学为白塔镇招收一个大专班共43人。
1996年6月9月,白塔镇实施“双5000亩高产开发”工程,至1999年10月结束,获淄博市星火计划二等奖。
9月,整修拓宽后的白(塔)--石(佛)路通车。
1997年3月,白塔镇在孝妇河以东建立“私营企业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占地80亩,博山外贸汽车板簧厂、博山化学厂率先入园建厂,翌年投产。
1998年8月4日,白塔镇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是月,掩的耐火材料实验厂的“复合流动水口砖”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并获市级“科技兴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0月,博山耐火材料实验厂、博山水泵五厂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年,完成村民住宅楼近3.7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1227平方米。
1999年7月,白塔镇被淄博市委表彰为“六好乡镇党委”。年底,白塔镇被评为博山区第一家市级教育强镇。
11月,博山盐化工厂的产品“电子高级碳酸钡”,首次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科技鉴定,获市级名牌称号。
是月,博山水泵三厂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设备厂、博山水泵三厂、淄博矿山设备总厂等均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0年10月,外商投资80万美元,建成国泰钢铁公司。
是月,白塔镇电视入户率及电话入户率均达70%以上,17个村达到了电话村的标准,白塔镇成为博山区第二家电话镇。
是年,淄博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山钡盐化工厂、博山华兽化工厂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年底,淄博市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大通水泵有限公司、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及博山水泵五厂获自营出口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塔镇地处博山区北部,东与淄川区西河镇、龙泉镇、昆仑镇毗邻,南与城东街道、域城镇相连,距博山区政府8千米,行政区域面积31.92平方千米。镇机关驻地白塔社区距博山区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与淄川区昆仑镇交界,西与博山区域城镇接壤,东与淄川区西河镇毗邻,南与博山区城东街道相连,205国道横贯全境。
地形地貌
白塔镇境内陆貌多丘陵,东顶山与兴隆山南北纵贯,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
东部大奎山为最高,是与淄川区昆仑镇的界山,东部万山一带,形成一条东西狭长的山谷,中间深陷而高低不平,西部边缘有凤凰山、大尖山南北环绕,境内最低点海拔130米。
水文
白塔镇境内孝妇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三条东西向季节性河流分别是;出自域城镇大峪岭的石沟河;发源于大尖山以北的东河;出自东万山的渭阳河,均经本境注入孝妇河。
自然资源
白塔镇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铝土、青土、黄土矽砂、黄页岩、石灰石等。
行政区划
白塔社区
永安社区
小海眼社区
北万山村
小梁庄社区
西阿村
小庄社区
南万山村
赵庄社区
因阜村
罗圈社区
东万山村
簸箕掌社区
国家村
石佛社区
北峪村
大海眼社区
小店村
饮马社区
掩的村[1]
截至2011年末,白塔镇下辖10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赵庄社区、簸箕掌社区、小庄梁庄社区、罗圈社区、石佛社区、白塔社区、小海眼社区、大海眼社区、饮马社区,掩的村、西阿村、因阜村、国家村、小店村北峪村、东万山村、南万山村北万山村  。
截至2020年6月,白塔镇下辖11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白塔社区、小梁庄社区、赵庄社区、簸箕掌社区、大海眼社区、小海眼社区、小庄社区、罗圈社区、石佛社区、饮马社区、永安社区,西阿村、因阜村、国家村、小店村、北万山村、南万山村、东万山村、北峪村、掩的村  ;镇政府驻白塔社区东侧  。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白塔镇辖区总人口420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6750人,城镇化率70.5%,另有流动人口3250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9.9%;有6个少数民族24人,占0.1%;其中回族12人,蒙古族1人,满族人,苗族1人,白族1人,拉祜族1人,人口出生率6.8‰,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0.9‰  。
截至2018年末,白塔镇有户籍人口39178人  。
村落由来
1.白塔社区
位于博山区北部。南距博山城五公里。地处凤凰山之东南。东临孝妇河,南靠东河,西依张(店)博(山)铁路。张(店)博(山)公路从村中南北穿过。现为白塔镇驻地。
乾隆十九年(1754年)《白氏世谱》载:“我白氏……宣和七年(1125年)辽亡金兴,干戈扰攘,避乱于青郡之右刘家坞。后迁居白滩庄。元泰定四年(1327年)立下祖坟”。又据清同治九年《梁氏家谱》载:“始祖松,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白塔店。”据此,元泰定四年(1327年)之前,已有此村。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均载村名为“白塔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白塔”。
据该村75岁老人高明宝讲:明代以前,有百姓在村东沙滩上开店,故名“白滩店”。后因店房倒塌,行人称此为“白塌店”。后演变为“白塔店”。以后又简称“白塔”。
2.西阿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北二公里。地处凤凰山之阴,地势低洼。《般阳胡氏族谱》载:“我始祖讳克忠公。自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淄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西阿。”据此,胡氏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在此定居。据该村60岁村民穆少颜讲:因村处凤凰山之阴,地势低凹,遂以地形命名为“凤凰窝”。又因村处大海眼之西,改名为“西窝”。因“窝”与“阿”谐音,后又演变为“西阿”。
3.大海眼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北1.8公里。东靠张博铁路。旧时,所处地势平坦,水利资源丰富。《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枣强人。远世祖孙公讳子玉,元代至正年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三世隆祖居大海眼。”清光绪三十四年《杨氏世谱》载:杨氏来此定居时间略晚于孙氏。据此,明初已有此村。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已有“城西南三十里海眼店”的记载。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海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海眼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济桥兼初修石路碑记》载村名为“大海眼”。
该村干部孙迎昌讲:早年有人在此开店,店旁有一旺泉,相传大禹治水时留下一个海眼,故名“海眼店”。后逐渐形成大村,遂改名为“海眼庄”。为有别于邻村“小海眼”,定村名为“大海眼”。1938年古历二月二日,日本侵略军曾在村东南铁路旁残杀我村民二十余人。
4.小海眼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北0.5公里,处张(店)博(山)铁路以东,孝妇河以西。张(店)博(山)公路由村中南北通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枣强人,远世祖孙公讳子玉。元至正年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藩六庄)……十一世允稍后人居小海眼。”据此,孙氏当于明万历年问(1573~1619)在此定居。据传,该村原属“海眼店”之一部分,至清嘉庆年间以后,方独立为村,初名“坊子”。民国九年《淄川县志》始有“小海眼”村名的记载。因该村小于“大海眼”故名“小海眼”。
5.国家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东北两公里。海(眼)万(山)公路由村西转向东南,村东新建村,地处兴隆山之阴,西依大奎山。均为瓦房或楼房。设一村民委员会。《国氏族谱》载:“一世祖继民,明初由枣强迁居东万山,后入又迁居国家庄。”《国氏支谱》载:“明正统丁卯(1447年)举人固盛,字永盛,登进士第,累官工科都给事……。”据此,国氏当在明初到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均有“国家庄”村名的记载。据该村71岁老人国洪珍讲:明朝时,原村名为“黄家庄”。清初国姓为该村望族,遂改村名为“国家庄”。
6.因阜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一公里,地处孝妇河之东。设一村民委员会。素有“韭菜村”之称。
张氏族谱》载:“我祖于康熙年间,由淄川西南郭庄迁居因阜。”据此,该村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人在此定居。据该村64岁老人张文凤讲:本村原为“饮马庄”之一部分,因人丁繁衍,后独立为村。因村西有一土岭,故取名“因阜”。
7.饮马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1.3公里,东倚兴隆山。新村建于村东东顶山
之西麓。村旁有砂石山,石质坚硬。打制石器是当地的传统工艺。《阎氏族谱》载:“吾阎氏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入也。自明洪武初年,徙居山东省青州府城里……五世祖寿,居淄川县饮马泉。”据此,阎氏当于明咸化年间(1465—1487)在此定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及民国九年(1920年)的《淄川县志》均有“饮马”树名。据该村79岁老人王化南讲:早年村内有一水池,池旁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水池时立的碑碣,载有“饮马池”三字,故取村名为“饮马泉”,后演变为“饮马”。
8.石佛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0.8公里。地处孝妇河以东。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17户,442人。耕地l91亩,以种蔬菜为主,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张氏族谱》载:“我祖于清康熙年间,由淄川西南郭庄迁居因阜。一世祖建功,子三:新、月、纯。纯迁居石佛。”据此,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以前已有此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石婆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又载村名为“石坡庄”。据该村65岁村民孙即贤讲:早年村西面有一阁,内供女佛一尊。故定村名为“石婆庄”。后演变为“石佛庄”,又简称“石佛”。
9.小梁庄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0.8公里。东靠张(店)博(山)铁路。设一村民委员会,共71户,269人。耕地182亩,主产小麦、玉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谱》载:“始祖松,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白塔店,二世祖长支后居梁家庄。”据此,梁氏当于明初在此定居,并以姓氏命名为“梁家庄”。《薛氏世谱》载薛氏在此定居的时间,与梁氏略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义气碑记》、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县志》均载村名为“梁家庄”。后因村小,遂演变为“小梁庄”。
10.小庄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一公里。东靠张(店)博(山)铁路。
据《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林,明洪武年间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十二世有祥后居小庄。”又据明万历十七年《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南三十五里,有庄名曰孙家庄。盖自国初,我孙氏从章丘县徙居兹土……自三世三支宪祖迁居小庄。”据此,明永乐年间已有人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两孙家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小孙家庄”。据68岁老人孙即津讲:因村处于“大孙家庄”东北一里处,人口较少,故以姓氏定村名为“小孙家庄”,后简称“小庄”。
11.掩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东两公里,东有孝妇河沿村北去,西有张(店)博(山)公路贯境而过。《颜山王氏族谱》载:“始祖讳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莱阳县花园头村迁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博山县掩地庄。”据此,明初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掩的”。据该村61岁村民胡立万讲:因村处孝妇河之侧,当河水泛滥时,常被水淹,故名“淹地村”。明末清初,村民为了吉利,取把村庄掩护起来,防止被水再淹之意,遂改名为“掩地”。后因“地”与“的”系谐音字,亦称村名为“掩的”。
12.赵庄社区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东北2.5公里。地处城郊。庄东依张(店)博(山)公路,西北有石臼河。市结核病防治院、劳动局技校坐落村东北处。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谱》载:“一世松祖,明洪武初自枣强迁青州府淄邑白塔店,至二世祖迁居赵庄。”《孙氏家谱》所载定居时间略同。据此,当立村于明初。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有“赵庄”的村名记载。据该村61岁村民梁绪瑛讲:明代,博山城里赵家在此有部分土地,雇着佃户耕种,故名“赵家庄”,后简称“赵庄”。
13.罗圈社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东南1.8公里,东靠东顶山,南北丘陵起伏,沟河环绕。因村靠砂石山,石质坚硬,打制石料、石磨巳成为该村的传统手工业。
《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之枣强人。远始祖孙公讳子玉,元朝至正年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九世之后居罗圈沟。”据此,孙氏当于明嘉靖前在此定居。
道光十七年(1837年)《孙氏祖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关帝庙碑记》,均载有“罗圈沟”村名。因村处于东顶山之下,山沟之间,形如“罗圈”,故名“罗圈沟”。
14.小店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3.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东顶山,海(大海眼)万(东万山)公路由村中弯曲通过。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25户,793人。《宋氏族谱》载“吾祖于明初由枣强徙居博山香亭……。九世祖之后居小店。”据此,宋氏当于明万历前在此定居。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县志》载有“东南乡小店”的村名。据该村75岁老人宋道成讲:据传,早年此处有一家小店房,故得村名为“小店”。
15.北峪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六公里,大奎山之阳,东西两侧丘陵起伏连绵。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氏祖茔碑》载:“吾祖明初自枣强迁发山东省…太祖祖来居万山北峪庄”。据此,张氏于明初在此定居。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县志》载有“北峪庄”的村名。因该村处于万山地区北部的山峪中,故名“北峪”。
16.北万山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4.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海(大海眼)万(东万山)公路。除回族六人外,均为汉族。工副业有小煤井、焦宝石矿、耐火材料厂。
本村西南隅曾发现北宋时的古窑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宋代之前即已建村。清嘉庆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记》载:“万山庄金地院,于元至元五年,僧福元创修之。明之成化四年,僧之禅重修之。”据《张氏祖茔碑》、《国氏祖林碑》、《路氏族谱》之记载,以上诸姓氏均于明初到此定居。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记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淄界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万山庄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该村位于南万山之北,故名“北万山”。
17.南万山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4.7公里,西靠东顶山。
《胡氏族谱》载:“始祖自元代至元年间由枣强迁来淄川岳阴庄。缙祖自岳
阴迁居南万山。”本村西及南岭曾发现宋代古窑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l40米,面积3.5万平方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北宋年间此处已有村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午)《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万山在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村处北万山之南,故名“南万山”。
18.东万山村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5.5公里,东、北两面丘陵环绕。是全镇最大的一个自然村。
《国氏族谱》载:“一世祖继民,明初由枣强迁至东万山。”在村西南隅曾发现宋代古窑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北宋年间即已建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淄界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万山在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村处北万山以东,故名“东万山”。
19.簸箕掌社区
簸箕掌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东北三公里。西临孝妇河,北依白塔镇罗圈沟村。1984年集资九万余元,建起了簸箕掌村孝妇河大桥。《刘氏世谱》载:“吾刘氏之渊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移博山县西河庄。明清之际,吾十世祖由西河迁簸箕掌庄。”《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林,明洪武时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十二世祖讳有党,迁居簸箕掌庄。”据此,刘、王两姓于明末清初已到此定居。该村处朝阳山西麓。势如簸箕,形如手掌,故名“簸箕掌”。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白石洞《戏台施财碑记》均载村名为“簸箕掌”。
经济
综述
2011年,白塔镇财政总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81万元,比上年增长19.7%,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956万元,增值税5315万元,企业所得税306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293元,比上年增长20%。
第一产业
2011年,白塔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2921亩,人均0.3亩,是典型的休闲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林业面积10512亩其中用材林4000亩,防护林6000亩,经济林512亩镇域,内畜牧业以散养为主,规模以上养殖场1处。
第二产业
2011年,白塔镇有工业企业65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97家,以汽车板簧
白塔镇风景
主的汽车部件产业和以粉末冶金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已成为镇域内的两大支柱型产业,围绕这两个产业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实现规模以上销售收入140.2亿元、利税25亿元、利润14亿上年增长23.1%、15.6%和13.8%。
第三产业
2011年末,白塔镇有商业网点2700个,职工450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2.9亿元,出口总额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教育2011年末,白塔镇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1080人,专任教师82人,设白塔镇中心校,包括小学4所,在校生576人,专任教师12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11人,专任教师12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事业
2011年末,白塔镇有10余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SMC产品开发实验基地,签订了“863”项目技术转让协议;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建立了大学生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推动企业上市、上柜,人和、安博、三丰3家企业已成功实现上柜。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白塔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6个;各类文化专业
白塔镇风光
户10个;各类图书室10个,藏书2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
医疗卫生
201年末,白塔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0处,其中设乡镇卫生院1所,卫生室19个,门诊部(所)有床位80张,固定资产总值55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07人,其中执业医师20人,执业助理医师21人,注册护士15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白塔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7户,人数140人,支出46.19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月人均275.0元,比上年增长14.7%;城市医疗救助50人次,共支出20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3户,人数438人,支出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7.9%,月人均92.2比上年增长3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0人,敬老院1家,床位72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9人,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00万元,使9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旅游
名胜古迹
南万山古瓷窑址
位于白塔镇南万山村西的山岭坡上,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40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暴露出3处古窑址残迹,窑址内散布大量的白釉、黑釉及白地黑花碗、盘、“四系瓶”瓷片和残破的窑具匣钵等。古窑烧制的陶器多系碗、盘、碟、罐等生活用具,造型及工艺有明显的元代风格。南万山古瓷窑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太阳山旅游度假区秉承“山景为体、水景为神、文化为魂、体验为纲、大力整合、创新包装”的开发理念,以山水为环境、生态为背景、汽车体验为吸引力,打造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汽车运动与自驾车旅游基地,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项目的建设可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从空间、功能上升级完善太阳山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专业、贴心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太阳山旅游区的知名度,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当地旅游业。
太阳山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越野赛车为代表的赛车文化、极限运动文化;二是以大量寺院、道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三是来源于博山文化土壤之中的大文化背景。太阳山旅游区空间演进过程可以概括成为“两核引爆、两轴牵引、六区联动、梯度发展”,最终形成八个功能区。两核引爆:以赛车运动项目和圣天湖亲水项目作为优先发展片区引爆市场。两轴牵引:由天地流光轴和山水溢彩轴两条空间轴线作为旅游区支撑骨架,来连接协调整个旅游区空间。六区联动:综合服务区、休闲度假区、空中花园区、山地野营区、宗教修学区、欢乐游园区等六大继进功能形成联合功能,实现太阳山旅游区的游线构建。梯度发展:各片区具备不同的功能,突出不同的特色,在游览路线的串联下形成完整的游览情节和旅游区内部的小业态,最终形成旅游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太阳山风景区作为博山城郊重要的生态承载区肩负着保护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山林营造生态游憩空间,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居民就业等发展任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手段,以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规划、开发、运营过程中寻找太阳山风景区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改善的平衡点。
金地院
位于白塔村以东4.5公里,距博山城8公里,北万山村西北,奎山之阳,因院西有地名金盆地”而得名。据考证,金地院始建于元初,后扩建为寺院。据清嘉庆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记载:“万山庄金地院,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僧福元创修之,明成化四年(1468年)僧之禅重修之”。该寺院有前后两进院落和一个西跨院,寺院内有殿房40余间,占地10余亩。寺内佛像神尊齐全,曾有数百名僧人在此诵经礼佛。1951年寺院改做学校。1982年学校迁走荒废。2002年重修。
金地院全景金地院内香雪楼金地院主体建筑属明清风格。院墙上镶嵌四块功德碑,上刻《重修金地院记》,记重修首事人及捐资者名单。山门为相公帽式,前院右侧是门房,红墙黑瓦。门前有三块龟驮碑,碑为清嘉庆年间重修寺院时原碑,年久风化,字迹已不清晰。在石碑对面,为五脊六兽殿房,里面有地藏王塑像,端座在莲花宝座上。大殿内两旁塑有四大天王。大雄宝殿雕梁画栋,前出厦,上覆青瓦,檐下有四根云龙攀柱,石质优良,工艺精湛,殿内塑有释迦牟尼金身像,仍保持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时原样。后院是香雪楼,依山势而建,层层拔高,气势磅礴。底层为方石垒砌,石门、石框、石窗棂俱在。“香雪楼”匾额系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时名士宋怀忍手迹。
金地院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是数百年来善男信女朝奉之地,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交通
白塔镇境内有国道2条,市区道路3条,乡镇路条,硬化村路23条,胶济铁路张八支线在白塔镇域路经大海眼、小海眼、白塔、小梁庄、小庄、赵庄、掩的等村进入博山城。
代表人物
周仲璜
(1893~1949)1893年9月出生,大海眼村人。中共党员。1920年参加革命工作。
白塔镇远景
先后在淄川区燕东小学昆仑两级小学从事教育工作,1922年12月任昆仑两级小学校长,经邓恩铭(中共一大代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地区加入党组织最早的党员之一。1927年,他带领部分进步学生赴延安。1944年,受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内部,在国民党政府和闫锡山政府任教育长、县长等职,1945年调到陕西宝鸡任县长。1949年2月他身份暴露,在宝鸡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梁一儒
1936年生,中共党员,白塔镇赵庄村人。1955~1959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5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语文研究馆工作。1972年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汉文系任教,1991年调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任教务处长,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山大威海分校中文系、艺术系教授。1990年被内蒙古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拔尖人才)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作论文曾多次获奖。他先后编写专著《文艺民族化论稿》《民族审美心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二卷)《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先后任《文学理论基础》《文艺美学辞典》副主编、《蒙古族文学简史》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稿人。
韩其诰
博山区白塔镇南万山村人。1941年1月生,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67年9月,任淄博潜水电泵厂技术组长、生产组长、革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厂长(工程师);1981年9月,任博山区经委副主任、区工业公司副经理,党委委员;1984年2月,任中共博山区委副书记、博山区人民政府区长;1990年2月,任山东省陶瓷公司党委书记(副厅级);1994年4月,任中共淄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副厅级待遇);1996年3月至今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曾被选为淄博市五、六、七次党代会代表,市七、八、九、十届人大代表。
王翠珍
女,汉族,1945年4月生,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北峪村人。1968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北峪小学、万山中学、白塔中学(现改为博山八中)任化学教师。于1999年退休。在31年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2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淄博三等功。1991年、1992年、1993年被授予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1992年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张联棻
(1880~1966年),白塔镇北万山村人。生于清末秀才之家。1903年考入保定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历任冯国璋部第一军总参谋长,四川军置总参谋长兼四川省威严总司令等职。冯国璋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升为中将,任总统府军事处副处长。1923年卸职后,曾先后任过冯玉祥、张宗昌、孙传芳的参赞,交际处长、参议等。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革”,任北京市政府专员。后参加全国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编工作。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地名介绍 · 博雅地名网[引用日期2021-05-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